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硕峰
摘要: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尤为重要,对扩大课程思政的影响力、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生态学理论视角审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引发的课程生态失衡现象及其成因,从转变观念、重构内容、顶层设计和提高教师能力等方面对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机融合进行探讨,以建立解决大学英语课程生态失衡的运行机制,促进大学英语课程重新达到生态平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生态学;生态平衡;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4-011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山西省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专项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生态重构研究”(项目编号:SXSKLY2022SX0090)、2021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基于CBI理念的大学英语主题式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2021921)的研究成果
自2014年课程思政理念首次被提出以来,教育部先后出台文件,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定位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说明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大多数本科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积极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扩大思政育人效应,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还能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应该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议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教材编写。同时,学生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主要课程和本科学生必修的核心通识课程,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中,并与大学英语课程已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技术支持等因素互动兼容,成为课程有机组成的一部分,推动整个课程生态和谐发展,一直是外语界学者和教师关注的焦点,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引发的课程生态失衡现象,以及课程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机融合,使大学英语课程生态建立新的动态平衡。
生态学理论起源于西方,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935年,英国的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从而使生态学研究进入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新阶段[2]。此后,生态学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研究对象由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范畴向生物圈扩展,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也逐步增强。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不仅被广泛应用于自然学科,还扩展到包括语言学和教育学在内的多个人文学科。将生态学观点运用到大学英语课程中,可以通过考察大学英语课程系统内部各要素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来研究各种教学现象及其成因,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的生长和变化规律[3]。
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生态位是生态学理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生态系统可以理解为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等要素组成的整体,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系统[4]。依据生态学基本原理,大学英语课程中的生态平衡可以理解为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平衡,使得教学系统能够保持稳定的状态。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一种特定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生态位可以理解为各种要素在教学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如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角色、教材的作用等。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使得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在生态系统的演替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调节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来实现[5]。每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时空位置和状况被称为生态位,它决定了生物的形态和特有行为,包括重叠竞争、压缩释放等。如果一个要素能够在教学系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就说明它具有合适的动态生态位,可以与周围环境达成和谐,从而维持系统的生态平衡[6]。引申至大学英语教学,只有大学英语课程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方法、技术等各个要素找到合适的生态位,在教学生态环境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整个大学英语课程才能協调发展,维持课程生态的动态平衡。新的要素要进入大学英语课程这一生态系统,自然也应发挥其功能,与课程的其他要素相互作用,找到彼此兼容的生态位,这样才能使整个课程系统维持生态平衡,实现持续发展。
根据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课程思政理念进入大学英语课程生态系统后,还需要与其他元素相互兼容,以保持动态平衡。在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生态的过程中,原有课程生态的构造、功能和要素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影响这些要素在大学英语课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和现状,需要进行重构与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大学英语课程生态系统的各要素暂时未能在系统中找到其合适的生态位,整个课程系统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引发许多失调现象。
(1)课程思政理念与原有陈旧教学观念冲突。《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目标是将价值引导融入知识转移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所有教师和课程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长期以来更为注重语言知识的习得和语言技能的掌握,不重视甚至忽略学生价值观和思想内涵的培养。部分英语教师认为思政教学是思政课程的任务,与大学英语课程无关,人为地割裂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这些固有的教学观念为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生态体系制造了思想障碍。(2)课程思政教学需求与教材内容失调。《纲要》提出各门课程要深入梳理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8]。《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年版)》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在教材编写环节充分挖掘思想和情感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可见,教材是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保障,因为它承载了教学内容。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存在课程思政元素缺乏、讲好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的文章少、中西文化对比分析较少等问题[10]。教材思政元素明晰度不够,内容零散,即教与学互动、实践方案和语言技能培养缺乏内在逻辑上的有机整合,难以形成以育人目标为核心的协同效应,导致语言知识传授、素质提升和价值观塑造的融合难以实现[11]。这样的教材显然不能提供充足的教学素材支撑教师完成课程思政教学,难以满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需求。(3)课程思政隐性融入要求与思政教学方式矛盾。《纲要》指出,思政理念要有机融入课程内容,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要在不知不觉中坚定学生的信仰和目标,强化学生的品格培育,提高学生的全面品质[12]。所以课程思政应不露痕迹、如盐入水般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引领。目前,大学英语课程采取的思政教学方式比较生硬,要么是在原有的课程中另行增加思政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教学与语言知识讲授切分为两个彼此独立的模块,要么淡化甚至忽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讲解,把课程思政当作思政课程,要么在课程中随意、零散地植入思政元素,碎片化地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远远达不到课程思政隐性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润物无声提升学生思想内涵和品德修养的要求。(4)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与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不匹配。教师作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推动者,是实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主力军。研究表明,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尚不足以胜任课程思政教学的要求,相当一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具体内容的认知还不够完整,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具有主观随意性,思政教学设计比较单一,往往是从文化对比的视角展开。部分英语教师对教学评价中融入思政维度的考核不甚了解[13]。整体看来,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意识不强,思政教学能力不高,影响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要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生态系统引发的教学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能力等生态要素的失衡现象,就要对相关的失衡层面进行调整和修正,建立促进课程生态平衡的运行机制,使课程生态系统内的各要素找到合适的生态位,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理念与各教学要素的兼容互动,引导大学英语课程生态走向协调发展的平衡状态。
1.转变观念,认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要消除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想障碍,一方面,教师要转变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导的传统教学观念,强化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语言学理论认为,任何话语都有价值取向,都表达或隐含一定的价值准则[14]。教育的过程是师生通过语言互动交流的过程,因此包括大学英语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综合素养,是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思想内涵丰富,具有天然的“课程思政基因”。语言、思想和文化的内涵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较于其他非语言课程,大学英语课程蕴含更加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为思想的浸润和价值观的塑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同时,大学英语课程包含大量英语国家文化以及世界多元文化元素,拥有丰富的跨文化比较和反思资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
2.重构内容,丰富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元素
大学英语课程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其教学内容也应是开放的,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凡是能达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材料和内容,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针对大学英语教材思政元素相对匮乏、新一代教材的开发建设尚需时间的情况,深入挖掘现有教材,多方拓展课程资源,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是现阶段大学英语课程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路径。首先,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梳理各单元的主题内容与语言知识和技能,系统提炼主要的思政主题元素,设定具体的课程思政目标,避免思政元素的随意性和零散化。其次,教师要依据提炼的思政主题元素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删补,重新整合,打破教材的单元编排,按照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教学。再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围绕《纲要》强调的“政治认同、文化素养、家国情怀、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多维度拓展高校英语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对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进行补充。
3.顶层设计,确保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入
依据生态学理论的最适度原则,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的作用存在最小量、最大量和最适度三种状态,而生物对生态因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过和不及都是有害的,只有达到最适度才能使生态因子作用达到质和量的统一[15]。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生态系统,要符合最适度原则。前文所提及的思政教学方式本质上违背了最适度原则,课程思政要素要么过度发挥作用,要么犹未达到最小作用量。要确保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生态,就要实现课程思政最适度的功能发挥,既不能将课程思政停留在表面,也不能随意增加课程思政要素。系统渐进的顶层教学设计则是课程思政功能适度发挥、有效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生态的保证。首先,大学英语课程应通过全面的教学设计方案确保每册教材都有相对突出的思政育人层次和整体的思政育人目标,每个教学单元要有一个明确的思政主题统领课文、视听说内容与活动、练习设计、最后的产出性任务与项目[16],做到教学单元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目标显性存在,而思政内容隐性存在于语言训练任务之中。其次,大学英语课程在隐性的思政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为学生搭建情感支架,可在导入、词语学习、主题剖析、内容理解、作业完成等教学环节中融入单元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习得词汇、了解课文主题、完成语言产出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接受单元思政元素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内化。
4.加强学习,提升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
根据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定律,当生态系统中某一生态因素缺乏时,或在低于临界线时,就会起限制因子的作用,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教学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同样适用于这一定律,并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不仅对约束因素具有调整能力,而且能够主动地创造环境,积极地反馈调节,将约束因素转化为非约束因素[17]。而要使大学英语课程生态消除失调现象,重新走向动态平衡,其限制因子便是教师课程思政的胜任力。正如《纲要》中所指出的,要全面加强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教师至关重要[18]。只有教师具有过硬的课程思政胜任力,才能合理整合教材内容,科学构建思政教学框架,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因此,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阅读与课程思政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参加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训,强化对课程思政目标和内容的认知。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加与外语课程思政有关的讲座和培训,加入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不断提升自身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在高等教育强调立德树人的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议题。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各级各类高校必修的核心通识课程,拥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和课程思政元素,其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生态学的理论视角审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引发的课程生态失衡现象及其成因,有利于建立解决大学英语课程生态失衡现象的运行机制,实现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各要素的有机融合,促进大学英语课程达到生态平衡,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7][8][1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年5月28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 7.html.访问日期:2023年4月20日.
[2]戈峰.現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6]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5]尚玉昌.生态学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10]张虹,李会钦,何晓燕.我国高校本科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调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01):65-75.
[11][16]刘正广,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2020(09):21-29.
[13]潘海英,袁月.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中的问题分析与改进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21(03):53-62.
[14]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中国外语,2020(09):21-29.
[15][17][18]关文信.西方教育生态学理论对课堂教学监控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11):1-4.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Zhao Shuofeng
(School of Liberal Education, Shanxi College of Technology, Shuozhou 036000, China)
Abstract: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university curriculum teaching,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xpanding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and implementing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heory,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and causes of ecological imbalance cau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and explore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and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hanging concepts, reconstructing content, top-level design, and improving teacher abiliti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n operational mechanism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imbalance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to promote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to reach balance of nature again, to maintai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ecology; balance of natur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