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修养。而促进儿童道德修养的生长需要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设计课程,开展教学。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基于单元整体视角设计课程,帮助学生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儿童;单元整体;道德修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19JK13-L35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燕(1981—),女,江苏省扬中市教师发展和管理中心。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而道德修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对此,要想充分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价值,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修养。为了实现儿童道德修养的生长,笔者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路径。本文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为例,对第12课“干点家务活”进行教学实践探索,以期真正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立足素养培养,整体定位教学目标
“我爱我家”单元对应的核心素养是道德修养,具体为道德修养中的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两个方面,包括了第9课“我和我的家”、第10课“家人的爱”、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第12课“干点家务活”。此单元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与家人之间的血缘和法律关系,体会家人的爱,最后将落脚点放在对家庭的爱以及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上,鼓励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和分担家务活。这也对应了道德修养在第一学段的具體培养要求,即感知父母的辛劳,孝敬父母,热爱劳动。为了达成道德修养的培养目标,笔者站在单元的视角上进行整体思考,确立了“干点家务活”一课的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分享和交流了解家务活,初步感知做家务的积极意义。
(2)通过问题探究和实践体验感受做家务的乐趣,学会一两项力所能及的家务技能,初步养成主动分担家务的良好习惯。
(3)意识到做家务是爱长辈、对家庭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守规则的体现,体会有孝心、有责任心的美好。
这样的课程目标定位既体现了对单元的整体宏观把握,又包含了微观的课程教学切入点和落脚点,具有整体性、过程性和阶段性,能让学生在参与具体的家务活的过程中习得经验,体会情感,从而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具体而言,情感目标方面,帮助学生感受家人之间的爱,理解家人的辛苦,并愿意分担家务活,向家人表达爱。这样既实现了此课情感的升华,又关照了第10课“家人的爱”的教材内容。认知目标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干家务活背后的意义,使学生意识到做家务是爱家人的表现,是规范的要求,是责任所在。这样既回应了前面课程的内容,又契合此课的要求。技能目标方面,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这也关照了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中培养生活技能的内容。这些具体的课程目标最终指向一个整体的目标,即让学生成长为温馨家庭生活的自觉建构者,这也是此单元的总体核心要义。
二、注重聚合关联,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基于单元视角的课程教学目标定位,笔者梳理了各单元以及此单元内不同课的内容之间的关联,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系统化建构,形成整体脉络,实现教材逻辑到教学逻辑的有效转化。
(一)前后内容的关联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与道德修养素养相关的内容很多,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这三个单元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部编版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和教学目标的连续性,要求教师更多地站在整体的角度去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因此,为了凸显干家务活的意义,让学生将干家务活变为自己的主动行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了“你们还是一年级的孩子,这么小,为什么要做家务活呢?”这一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学生回答:“因为爸爸妈妈平时要做很多事,太累了!我们要帮帮他们。”可见,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要帮家人“分担累”这个层面,但尚未想到“表达爱”这个层面。于是笔者关联到第10课“家人的爱”,把该课中“家人的爱藏在哪里”这一内容通过一张张温馨的照片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家人的爱就藏在日常琐碎的家务活中,从而唤醒学生心底的爱,让学生意识到主动学做家务活就是一种爱家人的表现。笔者还设计“家务活大考验”环节,呈现了一张凌乱的书桌的图片,并向学生提出“遇到这一生活场景,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将这一教学内容关联到了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使学生懂得自己的物品应该尽量自己整理的道理,增强学生做家务的主动性。前后内容的关联使教学内容结构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持续深入,不断进阶,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典型生活的筛选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遵循回归生活的理念,即以今天的生活为起点,为明天的生活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能够打通生活与课堂壁垒的典型案例,让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更通达。笔者在“家务活大考验”环节。首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强化学生家务能力的要求设计第一关和第二关。第一关“试试你的眼力”,通过呈现生活场景图片,让学生看看哪些事情需要做,产生主动做家务的意识;第二关“考考家务常识”,通过呈现生活中的劳动工具、家用电器、商场购物场景等图片,让学生学会讲究方法,正确做家务。然后依据教材内容“再来学一招”设计第三关“动动你的手”。在这一关中,笔者通过了解学生的学情,发现学生基本上都学过如何叠衣服,但没学过系鞋带,于是就将教材中叠衣服的内容删去,把第三关的重点放在系鞋带上,从而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知道动动小手坚持做,能增长本领,使生活更加快乐多彩。这样的课程设置基于儿童的生活,又放眼儿童的未来发展,实现了生活逻辑与教材逻辑的有机融合,优化了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凸显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三)价值认知的丰富
教学内容的重组应着眼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使学生通过学习能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从表层感知走向深层理解。在前文中,对于做家务背后的道德意义,小学生原有认知仅停留在“分担累”层面,笔者通过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做家务也是爱家人的表现,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了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明责任、尽责任。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价值认知,笔者通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以下简称《规范》)第9条规定的呈现,让学生知道家务活是小学生日常需要做的事,从而建立起规则意识。接着,笔者再通过呈现德国小学生做家务的法律条文,开阔学生的视野,将学生的认知从道德层面引向法律层面。到此,笔者让学生明晰了做家务四个层面的积极意义—分担累、表达爱、长本领、守规范,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价值认知。
三、聚焦道德生长,有效重构教学环节
基于单元整体视角的教学实践需要建构教学逻辑主线,重构教学结构,为学生道德修养的生长搭建持续深入的支架。
(一)遵循认知规律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从第9课的了解家庭结构,到第10课的发现、感受、理解、表达爱,再到第11课的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最后到此课落实家庭的爱与责任,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认知规律。在这一课中,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唤醒学生内在的主动做家务的意识,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站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从儿童的认知出发,以爱为主线,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重构。第一步,了解什么是家务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回忆家务活,并说说自己做过的家务活,这是从认知层面让学生知晓什么是家务活。第二步,了解为什么要做家务活。让学生从数一数、算一算中体会家长的辛劳,唤醒对家人的爱,从《规范》和国外小学生做家务的法律条文中树立守规范、尽责任的意识,从做家务的小故事分享中体会做家务带来的好处,这是从情感和明理两个层面引导学生明晰干家务活背后的意义。第三步,怎么样做家务活,让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矛盾点(如学生想帮忙做家务时,父母以学习更重要为由不让帮忙)进行道德判断,再通过“家务活大考验”的方式引导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从行为层面让学生感受做家务活带来的快乐。这样的教学逻辑科学合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学情,能够有效落实此课的教学目标。
(二)满足生长需要
1.情境再现,满足情感生长需要
《标准》指出要以情感激发学生。在“我爱我家”这一单元中,学生的情感经历了触发、深化、升华的过程。在“我和我的家”一课中,学生对家庭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初步感受到由亲情带来的美好;在“家人的爱”一课中,学生意识到家人的爱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初步了解到家人的辛苦,并萌发了要用适当的方式表达爱的想法;在“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中,学生培养了整理能力,知道了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其家庭小主人意识和责任感初步形成。这三课为“干点家务活”这一课奠定了情感基础。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笔者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的情感线逐渐明晰。在“为什么要干家务活”的思考中,笔者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先让学生调查家中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做家务活的情况,再让学生在数一数和算一算家人平时需要做多少件家务活的过程中,感受家人承担家务活的辛苦,从而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萌发“我要为家庭分担累”的想法。接着笔者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回顾家人对自己付出的点滴,感受家人的爱,触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感受爱的基础上唤醒自己的情感。最后笔者通过要求学生遵守做家务的规范,使得学生对家人的爱再次深化,满足了学生的情感生长需要。
2.价值澄清,满足道德生长需要
《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辨析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在“干点家务活”这一课中,教材呈现了“这时怎么办”这一具有思辨性的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多思、多问、 多讨论,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呢?笔者列举了三个问题:一是家长认为孩子做家务是浪费时间,不如多读书;二是孩子因看电视或玩游戏等兴头正浓,不愿意去做;三是家长嫌孩子做得不好,不让孩子做。这三个问题正是学生在参与家务劳动时经常遇到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笔者让学生分析、辩论、探究,从而找到更多、更适合的办法去做家务。这能让学生意识到主动干家务活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不但不会妨碍学习,还能学到更多东西,锻炼能力,而且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主动做家务是爱家人和承担家庭责任的表现。这样的层级式思辨问题,能让学生在交流与思考中加深认知,形成个人经验,获得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推动儿童道德修养的生长。
3.实践操练,满足能力生长需要
“初步养成主动分担家务的行为习惯,懂得做家务是爱长辈、对家庭负责任的表现。”这是此单元的核心要求,也是素养培育点。因此,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最好方式就是提高学生做家务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激发学生做家务的意愿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有趣的闯关活动,让学生增强参与感、担当感。闯关活动分为三关:第一关,考眼力—你的眼里有家务活吗?第二关,考常识—你会使用这些工具吗?第三关,考能力—这些家务活你会做吗?这样层层递进的实践操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推动学生的独立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探索儿童道德修养生长的实践路径,需要教师基于单元整体视角,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联系起来,将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重组教学内容,有效重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从而实现道德修养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標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殷凤.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探略:“公共生活靠大家”单元例析[J].中小学德育,2023(2):45-49.
[3]康莉.基于大概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五年级上册“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单元为例[J].辽宁教育,2023(3):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