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来皖挂职干部看皖北

2023-09-05 15:44赵新龙程飞飞朱雅琪
决策 2023年7期
关键词:皖北监管机制

赵新龙 程飞飞 朱雅琪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干部互派挂职是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城市的重点任务之一。2022年12月,沪苏浙来皖挂职干部已全部到岗工作,他们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目前已熟悉皖北情况。从他们的观察视角出发,可以借“外眼外脑外智”发现制约皖北发展的短板,为加快实现皖北全面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2023年上半年,调研组对其中35名来皖挂职干部进行逐一访谈。调研发现,他们到岗后积极投入招商引资等帮扶工作中,为皖北发展带来新的理念、方法。同时,他们也直言不讳指出皖北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推进机制需优化

沪苏浙挂职干部发现,皖北地区一线梗阻现象较为突出。有的挂职干部直言不讳,“上层热、下层冷”,上边雷声大、下边雨点小。少部分基层人员八风不动或者敷衍塞责,影响了政策落地的实际成效。

制度化、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少挂职干部指出,行政工作推动仍然主要停留在靠人办事阶段,“不是制度做事”“数据没跑腿、信息没互通”,工作效能比较低。

审批流程质效不足。有的挂职干部指出,一些审批事项跨部门、多环节、长链条、慢过程,“大审批套小审批”“评估套评估”,一环出错,整体卡壳。同样的审批事项,浙江当日可以办好,在皖北则需要三四天。

惠企政策可获得性不高。不少挂职干部指出,相关涉企政策尤其是惠企措施散乱繁多、干货不足,缺乏体系性、综合性和连续性,基层干部不易把握,市场主体“晕头转向”,难以切实享受。

柔性执法机制不健全。有的挂职干部指出,部分一线人员执法失之严苛僵硬,对企业轻微违法行为缺少容错空间,导致市场主体信心受挫。

对此,来皖挂职干部建议:一是建立惠企政策评估机制。全面评估现有惠企政策的可享受性,在内容干货上做加法、在数量形式上做减法,以企业易享受为目标简约政策。

二是建立政策直达便享机制。依托智慧城市分类打包、在线推送、免申即享。持续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减事项、减材料、减时间、减环节”,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开办运营。

三是建立柔性执法机制。规范执法定期检查,推进首违不罚,建立不罚轻罚清单,审慎财产保全、少捕慎诉慎押,在把握法律尺度中传递法治温度。

四是调整一线干部考评机制。调整现有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健全基层干部容错纠错机制,严惩躺平式干部、佛系干部,打通干部队伍末梢神经。

人才困境亟需突破

皖北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孔雀东南能飞”长期存在。沪苏浙挂职干部发现,作为皖北主要竞争力的人口优势,也在慢慢消退。

相比周边地区,皖北经济水平、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落差较大,人才引进政策缺乏显著的竞争力。筑巢引凤,凤何不栖?有的挂职干部明确指出,“在人才政策上一定要敢于投入,现在各大城市都在‘抢人,皖北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

同时,“在人才发展环境优化上要动一些脑筋,要调动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比如,目前皖北各类奖补政策主要发放给单位,直接针对专家个人的奖补项目少、比例低、数额小,激励效果不佳。

对此,挂职干部建议:一是创新柔性引才机制。制定“柔性人才引进办法”“人才飞地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以高度灵活的模式、真金白银的政策、求贤若渴的姿态,制度化引才引智。加大财政扶持激励,提高人才综合待遇。

二是加快加深结对城市人才互动。强力推动结对双方专业技术人才互派共享机制,切实推动双方高校和企业在订单培养、引企入校、合作共建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

三是提高个人直接奖补力度。制定人才技术类奖补政策,尽可能提高奖补总额及分配比例,尽可能直接奖励给专家个人及其团队。

政府守信形象需改观

沪苏浙挂职干部发现,招商引资中,有的地方承诺优惠政策超出财力、不可持续。“饼画得很大,没有很好兑现”,签约快落实慢、合同履行不到位、新官不理旧债等现象偶发,导致政府诚信受损、企业信心受挫,营商环境难以优化。

“政府诚信一定要建立起来,这非常重要”,一位挂职干部结合其接待省外专家团到皖北某地休养的经历说,“当时想用当地旅行社。一开始旅行社非常热情,但后来要求我们必须先拨付资金,怕我们不付钱。当时很惊讶,只能紧急开会加快程序把钱付给旅行社。这在我们那里是不可能的。”

对此,挂职干部建议:一是全面推行政府承诺合法性审查制度。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行政文件或者签订的协议、合同等政府承诺,全部纳入合法性审查范围。

二是建立企业合法权益补偿救济机制。全面清理涉政府机构拖欠企业账款、不兑现政策、未履行承诺等行为。对因政策变化、规划调整、不履行合同損害企业合法权益的,依法依规进行制度化的救济补偿。

三是建立涉政务诚信案件治理机制。畅通政府失信投诉举报渠道,对失信问题采取督导、通报、约谈等措施治理。加大涉政务诚信案件风险监管,建立发现、推送、发布、纠正、反馈和责任机制。

产业结构要升级

有的挂职干部认为,皖北地区“内卷”现象较为突出,各地招商引资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只看投资额、重复上项目、不计平衡地卷”,催生了一批不合理的项目和企业。

同时,皖北产业结构趋同明显,各市之间产业竞争大于产业合作,“缺乏一盘棋的观念”,导致结构相似、互补不足、合力较差、资源内耗,对传统优势产业挖掘也不够。

有的挂职干部认为,皖北地区产业全链条发展理念较为滞后,招引考核指标设计也不尽合理,产业链条短、产业层次浅、上下游不配套,存在着盲目无序、资源错配的现象。

有的挂职干部认为,目前皖北各地缺少专业的“招商特战队”,招商引资的专业能力不足,难以紧盯产业链精准招商,“拣到篮里就是菜”,必须从“全员招商”尽快升级到“专业招商”。

对此,挂职干部建议:一是从省级层面加强统筹协调。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现有基础等差异化布局,省级层面可采取“一市一策一文件”方式制定专门政策,吸引上中下游优质企业加速聚集,稳链固链、强链补链,打造“搬不走、压不跨、拆不散”的地区产业集群。

二是优化招引工作机制。根据产业规划调整考核指标,围绕项目招引和项目建设的双轮驱动,组建若干专业招商小组,有规模地开展精准招商。

三是深挖结对城市资源优势。建立结对城市产业信息通报机制、产业有序承接机制,用好挂职干部撬动其所在发达地区资源。

营商环境短板亟需补齐

营商环境是重要软实力。不少挂职干部指出,对标沪苏浙的做法来看,皖北民营企业或者中小规模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金融机构“嫌贫爱富”“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企业获取金融支持比较困难。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皖北承接产业转移,但企业要素成本比皖中、皖南更高,各类要素保障不足、成本负担重、政策制约多,导致企业发展束手束脚。

有的挂职干部感慨,“这边的税费真不低”,认为涉企税费种类繁多且费率较高。企业用工则存在供需错位现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不够融合,产业工人匹配度不高,“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对此,挂职干部建议:一是打造优质普惠的综合要素环境。多数挂职干部指出,相对于单纯单向的优惠政策,企业更关注市场营商环境的综合政策。应着力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要素支撑,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有序流动。

二是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通过建立风险分担增信机制,鼓励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开发创新信用服务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税费负担。

三是加强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监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阶段性缺工情况,跟进解决企业用工需求。探索与周边城市共享岗位信息,提供绩效评估、高级人才寻访等服务,促进人力资源跨区域流通和人才合理配置。

监管执法亟需改革

实践证明,用传统监管体制对“新经济”实施监管,效果越来越不明显,成本也越来越高。有的挂职干部认为,部分监管人员不适应“互联网+”的监管理念,仍然习惯性停留在传统监管认知中,未能突破“看得见、摸得着、走得到”的监管旧框架。

目前,大量新业态缺乏准入门槛、行业准则、产品标准、服务标准、数据安全标准等,执法实践未能对企业行为进行准确分类和科学定性,对信息手段和新型工具的运用能力也不足。这使得执法行为难以满足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需求,出现监管漏洞,也容易导致新业态后期无序发展。

对此,挂职干部建議:一要落实包容审慎监管。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留足发展空间,同时坚守质量和安全底线。对新生事物量身定制监管规则和标准,引导其健康规范发展。

二要创新监管工具手段。依托信息化创新智慧监管措施,加强部分重点监管领域数据汇集,完善“互联网+监管”系统风险预警模型。

三要打造公平透明法治环境。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将优化营商环境责任清单落实情况作为监督重点,强化日常监督、主体责任考核和追责问责机制。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猜你喜欢
皖北监管机制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监管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监管和扶持并行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