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 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青少年对于运动的热爱不分季节,在暑假期间,更是喜欢进行户外运动。此时运动,青少年易发生运动性中暑,处理治疗不及时会导致严重的热射病发生,甚至会危及生命。
热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死亡率高达70%~80%。
劳力型热射病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易患者包括夏季剧烈运动的青少年,以及夏季训练或工作的军人、运动员、建筑工人等;经典型热射病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年老体衰者,以及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通常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首先,青少年在运动过程中经常忘记及时补充水分。其次,相对于成年人而言,青少年的体温调节系统发育不完善,同样的温度下,青少年接收的热量相对更多。同时,青少年的排汗系统也尚未发育健全,无法及时让热量随汗液排出,热量集中在身体内,使体温更易升高。最后,青少年生长发育速度快,做相同的运动或者在相同的温度下,产生的热量要比成年人多,因此青少年比成年人中暑的概率更高。
热射病并不是突然暴发的,它有一个由轻及重的发展过程,是一系列生理变化的结果。其实只要青少年在有轻微中暑症状的时候,及时发现、及时处置、积极治疗,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发生热射病。
青少年在酷热天气运动后,如出现了多汗、头晕、口干、气短、乏力及心慌等先兆中暑症状,需即刻转移到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并且要及时地补充水分和盐分,可以饮用一些清凉的运动饮料,以缓解症状。但切记,勿短时间内摄入过量水分,这有可能会导致恶心、呕吐及腹痛等胃肠道不适的症状出现。同时,不能过量饮用冰镇饮料,这会使得人体内温度骤降,引起胃肠道痉挛性收缩,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另外,由于较冷的液体进入体内,会给身体一个冷的刺激信号,导致身体排汗减少,毛孔不会扩张反而会收缩,使得热量聚积在体内无法散发,加重中暑的症状。
如果先兆中暑没有被及时发现并进行积极对症的处理,就有发展到轻症中暑的风险。青少年除了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外,还会出现体温高于38℃,同时大量出汗,皮肤灼热,面色潮红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脸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身体虚脱等症状。此时如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并进行积极处理,病情会进展到重度中暑,这时候患者的状态就会急转直下且预后很差,甚至发生热射病。
如若发生热射病,需第一时间将人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平躺,抬高头部,保证半卧位,解开上衣扣子,以利于散热及呼吸换气。帮助患者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擦拭头部、身体,或用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腹股沟处等,同时为患者适量补充水分(盐水最佳)。如果有条件,可间断测量体温,以确认患者体温是否下降。注意不要乱用退烧药物,因为中暑状态下的体温升高,与细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发热机理不同,退烧药主要通过其解热、抗炎作用达到降温的目的,但在严重中暑的情况下,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可能失控,故不要乱用退烧药物。
若热射病患者出现抽搐或呕吐,不要往病患嘴里放置任何东西,应使其头偏向一侧,避免出现误吸。若患者出现昏迷,不要为其灌饮任何东西,以免使液体进入气管甚至肺脏。切记不能掐人中,可能会导致失去意识的患者呼吸道更不通畅。
在处理患者的同时要记得让周围的人拨打120,告知抢救的地点、电话及联系人信息,在等待急救途中,救治不能停歇。
1.青少年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室外或通风不良的地方。高温天气下需尽量避免在11~16 时外出,如必须外出则要做好防暑防晒的准备。注意选择衣着,夏日衣装力求简单、单薄、透气性好。此外,要备好防暑药品。
2.在暑热天气,饮食尽量保持清淡,但同时,要保证获取充足的蛋白质、膳食纤维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除此之外,应保证充足的睡眠,让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放松,可以通过佩戴眼罩等方式改善睡眠环境,保证睡眠质量,睡觉时避免电风扇或空调直吹。
3.青少年在高温下进行户外娱乐活动时,必须多喝水。无论是预防中暑还是缓解中暑症状,喝水都是有效的,而且不论运动量多少都要间断进行水分摄入,不要等到口渴难耐才补充;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在阴凉的地方进行活动;高温下户外活动容易出汗,运动后可以喝些淡盐水补充盐分;避免超负荷运动,合理安排运动及娱乐时间。
4.青少年在高温下进行户外娱乐运动后,切记勿受热后“快速冷却”,到家后不要对着空调直吹,这会使颈背部受寒,吹空调时最好搭个披肩;不要即刻洗冷水澡,因为运动刚结束时,机体处于代谢旺盛、产热增加、皮肤血管扩张的状态,皮肤受到冷水刺激,会导致体表血管收缩,使出汗散热受到影响,体温升高。冷水刺激还会使脑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黑蒙等症状。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5.加强青少年及家长对于中暑、热射病的教育培训。对青少年科普热射病相关知识,对家长做好高温防护、中暑急救等职业健康知识的培训,增强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