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荣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英语中的介词短语一般位于句末(如1a),但也可以出现在句首,同时主语位于谓词之后(如1b):
(1)a. A man appearedon the stage.
b.On the stageappeared a man.
(Coopmans, 1989: 743)
在(1b)中,表示方位或处所的介词短语on the stage居于句首,主语a man位于谓语动词appeared之后,这一结构被称为处所倒装结构。
处所倒装结构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句法属性和语义特点,关注该结构中谓语动词的句法要求、句中名词短语以及句首介词短语的句法位置、句法功能以及移位动机等。现有研究认为处所倒装结构中的谓语动词一般为非宾格动词(Culicover &Levine, 2001;冯国丽、于秀金,2022),句末名词短语为谓语动词所选择的论元,与谓语动词呈现一致性句法关系(Levine, 1989;Mikami, 2010),句首介词短语具有话题或者主语的双重句法属性(Bresnan, 1994;Nishihara, 1999)。本文将采用最简方案中的语段理论讨论英语处所倒装句的句法特征及其句法实现问题,关注的主要问题为介词短语的双重语法属性及其句法实现机制,名词短语的格位特征及其句法特点以及谓语动词的句法限制。
Hoekstra &Mulder(1990)认为英语处所倒装句在底层结构中实现为由谓语动词选择的小句,小句中的名词短语为逻辑主语,介词短语为逻辑谓语,如:
为满足格位特征核查的要求,小句中的名词短语a man或者介词短语on the stage发生至TP指定语位置的移位,从而占据主语位置。如果a man发生移位,那么生成的则是正常词序的句子,a man获得主格的格位。如果on the stage发生移位,则会生成处所倒装句,同时on the stage将其获得的主格通过指标链(index chain)传递给动词后的a man,以保证该名词短语获得格位允准。
这一分析法将常规性介词短语句与处所倒装句进行统一的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本分析法强制规定谓语动词选择小句作为它的补语成分,其理论和语料理据有待论证。其次,介词短语位于TP的指定语位置,这一句法分布可以解释介词短语的主语特征,但是无法解释介词短语具有的话题特征。最后,介词短语将主格的格位通过指标链传递给小句中的主语,这一操作过于冗繁,缺乏经济性,同时采用指标链的做法导致句法运算过程添加新信息,违反了包含性条件(Inclusiveness Condition)(Chomsky, 1995)。
Bruening(2010)认为处所倒装结构中的介词短语位于主语之上的位置,主语位置由缺乏语音表征的空范畴小代语pro占据,从而形成与there存在句对应的句法结构,如:
(3)a. To Gloriaprowill fall a number of unpleasant tasks.
b. To Gloriatherewill fall a number of unpleasant tasks.
(Bruening, 2010:47)
c. Into the room (*there) ran Mother.
(Bresnan, 1994:99)
小代语分析法的主要证据是主语位置上可以出现显性的there成分(如3b句),从而为pro分析法提供证据。这一分析法考察了处所倒装句与there型存在句的一致性,可以解释处所倒装结构中谓词与名词短语形态的一致要求,但是它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并非所有处所倒装句中都可以出现there填充(如3c),这说明这两种结构并非总是呈现对应关系。其次,英语中一般不出现pro。此结构中采用的pro分析法规定性太强,缺乏理论依据和语料支撑。最后,如果介词短语不在主语位置,介词短语体现的主语特征将无法得到解释。
Rochemont &Culicover(1990)认为处所倒装句由非倒装句转换而来,具体的转换操作有两条:第一,名词短语从主语位置附接到动词短语上,标识焦点信息;第二,介词短语移位到句首位置,标识话题信息。这一分析的问题在于首先忽视了介词短语具有的主语属性,其次没有对名词短语附接操作的理据做出明确说明。
Mikami(2010)指出介词短语移位到句首话题短语TopP的指定语位置以突出话题的功能,名词短语则移位到TP的指定语位置做主语。在显性句法中,名词短语位于动词之后的原因在于,名词短语形成的语链并非采用一般的链首拼读的方式,而是链尾拼读的方式。这一分析法同样无法解释介词短语的主语属性,同时链尾拼读的理据缺乏明晰的论证。Mikami(2010)认为采用这一特殊拼读方式是因为句中的名词短语做焦点成分的原因,但是从句法角度考虑,这一解释过于牵强,且链尾拼读的方式过于特殊,较难获得其它结构的旁证。
韩景泉(2016)采用语段理论分析处所倒装结构。他认为句中动词为非宾格动词,因而句中的动词短语不构成语段,T可以通过长距离一致操作为句末名词短语赋格。介词短语采取连续循环移位的方式先后合并到TP以及TopP的指定语位置,从而解释介词短语体现的主语和话题双重属性。本分析具有较好的合理性,但是从TP到TopP的语段内部移位缺乏必要的理据说明,移位距离过近,违背了反局域条件(anti-locality)。其次,从TP的指定语位置移位到更高位置的TopP投射之中,违反了不可视条件(invisibility condition)(Radford, 2009)。再次,下文的分析明确说明,介词短语具有主语和话题的双重属性,但是在特定结构中只体现主语或者话题的特征,而非同时体现。在具体结构中主语和话题的析取关系不能通过从TP到TopP的连续循环移位加以解释,因为一旦移位的最终落脚点为话题位置,话题特征应该在所有处所倒装结构中均有所体现,而这与现实语料是不相符的。
介词短语为主语的证据主要有五条。第一,反义疑问句测试法。英语反义疑问句中的名词一般与前置句中的主语保持一致,如:
(4)a. John was fooled by Mary, wasn’t he / *she?
(Bresnan, 1994:97)
b. In the garden is a beautiful statue, isn’t there /* it?
(Bowers, 1976:237)
上例中的首句说明反义疑问句中的名词需要与前置句中的主语John保持语法特征的一致,因此只能选择he,而非she。在次句中,反义疑问句中的名词为there而非it,这与前置句中表示处所的介词短语in the garden保持一致。以上例句说明介词短语应该为主语成分,从而允准反义疑问句中的名词选择。
第二,否定极项词测试法。英语中的否定极项词(negative polarity item)需要否定词的允准,而主语中的否定词一般可以承载这一功能,如:
(5)a. None of the students walked into any of the classrooms.
b. In none of the corners stands any of the structures.
(Nishihara, 1999:389)
在上例中,否定极项词any需要得到主语中否定词none的允准。与常规性主谓句(5a)相同,在处所倒装句(5b)中,句首介词短语中的none同样可以起到允准any的作用,这说明介词短语应该为句子的主语。
第三,提升结构测试法。Bresnan(1994)指出英语中非主语性句法成分不能出现在提升结构中,因此能否在提升结构中得以允准成为测试介词短语是否为主语的重要依据,如:
(6)a. On that hill appears to be located a cathedral.
b. Over my windowsill seems to have crawled an entire army of ants.
(Koike, 2013:574)
上例两句都是合格的,这说明句首介词短语可以出现在以appear以及seem为提升动词的句法结构中,从而证明了介词短语的主语属性。
第四,that-语迹效应测试法。英语中的标句词that在子句中出现时,子句中的主语不能为空成分,这一要求被称为that-语迹效应(Freidin, 2012)。处所倒装结构同样呈现这一句法特点,如:
(Cho &Park, 2004: 431)
上例说明,处所倒装句中的介词短语into the room发生从子句到主句中的移位后,子句中that与空成分共现,从而呈现that-语迹效应,这说明介词短语占据的应该是主语的位置。
第五,弱跨越效应测试法。弱跨越(weak crossover)效应主要出现在非论元移位中,而论元移位一般不呈现这一效应,如:
(8)a. Whoiappears to hisimother[tito be a genius]?
b. ?Whoiis hisimother grilling ti obsessively?
c. Into every cat’sicage was looking itsimaster.
(Culicover &Levine, 2001:289)
上例首句中出现了who的论元移位,who出现在主句的主语位置,who可以跨越与之同指的his,弱跨越效应没有出现。在次句中,who进行了非论元移位,跨越了与之同指的his,弱跨越效应出现,该句可接受度降低。末句中的cat可以跨越与之同指的its,该句的合格性说明句首介词短语应该位于论元性而不是非论元性的句法位置,也就是主语的位置。
介词短语为话题的证据也有五条。
第一,助动词倒装测试法,如:
(9)a. Did you read that book?
b. *Did into the room walk John?
(Kathol &Levine, 1992: 209)
上例中的首句说明在插入did的疑问句中,did需要位于主语you之前。次句说明did位于into the room之前则不合格,这说明into the room不同于主语you,其占据的位置不应为论元位置,而应为非论元位置。话题一般与助动词不产生倒装操作,因此介词短语应该为话题。
第二,例外授格句测试法,如:
(10)a. I believe the little rat to have run through the hole.
b. *I expect into the room to walk a woman.
(Cho &Park, 2004:434)
例外授格句中的子句一般实现为TP投射,而非CP投射。处所倒装结构无法在例外授格句中的子句出现,这说明介词短语占据的不是TP中的主语位置,而应为CP中的话题位置,从而解释上例次句的不合格性。
第三,时态子句测试法。根据Stowell(1981),处所倒装句中的介词短语与话题具有相似的句法表现,如它们都只能出现在以that引导的确认性子句中,而不能出现在以if引导的非确认性子句中,如:
(11)a. Bill says that near John’s house lies a buried treasure.
b. *Bill asked if near John’s house lies a buried treasure.
(Stowell, 1981: 271)
上例说明处所倒装句中的介词短语体现出与话题一致的句法表现,因此介词短语应该为话题成分。
第四,关系化和问句操作测试法。Bresnan &McHombo(1987)指出话题可以接受关系化操作但是不能被提问,如:
(12)a. The swamp, in which have been found two children, should be drained.
b. *In which stage have been found two children?
(Cho &Park, 2004:434)
上例说明介词短语中的名词短语the stage可以进行关系化操作,但是不能对之进行问句转换。这说明介词短语体现与话题相同的句法要求,因此介词短语应该为话题。
第五,孤岛效应测试法,如:
(Rochemont &Culicover, 1990:93)
上例说明how和the woman不可以跨域介词短语into the room进行移位。如果该介词短语为主语,上例的不合法性就得不到解释。如果into the room为话题,那么该话题就可以形成孤岛,对how以及the woman的非论元性移位形成阻隔,从而解释上例的不合格性。这些语料说明介词短语应该占据话题,而非主语的位置。
介词短语具有主语非话题或者话题非主语的属性,呈现论元移位或者非论元移位的特征。但同一个介词短语不能既是主语又是话题,无法既属于论元移位生成又属于非论元移位生成的结果。根据介词短语的属性,处所倒装结构应该分为主语式处所倒装结构和话题式处所倒装结构两者类型,采取不同的句法运算模式加以生成。
英语中的处所倒装结构具有主语和话题两种属性,但是在具体的句子中,只能体现出主语或者话题一种属性。这种可选性特征不是由一种句法推导方式实现的,而应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本文认为,可选性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来自处所倒装结构中信息结构句法实现方式的不同。根据Shyu(2001)以及Hsu(2012),表征话题之类信息结构的内容不是通过狭义句法系统或者接口部门进入句法的,而应来源于词库。为生成话题结构,在句法运算所需的算式库(Numeration)中,特定词汇项可以选择标注话题特征[TOP],从而使得该词汇项成为话题成分。在句法运算过程中,话题成分需要与话题短语的中心语形成一致关系,并采取移位的方式与该中心语形成局域性句法分布。当特定词汇项选择不标注话题特征,该词汇项也就无法成为话题,话题句也就不会生成。特定词汇项标注话题特征的选择性决定的不同的生成路径,从而形成不同的句型。
根据上述话题特征标注的可选性,处所倒装结构的特点就可以得到解释。以典型的处所倒装句On the stage appeared a man为例,介词短语on the stage可以选择在词库中标注话题特征,也可以选择不标注话题特征。不同的标注选择会带来相异的句法推导过程。首先,假设介词短语选择不标注话题特征,那么它的推导过程可以表征如下:
在vP投射内,首先动词appear与介词短语on the stage合并,然后该句法成分再与名词短语a man合并,构成动词短语VP;之后,该VP与轻动词v合并,构成轻动词短语vP。因为appear为非宾格动词,vP的指定语位置无法出现外论元,从而导致该vP不能为语段。此时v的补足语成分VP就不能移交至接口部门,仍需继续参加之后的句法运算。
根据特征继承(Chomsky, 2020)的要求,C将一致特征继承给T,T作为探针(probe)进行句法探测,驱使on the stage移位到TP的指定语位置,完成T的EPP特征核查。因为C没有不可解特征需要核查,也就无需充当探针的角色,on the stage也就无需移位到CP的指定语位置。因为vP不能构成语段,T仍然可以与名词短语a man进行一致操作,保证a man从T处获得主格的格位。T也可以与v形成一致,保证时态成分附着到实义动词之上,形成appeared这一词汇表征。当最终生成的句法结构式移交(transfer)至接口后,在通过移位形成的on the stage语链中,只有最高位置的拷贝获得语音拼读,其它位置上的拷贝则不接受语音拼读(Nunes, 2004),从而生成On the stage appeared a man这一合格的主谓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是因为介词短语on the stage没有话题特征的标注,它也就无需移位到更高的TopP位置进行话题特征的核查,on the stage也就不具备话题属性。因on the stage占据TP的指定语位置,该介词短语体现出主语属性。
其次,假设介词短语选择标注话题特征,On the stage appeared a man的推导过程如下:
此时vP阶段的推导与主语式处所倒装句的生成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内容体现在CP语段内。在CP投射中,T以及C分别与vP进行合并,生成CP投射。CP进行分裂(Rizzi, 1997),产生语力短语ForceP,话题短语TopP以及限定短语FinP这三个投射。根据特征继承理论,T从C处获得一致特征,为进行T的EPP特征核查以及C的话题特征核查,T和C选择进行同时探测(Radford, 2009),分别将on the stage移位到TP以及TopP的指定语位置。因vP不是语段,T可以通过长距离一致操作为vP中的名词短语 a man进行格位特征以及一致特征的核查,保证a man获得主格的格位。T同时可以与位于v位置上的动词appear形成一致关系,保证时态解读在动词上得以实现,从而出现appeared这一过去式动词。
同理,按照这一方式生成的句法结构式在移交后,同样采取拼读最高位置拷贝的方式,从而出现On the stage appeared a man这一合格的话题句。因为on the stage最终的落脚点位于TopP的指定语位置,从而使得该介词短语呈现话题属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处所倒装结构中介词短语所具有的主语属性和话题属性是析取性的,在特定结构中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进行生成。造成这种可选性特征的机制来自介词短语是否选择在词库中标注话题特征,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句法运算方式,从而生成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处所倒装结构中介词短语的主语属性和话题属性呈现可选性分布,该现象是介词短语是否选择在词库中标注话题特征而导致的。
首先,根据上文的分析,无论采取哪种推导方式,处所倒装结构中的vP不是语段,因此T可以跨越v和V中心语与名词短语形成一致关系,核查名词短语的格位特征。因为T只能赋予主格的格位,因此处所倒装结构中的名词短语应该实现为主格,而非宾格的格位。
(16)In the garden sat they / *them!
(Levine, 1989: 1045)
上述语料说明,处所倒装结构中动词后的代词只能实现为主格形式的they,而不能为宾格形式的them。这一语料可以验证长距离一致操作分析法的正确性。
其次,因为T与句中名词短语形成一致关系,进行一致特征的核查。介词短语移位至TP的指定语位置,只是为了核查T的EPP特征。这一结果说明T应该与名词短语,而非介词短语体现人称(person)与数(number)等一致特征。
(17)a. In the swamp was / *were found a child.
b. In the swamp *was / were found two children.
(Ura, 2000: 170)
上述语料说明,T实现为was还是were不是由介词短语决定的,而是由句中名词短语a child以及two children决定的。这一句法分布也是本文分析法所能预测的。
再次,本文的分析法还可以解释以下语料:
(18)a. *Onto the ground hadspita few sailors.
b. *Into the holeexcretedthe rabbit.
英语处所倒装句中的动词一般为非宾格动词,而不能为非作格动词(如18a)以及及物动词(如18b)。处所倒装结构中的名词短语位于动词之后,为保证名词短语获得主格的格位,vP必须具有非语段的属性,也就意味着vP的指定语不能由施事性或者历事性外论元占据。如果vP的指定语出现外论元,vP作为语段,其补足语成分,包括名词短语将被移交至接口部门,不再参与vP之后的句法推导。这样一来,句中的名词短语也就无法获得格位,从而违反格鉴别式(Koeneman &Zeijlstra, 2017)的要求,生成不合格的句子。在上例中,spit和excrete分别为非作格动词和及物动词,当生成vP时,vP的指定语位置将由a few sailors以及the rabbit占据,从而使得vP成为语段。此时这两个名词短语要么无法从T处获得主格格位,要么获得非主格格位,而这些结果都是不被允准的。这一结果说明,一般情况下,包含非作格动词以及及物动词的处所倒装句都是不合格的。
除此之外,本文的分析法还可以解释处所倒装句中there插入的情况,语料重复如下:
(19)To Gloriatherewill fall a number of unpleasant tasks.
(Bruening, 2010: 47)
在该句中,插入there后所生成的处所倒装句是合格的。此时的动词为非宾格动词fall,插入there后可以核查T的EPP特征。但是因为选用的是非宾格动词,vP不能为语段,句末的名词短语仍然可以通过T获得格位,从而生成合格的句子。
可以预测的是,因为TP的指定语位置由there占据,介词短语to Gloria无法再出现于TP的指定语位置,而只能出现在TopP的指定语位置。这样一来,该句中的介词短语只能体现话题属性,而不能体现主语属性。也就是说,该句中反义疑问句的主语不能为名词短语,只能为there;否定极项词因为there的阻隔,不能得到介词短语中否定词的允准;弱跨越效应将会出现等,如:
(20)a. In the garden there is a beautiful statue, isn’t there /*it?
b. In none of the corners (*there) stands any of the structures.
c. ?Into every cat’si cage there was looking itsi master.
在(20a)中,反义疑问句中的主语只能为there,与处所倒装句中的主语保持一致。在(20b)句中,因为there的插入,any无法得到论元位置上否定词的允准。虽然介词短语中有否定词none,但因为介词短语处于非论元位置的原因,导致该句不合格。在(20c)句中,into every cat’s cage位于TopP的指定语位置,从而使得该介词短语的移位呈现非论元移位的特点,当它跨越与cat同指的its时,必然会出现弱跨越效应,从而降低该句的合格性。
从以上讨论可以发现,本文的分析法可以对处所倒装句中名词短语的格位要求,T与句中名词短语的一致特征要求,插入there成分的处所倒装句的分布进行分析,这充分展现了本文分析法的合理性和解释力。
一般而言,英语处所倒装结构中的动词主要是非宾格动词,但是正如Culicover &Levine(2001)指出的,如果句末名词短语获得重音标注(如21b)或者变成重型名词短语(如21c),那么句中的动词也可以为非作格动词,如:
(21)a. *In the room slept fitfully Robin.
b. In the room slept fitfully ROBIN.
c. In the room slept fitfully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 who had heard about the social psych experiment that we were about to perpetrate.
(Culicover &Levine, 2001: 293)
本文认为,因为加注重音以及名词短语的重型化操作,此时的名词短语承担焦点信息的功能。一般而言,焦点成分具有两个句法位置:其一为常规焦点位置,位于递归性句法结构分支内嵌最底层的位置(Cinque, 1993);其二为移位生成的焦点位置,通过外置化操作位于TP之上FocP的右向分支指定语位置(徐杰,2018)。
非作格动词所选择的论元具有施事性,居于非作格动词之前的句法位置(黄正德 2007)。在采用非作格动词的处所倒装句中,该动词选择的名词短语则出现在动词之后的句末位置,这说明名词短语发生了移位。该名词短语的句法位置应该不是常规焦点位置,而应为移位生成的焦点位置。据此,本文认为在上例中的句末名词短语通过焦点化手段成为焦点,采取外置化操作移位到FocP的右向分支指定语位置,而FocP这一投射的具体位置应该位于TP之上以及TopP之下。以加注重音的句子In the room slept fitfully ROBIN为例,其生成过程为:
非作格动词sleep选择外论元Robin,使得生成的vP为语段。为了核查T的EPP特征,只能选择移位Robin至TP的指定语位置。如果选择移位介词短语in the room,因vP语段的阻隔效应,Robin将无法获得格位的允准,从而导致句法推导失败。名词短语Robin在TP的指定语位置获得主格的格位,介词短语in the room则移位到TopP的指定语位置做句子的话题。因为Robin被赋予重音,成为句子的焦点。为了核查焦点特征,Robin需要发生至FocP右向分支指定语位置上的移位,并在该位置进行拼读,从而生成非作格动词型处所倒装句。
可以预测的是,因为焦点化成分Robin移位至TP的指定语位置,介词短语只能位于TopP的指定语位置。因此,此时的介词短语只能体现话题属性,不能体现主语属性。以重型名词短语型处所倒装句为例:
(23)a. In the room slept fitfully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 who had heard about the social psych experiment that we were about to perpetrate, aren’t they / *isn’t there?
b. *In none of the rooms slept fitfullyany students in the class who had heard about the social psych experiment that we were about to perpetrate.
c. ?In every Mary’s room slept fitfully heri students “in the class who had heard about the social psych experiment that we were about to perpetrate.”
当重型名词短语进行焦点化操作后,其反义疑问句中的主语只能对应重型名词短语,而不能对应介词短语(23a);尽管主语位置为空,重型名词短语中的否定极项词any无法得到介词短语中否定词none的允准(23b);介词短语in every Mary’s room进行了跨越与之同指的her的移位,产生了弱跨越效应,导致该句的合格性下降(23c)。可以发现,这些句法表现均是由于句中的介词短语只能做话题,而不能做主语而导致的。
本文采用语段式句法推导视角,考察英语处所倒装结构的生成问题。英语处所倒装结构中的介词短语具有主语和话题属性的可选性特征,句中动词一般为非宾格动词,名词短语虽然位于动词之后,但是与T体现一致关系,获得主格的格位,本研究说明看似简单的处所倒装句,其生成过程涉及较为复杂的句法操作,体现多元化的句法特征。采用最简方案的分析法可以通过明晰化的方式描写该句式的句法结构和句法表现,同时解释类似结构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并对特定句法现象做出合理的预测。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成语法描写加解释的研究路径,特别是其预测性优势有助于揭示自然语言更多的语法奥秘,有助于学者们不断追求超越解释性的高度,探讨生物语言学研究更为深层次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