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是农业机械化让我赚到了第一桶金。”
她还说:“是袁老(袁隆平)告诉我们,种植不是蛮干,是方法,是技术。”
本期,我们来到池州市东至县大渡口镇杨桥村,听60 后“新农人”王昌云讲述她的创业故事——
王昌云与丈夫年轻时都是镇企业的普通工人,工作辛苦,但收入还算稳定。1998 年,怀着孕的王昌云与丈夫双双下岗。为了养育孩子,出身农民的她决定回村创业。“那时候我就想着,既然做回农民,那我就要和别人不一样,我要承包农田。”王昌云说。
在镇政府和妇联的帮助和鼓励下,王昌云顺利承包了村里人闲置的土地。随着承包的土地面积逐渐扩大,王昌云带头引进农业机械,这样播种快、效率高、产量大。粮食卖出后,她获得了第一桶金。
可是,种这些本地常见粮食只能做初级加工,卖不上好价钱。为了找到适合本地资源又能卖得上价的农产品,听说哪儿有培训,王昌云就立马自费去学习经验,回来再熬夜研究家乡的土地是否适合种植。
池州水质优良,王昌云最终选择了产出高、耐运输的瓜蒌子来种植。
创业之初,异常艰苦,由于瓜蒌子需要人工照料,王昌云与丈夫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更方便地查看地里的情况,王昌云一家四口挤在租来的铁皮屋内,两个年幼的孩子被热出了满头痱子。她说:“我不觉得困难,只知道有困难就使劲干。但是每次想到孩子跟着我们一起受罪,我心里都不是滋味。”
先富起来的王昌云选择在“家门口”招员工,给村里人提供就业机会。“有的妇女家里没有其他劳动力,还需要照顾生病的家人,不能外出打工,我就请她们给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十几年来,她每年都要花费几万元,给村民们培训种植知识、传授机械技术,所有机械都是由村民们操纵的。她希望和大家一起将农产品种植得更好,销售到更远的地方。
让王昌云感到欣慰的是,自己身为工程师的儿子也希望回到家乡,投入到乡村振兴大业中,在澳大利亚研学期间,他看到了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手段。他说:“我以后要把这些技术运用到家乡的土地上,让我们的农业发展得更好。”
王昌云的成功,也离不开当地妇联的支持。东至县妇联主席刘丽芳表示,近年来,东至县妇联深入开展助销活动,帮助销售各类扶贫产品30 余万元;联合团县委、县农业农村局开展巾帼表彰主题活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发“巾帼创业贷”特色金融产品,发放贷款2498 万元;扶持培育“徽姑娘”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家政培训基地等31 个,带动近万人就业。
下一步,东至县妇联将不断深化“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升级打造“徽姑娘”创业就业品牌,链接更多资源,着力培育、扶持一批“妇”字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更多像王昌云这样的农村妇女走上“不离土不离乡”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