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慧
近年来,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教师需要学习心理学,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教师要从心理出发,认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协调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教师需要将心理学知识熟练运用到教学中。
一、课堂上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育。为了防止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关注学生的心理,运用心理学的相关原理解释学生出现异常心理问题的原因,探索学生心理问题背后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熟练运用心理学
(一)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學习效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积极和学生进行友好互动,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活动、透过现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质。教师还要采取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处在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在小学心理健康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足够的信任,让学生开展问题讨论、实践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学会反思,学会探究,学会学习,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心理过程。通过小学心理健康的课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互换,这样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还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生活体验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并且有一个抒发感情的平台。学生还可以学会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对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要负责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感。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投入情感,做到温和以待,这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教师的情绪情感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更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教学生运用心理学的“认知法”“共情法”“接纳法”“体验法”“表扬法”“积分法”“宣泄法”“系统脱敏法”等方法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获得心灵的安定,建立并保持积极正向的情绪情感。
三、几种高效能心理学
(一)儿童拖延心理学
部分学生有专注力不集中、依赖性强、做事拖拉、自控力不强等问题。不管是拖延症也好,还是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其他心理问题也好,教育者都不要急着寻求解决办法,知道为什么远比懂得怎么办更重要。教师在采取措施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究竟在想什么,他们渴望得到自己什么样的反应,要保护他们那颗想要被接受、被认可的心。
(二)儿童逆反心理学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要精准了解学生的逆反行为,通过正确的引导,及时化解学生的反抗心理。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时,教师要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教师还要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和足够的理解,正确鼓励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逆反期。
在家校合作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家长在生活中有效化解亲子矛盾。出现亲子矛盾时,家长不能仅仅依靠爱心与耐心,还应该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掌握一些实用的技巧。
(三)儿童积极心理学
想要孩子开心幸福,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教育者及其父母要学习掌握儿童积极心理学,运用“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和学习氛围”“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自信满满的孩子”“教会孩子做自己的情绪管理教练”“帮‘小大人走出独立”“让孩子变成小外交家”“唤醒孩子自主学习的热情”“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勇气教育”“给孩子恰到好处的挫折教育”“重视孩子的品德修养”等方法,培养出自信、乐观的优秀孩子。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革,新的素质教育的形式下,教师应学习心理学知识,并把心理学知识运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解决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为学生以后的人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知识是良好教育的基础。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心理医生,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指导学生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