许 咏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农业、农村、农民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内容,在国内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如何引领农村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是完成任务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应该融入乡村振兴的战略格局内,探索相关的融合路径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富有活力的农村经济则是达成目标、满足要求的物质基础,是保障乡村振兴各项任务有序推进的动力源泉。现代化农业依赖于强大的生产力、稳定的增长趋势、良好的产品品质、更高的生产效率、可观的经济收益,是技术、产量、质量、效益高度协调的结果,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1]。农业生产作为农村的固有产业形式,必须突破利润薄、效率低、对农村经济拉动能力不足的老问题。现代化农村具有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特点,承担着城乡共同富裕的重任,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培育和拓展农村产业,才能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为农村富强提供可靠的保障。因此,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乡村振兴是对农业农村发展方向的系统性规划,以农村的产业和经济发展为驱动力,同步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居住条件、文化面貌、文明程度以及治理方式,具体实现路径如图1 所示。显然,随着各项工作的逐步落实,农业和农村将获得更加有利的经济发展条件。
图1 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产业形式、数量和规模直接决定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乡村产业振兴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落点。人才振兴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成为后者稳健增长的重要保障。文化振兴有利于拓展乡村产业形式、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巩固乡村的经济基础。优美的生态环境能够为乡村第三产业创造发展资源,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是典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组织振兴有利于构建完善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能够营造安全、法治、文明的乡村社会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对国家、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保障基本生活物资供应方面,尤其是粮食、肉类、蔬菜等产品,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作为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确保粮食自给自足关乎国家的战略安全,粮食增产增收始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压舱石。随着国民收入的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的品质要求,农业产品的质量、丰富性、安全性应做到同步提升。然而,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受限于技术和传统的经营模式,农业生产存在效益偏低、生产力不足、成本较高、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当前,应该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全面改进农业农村发展所需的政策、科技、人才以及产业环境,提高农业发展的素质和效益[2]。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外在表现为农村面貌持续改进和乡村治理有序实施。从农村面貌的角度看,治理生活垃圾、改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处理农村污水、改造农村厕所等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作用为美化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也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之一,相关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的实施,农村的面貌还将持续优化。除了基础性的改善工作,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的内外部环境将得到品质化的提升,例如,以乡村旅游、特色小镇为代表的产业形式能够全面提高农村的软硬件服务水平。从乡村治理的角度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改变了乡村的物质基础,进而作用于上层建筑,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农村居民对安全、法治、文明的综合性需求会受到激发。因此,治理有序的乡村管理模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衍生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体量快速增长,城市地区具有资源、科技、教育、人力等众多优势,相比于农村,其受益程度更加显著。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农村地区应该充分共享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逐年缩小城乡差距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目标之一。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逐渐缩小,表1 统计了2018~2022 年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中可知,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速度更快,反映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成果。
3.1.1 拓延乡村产业链,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为产业形式单一、产品缺乏溢价空间。传统农村以种养业为主,但初级农产品价格较低,且生产周期较长,导致产量难以大幅增加。在国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农业生产作为职业的竞争力持续下降,基于这一原因,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外流的现象。可见,振兴乡村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农村地区应该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拓展产业类型,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努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图2 为农村全产业链的构建途径,可分为上游产业、中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图2 农村全产业链构建路径示意
(1)加大农业科技上游产业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一是深入推进种业振兴。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并非种业强国。高产油大豆、耐盐碱作物、短生育期蔬菜育种产业依较为薄弱,对国外大型种业公司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以菠菜为例,2021 年国内菠菜种植面积约为1100 万亩,产量占全球90%以上,其中进口杂交菠菜种子的种植面积达到了300 多万亩,依赖度超过30%。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种业振兴,农村地区应该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为新品种培育提供土地、人力等配套资源。
二是加快先进农机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先进的农机设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精细化耕种的必要条件。当前应加大研发力度,装备智能化农机设备,借助北斗系统、辅助驾驶、传感器等提升农机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使其具备适应园艺、丘陵等复杂农业生产环境的能力。
三是持续建设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改变了过去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引入了节水灌溉、农田防护、生态保护等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3]。
(2)拓展农业农村中游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一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粮食、蔬菜、肉、奶、蛋等初级农产品难以获得较高的市场价格,导致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强。农产品加工产业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溢价空间,农村地区可通过集体经济的形式投资建立农产品加工厂,以当地的农业初级产品为原材料,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二是建立农业电商及物流配送体系。为了将农业产品的经济效益留在农村,应该建立配套的电商及物流配送体系,农民通过平台直接向各地的消费者发送农业产品,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营销成本。以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伙牌镇为例,该镇建立了专门的电商产业仓库,与当地的网络科技企业合作,打造了互联网代销、直播及分销模式,2022 年1 到10 月份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23%的业绩。
(3) 延伸农业农村下游产业链,巩固产业兴旺的基础
农村产业链中的下游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包括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婚庆服务等产业形式,其在拓展农村产业类型、巩固产业兴旺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4]。例如,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庙荒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2022 年接待游客超过20 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860 万元,村民大多不再外出务工,而是返乡创业,建民宿、办农家乐,农村土特产销量也大幅增加。
3.1.2.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挥协同发展优势
农村一二三产并非相互割裂的关系,产业融合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立全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模式逐渐模糊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各产业之间的合作愈发密切。农业初级产品可作为农产品深度加工的原材料,而农业加工产品又能进入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体系。农村地区在产业规划中,应该重视一二三产的协调发展,明确主导产业,确定辅助延伸产业,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融合能够增强农村产业体系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自产自销,降低整体运营成本,进而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3.2.1 发掘乡村文化资源,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部分农村拥有较为丰富的古代历史遗迹、红色文化资源、民族体育资源、饮食文化资源,各类文化资源对乡村旅游产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实现乡村文旅融合。早期的乡村旅游项目以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的观光游览为主,随后出现了同质化突出的问题。文化资源具有异质性特点,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历史遗迹等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将农村文化资源融入乡村旅游,有助于打造独特的乡村文旅品牌。
(2)建立现代教育、康养、体育文化氛围,拓展乡村文旅产业的服务范围
依托乡村旅游项目,借助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农田种植区,融入亲子教育、医疗康养、户外体育等现代文化产业主题,成为乡村文旅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例如,“浙南健康小镇”位于龙泉市兰巨乡,背靠龙泉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小镇围绕长寿、康养、健康等主题,建立了健康养生的文化品牌,是现代大健康文化与乡村旅游高度融合的成功典范。
(3)发掘传统手工艺文化,设计开发旅游文创产品
乡村旅游文创产品可用于宣传推广旅游品牌,同时其本身存在一定的经济价值,能够促进农民增收。传统手工艺品具有观赏性、文化性或者实用性,如年画、根雕、植物编艺、漆器等,手工艺品可作为乡村旅游文创产品,也可为乡村旅游文创产品提供创作元素。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重视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开发利用,在其基础上设计、生产乡村旅游文创产品,扩大农民的经济来源,进而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
3.2.2 建立法治、安全、文明的乡村治理文化,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为了综合评价脱氯剂的氯脱除性能,以含微量氯气杂质的氮气和丙烯为原料,模拟工业装置进行了动态吸附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见图4和图5。
吸引投资、兴办企业、创造就业岗位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的必要条件。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设安全、文明、法治的乡村文化体系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农村营商大环境[5]。鉴于此,基层政府部门和村委会应该通过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倡导乡风文明,形成良好的乡村治理文化体系。
城乡差距导致农村地区的青年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前往城市学习、就业和定居,进而引发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2020 年国内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 但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达到了63.89%,全国18.49%的人口虽然居住在城市,但拥有农村户籍,这一数据足以反映出城市对农村人口的“虹吸效应”。现阶段,必须根据乡村振兴的各项目标和要求,努力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3.3.1 培养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坚实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1)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民转变思维、改善农业生产模式以及乡村治理方式。同时,现代化农业要求农民掌握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绿色种养、线上营销等专业技能。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存在知识结构老化、管理思维欠缺等问题,难以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职业技能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农村基层政府可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具体实施方法为精准遴选培育对象、选择适宜的培训机构、推进分层分类培训等。以培育对象遴选工作为例,可优先选择有基础、有需求、有意愿的农民,将其培养为农技带头人或者农业职业经理人。在培训实施环节应做到科学组织实施、抓好示范培育、加强绩效考评,其中示范培育典型包括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等,在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中须做到细化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绩效考评针对受训对象的出勤率、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考核成绩等[6]。
(2)引进乡村基层管理人才,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乡村基层管理人才负责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任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规模、管理各类乡村事务,因而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条件的村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引进选调生,接受机构志愿者、个人志愿者的服务,借助大学生村官及志愿者的活跃思维和专业知识创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3.3.2 培养现代化的服务性人才,壮大产业振兴的人力资源
乡村旅游、民宿、农村餐饮、农村电商、农村物流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部分农村服务业暴露出缺乏特色、服务内容同质化、服务品质低劣化等问题,不能满足消费升级的发展现状。为了壮大产业振兴所需的人力资源,农村地区应该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培养现代化的服务型人才,提高农村服务业的品质。由于农村服务业类型多样,人才培养内容和方式有所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此处以民宿人才培养为例,其培养策略为整合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以及社会企业等各方力量,为农村民宿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训机会,使其掌握城镇消费者的特点,明确民宿服务人员的岗位工作内容、职责及标准,建立符合自身定位的民宿经营规范[7]。
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性,乡村生态资源包括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通过乡村生态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3.4.1 保护性开发乡村自然资源
农村自然环境资源类型多样(如表2 所示),其开发利用价值各有差异。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既要适当开发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又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性措施,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
表2 农村自然资源分类
(1)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乡村餐饮等各类产业中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构建资源节约、污染防控、生态协调的绿色生产模式,对农村及周边的植被、水系、野生动物进行保护,适当规划自然景观,使其更好地服务乡村旅游产业。例如,秸秆、受损的果蔬属于农业废弃物,在绿色生产模式下,秸秆可用于生物质能发电、制作饲料,果蔬废弃物可用于堆肥,从而实现废物利用,避免其污染环境。
(2)保护绿色产业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美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因而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动力。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乡土资源及环境评价体系,定期对农村环境开展评价,及时发现污染、破坏性开发等不良行为,保护农村的绿色产业环境。具体措施包括监控化肥、农药的使用程度,治理农业污染面源,保持地区农田、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4.2 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绿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产生污染的主要源头,良好的人居环境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等农村经济产业。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的重点为农村生活污水规范排放及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分类投放、改善景观绿化、规范设计道路交通设施等。
农村的组织体系负责推进、落实乡村振兴的各项任务,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者。部分农村受到老龄化、空心化等现实困境的影响,出现了组织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制约了农业及农村的发展质量和效率,因此要实施乡村组织振兴。
3.5.1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领导作用
乡村治理组织体系由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种村民自治组织构成,党组织是整个组织体系的领导核心,因而承担着更大的乡村治理责任,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也更加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落实乡村治理的各项任务,涵盖生活垃圾定期清理、农村自然资源保护、经济产业规划、人才培训等事务。党组织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深刻领会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和实施路径,带领农民致富。
3.5.2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活跃乡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乡村治理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于农村集体经济的规划、管理和经营。部分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组织体系形同虚设,未能发挥活跃农村经济的作用。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该引导农民积极投身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经营各种新型集体经济,如物业出租、资产参股、资源发包等[8]。
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法为振兴乡村的组织、文化、产业、生态以及人才,其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在产业振兴中,农村地区应该打造全产业链,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与协作,发挥集群效应。在文化振兴中,应该充分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传统手工艺等,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在人才振兴中,将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村服务业人才作为重点。在生态振兴中,保护性开发农村的自然资源,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在组织振兴中,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健全乡村治理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