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红 袁文霞
关键词: 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叙事运输理论; 短视频叙事效果;提升策略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3.04.003
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就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明确提出“客观真实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在当前风急浪高甚至惊涛拍岸的严峻国际形势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话题和方式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增加受众对中国的关注和理解;如何进一步表达正确而积极的国家态度,提高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叙事说服效果,成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议题。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建党百年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纪念活动展开,相关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不仅构成了主导性的社会舆论,也渗透到了短视频社交平台中,为青年群体与国家核心议题互动提供了新场域,也为中国故事对外传播提供了观察窗口。综观“建党百年”短视频传播,不难发现,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注重反躬自省、克己修身的政治文化,该类传播通过短视频的娱乐性促进用户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还通过镜像现实,使用户在故事世界中“旅行”,与“建党百年”短视频建立起根植于中华文明根基的过程叙事、长期革命实践的体验叙事和一整套自我革新的结果叙事。
在短视频叙事中,用户利用过去的经验、知识和个性重新构建故事,通过强烈渴望被娱乐、逃避现实或改善日常生活的欲望,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与认知反应。虽然研究者们承认讲故事是媒介影响用户感知的重要手段,短视频提高了用户参与中国共产党故事的生产与传播,但相关研究主要从定性层面聚焦主流媒体短视频账号的叙事框架、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议题、传播策略以及形象认同等,鲜见利用定量的方式对中国共产党故事的短视频叙事效果进行测量。
基于此,本研究运用“叙事运输”理论,以中宣部推出的“建党百年”短视频优秀展播作品为例,从认知处理、情感卷入和心理意象等维度探讨短视频的说服效果,并对如何利用短视频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进行效果研究和对策建议,以期提高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传播力,进一步丰富视觉说服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一、理论视角与研究假设
短视频“叙事运输”是讲故事研究中的一个新兴课题。过去二十多年中,叙事運输研究吸引了不同国家、不同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叙事运输理论的基本术语是故事、叙事、讲述者和故事接收者。进入故事世界的运输被概念化为一个独特的心理过程,是注意力、想象力和心理感受的综合融合,它阐释了故事接收者如何通过自己的偏见主动解释故事的过程。该理论最早适用于文本故事,关注读者在故事中的“旅行体验”导致态度改变、受众参与等积极后果之间关系的简单假说。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叙事运输后来发展成为一套解释用户在不同媒介中沉浸的系统理论。有研究显示,视频的媒介属性,特别是提高受众注意力的方式,使某些类型的沉浸更有可能发生,甚至比文本体验更甚。然而,似乎很少有研究关注视觉媒介的叙事运输效果。
对视频而言,用户更容易接近直接经验并在故事中迷失,他们会通过态度和意图的变化来反映这个故事。以叙事为中心的短视频广泛接受了叙事运输的理念,有意将教育内容放置在娱乐中。这表明,通过短视频了解用户对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吸收和卷入是一个潜在的富有成效的研究方向。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关注“建党百年”故事在短视频使用及融合过程中的娱乐社交属性、视觉沉浸与用户态度之间的关系,在叙事运输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认知、情感、意象视角了解中国共产党故事对用户的说服效果,并以此为基点推动用户参与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逐步为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一)“建党百年”短视频中的叙事运输
心理学家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Gerrig)认为,文本故事中的叙事运输是由“故事情景”引发的,故事的角色识别、丰富情节和逼真度会刺激运输能力,使读者在“故事中旅行”时受到嵌入在故事中的信念的影响,从而降低自我意识,这为理解用户如何进入“建党百年”短视频故事奠定了基础,它通过“旅行”的隐喻解释了用户在短视频中的“迷失”。
“建党百年”是凝聚与深化用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政治议题。在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它以短视频的娱乐性锚定青年群体,涉及国家开展“建党百年”活动的讯息、地方举行的庆祝活动、个人对“建党百年”的纪念形式等,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展示了关于党史、英雄角色、著名战役以及当代为建设祖国作出贡献的人物的时空对话,跨越了历史、地域、年龄。在认知上,将中国共产党故事厚植于中华文明的反省反思传统,以共同记忆的方式拉近用户与政治议题的距离;在情感上,采用特写、音乐、文字相融合的方式表现共产党人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丰富用户个性化的情感需求。短视频通过逼真的现实场景让用户更好地沉浸在“建党百年”故事世界中,透过用户视角传递主流声音,凝聚社会共识。
目前,已有多种模型解释叙事运输的过程,所有模型都把“迷失在故事中”的经历视为叙事运输机制和效果的关键因素。既有研究根据情境对其进行了各有侧重的调整和优化,但叙事运输模型在其他媒体中的运输方式是否相同尚未得到充分检验。因此,本研究在以往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将“建党百年”短视频中的叙事运输概念化为“用户对中国共产党故事的认知处理、情感卷入和心理意象”,并探讨三者在不同类型短视频中的叙事运输能力以及对用户态度、行为的影响,由此揭示短视频成为青年群体参与政治议题的重要场域和塑造政治态度的重要工具。
(二)“建党百年”短视频中的认知处理:编码、存储和检索
用短视频讲故事改变了媒介景观,创新了用户的媒介实践,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衍生品。以“短视频故事”为核心的互动叙事渗透到社交媒体生态系统中,培育了网络用户搜索、制作和分享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媒介实践。“建党百年”短视频将用户带入了一个充满理想与信念的故事世界,形塑着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认知。短视频叙事运输为中国共产党形象建构提供了一种方法,把分散的、碎片化的用户感官体验凝聚为一致性的想象,成为构建认同感和说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青年群体而言,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短视频中介实现的。短视频对“事件、人物、背景”的组合,必须可信且被视为有效叙事,才有利于用户对“建党故事”进行编码和存储,形成信服的视觉效果,作为用户信念和行动的指南。
当下,推进视觉叙事运输研究的关键在于探索认知的运作机制。双重编码理论(DCT)假设信息以双重方式存储在记忆中——视觉图像和语言联想。短视频中的记忆涵盖了三个重要的认知过程: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检索。当用户并行处理短视频中的图像和语言信息时,大脑不同的认知区域会被激活,视听效果改善了用户对中国共产党故事的认知过程,将认知资源从现实世界投入故事世界中。感知刺激时,中国共产党故事的模式或语义结构会被编码并存储在记忆中,影响主观意义的理解。用户如果找到与中国共产党故事有意义的联系,认知资源就会缺乏对“客观”现实的推敲,叙述在意义上变得过于淡化时,用户会对其进行多种意义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叙事促进了从故事中构建意义的不同方法,这时,认知就会建立在对故事来源的检索上。短视频的叙事视角、情节、人物、音频和视觉会影响用户对认知来源的检索,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操纵这些元素来达到不同的效果。在健康传播研究中,开发者会根据推断用户的偏好改变信息来源或叙事中关键人物的属性以吸引不同的接收者。还有一些研究表明,视觉媒体更强调消息来源属性的重要性。对建党前后国内商业报纸关于“共产党”报道的研究也指出,消息来源是影响报道和立场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用户对“建党百年”短视频的认知程度越高,短视频的叙事说服效果越强。
(三)“建党百年”短视频中的情感卷入:用户与角色之间的情感互动与意义协商
叙事传播带来的感染力量之所以会对人们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就在于用户与角色之间建立的情感连接。在情感社会学研究中,情感被视为文化、社会结构和生物力量复杂互动的结果,而叙事是人类情感互动、群体凝聚的重要方式,故事创作者经常采用戏剧化的场景唤起用户的情感反应。情绪传播理论也认为,产生心理唤起的故事更容易在社交网络中进行病毒式传播并分享,在感受层次上,情感使个体与所属的群体建立了联系。
短视频的视觉化再现了故事讲述者与接收者的情感反应,他们通过故事角色建立情感连接形成相同的情感网络,建立情感共同体。用户与讲述者、故事角色“共情”时,就能在具体的故事实践中进行反复的情感互动与意义协商,把正面积极的情感与对故事的体验联系起来,间接影响短视频叙事和叙事运输之间的关系。
“建党百年”短视频借助故事情节、角色以及时间脉络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能够迅速激发用户情感力量的内容,吸引用户参与其中,借此形成情感卷入的叙事策略。用户观看“建党百年”短视频时会面临多种情绪,当他们发觉角色本身与自己有类似的共同特质时,很容易产生情感转化,形成与角色之间的情感共振,并在特定的情况下将这种情绪转化为行动。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用户对“建党百年”短视频叙事的情感卷入度越高,短视频的叙事说服效果越强。
(四)“建党百年”短视频中的心理意象:想象、模拟与体验
意象被定义为在一个人脑海中由刺激引起的心理图像,涉及一个深度具体化的心理模拟,以“想象”的个人体验传达复杂的社会信息,使其更容易理解。在一系列研究中,考夫曼(Kaufman)和利比(Libby)提出了“体验取向”的概念,即受众在故事中扮演特定角色,所有心理系统都集中于产生对故事想象的替代體验,并通过他们的眼睛模拟事件,促进了感知、运动和内省状态的再现。这些研究均将意象视为“通过感官生成记忆的过程”,揭示了意象可以提高注意力,引发情绪反应,加强上下文的记忆力,形成对某一主题的态度并留下持久印象。作为叙事的组成部分,单独、孤立的图像不具备影响信念的力量,必须通过“运输”唤起感知,产生特定的叙事体验。心理意象可以被理解为“与角色在一起”,是对故事情节和角色的体验反应,用户通过“富有想象力的参与”与创作者共同创造叙事。
在“建党百年”短视频叙事中,用户通过视觉线索、戏剧性的情节结构增强认知和情感参与。将信息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后,用户会对角色产生更积极的态度,减少刻板印象。将意象整合到叙事中,是为了从故事中获取意义而不是仅仅作为修辞沟通的装饰,这时信息不是从用户的角度来处理,而是通过角色的角度处理的。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3:用户在“建党百年”短视频叙事中获得的心理意象程度越高,短视频的叙事说服效果越强。
(五)“建党百年”短视频的叙事运输能力:低运输与高运输
格林(Green)等人指出,高水平和低水平的运输取决于信息属性(如故事质量)和个体属性(如个体被传输程度)等因素。这意味着,短视频的叙事运输能力取决于传播者和接收者。
对传播者而言,“建党百年”短视频叙事类型可分为信息类和娱乐类。信息类以人物讲述为主,借助图文、音乐、视频等多种元素,以主讲人的形式,回忆百年大党的伟大征程,通过“讲述人、故事角色、用户”三者的互动,刺激用户的故事沉浸。我们想听优秀的叙述者讲故事,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技能创造出独特的体验,这有助于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增强用户的参与度。用户通过对讲述者的信任,拒绝不一致的信息,这更利于形成与讲述者一致的态度。娱乐类短视频以剧情演绎的视听效果再现故事发生的场景,视频中的画面远离日常经验,用户只有完全沉浸在叙事世界中时,才会达成不同程度的“运输状态”。以往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好故事评价指标体系中,“视频”的叙事性是图片的2倍,是文字的3倍。这说明,以画面和声音为核心的剧情演绎类叙事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字讲述。基于信息属性,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4a:与信息类短视频相比,娱乐类短视频更擅长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体验,从而产生更高的运输效果。
对接收者而言,个体被传输的程度可能会影响短视频的叙事运输能力。并不是所有的短视频都能让用户沉浸其中,即使是一位忠实的文学教师也会对一些经典作品感到厌烦。在被运输的一般趋势中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影响用户在故事中的“迷失”程度。相较于老年用户,青年群体更偏好于使用短视频等休闲娱乐应用,更容易沉浸其中。基于个体年龄差异,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4b:与老年群体相比,青年群体更容易产生高运输效果。
(六)“建党百年”短视频中情感卷入的中介作用
在短视频叙事运输中,情感不应该被视为单纯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具有明确的认知指向。用户根据个人情感和价值目标偏好来评价“建党百年”事件,只有当用户认知与角色相匹配时,用户才会体验到相同的情绪,对故事认知有不同看法的用户会体会到不同的情绪,这种促进作用既包括积极情绪也包括消极情绪。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维度的故事认知推断出他所经历的情绪。用户在情感层面上对“建党百年”短视频的卷入,会影响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故事的评价。在叙事运输中,不应简单地将用户的情感卷入标签化,而应该分析其背后的认知根基和观念。据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5a:情感卷入在认知处理与说服效果之间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
现有研究显示,尽管情感卷入在叙事说服中具有关键作用,但在短视频叙事中,情感卷入的概念化通常缺乏深度。目前,一些研究人员根据正面和负面影响来衡量情感卷入,但这种方法掩蓋了用户情感体验的相关差异。角色参与理论预测,用户在故事中的情感卷入会随着心理意象改变,体验到与角色相同的情感。然而,对于不同类型的情感卷入,心理意象产生的效力及影响机制有所不同。
在“建党百年”短视频中,用户通过心理意象,包括心流速度、沉浸流畅度、高度和位置,产生情绪推理模式,他们的情感表达也不仅仅是沉浸的反映,还会塑造人们的观念和对于身份的认同,也引导着用户对故事世界进行道德评判。“建党百年”短视频中的情感表达,也常常会调动各种资源以对用户产生说服效果,这一过程会更完整地呈现叙事运输中的情感意义。据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5b:情感卷入在心理意象与说服效果之间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中共中央宣传部宣教局、中央网信办网评局等组织开展的“建党百年”短视频优秀展播作品为例,通过问卷星对2021年8月1日至11月15日期间的作品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样本按照不同地域覆盖了哈尔滨、呼和浩特、沈阳、北京、济南、武汉、长沙、广州、桂林和贵州十个城市。问卷调查了受访者的短视频使用、认知处理、情感卷入、心理意象以及态度、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剔除无效或随意作答问卷41份(未超过5%),有效样本共801份。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性别方面,男女被访者分别占34.2%和65.8%,女性居多;年龄方面,18—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岁以上者各占69.4%、6.5%、10.5%、10.2%、3.4%,主要集中在18—24岁的青年用户,55岁以上的老年用户占比较少;教育程度方面,高中及以下者占5.1%,大专占9.5%,本科占72.9%,硕士及以上占12.5%,以高学历人群为主;政治面貌方面,中共党员占19.5%,群众占80.5%。将上述各变量的描述性结果加以整理,如表1所示。
(二)变量测量
本研究以格里格(1993)对叙事运输的阐释为依托,以“运输—意象”模型捕捉故事的主要维度,包括认知处理,情感卷入以及心理意象。由于原始量表是为文本叙事设计的,因此笔者对其措辞进行了细微修改,修改后的量表涉及了认知处理、情感卷入、心理意象和说服效果等变量,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本研究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从1分=“完全不”,到7分=“非常”)进行测量,该量表的信度为0.936。传输量表的理论范围为10到70分,分数越高,运输能力越强;说服效果量表的理论范围为5到35分,分数越高,态度越容易发生改变。
1. 认知处理
关注用户观看“建党百年”短视频故事时通过不同的认知资源对故事内容进行评估。调查中使用的问题是:(1)当我观看“建党百年”短视频时,我可以轻易描绘其中发生的事件;(2)当我观看“建党百年”短视频时,故事世界比真实世界离我更近;(3)当我观看“建党百年”短视频时,我能把自己放进短视频故事的场景中;(4)当我观看“建党百年”短视频时,我很少留意周围的环境。使用7级量表(1=“完全不”,7=“非常”)来衡量,结果显示,被访者对上述各个陈述的同意度均值分别是4.79、4.49、4.75、5.07,表明被访者对视频故事有一定的认知。将这四个项目合并为“认知处理”综合指数,该指数的取值区间为[1,7],均值M=4.78(SD=1.09),该变量的四个构成指标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 α=0.83)。
2. 情感卷入
关注受访者观看“建党百年”短视频故事时的情感参与程度。调查中使用的问题是:(1)当我观看“建党百年”短视频时,这个故事使我情绪激动;(2)当我观看“建党百年”短视频时,我可以感受到角色所描绘的情感;(3)当我观看“建党百年”短视频时,我能想象自己处于角色的位置。使用7级量表(1=“完全不”,7=“非常”)要求被访者指出对三个说法的同意程度,结果显示,被访者对上述各个陈述的同意度均值分别是4.93、5.26、5.28。将这三个项目合并为“情感卷入”综合指数,该指数的取值区间为[1,7],均值M=5.15(SD=1.15),该变量的三个构成指标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α=0.76)。
3. 心理意象
关注受访者观看“建党百年”短视频故事时的叙事体验。调查中使用的问题是:(1)当我观看“建党百年”短视频时,我能走进故事发生的年代;(2)当我观看“建党百年”短视频时,我能想象到主要人物的形象;(3)当我观看“建党百年”短视频时,有时我会觉得故事世界与真实世界重叠。使用7级量表(1=“完全不”,7=“非常”)要求被访者指出对三个说法的同意程度,结果显示,被访者对上述各个陈述的同意度均值分别是5.03、4.76、4.58。将这三个项目合并为“心理意象”综合指数,该指数的取值区间为[1,7],均值M=4.79(SD=1.07),该变量的三个构成指标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α=0.72)。
4. 说服效果
关注受访者观看“建党百年”短视频故事后的态度转变。调查中使用的问题是:(1)看完“建党百年”短视频后,我对整个故事有了一个新的理解;(2)看完“建党百年”短视频后,我对故事中讲述的事情有相同的看法;(3)看完“建党百年”短视频后,我对故事中的角色有一个积极的评价;(4)看完“建党百年”短视频后,我对故事中的讲述者有一定的认同;(5)看完“建党百年”短视频后,故事的思想有可能影响我的态度。使用7级量表(1=“完全不”,7=“非常”)要求被访者指出对五个说法的同意程度,结果显示,被访者对上述各个陈述的同意度均值分别是4.61、5.00、5.24、5.05、5.09。将这五个项目合并为“说服效果”中态度转变的综合指数,该指数的取值区间为[1,7],均值为 M=5.00(SD=1.08),该变量的五个构成指标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α=0.91)。
人口统计学和社会结构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个体身份,作为控制变量被纳入考查范围。
三、研究发现
本研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验证认知处理、情感卷入、心理意象是否能够显著影響说服效果。首先就“建党百年”短视频故事的运输能力做简要描述,结果显示,被访者都会产生叙事运输能力,不受性别影响。其中,剧情类短视频中性别对叙事运输具有显著影响;年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化现象,老年群体具有相似的叙事运输效果,青年群体的叙事运输程度差异较大;被访者的学历背景和个体身份对叙事运输没有显著影响。
叙事运输理论认为,用户对故事的认知、情感卷入和心理意象是态度、信念和行为改变的关键机制,即使一个故事与用户的价值观不直接相关,叙事运输也会发生,并影响人们的信仰。如表2所示,以人口学、社会结构变量、认知处理、情感卷入、心理意象作为预测变量,进行“说服效果”的阶层回归分析,以信息类短视频为例(如模型4所示),被访者的性别(β=.035,P>.100)、教育程度(β=.039,P>.100)、个体身份(β=.035,P>.100)并未对其态度改变产生显著影响,被访者的年龄对因变量有显著的负面影响(β=-.096,P<.001),说明年龄越大说服效果越低,态度越不容易发生改变,假设H4b得到支持。与5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相比,青年群体在短视频中的叙事运输能力更强,应该被重点关注和讨论。此外,认知处理、情感卷入、心理意象与说服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这为研究假设H1、H2、H3提供了经验支持。
叙事运输是一个独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情感、意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另一个环境中的沉浸,包括意象、情绪和注意力,暂时远离用户的原始情境,得分越高表明传输程度越高,越能得到和故事一致的信念从而产生更积极的评价。将各变量得分以中位数分割,分为高传输组和低传输组(见表3)。在方差分析中发现,认知处理F(23,777)=33.473,P<0.001、情感卷入F(17,783)=48.473,P<0.001和心理意象F(17,783)=56.882,P<0.001对说服效果具有显著影响。以剧情类短视频为例对说服效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与低运输用户(M=43.42,SD= 5 . 4 7 ) 相比, 高运输用户( M = 58. 93 ,SD=5.86)的信念与故事中暗示的信念更加一致,表现出更好的说服效果,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t(800)=-28.070,P<0.001]。对比各变量均值发现,与观看信息类短视频相比,观看剧情类短视频显示出更高的传输能力,即更高的故事认知、情感卷入和心理意象,同时表现出更好的说服效果,即更偏向于态度的改变(见表3)。因此,H4a成立。这说明对于视觉媒体而言,娱乐类短视频因为丰富的视觉表现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信息类的语言文字会消耗用户的认知资源,影响他们在视频中的沉浸。
本文采用B o o t s t r a p 法分别检验情感卷入在认知处理、心理意象的过程中与说服效果之间的中介作用。在95%的置信水平下,5 0 0 0次Bootstrapping检验结果(见表4)显示,聚焦于短视频叙事的认知处理通过情感卷入对说服效果具有显著正向间接效应(β=.295),效应量占总效应的42.93%,BootStrap置信区间[ . 2 3 8 , . 355],区间不包含0,且p<.001。聚焦于短视频叙事的心理意象通过情感卷入对说服效果具有显著正向间接效应(β=.258),效应量占总效应的35 . 1 5 % , B o o t S t rap置信区间[.185,.330],区间不包含0,且p<.001,H5被接受。 参与主体的情感卷入会受到包括情绪感染、情感披露、情感意愿在内的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在说服效果的预测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四、结论与讨论
视觉效果和传播科技正推动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文化形态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感性文化形态转型。当前,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要跳出主流媒体的叙事视角,从新型媒介形态中寻找中国故事迈向外部世界的新范式。因此,本研究构建了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短视频叙事运输框架,检验了认知参与、情感卷入以及心理意象对说服效果的影响,验证了叙事运输理论在政治传播议题中的适用性。研究发现,短视频成为吸引广大青年用户观看并参与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新动力,通过青年用户视角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具有可行性。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聚焦该群体参与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具体现状及传播效果,不仅对于把握和推动中国故事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且对于青年政治社会化和国家政治现代化具有积极影响。
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叙事经历了民族性叙事、进步性叙事、开放性叙事和建构性叙事四个阶段。在全球化新阶段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是赢得国际叙事之争的前提。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要动员引领广大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挺膺担当,搭建世界青年助力全球发展的崭新平台,提升青年组织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具体而言,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就是要不断探索“青言青语”“童言童语”的短视频叙事方式,提高青年群体对领袖故事的熟悉度、普通党员的吸引力以及激活用户对基层党组织的叙事体验,促进叙事运输能力,增强青年群体的认同感和追随感。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只有经过本国受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检验,才能在跨文化传播中找到合适有效的沟通方式。
(一)不断提高短视频青年群体对领袖故事的熟悉度和认知参与
短视频作为生产共产党故事的重要工具和实践策略,为数字情境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研究另辟思路,也为提高青年群体对中国共产党领袖故事的熟悉度提供了新维度。“建党百年”短视频对领袖故事进行再建构,比如解读青年毛泽东、青年习近平的故事诠释了他们在青年时代做过什么以及怎样做,这一再现叙事方式维持和整合了青年群体的认同感,同时发展出一种关于自我的熟悉叙事。青年群体一旦认为领袖故事与社会现实具有共同特征和相似经验,便会基于叙事运输的促进作用采取行动。这解释了领袖人物与普通群体日常生活、集体记忆以及国家观念之间的关系,从青年群体对领袖故事的熟悉度中洞察了共产主义文明得以存续发展的可能。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青年群体的认知参与研究也指出,目前我国青年群体政治参与水平较低与其认知水平不高具有密切关系。而用短视频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就是在“叙事材料”与“叙事解释”之间建立起具体的、熟悉的联系,形成青年群体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全新渠道,这有助于提高青年群体的认知水平,促进他们以点赞、转发、评论等表达形式与领袖人物进行信息互动和精神交往,增加与故事一致的信念和态度。
(二)不断提高青年群体对普通党员角色的吸引力,促进情感卷入
回望历史,青年群体从心中涌现出的对于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情感都源于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平凡英雄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普通角色的吸引力更容易激起青年群体与故事的情感互动。“建党百年”短视频中的官方、公共、个体三重叙事话语的交织被诠释为一股特殊而重要的力量,从不同的维度展现了普通党员的生命力,使青年群体在与其互动中重新定位自身和理解角色。用短视频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小叙事隐含着道德意涵与会意空间,是局部性、地方性的,也是事件中心和凡人化的,这些异质多元的小叙事挑战了宏大叙事。比如,当代青年共产党的短视频故事、大学生党员的校园故事、选调生的基层锻炼故事、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的乡村振兴故事、精准扶贫故事等,通过正面、积极的情感能量展现了普通党员独特的品格,唤起青年群体强烈的情感共振,青年群体获得的爱国情感使其产生利他主义与爱国主义等具体行动,并且会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维护其荣誉。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新生代青年群体的表达和互动场景得以进一步延展,短视频成为其情感释放的重要场域。随着情感卷入程度的加深,他们越会觉得事情的发生顺理成章,这改善了青年群体的判断并在不引入偏见的情况下以最佳方式提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这也是说服效果的核心。
(三)不断增强青年群体对基层党组织的叙事体验和再生产
用短视频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不仅取决于唤醒认知的程度、激发情感的类型,还取决于故事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青年群体的叙事体验。众所周知,传统叙事更注重故事本身,而短视频叙事除了传播信息、娱乐、教育外,更侧重用户的需要、期待和体验。“建党百年”中的基层党组织故事作为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缩影充分利用了短视频的体验感,有意识地、结构性地融入对个人的关注,对其中的人物命运、行动、性格和矛盾突出展现,令短视频具有强烈的共识度。随着心理模拟,青年群体将自己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代入,许多研究表明,多感官浸入和互动沉浸可以增加情感卷入,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更深刻难忘的体验。随着基层党组织故事情节的不断生产,故事的体验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叙事体验重塑了青年群体的内心世界并使其获得了敬畏感,动员他们参与到基层党组织的集体创作中。“建党百年”短视频作为扩大楷模效应的助推器充分调动了全民参与,使他们由观看者变为创作者,在这个生产过程中,青年群体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戏剧性改变,“建党百年”短视频通过全民尤其是青年人的参与,重新整合了叙事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共产党紧密融合在一起,建立了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国家观,构建了一个异质性和共享性的统一故事世界,这为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在战略传播中的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建党百年”短视频叙事的目的不是要回溯到叙事学理论,而是通过叙事运输理论方法把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密码揭示出来,为中外对话互鉴提供中国式现代化核心叙事框架,并发展出用短视频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国家叙事策略和国际传播战略。从中国悠久文化中提高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中促进情感互动,从百年风雨沧桑的“自我革命”中体验内外互动的良性机制,以“叙事运输”理论为方法消解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鸿沟”,促进青年群体对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关注与沉浸,这是增强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叙事说服效果的重要内容。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叙事说服技巧不僅在于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而在于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用户不知不觉在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故事中沉浸“旅行”,从整体上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执政理念和初心,形成与故事一致的信念。
本研究内容涵盖了叙事运输的核心元素,其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被推广到说服性叙事信息的更大背景中,支持了短视频叙事运输说服效果的普遍性,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仅分析了信息类与剧情类的短视频,在短视频类型的丰富性上受到限制,可被看作对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说服效果的保守预测。此外,本研究尝试考察了用户接触短视频故事对信念、态度和意图的直接或短期说服效果,尚未对短视频叙事的延迟或长期说服效果进行进一步研究,未来可以继续对更多叙事类型的短视频用户参与和交互性叙事效果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陈先红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文霞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