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美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课程,它不仅仅可以绘画作品,更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通过观赏美术作品,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心境和情绪,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态度。通过欣赏艺术形象,可以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悟美术作品的内涵,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通过有效的想象深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以达成美育的目标。
创造思维是基于创作者个人认知而创造新形象或新事物,并用对应的形式进行展现的思维形式,具体可以表现为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活跃的灵感及新颖的表达方式等。创造思维培养在艺术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提升作品创作水平的基礎。通过思维上的创新推动创作的求新,突破传统思维和创作模式的限制,勇于打破常规,利用意想不到的想法和见解实现新生事物的创作,能够实现同中求异。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原有教学目标体系上增加新颖性创造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实现自身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融合,实现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融合,实现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的融合,实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融合,更好地实现创造思维培养,实现美术作品的新颖性创造。
以往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被动接受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缺乏系统性的思维培养,使得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无法落实到位,对传统文化和美术理论的理解水平有限,使得多数学生难以实现理论与美术作品创作实践的转化。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理论体系逐渐明确,培养目标更加精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和技能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课堂上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兴趣,有充分的热情探究美术知识。同时,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应当是充实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应充分互动。在语言、情感、元素的交流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掘美术学科的内在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思考、有创造、有参与,更好地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实现有效审美。教师要落实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培养目标,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加工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从而获得较强的满足感、成就感、新鲜感。
美术是一门欣赏课,也是一门创造课,更应该是学生自主表达、展示的课堂。在发展学生视觉能力的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与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产生深厚的情感,并用语言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形成个人的见解。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欣赏作品,而且可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交流、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学生恰当的点拨,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之感,使其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身的视觉感受,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细致、深入地观察。
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作品对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向多层次审美逐步迈进。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解读显性的再现性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隐性的表现性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比较与鉴别的平台,让学生从多角度入手鉴赏同一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欣赏作品。有了比较,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发现美术作品的风格和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美术的魅力,有效激发自身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从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为清晰的理性认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学会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创造思维是美术学生学习和创作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学生而言,必须要在充分认识创造思维重要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平台,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自身创造思维的培养,为自身创作能力的提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学法、教法、素材、作品等层面,而且要体现在立足于对价值观的引导,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让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发展、自主成长的新空间。
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元的美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有效创造。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而且要善于拓展学生创造美的空间,让学生参与作品的设计创作过程,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法,从多个角度开展美术创作和展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双手和情感创作出更多积极健康、符合新时代审美需求的作品,使他们的意志力得到更好的锻炼,人格更加完善,使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学识等方面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