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修辞学视域下的弹幕交往行为多元规范问题研究

2023-09-05 05:19:56郑志泽
时代法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守法弹幕规范

郑志泽

(中南大学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一、引言

超越守法(beyond compliance,或译作超越合规)是20世纪末学术界产生的专有名词,最初用来指代工厂主在生产中采用比环保法规更严格的环保标准的现象(1)See B. Smart, Beyond Compliance:A New Industry View of the Environment, World Resources Inst.,1992.。此后这一现象被学者不断拓展,泛指各种企业在行动中遵守了某种比法律规范更为严格的企业规范的情况。2006年葛宁汉等学者基于对澳洲和北美造纸厂的调研,研究了社会许可要素(social license,指社会期望企业避免从事的活动,常见表现形式为社会规范、环境伦理等)对超越守法的影响:在法律威慑和经济利益之外,社会许可会通过影响企业社会声誉、敦促相关部门加强执法、游说更为严格的监管立法、影响企业收益等方式,迫使企业超越守法。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在此过程中会相互借力,促成超越守法现象的发生或使之更为显著(2)Neil Gunningham, Robert Kagan &Dorothy Thornton, Social Licens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Why Businesses Go Beyond Compliance, Law &Social Inquiry, Vol.29, p.307(2006).。该研究至今保持了超越守法研究中的最高引用率。近年来国外的超越守法研究不断扩展,包括不同行业的超越守法现象(3)Suprun, E., et al. Beyond Compli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Sector:Mapping the Modern Slavery Statements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IOP Conference Series: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Vol. 1101. No. 3. IOP Publishing, 2022.该文献研究了澳大利亚建筑业中的超越守法现状。、新冠疫情期间的公民超越守法现象(4)Clarke, Nick, and Clive Barnett. Beyond Compliance:Good Citizenship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22).等等。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超越守法的研究则较为少见,何自云最早在国内研究中提出了这一概念(5)何自云.超越合规[J].中国金融,2008,(12).,王建凌对国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超越守法现象进行了研究(6)王建凌.F公司超越合规体系实施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肖惠娜在对国外守法研究的述评中介绍了葛宁汉的超越守法研究(7)肖惠娜.人们为什么不守法?——守法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法律评论,2022,(2).,首次将相关理论引介国内法学界。而与国内罕有的超越守法研究不同,国内的超越守法现象并不少见,在我国弹幕平台(以下简称“站方”)的弹幕交往中就存在典型的超越守法现象。“弹幕”本义是指战场上由密集子弹或炮弹形成的火力网,如今也指代“用户在观看视频时通过播放器输入,叠加于视频特定帧的上层,可供自己和其他用户一起观看的实时交流信息及其实现机制”(8)See Bilibili Inc. Annual Report Pursuant to Section 13 or 15(d)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Mar.27 2020,https://ir.bilibili.com/static-files/86aadb81-263c-4162-9433-285994bd0f16,p1.。弹幕既具有实时与其他用户交流的同步性,也具有与既往弹幕互动的“拟同步性”,因而受到大量青少年的欢迎,被应用于聊天、科普、评论、提示、刷屏等各类弹幕交往活动(9)弹幕交往可以类型化为五类:版聊类,即发送弹幕与共同观看视频的其他用户聊天;科普类,即以弹幕解释视频中出现的信息;评论类,即发表自己对视频内容的观点;提示类,即提示视频即将出现刺激性信息;刷屏类,即发送相同或相似弹幕以表达情绪。。弹幕交往中超越守法的表现为站方通过平台规范对于弹幕的约束力度普遍超过了法律法规对弹幕的约束力度,如B站(bilibili.com)就要求弹幕达到“和谐友善”的标准,其严格程度远高于法律法规要求弹幕“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

站方尽管依靠事前审核处理了大量不当弹幕,但仍然难以彻底解决该问题,其原因在于以下三点:第一,算法过滤存在大量误差,要么过于宽松出现大量漏网之鱼,要么过于严格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第二,相当一部分不当弹幕中不存在违禁词汇,脱离视频内容的文义分析无法发现问题,不能触发审核机制。第三,人工审核的时间成本会破坏弹幕交流的即时性,降低服务的商业价值。因此弹幕网站对不当弹幕的治理,都需要各种规范制度的介入发挥主要作用,审核机制仅仅处于次要地位。

由于所有站方都同等地受到法律威慑和经济利益驱动,而B站的超越守法现象在站方中又最为显著。因此站方的超越守法现象,以及B站与其他站方的差异,就需要对其中的社会许可因素进行研究,即平台所面对社会许可中究竟存在哪些社会规范、它们作为社会许可因素如何导致了超越守法现象的出现、在超越守法现象中社会规范又是如何与法律法规进行互动的等等。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揭示,不仅有助于解释站方的超越守法现象何以可能,更可以从中探寻刺激社会组织显著超越守法的因素,以期有助于法治社会的深入发展。

二、制度修辞学视域的引入

弹幕交往兼具表达属性与公众意见属性。从表达属性出发,对弹幕交往的治理会被置于表达自由权利的框架之下。表达自由受保护的原因在于其内在、中介和外在三重价值,而弹幕交往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内在与中介两重:首先,表达的内在价值在于通过表达增进个人价值、促进自我发展。以B站弹幕为例,当观看弹幕视频时用户共同参与弹幕的交流,借此获得心理上的共生共存感,在信任、合作、利他等原则的支配下行动(如科普弹幕),形成了丹尼尔·贝尔所界定的“心理性社群”(10)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M].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用户在此过程中受到其他用户的认可,自我肯定得以增强。特别是B站用户年龄普遍年轻(据统计B站35岁及以下用户占比超86%)(11)Bilibili.关于我们[EB/OL].(2022-01-27)[2023-02-21].https://www.bilibili.com/blackboard/aboutUs.html.,这种自我肯定对于促进青年成长有着积极意义。其次,表达的中介价值在于通过公共辩论寻求真理。如最为经典的“思想自由市场”理论既是如此。该理论最早出现在1919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对“艾布拉姆斯诉合众国”案的判决异议中,并在1965年由大法官布伦南通过“拉蒙特诉邮政署长”案被确立。根据该理论的修辞理想,对弹幕的约束应当是尽可能维护平等的“市场环境”,使各种内容的言论能够平等地交流,等待“思想自由市场”中“看不见的手”自然纠正其中的错误(12)宋海彬,郑志泽.自媒体语境下网络民族仇恨言论法律规制问题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8,(4).。概而言之,将弹幕交往作为表达方式来理解,那么其治理目标便更注重维护弹幕交往的自由。

从公共意见属性出发,对弹幕交往的治理则会被置于引导与控制的框架之下。人们对于事实的认知受到众多因素的阻碍,如人为的审查机制、社会交往中的阻绝要素、人们每天用于关心公共事务的时间之匮乏、以过简的信息叙述事件所导致的事实扭曲、用有限的词语来描述复杂世界的难度,以及人们因不愿打破稳定的社会生活现状而怯于直面事实的情形等(13)[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M].常江,肖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5.。每一种因素都构成了一个变量,这些变量组合在一起共同决定了人们是如何认知被呈现在他们眼前的信息的。对于诸种变量的控制技术成为操纵公共意见所必须遵守的规律,以至于不论是为了尽可能还原事实,还是将其引至相反方向,对于弹幕交往的治理都意在导向某种已经设定好的理想化秩序。

弹幕交往的两种属性在实践中各自衍生出逻辑自洽又截然相反的治理目标,这使得治理实践不得不努力调和其间的张力。同时两者又都面对着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走向对自身的背反:一方面,尽管出于保护表达自由的目的,治理者对积极干预抱持审慎的态度,但是公众意见经常出现群体极化的现象,即成员一开始具有的某种偏向,在商议过程中会得到群体认可并被加强(14)[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伴随群体极化而来的则是沉寂化效应(或称噤声效应/silencing effect),持中立观点者因自己观点不合时宜而沉默,被极端观点攻击者的发声则受到压制。由此思想自由市场预设下的对表达自由的保护乃至放任导致了实质上的反自由,治理者对公共意见的积极干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用户对审查的察觉可能将其吸引到隐藏信息中并激发反抗情绪,特别是拥有较高教育程度和社会资源的群体,以及因娱乐信息受到审查时,用户会更主动地尝试规避审查(15)Margaret E. Roberts, Resilience to Online Censorship,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2020(23):401-419.。这种对抗审查的韧性使得反秩序无法避免,审查者只能放任一定的无序状态以避免反抗的进一步激化。

弹幕交往的二元属性及其背反,使站方的审查很难把握好适当的尺度,过于严格可能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使用户转向其他平台,过于宽松则可能放任不当弹幕充斥视频,致使监管义务履行不充分遭到行政部门的处罚。而多元规范治理模式恰恰揭示了弥合弹幕治理二元属性之难的另一种可能,即用户内部基于规范体系的互动建立修辞性制度体系,实现良好的治理效果。佩雷尔曼在新修辞学中区分了针对特定听众的劝说与针对普泛听众的说服(16)Chaïm Perelman, Lucie Olbrechts-Tyteca, Die Neue Rhetorik. Eine Abhandlung über das Argumentieren,S.36.,这样从言说者劝说听众接受论证,到言说者使自己的言说适应听众,听众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言说者与听众的主客互动变为主体间互动。这一观点不仅启发了后续的法律修辞研究(17)舒国滢.法学的知识谱系(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233-1326.,也与站方的多元规范治理模式相契合:言说者与听众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网络管理部门与站方、用户之间,同样存在于站方与用户之间、以及各用户之间,多元规范治理的实质是各方主体通过多元规范体系在言说者与听众角色的不断转换中相互交往,以实现治理不良弹幕目标的活动。这就促使我们寻求一种能够包容多元规范的法律修辞理论对此进行研究。

制度修辞学说正是这样一种理论:该学说最早由我国学者谢晖于2012年提出,此后陆续发表多篇论文并修订为专著《制度修辞论》(18)谢晖.论法律制度的修辞之维[J].政法论坛,2012,(5);谢晖.制度修辞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制度修辞学说将法律等社会规范视作兼具推理与修辞的制度体系,主要从修辞视角进行规范研究。该学说否定了经典法学理论中的理性人形象,认为人在社会活动中并不能达到种种规范所预设的绝对理智,相反即使在牵涉自身利益的重大抉择之中,也依然是综合了理性与感性两者的常人。正如日常生活中刻板、冰冷的说理往往需要辅以必要的修辞才能产生说服效果一样,种种规范学说都包含着对某些预设、假定等修辞性命题的肯定,而实践的展开亦以此为前提。从内部视角来看,制度修辞学说认为修辞和推理共同构成了规范的推理和理解方式,甚至规范所依赖的逻辑推理也需要修辞来支持(19)谢晖.制度修辞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12.。规范的概念、规则、价值追求,及其所谓确定性与稳定性等一系列基础要素都是修辞命题而非逻辑命题。从外部视角来看,规范又为社会所“修辞”,即规范的生成和运作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定文明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乃至地理状况等独有问题都会影响规范的文本内容以及实际运行状态,因此学术理论对于规范的解释与评价应当充分考虑其可能受到的外部影响。从理论层面来看,制度修辞学说关注修辞性怎样影响规范理论,如法治预设为什么是一种设问修辞,又怎样通过设问修辞使法律能从历史中不断挖掘资源以回应新的法律疑难?又如“法律信仰论”为什么是凝聚了特定社会(中特定群体)价值预设的制度修辞,又怎样在现实中利用法律信仰的现象将价值预设结构于规范之中(20)谢晖.制度修辞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68-91,171-247.?从应用层面来看,制度修辞学说关注结构于规范之中的修辞如何体现于运行过程中,从而促使规范运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如规范概念只能做到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精确,法律概念的精确性实则是立法者的修辞性宣称。这种宣称既维持了法律概念在运用过程中的一般稳定性,也树立起法律职业者对概念精确性的追求,促使他们及时填补新发现的法律概念漏洞(21)郑志泽.制度修辞视角下的多元社会规范分歧与化解[J].青海民族研究,2021,(2).。本文对于多元规范治理活动的研究,也将基于此理论展开。而由于制度修辞学说目前处于框架初立的阶段,因此其中部分细节的论证,必要时亦会借助相关学说予以补充。

三、多元规范的修辞场域建构

弹幕交往治理中所涉及的诸种规范,根据制定主体的区别可以分为三类:公权力主体制定的国家规范,网络平台制定的平台规范,以及用户在交流中自发形成的自治规范。这些规范文本形成了弹幕交往治理中各种主体据以行动的修辞场域,下文以B站弹幕交往治理中涉及的诸种规范为例进行梳理。

(一)国家规范

弹幕交往因其表达性质,在不同效力层级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均受到规制。《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自由”,表达自由被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保护。《网络安全法》部分条款涉及到弹幕交往的治理,但以规定站方和用户的义务和违反义务须承受的相应处罚为主。关于用户责任的条款,将“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涉及实施诈骗,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的弹幕交往排除出了保护范畴,用户有不发送相关弹幕的责任。就站方而言,在发现上述舆论时有“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建立网络信息安全投诉、举报制度,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投诉和举报”和配合“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对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采取停止传输、消除等处置措施”的义务。

相较于宪法和法律,作为行政法规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年公布,2011年修订,以下简称《办法》),和作为规范性文件的《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2017年公布,2022年修订,以下简称《规定》)对于弹幕交往的治理更有针对性,也常被网络监管部门援引作为弹幕治理工作的法律依据。《办法》概括规定了网络平台在舆论管理中的义务和相应后果:首先明确了9类不得传播的弹幕:“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其次规定了站方发现上述内容时“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的义务,再次规定了站方未尽到管理义务时的处罚。《规定》对《办法》起到了细节补充作用,明确将弹幕纳入跟帖评论的范畴,规定了作为“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的站方在弹幕治理中需要建立健全的种种具体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如“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举报受理”),对监管部门的配合内容和制度建设、对发布不当弹幕的用户及未尽到管理义务的up主(22)即制作、翻译、搬运(将网站a中的内容发布在网站b)视频者,因为视频的发布需要将文件从本地上传(upload)到网站的步骤,所以被统称为up主。可以采取的处置措施,up主对作品中出现的不当弹幕可用的处置措施及站方的协助责任等等。

(二)平台规范

作为网络民间法的平台规范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平台规则,准裁判者,以及通过播放器界面提供的解决不当弹幕方式。该制度兼具管理与自治属性,既依赖于站方对制度的建构,也离不开用户智慧的贡献。其中管理属性体现在社区规则的制定、委任准裁判者、准诉讼程序的设置,而自治属性则体现在准裁判团队对用户的吸收、用户对制度改进的建议。下面以B站为例对三部分进行分析。

B站的平台规则,即《社区规则》共分为7个部分,内容包括“九不准原则”、违禁内容的界定、用户账号使用规范、投稿规范、特别提醒、使用建议、举报功能说明等。“九不准原则”即《办法》禁止的9种内容,B站将此作为弹幕管理的“基本准则”。违禁内容的界定中与弹幕相关的共计6项:关于裸露和色情内容的弹幕;关于暴力、有危害性或危险性内容的弹幕;涉及个人隐私弹幕;恶意冒充他人的弹幕;人身攻击的弹幕;垃圾弹幕等。在禁止内容以外,社区规则还在特别提醒中提倡用户不剧透、不引战、不刷屏(23)Bilibili.社区规则[EB/OL].(2020-09-24)[2023-03-20].https://www.bilibili.com/blackboard/blackroom.html.。

B站的准裁判者在2017年前由站方员工担任,此后转移至用户组成的风纪委员会。成为风纪委员要求用户等级≥4级、90天内无违规记录,并完成实名认证(24)Bilibili.风纪委员会即日上线试运营[EB/OL].(2017-06-15)[2023-03-20].https://www.bilibili.com/blackboard/judgementnotice.html.。委员会以《小黑屋处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准裁判指南,根据多人合议达成裁判结果,违规用户将受到账号短期或永久封禁的处罚,被短期封禁的账号需要用户在封禁期结束后通过答题考试才能解封。《条例》自2017年发布v1.0版本以来,已经经历了六次更新,现行版本为2021年更新的v1.7版本。《条例》相较《社区规则》规定的更为细化,涉及弹幕管理的处罚理由有14类,不仅将社区规则中的5项大类进一步细化拆分为10类,而且新增加了4类旨在维护弹幕氛围的新处罚理由。但上级有关部门通知处理的弹幕,则由B站直接处理,不经过风纪委员会(25)Bilibili.小黑屋处罚条例V1.7[EB/OL].(2021-06-26)[2023-02-24].https://www.bilibili.com/blackboard/blackroomrule_v16.html.。

B站通过播放器图形界面提供给用户三种解决不当弹幕的方式:第一种是最显著易寻的关闭弹幕按钮,点击后所有弹幕都会消失,但一般只有在出现大量争论或重复弹幕刷屏,严重影响到观看体验的时候才会被采用。第二种是屏蔽,用户在弹幕列表中查找并定位特定弹幕、用户或关键字,对其进行屏蔽。第三种则是举报,用户对弹幕点击举报按钮,并选择举报理由(与《条例》分类大致相同)后就会启动准诉讼程序。

(三)自治规范

弹幕礼仪是B站弹幕用户在使用弹幕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关于如何使用弹幕的网络民间法,旨在维护弹幕友好和谐的氛围。弹幕礼仪虽不具有强制力,但为多数用户所认可,在使用弹幕的过程中被自发遵守。随着时间更迭,弹幕礼仪最初的版本已不可考,但根据B站的弹幕礼仪总结视频可以推断,相对完备的版本至少在2013年就已经出现。根据B站中播放量较大的弹幕礼仪总结视频(26)参见ikamusume酱.22娘关于弹幕礼仪的总结性讲演[EB/OL].(2013-08-15)[2023-02-24].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s411f7zJ;夜间不起雨.【致每一位B站用户】还有人记得我们的弹幕礼仪吗?我有一个小建议[EB/OL].(2019-08-12)[2023-02-24].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4411Q7eq.,可以将弹幕礼仪归纳如鼓励和禁止两类。鼓励类大致包括:用语文明;与视频内容相关;鼓励up主(指弹幕视频的制作或上传者);符合视频气氛;理性、平和、友善;为视频添加翻译、字幕或注释弹幕。而禁止类除与《小黑屋处罚条例》中相近的内容外,还包括如下几项容易引起他人反感、影响观看享受的弹幕:提及其他up主;发送底端弹幕遮挡视频原字幕;使用翻译软件发送内容错误的小语种弹幕;涉及个人信息;发送过长弹幕;提问无脑问题(如可以轻易查找到答案,或up主已经在标题、视频简介、视频内或评论区等处解答过的问题)。这些规则在举报理由中一般都被归入其他类别,并不涉及违反法律法规,而是作为用户利用弹幕进行网络日常交往时所遵循的公序良俗存在。

由上述的规范可知,三种主体各自建构或生成以自身为核心角色的制度规范,将自身意图隐藏在规范文本的背后,以实现最大程度的自利:公权力以促进监管效率为目的,故其条款多为设定平台与用户义务,及自身的处罚权力;平台以便于站方管理、防止行政处罚为目的,故其条款追求程序与实体的完备细致,以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权限;而用户以维护弹幕氛围,促进观赏效果为目的,故其条款中含有大量公序良俗内容。在规范互动中,三种主体都意识到其他规范的存在及其最终相互纠缠于弹幕交往治理中,因此各主体也同样需要维持自身利益与他主体利益乃至公共利益的平衡。由此规范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似(三类规范对不当弹幕相近的判断标准)乃至互引(平台规范引用国家规范为其弹幕管理行为做正当性背书),其结果便是修辞域的形成,即形成了一个可以使多元规范在运行以及互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修辞属性,以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弥合规范间的张力、减少规范间冲突发生的制度环境。

四、多元规范的修辞表征应用

赵旭东提出如果社会中有一种规则的存在,并且还能为所有人所真正地遵从,它必然是基于一种人群内部以及人群之间的各种形式往来互动的长期过程而产生、形成以及铸就下来的(27)赵旭东.人何以要服从于法律?——基于一种社会与文化本体性的法人类学思考[J].河北学刊,2023,(1).。而这种过程又从三个层次上体现了制度的修辞性:首先,规范的生成,即规范文本的产生与正当性的确立具有修辞性;其次,规范的互动,即各种主体基于多元规范所进行的交往活动具有修辞性;再次,规范的运用,即各种规范的(准)裁判活动发生效果的机制具有修辞性。对于B站弹幕多元规范治理的分析,也将从这三个层次予以展开。

(一)规范生成的修辞表征

制度修辞论认为规范制度在静态的、机械的文本框架外,还是由理念、主体、行为和反馈共同组成的动态有机的结构体系(28)谢晖.制度修辞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13.,因而制度规范的文本与正当性,也在动态之中不断更新与证成。这种循环关系,与规范制度同社会的联系(即规范为社会所修辞)一起,又能被共同整合到同一个连续的辩证过程当中。

这一过程可以借助彼得·伯格和托马斯·卢克曼的学说予以详细说明。两人提出社会世界的分析不应当是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简单折返跑,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过程:社会是人的产物,社会是客观现实,人是社会的产物(29)[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M].吴肃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79.。这一过程分别对应着人类活动中三个连续的“辩证式节点”:外化—客体化—内化。外化是指惯例的“交互类型化”,即惯例为一个社会群体内所有人交往所共享,且对个体行动者及其行动具有分类意义(30)[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M].吴肃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71-72.。尽管惯例的创制者通常会遵循惯例,但也可以随时将其废止并制造新的惯例,内在意识同外在活动的分离是有限的。而当惯例创制者之外的后来者加入后,惯例就变成既定的和超越个人的客体,成为外在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31)[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M].吴肃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76-77.,这一过程就是“客体化”。对于后来者而言,由于缺乏对惯例的创造,服从制度不再是不证自明的,因而制度规范需要提出足够的理由使自身正当化。正当化既关乎规范价值,即为什么“应该”如此,也包含了规范知识,即应如何做。这一过程就是“内化”,即客体化的社会世界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被回掷进人们的意识(32)[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M].吴肃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79.。

外化—客体化—内化的过程不仅是从主观世界到客观世界、再回到主观世界的流转,也是从日常到非日常、再回到日常的流转:弹幕交往是一种网民社交的集合,外化阶段依然停留在日常生活领域;当惯例客体化之后,国家规范、平台规范、自治规范被建构起来,争议的发生和解决过程就成为非日常活动;随后规范又渗透至公共舆论之中,从日常领域汲取规范更新的资源并维护正当性,完成内化。正是在这种日常与非日常的反复流转间,规范制度通过对民众日常生活的调整,在社群治理层面促进人们生活秩序的理性化(33)余地.民间规范与日常政治[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以规制B站弹幕的三类规范为例,弹幕交往治理多元规范的建构/生成与正当性证成之循环即是如此:其一,在国家规范的建构中,外化开始于人们在web1.0、2.0时期形成的种种惯例。随着网络的普及,新网民不断涌入,对弹幕交往的行政管理也成为必须,因此公权力在建构弹幕交往治理诸种规范的过程中有限吸收了网络交往活动的惯例,完成了制度建构的客体化步骤。这些法律法规根据其程序的法定性获得正当性,从而实现法律法规的内化。其二,在弹幕礼仪的自发性生成中,老用户随着弹幕交流形成了一系列惯例。新用户进入B站后,老用户遵守的惯例对他们就成为了外在的规范事实,同时用户们会将这些惯例以视频的方式形成具体明晰的文本,实现弹幕礼仪的客体化。至于弹幕礼仪的内化过程,其正当性通过B站对用户的文化凝聚力成立,而规范知识则是以用户观赏效果、对视频内容的理解、视频片段的气氛等作为弹幕性质的判断标准。其三,在B站管理制度的建构中,早期站方审核团队在工作中形成程序和实体惯例,随着需要审核的内容不断增多,以及负责审核的风纪委员会规模扩大,已有的内容审核惯例逐渐客体化,形成了《社区规范》《条例》和弹幕举报图形界面。这一系列制度的内化,不仅与弹幕礼仪的内化有相似之处,而且《社区规范》《条例》的文本,风纪委员会制度和弹幕举报图形界面的存在本身,也有着为制度提供正当性的效果。

外化—客体化—内化的三步走虽在逻辑上存在先后,但在运行中则是同步发生的:首先,客体化的开始并不意味着外化的结束,甚至没有对外化造成任何中断。如弹幕礼仪虽然对于新用户而言是客体化的,但其演变从不曾因此发生间断。新用户在弹幕交往中会逐渐参与到弹幕礼仪的维护中,导致新的弹幕礼仪产生,引起下一轮的客体化。这意味着制度规范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经过这一循环确立起其规范性,从而突破了诉诸古老传统的静态阐释框架,转向一种动态发展过程的阐释方法(34)刘顺峰.法人类学中的习惯:概念谱系与阐释范式[J].民族研究,2022,(6).。其次,客体化过程也起到内化的作用,制度的规范文本、维持制度运转所需要的各种设施,这些存在对于新加入弹幕交往场的用户来说都起着正当性证成的作用。国家规范是客体化与内化过程结合的典型,如相关法律法规经过立法程序公布实施,用户作为公民在这一客体化过程中获得一系列法律认知,产生法律情感,形成法律评价,最终将法律制度内化为法律认同(35)林坤.论法律认同[J].湖北社会科学,2012,(12).。而平台规范中的风纪委员会制度则吸收用户参与治理,利用其制度设施的开放运转增强用户对制度的认可。再次,内化阶段的完成也不意味着规范的建构/生成就已经结束。当制度的正当性在社会意识中建立起来后,社会成员会运用制度知识对具体社会现象或事件进行阐释、评价,或将之作为行动的依据(36)高一飞,宋随军.结构与内涵:论当代中国法治信仰的培育路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社会成员行动的过程中伴随着对制度知识的反思,这又会促使其修正过去的惯例或制造新的惯例。如在弹幕礼仪当中,早期会禁止用户为追求多语言共存的视觉效果,而将汉语经翻译软件生译为小语种文字发送弹幕的行为(由于翻译软件不够智能化,生译经常出现大量错误)。而随着弹幕礼仪对此类行为的制止和用户语言能力的提高,用户逐渐不再发送此类弹幕,新版本的弹幕礼仪中已经不再对这一行为进行规定。

(二)规范互动的修辞表征

制度修辞理论认为制度不仅修辞自身,而且也修辞着人的活动。这一命题应作如下理解:规范文本及制度并非是全然符合逻辑的,其中同样含有大量非逻辑(但并非反逻辑)的部分,由此产生的逻辑空缺需要修辞补足。因而制度研究不仅需要借助逻辑思维,而且同样离不开修辞思维。制度修辞着人的活动,意味着人在制度中的行动并非全然符合理性人的模型,当人进入(不论这一动作是主动还是被动做出的)到规范制度之后,其行动方式和行动意义不可避免地受到规范文本的影响,甚至完全由后者赋予。这种制度对人的形塑,同样给了以修辞思维理解人之活动的空间。当我们以此考察弹幕交往多元规范互动的细节时,就会发现主体之间、规范之间、人与制度之间的互动并非按照某种既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是在具体实践中形成错综复杂的状态。这种复杂而又实际的互动关系,若想对其加以整合,则必须有修辞思维的介入。

以修辞思维思考社会交往由来已久,西方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的隐喻就已颇为普遍(37)王晴锋.戈夫曼拟剧论的内涵、误释与道德性[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而汉语中“人生如戏”的俗语也同样脍炙人口。戈夫曼将这种拟剧论系统化和理论化,以表演隐喻行动、剧场隐喻社会,从修辞角度解释社会交往。规范制度的互动也属于一种特殊的制度交往,因而制度修辞可以借助拟剧论的分析框架清晰地展现多元规范互动的修辞结构。拟剧论将社会交往拆分为前台和后台。所谓前台即社会交往情景,其意义在于将具体的交往对象角色化,从而增强其行为的可预测性,“使观察者不再需要对每一个表演者和每一种稍有差异的表演采取一一对应的期待和反应”(38)[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前台包括若干要素,其中舞台设置指“为人们在前台各处进行表演活动提供舞台布景和道具的背景项目”(39)[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规范制度即属于舞台设置的一种。后台则是人从社会交往退出后的场所,其价值在于设计前台表演,以及从角色回到自我后进行放松。由于“一个特定的参与者所做的情景定义,是由多个参与者亲密合作建立并维持的情景定义的一个组成部分”(40)[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9.,因此前台上演的通常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其他角色与主角共同完成表演。当表演者退往后台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与剧班成员进行交往,先前的后台又可能变成新的前台。在同一前台中,一套多人参与的表演可能会引起观众的另一套表演回应,这样的互动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双元乃至多元剧班模式。

多元规范间的互动尽管也发生在静态的文本之间(即前述多元规范生成的修辞表征),但更重要的则是在动态的治理活动中实现。以拟剧论梳理弹幕交往治理中的多元规范互动,就会发现数量庞杂的互动可以被归纳为一种双剧班同台表演、前后台发生过一次转换的二元二层结构,下面以B站为例进行说明:

一层结构是遵守弹幕礼仪的用户作为观众欣赏的,以不当弹幕治理为内容的剧场表演。这场表演中前台存在两套舞台设置,即平台规范和自治规范。其中一部分道具为两套舞台设置所共用,即判断弹幕违规的标准和引起具体争议的弹幕。参与到弹幕争议中的用户组成的剧班,与由风纪委员组成的剧班各自利用舞台设置进行表演。前者使用弹幕礼仪对引起争议的弹幕进行内容判定,并采取后续弹幕批评等方式对不当弹幕发送用户施加压力。而后者则使用平台规范对被举报的弹幕进行准裁判,并对不当弹幕制造者施加惩罚。同台表演可以各自独立完成,如举报不当弹幕的用户虽然直接导致了后一套剧班其他成员开始表演,但是该用户并没有参与到前一套剧班的表演中,也可能发生互动,即一部分用户既参与到前一套剧班的表演之中,同时也举报了不当弹幕,成为后一套剧班表演的发起者。这类用户被称作“中间人”,既包括在弹幕视频中发现不当弹幕的用户,也包括发布视频的up主(为维护作品质量,up主有更强的动力管理弹幕)。当剧班完成表演从前台退回到后台,表演者就会从角色回归到个人稍事休息(这一差异对于担任风纪委员的用户而言尤为明显)。表演者在后台还会处理一些幕后工作,如对作为舞台设置的平台规范与自治规范进行完善,并根据一套规范的改变更新另一套,以维持同台演出时的协调性。各表演者在前台基于角色的身份行动,回到后台后相互之间也会发展出一定的私人关系,以促进前台表演的流畅性。如作为中间人的up主,就需要与作为观众的用户保持良好的关系,使他们能在发现不当弹幕时及时利用弹幕礼仪对其进行批评,并举报至风纪委员会。

二层结构则是网信部门作为观众欣赏的,以平台规范和自治规范的建构或生成为内容的剧场表演。在这里平台规范和自治规范,其建构与生成在第一层结构中属于后台的舞台设置内容。在此则发生了“后台的前台化”:当网信部门为履行职能主动进入一层结构的后台,或一层结构的剧班为配合监管主动向其展示一层结构的部分后台景致时,后台则会变成新的前台,供剧班进行另一套有别于拟定好的前台剧本的演出(41)邱雅娴.拟剧理论视域下警务社媒内容与传播研究——以英国曼彻斯特警局Twitter账号为例[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即向网信部门表演站方和用户如何利用法律法规建构(生成)平台规范和自治规范并加以运用。两套剧班的表演对于法律法规的依赖都是显而易见的,如在站方剧班的表演中,《社区规则》的建构就明确援引了《办法》作为不当弹幕判定的基本原则,而风纪委员会制度、图形界面的建立及其标准则是根据《办法》和《规定》的要求。在用户剧班的表演中,弹幕礼仪的生成和完善也遵循着国家规范的法治精神和基本原则。这些既体现了法律对新生社会规范的支持作用,也反应了经由社会规范的法律自我实施(42)吴元元.认真对待社会规范——法律社会学的功能分析视角[J].法学,2020,(8).。两套剧班之间也会发生互动,即当用户对弹幕礼仪进行更新之后,站方也随之对平台规范进行微调。当两套剧班退入新的后台,会就前台(即一层结构的后台)的表演交流意见。由于一些表演(如对于涉及公共事件、时事政治的弹幕处理)必须迎合观众的意愿,审核标准需要更加严格。但这种迎合又不能是无限的,否则会导致第一层前台演出的失败。因此在二层结构的后台,两套剧班内部以及相互间都会尝试沟通以摸索出一种合适的表演策略,既在前台表演规范的建构或生成时能够维系表演的合理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观众的偏好。

(三)规范运用的修辞表征

从日常经验出发,即使言说者在内容上不存在逻辑错误,但是说理的繁冗生硬、表达的疏漏跳跃、态度的傲慢冰冷,都会降低听众对于内容的认可。由此推衍到人们基于规范展开的交往,司法活动参与者为了实现更好的法律效果,会在言语、行动当中采取一定的修辞活动(43)张西恒.论法律修辞及其特性[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而具体到裁判活动中,在理由与程序正确之外,判决理由的说服力同样是评价法律效果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对判决理由说服性的强调本身就有修辞特征。这一要求源自裁判对恢复性正义的追求,即恢复受损利益、消解当事人因此滋生的负面情绪、修复因此破裂的社会关系(即“案结事了”),甚至还要起到宣教其他公共善的作用(即“彰显公序良俗”)(44)吕欣,韩宁.恢复性正义:当代刑事政策的新理念[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5).。然而因客观条件限制,精确恢复受损利益这一基础目标的实现尚存在困难,其余目标的实现通常更会打些折扣。因此恢复性正义只能是一种修辞性的价值,即鼓励裁判人员在个案中努力实现最优裁判效果的主观愿景,而非在所有个案中都能实现恢复性正义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这种说服性并不局限于根据规范文本说理时的逻辑无误,同样应当注重说理的修辞水平。狭义上这种修辞水平特指裁判文书中所运用的修辞技巧(45)钟林燕.司法裁判修辞说理的情感需求和理性限度[J].江西社会科学,2022,(8).,而广义上这种修辞水平则体现在规范制度的各种细节设置,如在心理层面满足行动者的需求,从而便于行动者对制度本身产生认同,继而增强其接受裁判结果的倾向。无论是空间公共舆论的管理抑或自治,对违规内容的治理都构成了准裁判活动。故而出于追求良好治理效果的目的,在准裁判活动中提升修辞水平就成为各主体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以B站为例,弹幕交往治理主要通过下述两种修辞性方法增强裁判效果:

1.仪式的象征意义

仪式是按计划进行的或即兴创作的一种表演,由此形成了一种转换,即将日常生活转变到另一种场景中(46)[英]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M].金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6.。如司法活动中审判庭具有特定的空间布局,庭审活动需要遵循特定的程序,庭审过程向社会公开,这些便是庭审环节的仪式要素。在诉讼活动之中人从日常中被抽离,以原告、被告、代理人、法官等角色进行仪式,在判决完成后从角色回归到日常生活。在此过程中仪式的意义在于营造裁判的庄严肃穆气氛,维持裁判活动的公信力,使两造更容易接受裁判结果。弹幕治理完全交付职业化审查员无疑是最有效率的选择,但B站却选择交给了风纪委员会,其目的在于借助其象征意义完成对风纪委员和被举报用户两类主体的引导。多名风纪委员组成的临时合议机构根据投票多数生成对弹幕是否违规的准裁判结果,然后根据规则得出相应的处罚,这种形式无疑是对西方由陪审团决定被告人是否有罪,法官据此量刑的陪审团制度的一种模仿。准裁判活动构成了一个临时剧场表演,在一次表演之中,风纪委员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扮演”了陪审员的角色,被举报弹幕的用户则充当了缺席被告。准裁判中一系列程序构成了表演中的仪式,风纪委员遵循仪式完成准裁判活动,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关于弹幕治理的规范知识,并在准裁判活动结束后返回到公共舆论之中,在规范的指引下继续交往。而在准裁判活动的被告——被举报用户,看似没有参与到这场表演之中。实则弹幕被判定违规删除后,系统会自动向其发送信息,告知违规理由与处罚,被举报用户还需要通过答题学习平台规范和自治规范解除账号封锁。因此被举报用户只是没有实时参与,在之后仍将被带回到已经发生过的准裁判活动之中。

2.对词汇意向的运用

肯尼斯·伯克曾提问道“究竟是我们单纯地使用言辞,还是言辞同时也在使用我们?”伯克认为即便任何词汇都是对现实的某种反射,词汇的本质决定了这一反射必然是选择性的,因此它同时也是对现实的折射(47)Kenneth Burke. Language as Symbolic Acti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p.3,pp.44-45.。这种词汇意向的折射掩盖了词汇内涵的全面性,通常是视作需要克服的语意难题,但也能为人所利用以达成特定的目标。恰如李晟所指出的,法律修辞通过叙事来指引关于共同生活经验的想象,以历史和现实中所分享的共同经验形成认同(48)李晟.作为社会共同体建构技术的法律修辞[J].法学家,2020,(3).。如弹幕交往的规范中通常包含有大量义务性条款,但缺乏相应的权利性条款,其准裁判结果不仅要求删除内容,有时还可能有封停、封禁等类似自由刑的处罚。为了让这种刚性的制度不至于引起用户的反感甚至反抗,平台就需要在措辞上尽量选用贴近用户文化的词汇,以缓和词汇本意中的冰冷。B站所谓“风纪委员”来自日语“風紀委員”,是日本校园内的一种学生职务,负责管理纪律,维护治安。在日本动漫游戏作品中,纪律委员通常为少女形象,佩戴标示身份的袖章,是一种增加人物可爱属性的角色设定(49)参见萌娘百科.风纪委员[EB/OL].(2020-09-30)[2023-03-23].https://zh.moegirl.org.cn/%E9%A3%8E%E7%BA%AA%E5%A7%94%E5%91%98.。B站选用风纪委员一词指代审核员,就是为了唤起用户心中关于风纪委员的温柔、可爱的印象,以削弱其对抗心理。又如小黑屋,本义是指没有声音和光线的小型封闭空间,很多B站用户在成长过程中都有曾在类似的环境下被要求反省的体验或耳闻。在用户长大以后,小黑屋所承载的恐惧、懊悔等负面情绪的记忆逐渐淡化,反而成为其儿时记忆中的一个符号,平添了一丝亲切的意味。B站以小黑屋指代对用户的处罚,也是旨在利用用户对小黑屋的调侃情绪,削弱用户对封停或封禁等处罚措施的反感或恐惧心理。

五、多元规范的修辞主体能动

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维护和更新自治规范等方式增强社会许可的压力,以增强超越守法的显著性。尽管A站最早在国内视频平台中实现了弹幕功能,但当A站在早期缺乏维护弹幕氛围的意识时,部分用户就从A站“迁徙”至B站,使其在用户减少的压力下不得不进行必要的弹幕氛围维护工作。相反,用户一旦习惯了B站良好的弹幕氛围,则很少会向弹幕氛围更差的其他弹幕平台流动,这也使得一些平台为从B站争夺客户而改善弹幕氛围的维护工作。B站在最初建站的若干年中,专注于ACGN领域(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用户也都是对其内容感兴趣才使用弹幕服务。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这些用户基于彼此间的共性,很容易产生内部交流,进而形成组织化的力量,自发维护并更新弹幕礼仪。这就使弹幕礼仪能够通过与平台规范的持久互动不断向其施加压力,导致了B站出现超越守法显著的特点。而在由普通视频网站转型为弹幕视频网站的平台中,用户兴趣更为多元化,因而内部交流更难达成共同意见,即使能够形成维护弹幕氛围的社会许可,也缺乏必要的组织力进行维护和更新,故此与平台规范的互动自然是有限的。即使这些网站有意识地推动平台规范实现超越守法,其显著性也远不如B站强烈。

六、结语

通过前文从规范的建构或生成、多元规范的互动、以及准裁判效果的实现方式三个层面的研究可以发现,良好的弹幕治理,离不开规范修辞属性驱动之下,国家公权强制、企业私权管理和用户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社会规范与日常交往之间的不断轮转。虽然在具体的治理活动中,代表国家公权的法律法规经常隐于第二层互动中,更多地是由平台规范与自治规范在第一层互动中完成,但是后两者的生发与完善,无疑与国家规范所遵循的法治精神相契合。尽管用户未必能意识到规范的修辞属性,条分缕析地掌握各种规范条文,但当其处在弹幕交往中时,则无疑会下意识地据以谋划其表达。而在此基础上自我更新的自治规范又通过对平台规范的形塑,影响着弹幕交往的生态。正是这些规范制度的自我运作与互动沟通,促成了弹幕交往超越守法现象的出现。而站方的高度重视和用户的强烈共性,则有助于增强超越守法现象的显著性。因此,法学研究尽管以法律规范为当然核心,但对法律实践的研究则需要摒除所谓的“法律中心主义”(51)即认为国家是制定规则和执行活动的主要渊源,法律规范具有对社会规范的绝对优位,不愿意承认存在着与自身相竞争的社会秩序,在处理涉及社会规范的纠纷时对其予以选择性忽视。参见 [美]布莱恩·Z.塔玛纳哈.法律多元主义阐释[M].赵英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9-17.,关注社会规范如何对人或组织的守法行为产生影响,并有意识促成法律与社会规范的良性互动,以期超越守法现象的普遍化。

最后,值得警惕的是,B站在超越守法上的显著性也恰恰反映了这种机制的脆弱性。参与制度修辞的三种主体的失衡,可能破坏三种规范在制度修辞中达到的平衡,从而消解超越守法的显著性:第一,尽管公权力与用户在限制站方不当审查的时候是合作关系,但公民与公权力的对话途径还不够畅通,徒有制度而无实效。当用户的弹幕被站方不当删除后,为了与公权力更有效的沟通,用户可能放弃使用制度内途径,而选择非制度化但更容易有实效的方式,吸引公权力以行政手段干预。用户和平台的主体地位被公权力压制,又会导致自治规范和平台规范无法与法律法规在制度修辞中达到平衡。第二,随着B站平台的发展和内容的扩充,被吸引前来的新用户与初始用户存在着诸多差异。B站承认过“在引导新用户尊重和遵守我们的社区价值观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52)See Bilibili Inc. Annual Report Pursuant to Section 13 or 15(d)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Mar.27 2020,https://ir.bilibili.com/static-files/86aadb81-263c-4162-9433-285994bd0f16,p.17.,新老用户间的张力,不仅意味着自治规范的达成和更新困难变大,而且平台规范的约束难度也会变大,使得社会许可促成超越守法的机制失灵。而如何维护修辞域的主体稳定性,似乎只能寄希望于各方主体在弹幕治理中的战略定力,而很难通过完善规范制度实现,这也成为本文的一项未尽之思。

猜你喜欢
守法弹幕规范
弹幕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HOLLOW COMFORT
汉语世界(2021年2期)2021-04-13 02:36:18
“弹幕”防御大师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人在网络 也要守法
新农业(2016年13期)2016-08-16 12:12:42
文明守法路畅通——做自觉守法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