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爽,曹 越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有时,人们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出现恐惧、紧张、兴奋、不安、焦虑等情绪。在演奏钢琴曲时也是一样,由于演出场地中存在种种状况,表演者会产生情绪波动。表演者要想顺利演出,就要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表演者的心理状态比较稳定,才能取得更好的表演效果。钢琴表演者既要有精湛的技艺,又要使身心和谐,用平和的心境进行演奏,把自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表现出来,使听众与曲目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更好的演出效果。
在进行舞台演出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听众和宽敞陌生的场地,表演者会产生各种情绪上的波动,若无法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控,表演者就会产生负面情绪,或者思维变得混乱、意志变得消极,从而影响弹奏水平的正常发挥。钢琴表演是对音乐艺术的展现,是一种结合了人们内心体验和行为表现的产物,表演者通过演奏曲目,可以再现曲目作者在作品中想表达的情感,体现音乐作品的魅力。演奏之前,表演者要认真了解所表演的曲目,对曲目的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有一定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内在的精神、审美和情感,例如,贝多芬的作品基本都蕴含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对当下生活的情感体验等,这些内在的精神都可以透过作品对弹奏者产生精神的启发。要演奏出一首优美的钢琴曲,表演者必须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演奏之中,在实际演奏中,如果演奏人员出现紧张和焦虑心理,往往会导致演奏效果不理想[1]。要想在演出时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找到能调节心态、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只有如此,表演者的弹奏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初学钢琴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新鲜的、好奇的感觉,并会根据自身的经验,通过模仿别人的方式完成钢琴曲的弹奏训练。在这种练习方式中,初学者会出现弹奏动作错误、音节和节奏无法衔接等问题,在训练时,一旦发现自身的失误太多,就会让初学者的情绪变得紧张,从而对之后的弹奏训练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有些学习钢琴的人不能熟练掌握早期复杂的演奏技巧,就会在训练过程中放弃学习这类知识,最终导致这类人的演奏水平一直停留在初学阶段。只有熟练掌握基本的弹奏技能,初学者才会对接下来的课程感兴趣,同时,也才能调节在钢琴学习中产生的紧张和焦躁情绪。
学习钢琴的人在反复练习之后,虽然能流畅弹奏大多数曲目,但是,在面对曲式融合等问题时,仍会产生焦躁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钢琴演奏者都觉得自身的钢琴演奏技巧还不够高,这会导致这些演奏者不停进行训练,然而,他们最后会发现自身的钢琴演奏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钢琴的人就会处于一种无力、迷茫、低沉的情绪中,这种低沉、压抑、不安的情绪是每个学习者在进行中期演奏训练时都要面对的,这些情绪也是钢琴演奏者在面对一些难度较大的作品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2]。
在后期的钢琴训练过程中,演奏者会调用自身的全部经验进行钢琴曲的弹奏,此时的演奏者对每个动作都了如指掌,精神状态也比较放松,心态也会逐渐趋于冷静平和。演奏者在弹奏时会结合自身的听觉、手指的触觉与内心的直觉来控制触键的力度、速度和整体的韵律,诠释自己内心的情绪,使自己的心灵和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进一步表现音乐作品的魅力。
一些演奏者一踏上舞台就会有紧张不安的感觉,具体呈现出来的现象是手心出汗、坐立不安,这是因为演奏者对观众、舞台环境比较陌生,这样的心理反应既会让演奏者产生不良的情绪,又会给演出带来消极影响。根据不同的情形,可以将这类反应分成“消极紧张”和“积极紧张”。其中,“消极紧张”指演奏者有彷徨、低迷、颓废的心态和情感,表现为表演时双手双脚的柔韧性下降,无法迅速敲击相应的琴键,同时出现手指按错键、连音或手指颤抖等问题。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听众带给表演者的心理层面的压力,而表演者的心理状态较差,对自己的情感控制不到位,超负荷地承受了外界的压力,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表演者水平的发挥[2]。而“积极紧张”是指,表演者在弹奏中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随机应变,并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受到精神压力并进行自我调节时,就会表现得呼吸变快、情绪激昂、心脏跳动加速等,这些积极的情绪可以帮助表演者顺利完成演出[3]。
其实,在钢琴演奏中不管是小白还是知名钢琴手都会产生自卑或者害怕的情绪。所谓的“害怕心理”主要体现在,弹奏时演奏者会出现手指误拨或者弹奏不流畅等情况,而这些情况会使演奏者觉得自己的水平不达标,变得不自信,从而影响到弹奏的整体效果。另一种情况与之截然相反,部分钢琴家过于自信,在演奏时不按照传统的弹法进行弹奏,而是采用某些较新的弹奏技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演奏者自身的技术不够扎实,或者听众的反应不佳,演奏者就会对自己的实力产生质疑,许多钢琴家就是因为在演奏时具有这样的心态造成演奏失败。
在弹钢琴的时候,很容易会出现一些节奏把握不准,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低级错误,这就容易导致演奏者产生烦闷、不安、焦躁等情绪。例如,对于钢琴家而言,连音和颤音这类技巧很有挑战性,当演奏者弹奏这部分内容时,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导致手指发紧,影响整体的弹奏过程。而“舒缓心理”指的是,在弹奏即将达到尾声的时候,弹奏的人会对自己的演出产生满足感,从而忽略结尾的弹奏,这就直接使这场演出的整体水平被拉低。
首先,演奏者只有掌握扎实的演奏技巧,才能通过演出不断累积经验,增强演出时的自信心。所以,演奏者要在平时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学习,不断巩固各类弹奏技术,在不同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身的随机应变能力。在钢琴演奏中,表演者可以在演奏之前就进入演奏区,对演奏的舞台进行了解,同时,也要知道场地内灯光、音响等主要器材的放置位置。在演出前对场地进行了解可以使表演者在演出时更快地集中精气神,这有助于提升表演者的自信。在正式演出前,表演者要不断进行实践训练,以求对所弹奏的曲目融会贯通。全身心投入到钢琴演奏技巧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者产生肌肉记忆,即使表演者在弹奏过程中感到紧张,身体的记忆也会帮助表演者将这首曲目完整弹奏出来[4]。表演者可以通过不断练习钢琴曲目来提高弹奏水平,当弹奏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之后,表演者才能在弹奏时使旋律更加流畅自然地表现作品内在的思想情感,通过平和的心情和娴熟的弹奏技术完美地弹奏乐曲。在弹奏过程中,表演者可以不断自我催眠,不断地向自己暗示“我能行、我能完成、我能做到”,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和演奏水平。
钢琴是一门重要的音乐艺术,在进行钢琴训练和弹奏时会出现许多技术、心理、外界等方面的问题。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是每位钢琴家都要思考和探究的课题。在钢琴演奏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正确地评价自身的演奏能力,准确把握自身的表演价值,是表演者在事业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首先,演奏者要清楚了解自身的钢琴弹奏水平,理清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并以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为依据,制订有目的性的钢琴曲目训练方案,严格按所设方案进行训练,以此提高自身的钢琴演奏技术。有些钢琴家在最初的训练中会随机挑选高难度的作品,进行无目的、无计划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不但不能提高其弹奏水平,还会使学习者养成错误的弹奏方式,从而对以后的弹奏生涯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次,要衡量自身的表演能力,表演者要克服消极的情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解决弹奏中遇到的问题。总的来讲,表演者要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演奏水平,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纠正原有的不良演奏行为,提高自身的弹奏水平。只有这样,表演者才能在钢琴演出时以冷静的心态达到完美的演出效果。
针对在钢琴练习中遇到的一些技巧不熟练的问题,或者是在表演现场产生的一些失误情况,表演者要及时进行纠正,使自身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首先,表演者在进行训练时要端正态度,在基本的钢琴教学中,要做到循序渐进,在基础技能牢固后,再进行下一步训练。尤其是当表演者在训练过程中感觉到迷茫,或自身水平得不到提高的时候,要理性剖析成因,并主动采用正确的处理方法,克服这些问题,缓解训练时产生的紧张、焦躁感。其次,要有一种“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不管是在现场弹奏还是在台下的练习中,都要积极面对每次演奏,仔细剖析造成自己弹奏失误的根源,总结教训,积极调整、消除负面情绪,为之后的演出和竞赛做好充足的准备[5]。
在进行钢琴表演时,表演者有时会面临现场各种情况的突然变化,或是表演过程发生失误,有时甚至直接造成表演中断,这些情况最能检验表演者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心理建设能力。突然出现的意外情况可能会扰乱原有的演出计划,从而造成演奏中止,在遇到此类突发事件的时候,演奏者要保持冷静,并适时进行心理调节;表演者应把突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一段小插曲,用镇定、临危不惧的心态处理这种突发事件,通过做出适当的应对和判断把演出拉回正轨。接下来,表演者要对表演的速度、弹奏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并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演出成员。在此期间,演奏者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排除负面情绪的干扰,多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缓解自身的紧张,把节奏掌控在自己手中。另外,表演者需要在正式演出前进行大量的彩排,学习不同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并学会持续提高自身的心理状态掌控能力。
总之,在弹奏过程中,表演者会由于心理压力、情绪等因素的干扰,在弹奏中出现失误,从而对整个弹奏过程造成负面影响。所以,首先,演奏者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其次,演奏者要提高弹奏水平,只有自身能力水平达到标准,才能够在调整好心态的前提下,对弹奏中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进行及时处理,获得更好的演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