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论

2023-09-06 12:50党晓宏蒙仲举高永左合君黄露希闫宇
高教学刊 2023年25期
关键词:改革措施双一流教学改革

党晓宏 蒙仲举 高永 左合君 黄露希 闫宇

摘  要: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基础。荒漠化监测作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结合“双一流”学科建设与社会人才需求,针对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方式陈旧、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及课程教学评估维度单一等问题,提出丰富教学方式,加强前沿知识的渗透;以实际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实践教学;改进课程考核指标,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以及增加教学评估维度,加强师生交流等具体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教学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提高了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荒漠化监测工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荒漠化监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5-0025-05

Abstract: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core and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As a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has strong comprehensiveness, practicableness, and appli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talent demand,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course teaching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in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mphasizing theory over practice, outdated teaching methods, single course assessment method and single course teaching evaluation dimens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pecific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and methods such as enrich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engthening the penetration of cutting-edge knowledge, setting up practical teaching scientifically based on actual social needs, improving course assessment indicators, comprehensively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creasing teaching evaluation dimensions, and strengthening teacher-student exchanges.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measures of appeal teaching has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course, enhance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laid a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to engage in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work in the future.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teaching reform; reform measures

“双一流”高校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又一国家战略[1]。“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流人才,而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为重要的基础,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和得到长期认同的基础,是大学展示办学质量、服务社会和履行使命的重要平台,也是最能体现学校传统和特色的地方[2]。

荒漠化监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未来从事荒漠化监测、评价的重要专业课程,是加强荒漠化监测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荒漠化监测工作能力的保障[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优势专业,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之一,自内蒙古农业大学成立后,学校始终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作为标志性学科进行重点建设[4],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5]。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类的老牌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肩负着为全国培养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科技人才的责任[6]。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荒漠化防治的高度重视和工作的不断深入扩大,以及对干旱、半干旱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一些荒漠化防治工程的启动及验收,该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逐渐增加,进一步促使内蒙古农业大学对该专业的教学不断增加。作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核心课程,荒漠化監测课程的设置与变革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为提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的荒漠化监测能力,笔者针对该专业的实际情况,对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  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荒漠化监测是防治荒漠化的一项基础工作,主要通过定期、不定期的观测和调查掌握某一地区、区域或国家的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动态和控制其发展所需的信息[7]。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2%(http://www.gov.cn/)。自1994年以来,国家林草业局已组织开展了6次全国荒漠化监测(http://www.forestry.gov.cn/),为国家、地方防治荒漠化和制定政策、编制和调整规划计划,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资料。而监测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度主要依赖于监测人才队伍,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检测结果[3,8-9]。因而,荒漠化监测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核心知识领域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荒漠化监测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应用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荒漠化监测的地理数学基础、荒漠化监测技术规程、荒漠化监测技术体系、荒漠化地面监测方法、荒漠化遥感监测、沙尘暴监测及荒漠化评价等内容,其主要任务是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荒漠化监测所研究的范畴,直接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荒漠化监测开设于植物学、植物分类学、生态学、土壤学、流域水文学、土壤侵蚀原理、地质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风沙物理学和3S技术等专业基础课之后。现行的教学计划中,荒漠化监测课程总时长为32学时(表1)。

二  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是通过高质量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来实现的,该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预期的人才培养以及“教与学”的考核评价之间应该保持高度的内在一致性[10]。

(一)  课程授课形式单一

荒漠化监测是根据生产实践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生态、地理、地貌、沙漠及遥感等诸多学科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存在大量野外观测和室内测定实验。然而,该课程仍采用以PPT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满堂灌输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上常出现学生“抬头拍照片,低头抄笔记”的现象,导致老师与学生缺乏交流。其次,该课程内容抽象、理论知识较多,加之课时紧张,每堂课的知识点较多,导致学生对课堂中超负荷的信息量无法理解消化,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和无趣,进而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突破传统教学课堂的限制,就要求改革课堂讲授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讨论式教学、翻转式教学等方式,将灌输式教学改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二)  实践教学薄弱

实践教学是大学教学中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方式,是建立在缄默知识与实践知识探讨的基础上,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新的能力[11]。内蒙古农业大学现行的教学计划中,荒漠化监测课程的学时较少,仅有32课时的理论教学时长。而荒漠化监测是一门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荒漠化监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而且要求熟悉掌握与荒漠化监测相关的实践技能。但由于教学实验条件及实验用地、用房的限制,教学实验室设施资源配置不完善,难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集体实验,并且有些实验周期较长,导致实践教学无法顺利开展,学生缺乏实践动手的机会。这种缺乏实践教学的模式使得大多数学生对荒漠化监测工作所使用的仪器和方法知之甚少,严重影响学生对荒漠化监测措施的感性认识和教学效果。

(三)  考核方式单一

課程考核作为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要重视知识要点的掌握,更要突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科学的考核制度不仅有利于教师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推进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2]。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授课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荒漠化的发展状况及治理措施的实际效益进行实时检测,从而达到更好地了解荒漠化治理成效并作出相应评价的目的。但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还是以学生的平时考勤、课程作业以及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其中平时考勤和课程作业占最终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最终考试成绩的70%。该考核评判标准虽然也考虑到平时成绩,但未体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反馈和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此外,由于课程考试方式的限制,考卷大部分以理论知识为主,对实践环节知识点的考核较少,因此多数学生还停留在考前“突击”的状态,难以真正地了解如何分析和判别荒漠化的动态变化。因此,改变考核方式,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激情成为本文探讨的重要问题。

(四)  教学评估体系维度单一

课堂教学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引领课堂教学改革走向的方向标和指挥棒[13-14]。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直接参与并体验完整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是否达到目标的判断更为真实,对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学生有着最为直接的发言权。但目前,教学评估指标突出的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收获及习得等。而且指标的表述也过于宏大或学术化,如“教师上课是否存在迟到、课上是否存在接打电话现象”“教学内容中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以及“课程教学结构是否合理”等,导致学生难以给予正确、客观、真实的评价。因此,学生在整个教学评估中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学生的需求、感受及权益被忽视,也导致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消极应对。此外,传统的教学观念、模式及方法充斥着课堂,导致课堂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等现象非常普遍,但学生评估结果却偏离了客观实际,难以真实反映课堂教学现状。

三  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师资和课程设置。高水平的师资必须体现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指导等方面,最终达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2]。

(一)  多元化教学,加强科技前沿知识的渗透

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15]。针对荒漠化监测课程内容多而杂的特点,教师不仅应把握课程重点,整合教材内容,针对重点内容、知识要点进行综合讲述。同时,应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思维特点,开展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此外,还应要求学生开展课外自学、课堂提问,“教”与“学”互动,改变教师“一言堂”式灌输的教学方式,实现“三位一体”(学生、教师、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良好教学效果。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对于多方向性的课堂教学内容,笔者大胆尝试,开展翻转教学。课堂教学前,将各章节中涉及的知识点和重要内容制作成PPT,发布到QQ群中,并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提前布置任务,课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课堂上通过团队的形式创造性地开展论述和讲解。同时,以答疑的方式,进行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拓宽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提炼综述及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专业课本和课堂授课内容一直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主要来源,目前内蒙古农业大学荒漠化监测课程所使用教材为高永主编的《荒漠化监测》(气象出版社),自2013年首次出版以来,至今未进行修改。虽然该教材知识体系架构合理,对荒漠化监测所涉及内容和方法的介绍也较为全面。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荒漠化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层出不穷。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教师应注重于将目前国内外最新的监测科研成果和技术引入应用到课堂上,将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传播给学生,将荒漠化监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及思路介绍给学生,从而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弄清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密切跟踪国内外关于荒漠化监测方面的文献和教材,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和PPT课件,并将文献中的热点问题作为课堂讨论话题,加深学生对荒漠化监测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指导学生关注荒漠化监测前沿进展的相关网站,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防止学生对教材的过度依赖[16]。

(二)  以社会需求、能力培养为导向,科学设置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提高仪器操作技能的途径之一,是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17]。开展实践教学课程的目的不仅是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熟悉基本的实验操作流程和实际操作的手段,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此,课题组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生产应用的需求,制定了实践课程的主要目标和内容(表2),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的相关技术,包括地面监测、遥感图像信息的提取等。同时,课程组基于课程建设和学校经费,以风沙物理与防沙治沙工程重点实验室为平台,购置了实践课所需的主要实验设备,例如,风蚀荒漠化监测中所使用的GPS测量仪、风蚀自动监测仪等基础监测设施。

为提高课程实践教学效果,达到巩固理论教学效果以及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目的,将学生按班级进行分批次开展实践课程,要求所有学生认真操作相关实验,完成实践报告。教师将记录学生参与实验的次数,并根据实践报告和学生对操作流程的熟悉程度进行成绩等级评价,并根据考核等级划分学生的成绩。荒漠化监测实践课程的成绩考核等级及具体要求见表3。

(三)  改进考核指标,综合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课程考核是检查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考核内容及方式必须肩负起课程广度和深度的重責,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荒漠化监测传统的考试方式还是采用期末闭卷的形式进行,这种考核方式造成了学生“突击式”的学习状态,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前松后紧”,知识掌握较浅,平时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因而,现行考核方式及内容有待改革。

加强平时考核力度,将期末一次总结性考试变为全过程的行程性考核,加强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和评价。考核的内容应注重课程知识的应用和学生上课表现的积极性,对学习态度端正、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适当的加分,同时,提高实验理论和操作的综合能力考核标准要求,确保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全面、全程、客观、综合的评价。具体综合成绩的判定标准包括理论、实践和平时成绩三部分,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50%,实践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表4)。

此外,荒漠化监测的期末考试,采取严格的监考制度,命题老师分A、B卷出题,由学院办公室和学校办公室各指定一名教师对学生进行监考,这样做的目的是杜绝学生的作弊现象,以达到公平公正的考核要求,从而高标准完成教学目标。

(四)  增加教学评估维度,促进师生交流

基于学生视角,设计学习体验问卷,整体以学生的过程性体验和收获性体验为主,重点考察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及成长期望,是否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及探索欲,重在学生的习得与收获,而非教师行为。因此,在学生课程评估问题的设计上,着重从学生的角度和学习的效果来反馈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对教学目的的达成度与明确性的评价,提出“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到本课程的教学安排、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课程授课内容中基础理论是否扎实,能否反映本学科领域前沿及最新科技成果?”“教师授课准备是否充分、课程设计是否合理、逻辑是否清晰?”“课程作业布置及批改是否得当、及时?”等学生评估教学指标,考察教师是否达到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课程教学目标,从而实现课程评估从注重教师教学向注重学生学习体验的转变。通过评估,引导教师持续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体验的变化。

此外,在开展学生评估的同时,还开展了教师自我评估、同行评估、教学组督导评估,在评估结果分析中,以学生评估为主,综合对照其他评估结果,并对最终评估结果进行分析,达到将“学生真正体验到有价值的教学”作为评估与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的目的。

四  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荒漠化监测是一门集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的教学课程,与林业生产实践结合紧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和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开设的实践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课程改革后,学生出勤率明显提高,达到90%以上,同时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改变,课堂活跃度明显提高。

为检验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笔者对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要求学生如实作答,且问卷采取不记名的统计方式。参与调查问卷总人数为52人。根据表5可知,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态度是肯定的,其中对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能力提升的满意度选择为良好的人数占比较高。此外,实践教学在弥补理论教学中感性认识不足的同时增加了学生个人的思考。

五  结束语

“双一流”建设对于高校和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其基本思路是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针对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总结了该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设置、课程考核方式以及课程评估方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创新。此外,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补充和相互监督,也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达到培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一流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国兴,李梅.一流本科如何建设——基于“双一流”高校本科课程综合改革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7):28-35.

[2] 洪大用.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力加强本科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6(4):9-16.

[3] 吴学瑞.关于加强荒漠化监测技术培训的思考[J].林业经济,2011(10):37-39.

[4] 丁雪华.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本科办学水平的提高[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4-46.

[5] 党晓宏,高永,蒙仲举,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8,36(1):17-19.

[6] 高永,张武文,王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15-216.

[7] 范文义,徐程扬,叶荣华,等.高光谱遥感在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5):139-141.

[8] 武健伟.新形势下健全荒漠化监测体系的思考[J].林业经济,2011(7):61-63.

[9] 先文娟.新形势下健全荒漠化监测体系的几点思考[J].林业勘查设计,2015(3):94-95.

[10] 汤俊雅.我国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实践动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6(7):1-6.

[11] 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7):61-64.

[12] 梅迎军.高校專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6):25-27.

[13] 陈佑清,陶涛.“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45-52.

[14] 张文强.建立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37-39.

[15] 刘庆,金维才.基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一流”本科教学改革探论[J].现代教育科学,2021(3):109-114.

[16] 刘晓强,米铁军,蒿彩菊,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兽医药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21,42(8):89-92.

[17] 杨勇,娄淑华.高校实践教学:内涵、特性与变革趋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1):113-118.

猜你喜欢
改革措施双一流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