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茜茜
一直以来,“问题”在任何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最常用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具有直接且重大的影响。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问题”对学习的带动作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小学英语教育实践中,由于学生更多的是依赖形象思维,加之英语学习的特殊性,老师更加需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基础、生活经历等,结合英语学科的具体学习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无论从内容和形式还是提出时机方面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的预设,使问题具有针对性,让提问具有时效性,才能彰显“问题”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引领功能,优化学习效果。
通常来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指向学生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那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关注热点、喜好程度等都会成为老师设计问题的根据。依据最近发展区理念,设计的问题不宜难度太大,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而符合学生喜好的“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致,增强学习英语的动机,促成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1]。
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基本能力、思维水平等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条件。而问题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的。只有注重学生当前知识的盲点、思维的痛点,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思考的起点,明确思维的方向。老师通过观察、交流、分析、检测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进行全面精准的把握,精心设计出科学巧妙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储备的信息知识,搭建思考的台阶,引领学生达成发现新知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6B Unit2《Good habits》一文时,关于“Good habits”这个话题,六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可以迅速列举实例。老师为了激活学生大脑,在上课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要求学生列举一些“habits”。学生对于这类列举式开放型问题,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给出了很多恰当的例子。而老师通过一个问题,引发了学生无限的联想,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依据小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对问题的难度进行精准的把握,设计学生通过努力可以理解的问题,避免太难或太易,打击学生的信心或降低学生的兴趣,从而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促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英语课堂学习。
学生的喜好,为老师进行问题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符合学生审美、成为大部分学生关注热点的事物,可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并且能够非常迅速地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全身心投入英语学习活动。老师通过对当前小学生个体与群体喜好的了解,在设计问题时选择与之相关的事物作为切入点,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课堂学习中,形成强大的内驱力,增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意识。
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6B Unit8《Our dreams》一文时,关于“梦想”这个最常见的话题,六年级学生既有独特感受,也有自己的思考。老师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喜好,在学习完了教材Reading 部分之后,提出问题:Did you have dreams?Do you have dreams?What about your dream?学生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对于“梦想”这个词已经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于是积极参与课堂交流。有学生诉说了自己的“噩梦”,“Don’t worry.Li Yang,I heared that dreams are reversed.”老师安慰学生。老师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融入学习内容,优化了训练效果。
老师通过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事物或话题,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迅速感知学习内容,优化学习效果。
课堂上启发引导的时机稍纵即逝,需要及时把握,适时提出问题,才能达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迪学生生成学习智慧的效果。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真实状态是变化的、多样的,存在不可预知性。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老师需要当好主导者,在对学生课堂表现密切观察、精准判断的基础上把握提问的时机,引导学生解答疑惑,促成学生深入探讨,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习实效[2]。
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直接反映了其思维状态、情感态度。而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学生思考探讨的指引,促使学生朝着正确有效的方向进行探索。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老师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观察,进行迅速的分析和判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点拨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障碍,巩固学习重点,攻克英语知识的难点。
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5A Unit4《Hobbies》一文时,关于“业余爱好”这个主题,学生引发了无数的联想。而在学生思维全部激活的基础上,老师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思考:“What can you benefit form this hobbies?”学生在老师问题的引领下,对“业余爱好”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行积极回答。“I think books are my good friend,so I like to talk with the author of the books.”学生给出自己的答案,课堂互动非常高效。
老师作为课堂教学互动中的主导者,须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通过见微知著的观察,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微动作,分析学生的内在心理,比较客观地判断出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认知、态度与效果,然后设定提问的方向,助力学生高效学习。
众所周知,课堂是一个师生、生生交往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动态的、充满变化的、相互影响的。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都会产生无法预料的表现。老师作为课堂学习的调控者,需要做到对学生的表现明察秋毫,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了然于心,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老师利用多种渠道观察学生表现,判定学生学习中的疑惑,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5A Unit2《A new student》一文时,关于“Welcome a new student”这个话题,学生们大部分已有亲身经历。老师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How do we welcome a new student?”学生联系实际,给出了一些答案。老师根据学生的说法,及时提问,点拨学生:“What does the new student want to know at first?”学生认识到要简要介绍学校,“Our school.”“So let me introduce our school.”在老师问题的层层引领下,学生完成了训练任务。
老师随时留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并且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和经验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激励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促使学生体验思考的乐趣,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
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如今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素质,是当前各科教育的根本目标。在小学英语课堂上,“问题”不仅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脚手架,而且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积极情感态度的助力器。老师自觉结合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素养,依托问题设计组织分析、思考,可以奠定学生终身发展之基[2]。
综合能力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立足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教育也要紧随时代的脚步,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当前各科教学的重中之重。而思维能力是所有思维素质形成的基础和关键。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老师也需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对学生能力现状、认知水平的了解,提出延伸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考向着更深更宽处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促使学生真正享受思考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6A Unit5《Signs》一文时,关于“标志”这个话题,学生形成了辨识能力,“What kind of signs can you see in our life?”老师激发学生表达,对此学生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标志。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提出问题:“Why do these signs be designed and showed on the important places?”学生深入思考,“What are the purples of these signs?”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问题形成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老师依据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了解,结合日常对班级学生的观察交流,判断班级学生能力的整体水平,把握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灵活设计不同类型、难度的问题,可以为学生思维活动搭好支架,促成学生深度思考。
品格作为制约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生活幸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按照核心素养内涵的阐释,优秀品格是不可或缺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在课堂上,老师基于日常对学生品德素质、行为习惯、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了解,联系课堂学习的英语知识,立足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设计息息相关的问题,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促成学生反思、自省,引发学生完善自我的意识,形成优秀品格[3]。
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6A Unit7《Protect the Earth》一文时,关于“环保”这个话题,学生具备了初步的意识,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强化。老师根据学生存在的浪费现象,设计了问题:“Why do we should save trees?”“How can we save trees?”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参照教材内容给出了答案;对于第二个问题,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What are made from trees?”有学生想到了,“Papers、Pens”。老师肯定学生,引导学生节约用纸笔,培养良好品格。
老师对于学生的品格形成高度关注,在对课堂学习内容和主题充分理解的前提下,选择学生品行中存在的薄弱之处,利用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启迪学生反省思考,引发学生向善的内驱力,促使学生改正不足,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
总而言之,问题虽小,价值却大。问题对于引领学生的行为表现,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促成深入探讨,引导发现学习,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老师可以巧妙运用提问手段,借助精彩的问题,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思考,促成学生交流探讨,辅助学生发现新知、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奠定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问题”的质量、提问的效果与老师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老师在透彻全面解析学习内容时,要具备强烈的学生意识,设计问题都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喜好、需求目标等方面考虑,并且在课堂上随时留意学生状态,灵活应变,适时提问,让“问题”成为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在动机,用“问题”搭建学生探索英语世界的阶梯,助推学生英语素养及英语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