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雅萱
自古以来,艺术都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欣赏课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美术教育具有特殊性,需要学生学习和应用技巧、技法,由此实现情感价值的升华,丰富审美情感与艺术素养。欣赏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学生了解多种艺术文明的成就之后,可以透过艺术作品巧夺天工的艺术之美和灿烂文化色彩,进一步开阔文化视野。因此,教师应灵活施教和不懈探索,让学生在欣赏课中获得审美享受及审美能力,进而提高艺术素养。
欣赏课是以多元化艺术作品为载体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1]有些美术教师过度依赖客观教材,在欣赏课中,仅围绕教材中提及的美术作品讲解理论知识或开展实践活动,致使学生的欣赏素材局限于客观教材。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很难提升美术欣赏课的质量。
学生是欣赏课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学习的主体。有些教师仍沿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导致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在欣赏活动中被忽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发现美、表现美的兴趣。还有部分教师在欣赏活动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而是按部就班地分析理论、指导学生简单概括美术作品。长此以往,学生难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其美术学习热情也会逐渐消失。
欣赏课教学对于学生的审美素养发展有深远影响,为欣赏课提供资源支持的同时,需要保证课时量,方能取得良好教学成果。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负责基本教学任务以外,还要负责建设校园第二课堂、参加教育培训、资料管理等与教学相关的工作,这就使得部分教师鲜有精力设计多样化欣赏活动,只能被迫增加理论教学内容。而理论教学课时数量增多,欣赏课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和提高。
美术教师的欣赏课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学生的审美素养发展有深远影响。然而,有些教师的欣赏课引导语言过于单调,使得所讲知识内容变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整个美术教学过程开始变得沉重,既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也影响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发展。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是决定欣赏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言辞表达和讲课方式,也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有一定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讲课时,使用过于专业的语言,导致交流引导语言过于生硬,缺乏亲和力,很难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欣赏课,是传播知识、引导继承传统、助力改革创新的具体表现。美术教育具有特殊性,开展美术欣赏课教学活动,可将审美情趣、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由此开辟全新的教学路径,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及课程改革研究夯实基础。
小学阶段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欲望较强,注重技能激发教学,开展多元化欣赏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使之提高对不同美术作品的解读能力,在视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欣赏的过程中,发展自我思维能力,获得良好的审美情感体验,形成持久而稳定的审美素养及审美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2]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育领域的欣赏课地位明显提升。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能够接触更多形式的美术作品,由此开阔自我美术学习视野。在欣赏中对美术作品产生独到见解和艺术畅想,在深入了解创作背景的同时,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指导学生在欣赏课中了解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利用不同方法进行欣赏,可以汲取优秀美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力量,深刻体会蕴藏在作品中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有效开阔美术视野。
美术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能够对形象化、意象化内容有更为深刻的了解,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美的认知。在欣赏课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欣赏不同作品,可以促进其美术素养形成与发展。因为,学生对契合生活的美术元素有极大了解兴趣,借此机会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发现、概括、表现生活中的美,能够升华欣赏课教学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
欣赏的角度和方法将直接决定审美情感和美术知识学习质量,利用问题指导学生立足不同角度欣赏美术作品,运用科学方法欣赏美术作品细节,可以启迪学生的美术思维,使之在产生强烈欣赏欲望的同时,能够通过解决问题,积累欣赏经验,掌握美术知识。[3]教师要利用难度适宜、有趣的问题,驱动学生进行学习和欣赏,使学生的欣赏活动有章可循,进而在知识迁移、美术欣赏中提升学生的美术思维品质。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美术《会变的花、树、叶》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花、树、叶的特征,设计不同的问题,指导学生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将问题贯穿于欣赏活动始终,让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用夸张、变形、添加、想象等方法,设计花、树、叶的相关作品,体会装饰美感。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出示《彩陶(新石器时代)》图片,提问:“图中有哪些‘对称’的元素,什么地方与花、树、叶相似?”以此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能够带着问题去欣赏,并产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然后,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在纸上画出不同季节的花、树、叶,呈现《冬季奥运会招贴画》《世界杯标志》美术作品,让学生思考问题:“为何以花、树、叶元素为主题设计标志?”由此将学生的思维引至“美的发现与表现”方面,使之通过欣赏和思考,结合教材中的学生作品,深入理解装饰美感。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总结装饰美感的表现方法,鼓励学生以“献礼二十大”为主题,运用花、树、叶等元素设计标志,启迪学生的美术思维。待学生完成设计后,教师提问:“你的标志中哪些能够体现花、树、叶?分别代表什么意义?”由此升华欣赏课,让学生传阅作品并欣赏,比较作品的装饰美感,进一步培养其美术思维,扩大欣赏课教学成果。
天马行空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的特点。基于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提高其美术感受能力。[4]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的既有认知,呈现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带领其分析趣味意象和各种元素,以趣味性美术作品为载体,开展联想和想象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不同美术作品在表现技法上的差异,提高艺术形式感知力,不断陶冶艺术情操。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美术《装饰瓶》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学生熟悉的“瓶子”,在联想与想象中开展欣赏活动,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中的美,对享誉中外的民间工艺有深刻认识,不断提高美术感受能力。首先,要呈现《三彩鱼瓶(唐代)》《琮式瓶(宋代)》图片,让学生从配色、结构、整体造型等角度进行欣赏,联想民间工艺品在拍卖会上以高价售出的情境,思考其中的美感和价值,由此提高学生的美术感受能力。然后,教师鼓励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牛奶瓶、花瓶、建筑设计、酒瓶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自己喜欢的“装饰瓶”;同时介绍《象耳瓶(元代)》《天球瓶(明代)》《五彩花鸟纹瓶(清代)》等民间工艺品,让学生在欣赏中汲取工艺思想、艺术元素,用不同颜色画出纹饰,设计属于自己的“装饰瓶”,并将“装饰瓶”作为礼物赠予他人,了解彼此的设计用意,在互相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联想和想象。最后,教师选择极具代表性、造型奇特的“装饰瓶”,联系先前列举过的民间工艺品,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艺术魅力,体会设计者当时的状态和心情,切实提高学生的美术感受能力。
“美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美学理论研究强调,美在一定情况下具有相对性。因此,在欣赏课中指导学生对比观察不同的美术作品,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能力,帮助其把握美术的共性规律。[5]教师要围绕不同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指导学生科学对比、细致观察,从题材、用色、布局、角色塑造、人文主题等角度入手,让学生开阔美学视野,以免形成狭隘的美学认知,由此把握美术共性规律。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美术《非洲雕刻艺术》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现代雕刻作品欣赏活动,带领学生感受其传承及变化,让学生了解非洲雕刻艺术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欣赏雕刻作品的技巧,领会夸张、变形的艺术特点。首先,教师应当呈现《壁饰浮雕(青铜)》,解读其中的人文思想元素,与学生讨论非洲雕刻作品和现代雕刻作品的区别,在学生对比、观察的过程中,了解其对美术共性规律的把握情况。然后介绍《彩绘木雕(喀麦隆)》《象牙盐罐(塞拉利昂)》《青铜面形钟(尼日利亚)》等作品,让学生从细节入手,对比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全局入手,对比观察、体会非洲雕刻作品夸张、变形、注重内涵的艺术特色。最后,鼓励学生仿作,运用橡皮泥、专用木板、印章,表现粗犷、夸张、简洁之美,将土著生活元素、现代生活元素融入其雕刻作品中。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提示学生对比、观察教材中的不同雕刻作品,并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加深对美术共性规律的把握,促使学生在观察、感受、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美术欣赏能力。
美术欣赏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作品观赏活动,而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判断、品悟的精神活动。人文精神是美术作品的灵魂,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引导学生从内容、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欣赏,领悟美术作品中不同层次的价值,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6]教师要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引导,利用好欣赏课这一优质载体,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美术《木版年画》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色彩、形象、氛围、情趣等角度欣赏不同主题的木版年画,以感受年画之中的优秀民间艺术,提高传承、弘扬民间优秀文化遗产的意识。首先,可以呈现古代寺庙、官邸、住宅图片,将门上的木版年画放大,解读《请财神》《春耕图》《日进斗金》年画中的特殊意象,让学生明白木版年画象征着吉祥富贵、喜庆等含义。然后,向学生提供《年年有余》《门神》《狮子滚绣球》《竹》等木版年画作品,让学生自主进行欣赏,在欣赏画面的同时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分析武士、神仙所代表的意向,体会古代木版年画水印的精湛工艺。经过欣赏,学生懂得鱼代表“年年有余”,“狮子滚绣球”代表喜庆,竹子代表“节节高升”。最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制作木版年画的工具,要求学生在探寻木版年画深层意蕴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可根据学生创作的木版年画,提出优化建议,让学生在“多层浸染”的基础上,深刻领悟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增强弘扬和传承民间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开展欣赏课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满足广大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也满足教师解决教学领域实际问题的急切需求。纵观当今小学美术欣赏课的策略探索和理论研究,可以发现有关欣赏课的教学理论较多,以工作经验为主的教学策略则相对较少且普遍大而无当,部分观点还带有表面性和局限性。小学美术教师应顺应新课程改革潮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欣赏课教学模式,逐步形成风格并付诸实践,在提高欣赏课教学水准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