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王华月
劳动课程具有实践性,无处不探究。《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在活动过程中,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觉参与、小组合作、积极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 列为课程实施内容。
基于新课标要求,笔者围绕“如何通过劳动让中秋节更有意义”的问题,开展了“童心手作,乐在中秋”主题探究活动。过程中,笔者对学生参与劳动的态度等开展问卷调查,“一些学生缺少探究意识”是本次调查的结论之一。
结合该问卷调查结果,笔者深挖与中秋习俗相关劳动资源, 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劳动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制订科学、合理、可实施的活动方案,是开展小学劳动主题探究性活动的前提。例如,“童心手作, 乐在中秋” 主题探究活动, 通过驱动性劳动任务群将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嵌入活动过程,实现了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 具体要求如下——
首先,依据新课标确定表现目标(任务目标)。 确定表现目标需参考新课标中学段目标、内容要求、素养表现等的相关要求,其目标要清晰、具体、可实施,能够体现教师的高阶认知。
其次,创设情境设计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要和表现目标保持一致,能融入真实情境,且对学生有意义、有吸引力、有挑战性,学生能在任务中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最后,根据目标开发评价规则。 从劳动素养目标和表现性任务本身的要素出发,制定基于学习进阶的评价规则,划分出不同维度、不同层级的评价分值,为学生提供反馈及自我调节学习的评价工具。
当劳动教育遇上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我们还需从节日本身入手,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笔者基于“童心手作,乐在中秋”主题探究活动,设计出“一二三”塔山模型:“一”是依据新课标相关要求和学生特点确定具体、可实施、体现高阶认知的活动目标;“二” 是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设置驱动性探究任务;“三” 是制订合理、实用的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展开实践探究分享成果。 该塔山模型有助于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使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学生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