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宝
从今年春节开始,一轮又一轮的城市活力擂台赛,已霸屏长达半年多,成为顶流公共话题。于是,我们看到了淄博烧烤、贵州“村超”,看到了长沙的夜、西安的灯……
不管是吃的口感还是玩的热烈,所有爆火的城市活力,最终都可凝炼为四个字——人文情怀。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所有体验过夜间烧烤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感受:吃的不是肉串,而是咀嚼那種氛围。这是一种人间烟火的味道,在烧烤桌的两边,是人与人之间真情实感的流露,也有对生活的倾诉。这恰是最能打动人,也是最容易抓住人的那根心弦。
“偷得浮生半日闲”,凡是充盈着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的城市,都能在吸引人气、创造活力上走在前列。
怎样才能实现活力充盈?半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关键是做好“三化”。
首先是“夜态”与“业态”的转化。越夜越生活,春节以来,最火的莫过于“夜经济”。每个城市都有夜,但每个夜因城市而不同。因此,塑造城市品牌需要具有独特辨识度的价值符号,才能构建起有活力的新“夜态”。
比如,长沙的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生活;夜幕下升腾烟火的烧烤,把淄博推向公众视野;西安爆火出圈,密码在于大唐不夜城“盛唐密盒”IP的打造。一座城市只有实现“夜态”与“业态”间的顺畅转化,开发出特色化、差异化的业态,城市的“夜态”才够精彩。这已然成为“夜经济”承接更多流量的必杀技。
其次是开放与管控的细化。高手在民间,不管是淄博烧烤,还是贵州“村超”,群众的创意是无限的。怎样拿捏好市场的力量、民间的创意与政府的管控,就成为考验所有管理者智慧的一道必答题。
比如,是要夜摊经济的人气,还是城市街道的整齐划一?两者如何平衡,靠得是地方党委政府的拿捏度。这个“拈花指”功练不好,必然会出现用力过猛或用力不到的两种偏差,伤害的不仅是城市活力,更有长远发展。“管好但不管死,
放手但不放任”的管理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提升,我们乐见所有城市都练出一番精细化的硬功夫。
再次是做好“流量”向“留量”的进化。夜经济的价值绝不止于吃喝玩乐,更大的意义在于带来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进化成吸引人才的“磁铁”。短期的热门城市,并不意味着一定是持续散发魅力的城市,这就必然需要在留量上做文章,让流动的人能留下来,进化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长沙、杭州、合肥的常住人口净增量排名全国前三甲,就是明显的例证。
“流量”怎样变“留量”?这就要回归城市发展的根本——人文情怀的“共情效应”。一座城市的出圈,无论触发点在哪,始终都离不开人的心灵共振。以长沙、成都为例,光环之下,这两座城市都没有“飘”,而是用真诚打动人的心灵共鸣,让每个人“来过,便不愿离开”。
当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努力做好这些转化、细化与进化时,用烟火和灯火传递出的温情与吸引,终将会实现人与城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