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学习者书面语多维度分析

2023-09-06 02:34:46董记华郑咏滟
山东外语教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多维度语篇动态

董记华 郑咏滟

(1. 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 复旦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上海 200433)

1.引言

语言特征的共现影响语篇的交际表达功能和语篇建构特征。通过分析67项语言指标,Biber (1988) 提出了多维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MDA),并以此考察了书面语和口语语料等多个语域所体现的语言特征。多维度分析法将语篇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并认为不同的维度特征可以用于区分和界定语篇的特征和功能。多维度分析法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有助于研究者从总体和功能视角探究语篇特征和规律(胡显耀,2010)。现有研究中,多维度分析法已被用于分析不同文本的语篇功能,判断语篇的语域特征和差异(Biber et al., 2002),应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的语言特征对比(Biber, 2006),并探索语域或学科间的写作差异(Conrad, 1996; Hardy &Romer, 2013; Gardner et al., 2018)。

多维度分析法也同样运用于探索汉语为母语的二语写作研究当中。例如,潘璠(2012)基于多维度分析法,从交互性、叙事性、指代明确性、说服性和抽象性五个维度出发,探索了中美学生学术写作的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学生的学术写作呈现出明显的口语化、指代不明确、抽象表达不强等问题。此外,曹雁和肖忠华(2015)通过对比国内外英文摘要的语域特征,发现中国作者和本族语作者在英文摘要中的语言存在显著差异,并建议国内作者更多遵循期刊的写作要求,提升英文摘要的可读性。江进林和许家金(2015)运用多维度分析方法比较了商务英语和通用英语的语域差异。研究发现商务英语具有更高的交互特征(如更多使用第一、第二人称)和较强的劝说性特点(更多使用不定式、情态表达);而通用英语含有明显的叙事性和信息性的表达特征(更多使用名词短语)。闫鹏飞和梁茂成(2022)对材料学科英文论文的语篇内部语言形式和功能进行了探究,发现各章节在各维度分数及其所属具体特征的组合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体现了不同章节在传递交际意图上存在明显差别,也反映了学术话语构建中的知识呈现、篇章组织和读者交互等局部特性。此外,谭雯婷和徐玲(2022)发现话题熟悉度能够影响中国学生学术写作的维度特征。

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视角和理论(戴运财、王同顺, 2012;朱慧敏、刘艳梅, 2019)。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或元素构成的整体,如社会因素、语境因素等。系统中的各元素之间交互作用和互相影响共同决定和影响着语言系统的变化(Larsen-Freeman, 1997)。此外,动态系统理论认为系统处于动态变化和发展中,其发展呈现出复杂性、自组织性和非线性特征(杨连瑞等,2017)。该理论为理解和解释复杂系统的行为和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方法。然而在二语写作研究中,鲜有学者系统地追踪中国学生在写作中所体现的多维度语言特征的动态发展。对于该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二语写作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长期追踪研究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两名英语学习者在语篇构建过程中的多维度语言特征及其不同维度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写作

Larsen-Freeman(1997)将复杂理论引入应用语言学,并将语言视作一个复杂、自适应的系统。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运用动态系统理论进行了探讨和实证性研究。其中二语写作研究中,文本指标(Verspoor et al., 2012)、语篇流利度和复杂度(Larsen-Freeman, 2006)、词汇句法复杂度(郑咏滟,2018;朱慧敏、刘艳梅,2021)、句式发展(田莉,2020)以及模糊限制语习得的动态过程(李小鹏、詹全旺,2018)等是学者关注较多的话题。

郑咏滟和冯予力(2017)研究了英语专业大学生在一年学习中书面语句法复杂性和词汇复杂性的动态发展特征。结果显示学习者写作中句法复杂的内部各指标高度相关,但在检测时间段内具有个体间和个体内的差异性。田莉(2020)跟踪考察了四名英语学习者19个月的二语句式发展,结果显示不同水平学习者的句式发展存在差异。具体说来,初级学习者呈现阶段性发展;中低级学习者在复杂性和准确性方面进步突出;中高级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形式和主题突出句的使用上出现增长,但在句式发展中呈现出略微下降的趋势;高级学习者则在写作逻辑性方面有所增强。研究进一步讨论了二语句式发展的模式和顺序,并进一步完善了关于二语句式的发展连续统假设。上述研究虽然揭示了二语学习者在写作中的动态发展特点,但往往忽视对二语学习者在多个维度特征上动态发展的考察。因此,本研究运用动态系统理论方法,分析两名英语学习者在语篇多维度发展方面的动态特征及其差异。具体研究问题为:(1)两名受试者的书面语篇构建体现了怎样的多维度发展特征?(2)两名受试者书面语的发展中,不同维度表现出何种相互关系和动态特征?

3.研究设计

3.1 语料库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上海某重点中学国际部的两名高中二年级女生(化名AN与MD),年龄均为17 岁。两名学生在校参加的课程中,除中国历史与语文课使用汉语授课,其它课程均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语料收集前,两名学生均参加了TOEFL-iBT考试,AN获得110分,MD获得85 分。为进一步探索学习者的书面语篇差异,研究基于两名学生的考试成绩将AN视为中高级水平学生,MD视为中低级水平学生。

研究所使用的语料是两名参与者在为期一学年(共40周)的《英语语言与写作》课程中所完成的写作任务。该课程每两周布置一次写作任务,因此本研究共收集两人语料40次/篇写作。每篇文章的长度为400-1000 字之间,共21,200 词。写作类型基本保持一致,均为批判性议论文。

3.2 标注与分析工具

本研究使用多维度标注分析工具MAT 1.3,对语料进行维度标注和分析。MAT(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Tagger)是由Nini(2015)根据Biber(1988)维度分析框架所设计的一款文本多维度自动标注和分析的软件。MAT为影响文本语言特征的核心维度特征提供多维度标记语料的Z分值,且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在相关研究中得以运用(Crosthwaite, 2016;江进林、许家金,2015)。本研究的数据分析中,纵轴标注Z值。本研究使用的五个核心维度及其特征描述详见表1。

(续表)

3.3 数据分析

为了揭示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核心维度发展趋势和特征,本研究采用Loess平滑处理,即局部加权最小二乘平滑方法(Local weighted least squares smoothing)。此方法有助于研究者分析变量的总体和个体发展趋势(Bassano &van Geert, 2007)。在进行Loess分析时,本研究按照通用标准,将平滑参数α设置为0.33,以揭示所观察变量的整体和个体发展趋势。为了分析学生英语写作发展中多维度特征方面的相互关系,本研究使用Kruskal-Wallis统计方法。Kruskal-Wallis方法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适用于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的情况(Vargha &Delaney, 1998)。为了更好地捕捉数据的动态变化,本研究采用Loess方法,分析时间序列数据的顺序性,并将观察值与其相邻时间点的观察值进行比较,以检测可能存在的时序模式或趋势。在进行Loess分析时,本研究参考de Bot et al.(2005)和Dong(2016),将窗口的平滑参数设为0.33(即6个观测点为移动窗口大小),以确保所分析窗口的大小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为了计算多维度显著差异的大小,本研究使用效应值(effect size)分析不同维度间的显著差异。

4.结果和讨论

4.1 五个核心维度的动态发展规律

4.1.1 维度1交互性与信息性

由图1可见,两名学生在交互性与信息性维度发展中具有明显波动。具体而言,在初始阶段,两名学生维度1的值均接近-5,近似于Biber(1988)所界定的广播文体标准,这说明在初始阶段中,两名学生的写作文本均呈现出较高的信息密度。但是在后续发展中,两名学生的发展轨迹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基本呈现出更高的信息密度。例如,在第2次作文中,AN的维度1值急剧上升,并呈现出维度1的峰值(Z>10),这表明AN的第二次写作任务在交互性和信息性维度方面显著高于第一次写作,写作文本呈现了极高的互动性。而MD从第2次作文开始,维度1的值明显下降,呈现出向高信息密度靠近的趋势。根据Loess平滑曲线所示,在第3-9次作文中,AN与MD的作文表现出同化发展特征,即二人的写作维度1值均明显下降,表明两名学生均呈现出向高信息密度靠近的趋势并逐渐趋近于学术文体的维度值(-15),更倾向于使用准确、精炼和学术化的表达方式。在后续发展阶段,AN和MD的作文再次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10-14次作文中,AN的维度值呈现上升趋势,而MD的维度值则呈下降趋势,逐渐接近Biber(1988)所界定的学术文体范式标准 (-15左右)。然而,在第15次作文之后,AN与MD的维度值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这反映出二人的写作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口语化特征。

图1 两名学生在维度1 的动态发展轨迹及其Loess平滑发展趋势

上述结果表明学习者在维度1的构建中并非线性地逐步提升,而是呈现出跳跃、进步和波动的特征。这可能是由于学习者在不同时间点上面临着不同的学习需求、认知能力和学习动机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学习者在接触新的写作任务、语言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语言输入和反馈的变化等情境中,其写作发展轨迹可能会发生变化。此外,研究结果也体现了文秋芳(2003; 2009)和卫乃兴(2006)等学者的发现,即中国学生语域特征较为薄弱,并存在书面语和口语混淆的问题。据此,我们建议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发展轨迹和变化趋势,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有必要注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例如课堂教学、反馈和评估等对学生写作发展的影响,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水平的全面提高。

4.1.2 维度2叙述和非叙述特征

由图2可见,两名学生在维度2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特征。MD写作的维度2值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在1-5次作文中明显下降,在6-10次作文中呈现上升趋势,然后在10次作文之后再次明显下降。相对而言,MD写作的维度2值的波动幅度和频率明显高于AN,共出现了5次较大幅度的波动,并在第2次作文中达到较高值,而在第4、7和13次作文中出现3次较低值。通过与AN对比分析,MD在维度2波动更为明显,这表明MD对于叙述手法掌握程度较弱,对于相关语言策略的运用能力较差。

图2 两名学生在维度2的动态发展轨迹及其Loess平滑发展趋势

上述发现表明两名学生写作在维度2的发展中呈现出非线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并且不同学习者在不同时间点上呈现出个体化的差异。根据动态系统理论观点,学习过程受内部和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杜小双、张莲,2021)。AN和MD写作在维度2的发展中所呈现出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可能是因受到学习策略、语言背景、写作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发现进一步体现了动态系统理论关于学习过程中复杂性和非线性变化的观点以及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因而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有必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结合内外因素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以促进他们在维度2特征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4.1.3 维度3语境独立与语境依赖话语

维度3体现语篇的指称明晰性与情境依赖性特征。Loess平滑曲线(图3)所展示的发展轨迹显示出两位学生的写作在维度3上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波动性特征。其中AN的1- 5次作文中的维度3值呈现出上升趋势,随后一直到12次作文出现下降趋势,同时第12-16次作文又呈现出新一轮的上升趋势并在之后出现下降趋势。而MD 在该维度的发展方面呈现出以下三个阶段:逐步上升阶段(1-5次作文),平稳发展阶段(5-13次作文),并在后期出现平稳下降趋势。尽管在15-19次作文中,MD的维度3值呈现出下降趋势,但该值仍然高于学术文体的指标。这表明该学生在学术文体的指称明晰性和语用策略方面存在一定的失当,语用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上述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动态系统理论关于学生写作发展中复杂性和非线性变化的观点。

图3 两名学生在维度3的动态发展轨迹及其Loess平滑发展趋势

4.1.4 维度4说服性特征

根据Biber(1988),维度4主要体现了语篇的说服性特征,该维度的分值较高说明语篇含有明显的说服性特征。反之,则说明语篇的说服性特征较弱。由图4可见,两名学生在维度4的发展轨迹中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其中AN的波动幅度显著高于MD;而Loess发展曲线显示,AN的写作在维度4的数值高于MD, 表明AN的作文中含有较多的说服性话语标记。尤其是在第7和18次作文中,AN出现两次说服性维度的峰值分别为4.33和4.77,接近Biber (1988) 界定的学术文体的说服性维度分值。然而,在第15次作文中,AN出现了维度4的极低值-6。

为进一步揭示两名学生写作中的劝说性维度的演变,研究者对两名学生的Loess平滑曲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AN的发展曲线更符合Biber (1988)所定义的学术文体范围,而MD的整体轨迹明显偏离该范围,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波动。这表明MD对于说服性维度的语用策略使用意识不够明晰,对于说服性话语策略的掌握能力相对较弱。Hyland (1988)认为,说服性特征是学术文体中重要的语篇特征和交际表达策略。维度4值的波动表明两名学生在使用说服性维度方面存在不稳定性。

图4 两名学生在维度4 的动态发展轨迹及其Loess平滑发展趋势

4.1.5 维度5抽象与具体程度

维度5的语言指标可以用于区分“语篇信息话语是抽象、技术、正式等类型的话语特征” (Biber, 1988: 112-113)。该维度分值较高表明语篇含有较多被动和主从复合句形式,表明语篇含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技术性等科技文特征;而分值较低说明其具有较强的非科技文特征。由图5中原始数据的柱形图可见,两名学生在该维度使用中均表现出明显的波动,其中AN的波动幅度显著高于MD。AN的发展曲线更靠近Biber (1988) 界定的学术文体维度区间(Z值位于5-6),并呈现出以下发展阶段:1-7次作文中,AN 的维度5发展为平缓下降;8-13次作文中呈现出缓慢上升;而在14次作文后,呈现出逐渐下降的特点。相反,MD的Loess曲线则较大程度的偏离学术文体区间。其发展轨迹表现出以下发展阶段特征:在1-5次作文中稳步上升;在6-14次作文中出现下降趋势;而在15次作文之后再次出现上升的趋势。AN与MD的对比分析显示,AN在维度5的发展更符合学术文体关于抽象和具体维度的特征,而相对低水平学生(MD)的发展则偏离了该特征。这表明高水平学生在使用语篇的抽象和具体特征方面更加熟练,而低水平学生在语篇中的表达方式上存在异化和非趋同特征。AN的发展轨迹在经历了两个阶段(1-7)和 (8-13)的波动后,在第14次作文中呈现出下降趋势。根据动态系统理论的观点,波动可能为下一步的语言稳定发展提供动力。因此,AN在维度5上的下降趋势可能预示着新一轮发展的到来。然而,由于目前的数据有限,我们无法确定下降趋势是否确实代表新的发展,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

图5 两名学生在维度5 的动态发展轨迹及其Loess平滑发展趋势

两名学习者在五个维度的发展中所表现的波动特征反映了动态系统理论中学习者发展过程中的自组织特征。学习者在语篇发展过程中自发地趋近于该维度标准值。同时,维度值的波动表明学习者在探索维度特征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这可能表明学习者在发展过程中尚未完全理解和掌握该维度的特征。因此,在维度特征的探索过程中,有必要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讲解和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策略和提高维度特征的掌握。由于本实验中没有对语篇维度特征及其系统表现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学习者的发展过程表现出对语篇维度的探索和使用的自主适应性。为了促进学习者在维度特征上的稳定发展,有必要通过教学干预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维度特征,提高其语言策略的应用能力。

4.2 各维度间的交互发展

根据Biber的维度特征标准,学习者的语言维度特征 “彼此间相互独立,每一维度都可以区分语域在特定风格上的差异”(武姜生,2004: 55),因而维度交互关系分析有助于揭示文本的语言维度特征及其相互发展特征。

图6所示AN写作中五个核心维度使用的交互特征,其中实线为各维度在各时间点内的得分,虚线为维度Loess平滑曲线处理后的结果。由Loess平滑曲线可见,AN在五个核心维度发展中均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维度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互补关系或竞争关系。如在前6次写作以及第13次到第17次写作中,维度1与维度3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为学习者对于维度特征使用的水平有限,导致无法同时兼容写作的信息度和写作的语境性,最终导致了竞争关系的出现。而在第10到第13次写作中,维度4与维度5表现出协同发展的趋势。而依据各时间点中维度的对比分析可见,AN写作中的五个核心维度在发展中呈现出明显错综复杂的竞争发展趋势。例如AN的写作在第2次作文中出现维度1发展的最高峰值,而在这次作文中却发现AN在维度5发展中出现一个发展的较低值。此外,在AN的第4次作文中,维度1的值较低而维度5的值却出现一次较高水平的发展。在第7次作文中出现维度4上的一个较高值,而同时在本次作文中,维度1、2、3、5均呈现出一个较低的发展阶段。同样在第16次作文中,维度1的值为观察时间点内最低且维度4的值最低,而维度3却出现观测中的最高值。

图6 AN的多维度的动态发展轨迹交互发展特征

上述结果说明AN在五个核心维度上存在波动性和非线性变化,即AN写作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维度的增长或减弱,而是各维度之间的竞争与变化。这反映学习者写作中的多维度特征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并呈现出动态的波动特征。这种波动性反映了AN对语篇维度的探索和适应过程中存在复杂性和非线性变化。

AN所使用的五个维度的初始状态呈现出比较低的效应值(η2= 0.303,p=0.007), 表现出较小的差异,这表明AN 在初始阶段使用五个维度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特征。而从第三次观测开始,AN在五个维度使用中的效应值急剧上升,在3-8次观测值中出现了最高的效应值(η2介于0.559-0.579,p=0.007),这表明在该阶段的发展中AN在使用五个维度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和不平衡性。这可能与维度1在本观察时间点内较为剧烈的波动有关。各维度的剧烈波动在6-11次的观测中进入了较低的发展阶段(η2介于0.35-0.369,p介于0.003-0.004),表明在这个阶段AN在五个维度的使用上相对稳定和平衡,即AN在使用五个维度方面呈现出相对平衡的状态,各个维度之间的波动相对较小。但在最后四个时间点再次出现增长(η2介于0.509-0.519,p介于0.000-0.001),并在最后一次观测时间点中出现下降的趋势(η2=0.509-0.519,p=0.001)。综上,AN在五个核心维度的使用中呈现出较大的起伏和波动,在初始状态表现出不明显的差异,但在后续的发展中,AN经历了较小差异和较大差异的阶段,表明AN在五个维度的写作中表现出明显的探索和不稳定状态。这进一步印证了动态系统理论关于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观点,即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是非线性和动态的过程,存在着波动和变化。因此,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学习者的维度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篇维度,提高语言策略的掌握。

图7展示了MD在五个核心维度中的使用发展轨迹。相较于AN写作的发展轨迹,MD写作中的五个核心维度发展曲线相对平缓,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呈现出较为平缓的发展特征。但基于维度间的纵向对比分析,MD的五个维度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发展趋势。例如,基于Loess平滑曲线的处理结果,在第3-6次作文中,MD的维度2和1呈现出下降的发展水平,而维度3和5却呈现出较为明显上升的发展趋势。这意味着在这个阶段的发展中,MD的写作在各维度间呈现出相互竞争的关系,从而导致部分维度的变化上升时,其它维度资源的利用减少。同样,这一现象在第8-14次作文同样出现。在这一时间段内,维度3的Loess平滑曲线处理结果稳定在较高的水平,并展现出较为平缓的上升趋势,但在维度1,MD的写作中却呈现出较低维度分值,且明显具有下降的特征。这表明,在这一阶段MD的写作中不同维度间存在着相互竞争关系,即MD在不同维度的发展中可能存在着相对突出和弱化的动态变化。因而,语言教师应该意识到学习者在语篇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特征,以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习者在各个维度上实现更平衡和全面的发展,以促进其语篇能力的全面提高。

各个维度动态发展中统计对比效应值分析显示,MD在检测时间内的Kruskal-Wallis的值显著性均为 0.000。这表明与AN相比,MD在五个核心维度的使用中表现出更大的波动性和显著差异,即在核心维度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同时,通过效应值的详细分析,可以观察到MD在多维度发展中显示出明显的波动性特征。在观测初期,MD的写作在五个维度的使用方面表现出较大的显著性差异(效应值稳定在0.6左右)。然而,在观测后期,MD的效应值下降到0.572,表明MD在使用五个核心维度时的差异减少。这表明MD在研究后期(尤其是10次观测之后)开始对五个维度的使用规律有了较好的掌握,这可能意味着该生进入了一个写作水平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总体而言,MD在多次观测中所使用的五个核心维度的差异效应值明显高于AN,这说明低水平学生的写作在维度均衡使用方面具有较大的困难,各维度间的使用资源出现了较为强烈的竞争关系。因此MD在语篇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以促进其对各个维度的均衡掌握和发展。在观察时间段的后期,尤其是最后5个观测时间点内,MD的写作Kruskal-Wallis效应值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各维度间的数值呈现较为稳定的吸态(如维度1与维度3,均呈现了较为平缓的上升趋势),这表明该生的写作特征开始出现稳定发展的趋势,文本的信息密集度和文本的语境特征发展能够协同发展。

根据动态系统理论,在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注意力的资源有限会导致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各子系统资源出现相互竞争的机制(Larsen-Freeman, 2009),这一点也在本研究中各个维度的发展协同机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本研究中所考察的5个维度效应值的波动发展体现了学习者在维度使用方面存在明显的波动竞争或吸引关系,进一步揭示了学习者对写作加工的处理机制。具体而言,由于学习者写作资源中语域特征这一子系统的资源有限,学生在使用某一维度策略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一种维度特征语言策略过多的关注和使用而忽略其它维度特征的使用,从而导致在观测时间段内5个维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维度值之间的竞争和五个维度相互关系的波动发展特征。高水平学生的效应值显著小于低水平学生,说明高水平学生在综合使用多维度策略方面具有更高的协调应用能力。然而,对于低水平学生而言,效应值的相对剧烈波动发展则表明学生在某单一维度方面使用的资源分配过多,而引起使用其它维度注意力的不足,这说明在刚刚进入某一水平后,低水平学生在使用多维度特征方面表现出对多个维度的资源调配不适应性,需要通过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因而,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分配注意力、关注写作中的内容表达、语言运用、逻辑结构等不同维度,并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写作任务和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指导等,协助学生在多个维度中实现发展和改进,以推动其综合写作能力的提升。

5.结论

本文采用动态系统理论和方法,分析了两名学生在学术写作中的多维度动态发展特征和规律。研究显示,两名学生在五个维度发展轨迹图中呈现出明显的波动趋势,并且在具体维度使用中存在不同的特点和趋势。两名学生在多维度发展中总体呈现出趋向于学术文体的维度特征,但是在具体发展轨迹中呈现出复杂的动态发展特征。五个维度的交互性分析表明,两名学生的维度使用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反映了学生在使用语言资源构建语篇层面上对注意力资源的竞争。本研究补充了动态系统理论研究中关于学习者语篇维度特征的发展内容,有助于揭示学生在语篇构建特征中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采用效应值计量五个核心维度差异大小的动态变化,可以有效地检测学习者多维度特征或多变量之间的相关作用关系。

由于动态系统方法需要对个体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高密度的观察和分析,因而本研究只选取两名学生的写作进行了深入观察和追踪。虽然研究发现揭示了所考察学生在书面语篇构建中多维度特征的动态交互,但是较大样本的学生书面语构建中的多维度发展特征仍需进一步探究。此外,传统的英语教学大多关注语法词汇等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本研究发现学生在体现语篇综合特征的多维度使用中同样存在较大波动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一个自组织自适应的发展过程。学生多维度语言策略趋向于学术文体的维度特征,而有的维度特征却偏离其学术文体维度特征,表明在语言维度的自组织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盲目性。因而,教师有必要将语篇维度特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融入大纲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以帮助学生了解语篇构建范式,提高其语篇特征构建过程中的多维度使用意识和语言策略运用能力,并在教学中明确学习者需要在语篇维度上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以确保学生在语篇维度特征的使用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多维度分析提供了一种更全面、更细致的方式来理解语言使用中的多个维度。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竞争和平衡关系以及维度特征与社会文化等要素交互的发展轨迹和变化趋势,为探究外部要素对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影响机制,加深对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中复杂动态发展特征的理解提供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多维度语篇动态
国内动态
卫星应用(2022年7期)2022-09-05 02:36:02
国内动态
卫星应用(2022年3期)2022-05-23 13:44:30
国内动态
卫星应用(2022年1期)2022-03-09 06:22:20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多维度评改”方法初探
动态
环球慈善(2019年6期)2019-09-25 09:06:24
多维度市南
商周刊(2017年7期)2017-08-22 03:36:22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6
语篇特征探析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2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体育师友(2012年4期)2012-03-20 15: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