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生
2023年7月31日13點36分,京西永定河石景山段河道明显上涨,坐落在永定河大堤东侧的古老村落麻峪村也受到了洪水的袭击。广宁街道按照洪水防御预案,启动了麻峪地区群众转移避险工作,将麻峪地区2917户、5855名居民转移到首钢园服贸展厅集中安置,又在洪水退去后,将他们安全转运回家中。32个小时,鲜活演绎了一出人间大爱剧。
转移集结号
“当时屋里都是水,孩子也没在家,屋外面的水也特别大,我连站都不敢站。”麻峪社区红房子地区的独居老人龙玉珍说起7月31日上午,心有余悸。
麻峪村西临永定河,东边是东叉子河道沟,南面是发电厂大水池子,北面是河道上游的分水口,最东边还有翠微山分洪的东沟。一句话,麻峪村四面环水,就像在水中游荡的船。
从永定河上游冲下来的大量泥沙,在水落后淤在这儿了。老百姓为谋生,就趁水小的时候,堆积淤泥造田。在造好的地上,人们盖房、栽树、种庄稼。辽代时期,这个地方形成了村落。清朝时,麻峪村成为永定河畔有名的大村。
因为常发大水,水势又特别猛,从上游到三家店村以南的老店分叉,长年累月的冲刷,使一个好端端的麻峪拆成东西两个村。东边的叫东麻峪,属于石景山区。西边的叫大峪,属门头沟区。村民为此编了句顺口溜:“麻峪像条船,四面被水淹,只能吃河水,打井船底穿。”
针对麻峪地区的实际,广宁街道早在7月20日,就多措并举,织紧防汛安全网。组织社区、物业及辖区重点单位,对低洼院落、河道、地质灾害点、雨箅子、积水点、地下空间、高空广告牌等防汛重点部位开展巡查、治理;街道为各应急抢险人员发放了雨衣、雨鞋等物资,新购了6寸水泵放置重点区域,配备膨胀沙袋1000条,打有准备之战。
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次的洪水140年一遇,太猛了。
7月31日上午10点钟,因为瓢泼大雨不停,永定河水顺着红房子地区东南两个居民出入口倒灌进来,瞬间进入50 多户人的家中,水位涨到大腿处。
不到一刻钟,广宁街道办事处就来到现场组织人员疏散。
看着洪水倒灌进石景山区最大的平房区,又接北社区报告:永定河东堤的一处施工围挡被汹涌的洪水冲开,河水从阜石路高架桥下流向社区,水没至膝盖,东街3条胡同的居民家中开始进水。街道领导当即研判:如雨势加大,麻峪村有被3处来袭的洪水随时淹没的危险。
他们一面向上级汇报,一面组织红房子救援。现场水位深、路面情况复杂,如何用最快的速度转移行动不便的老人,成为了重中之重。为了与时间赛跑,大家用手边的塑料整理箱、儿童澡盆做船,一趟又一趟地将老人转移到安全区域。消防部门带来的小型冲锋舟,加快了老人转移到安全地带的速度。
根据永定河水不断上涨的形势,下午1:30,麻峪地区启动群众转移安置工作。广宁街道工作人员调度30辆大巴车,在麻峪北口和麻峪东街出口2个集结点有序转移安置麻峪地区群众。区消防、应急、公安、卫健等6部门迅速支援,妥善转移麻峪南街等积水较深的被困居民。地区救援队伍由低洼区域向外逐户排查推进。
在这裉节上,区委书记常卫来到现场,强调坚持人民至上、安全第一。
一场广宁街道史无前例的居民防汛抗洪大转移拉开了帷幕。
“天籁之音”
“救援期间,我们将麻峪区域网格化分工,挨家挨户敲门,确保了所有居民都成功转移。”街道领导介绍说。
接到转移通知后,北社区立即对13名社工、体育局、纪监委和街道下派干部进行分工:一路在书记李建华的带领下深入各个胡同、居民家中,通知、协助居民转移;一路在副书记孙晨带领下,到两个居民集合点组织居民上车,去往安置点;第三路在家留守,给每一户居民家打电话,落实去向,确保一人不落下。
雨越下越大。居民听到了这辈子都忘不了的“天籁之音”:“赶紧到北口和东街出口集合,坐大巴车到首钢服贸展厅安置点,那里安全,有吃有喝有住处。”
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内,居民接到了党支部党员群、3个胡同居民群发的转移通知;听到了社区干部、11名网格员在划定的网格内,用小喇叭沿街喊叫的转移声,听到敲击大门的声音。
此时麻峪村的居民张易乡也在微信群里看到了转移避险的消息,但他并没太当回事。张易乡是一个装修工人,今年50岁,4月才搬到麻峪村。他住在麻峪村北口,距离河边有600米左右,他对河水究竟能涨得多快并无概念。直到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敲门提醒居民立刻转移,张易乡这才匆忙拿上毛巾牙膏又抓了身换洗衣服,把它们塞进一个外卖袋子里就冲出了家门。这转移无疑是“救命的”。
一些老年人听到了小喇叭声和电话通知,却不以为意。80多岁的刘某,接到通知后说:在村里生活这么多年,遇到的水灾水患多了,麻峪就没有水淹的历史,我要在这里守着自己的窝。另一位70多岁的崔某一手抚摸着爱犬的头,一边对它说:我走了这些宝贝谁喂?
针对故土难离的老人和32户行动不便又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弱病残,社区专干一面耐心地做思想工作,一面在街道组织下联系120急救中心,用担架将他们抬上救护车送到附近宾馆安置。对腿脚不利索的残障人士和老人,他们就用轮椅推到转移大轿车上。
如今的麻峪村,居民中流动人口的比例超过了户籍人口,流动人口中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两个居委会不厌其烦地与他们电话联系,要求他们下班不要回家,如没法投亲靠友,可到首钢园服贸展厅免费小住、用餐。
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突然,麻南社区一租户来到社区,说他媳妇刚生下新生儿10 天,正在坐月子怎么转移?考虑到集中安置点内设施单一,群众较多,街道开通绿色通道,协调专车护送产妇及家人至居住环境相对舒适的宾馆。安置过程中,街道工作人员又找到宾馆,为其配备小米粥等月子餐。
为了防止已到安置点的居民再返回麻峪的家,出现危险。社工们又配合公安民警守住了进出村里的6个出入口,确保危险区无人。晚上6点,他们又与公安民警一起进行拉网式逐户排查。
在整个转移工作中,50名下派干部参与其中,广宁街道得到了全区各相关单位的支援帮助。截至7月31日19时许,4000余人集中安置在首钢园贸展厅,剩余的居民已投亲靠友,自行转移。
温馨如家安置点
4000余名避险群众于14:00陆续来到首钢园服贸会展厅,这里立刻热闹起来。此次安置首钢园共启用了3个服贸会展厅,24小时开放空调,每个展厅配备了50余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40名安保人員进行服务保障。每个展厅被划分为9个网格,将所有的工作人员平均分配到每个网格中,便于居民管理服务。
就在转移居民的同时,所有物资也在紧急运送。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新等区领导现场指挥调度。区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准备了应急物资、被褥、毛巾被、矿泉水和晚餐。区环卫中心临时抽调56个移动公厕。区卫健委设置专门的现场医疗救助点。区公安分局、消防支队、应急局协助维护现场秩序。广宁街道和支援干部24小时提供保障服务,及时、有序配发饮用水、食品、被褥等物资,确保应急状态下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喝着牛奶,吃着盒饭,老人喝着热茶,激动的情绪趋于缓和。
在临时安置点,温暖、感动不断上演。入夜,麻峪北社区孙晨副书记发现一位70多岁的白发大妈踉踉跄跄地向她走来,她上前一看是社区的杨大妈。“这个安置点太大了,我上完厕所就找不到儿子和孙子了。”
孙晨边安慰杨大妈,边扶着她挨个网格地找。在第5个网格,杨大妈见到了找她的孙子。
第二天,有居民反映要回麻峪村取每天必吃的药。看到雨势有缓,街道决定:街道出车出保安,跟着居民回家取药,并立即带回安置点。
8月1日17点40分,永定河水位回落,区防汛分指挥部通知:麻峪地区首钢园临时安置点的居民可以陆续撤离返家。
晚上7点,25辆大巴车在临时安置点周边等待,居民有序登车,踏上归途。
防汛救灾进行时
在这32个小时里,街道和社区干部连轴转。北社区书记李建华因长时间淋雨着凉,腿肚子抽筋,一不小心又把脚崴了,一瘸一拐也忙着;社工许莎在安置点既要发放物品又维持领取秩序,嗓子喊哑了;社工段煜炜雨鞋进水,左脚脚趾间全部裂口脱皮,但他一声不吭地坚守在岗位上。身高1.5米的郝文静让孩子奶奶、姑姑轮流带6岁多的孩子,坚持到安置点工作。
职责所在,使命使然。
为了感谢居民在撤离中的配合,对居民返家进行安全提示,街道向居民发放了《致麻峪地区居民的一封信》,叮嘱居民远离河道和危险区域,遇到任何情况可以通过社区微信群和电话,随时联系社区干部。
由于红房子地区受灾严重,房屋进水存在安全隐患,且清淤工作繁重,街道领导在现场会果断决定:该处约50户居民从首钢园临时安置点转移至周边的宾馆进行安置,待专业部门进行安全评估后,再由街道组织统一返回家中。
为照顾好这50 名居民,社区安排2名社工到宾馆为他们办理登记入住和订餐等服务工作。龙玉珍老人因想家、想孩子而情绪激动,突然晕倒,在场社工马上掐人中,联系医生,当她缓过来后,才松了一口气。
8月1日,随着石景山地区雨势有所减弱,红房子地区倒灌的河水也渐渐退去,路面因此造成了大量淤泥堆积,最深处可达40厘米。为保证居民归家,广宁街道又组织施工人员到现场开展清理淤泥、路面冲刷、环境消杀等工作。
同时,街道组织区住建委和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对居民的房屋进行了安全鉴定。8月4日,红房子地区的50多户居民返回了经专业部门鉴定房屋无危险的家中。
受强降水影响,门头城子水厂因设备损毁生活用水暂时断供。如何让居民用上干净的饮用水,又成为街道社区的头等大事。街道联系区城管委,准备了应急供水车,社工们还为社区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送水上门服务。
8月4日,笔者来到麻北和麻南两个社区。只见,街道两旁的商铺已开门迎客,居民有的在外扇着扇子纳凉;有的在外边的公共晾晒衣服的地方在晒被子和衣物,人间的烟火气又升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