遆亚宁
(中北大学 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了我国各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二胡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重要成员,不仅是戏曲、曲艺、民间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也在独奏艺术上走出了独特的发展道路。近年来,在众多作曲家和二胡演奏家的努力下,二胡音乐艺术作品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写出了具有民族音乐特点和传统文化韵味的音乐篇章。二胡曲《天山风情》是一首极具民族特色的协奏曲,以新疆传统音乐素材为基础,以二胡为演奏乐器,利用二胡单色细腻、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巧妙展现了醇厚的民族韵味,成为二胡现代曲目的代表作之一。乐曲曲调多变、节奏丰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疆音乐的多姿多彩,将天与山、人与情都融合在作品中。西方作曲手法与传统音乐体裁相结合,音乐与技法相融合,使作品更贴近大众生活。
音乐艺术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20 世纪50 年代,二胡艺术开启了新征程,大量极具开创意义的作品不断涌现,作曲家王建民先生这曲独具新疆色彩的《天山风情》就是这一时期民族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天山风情》节奏灵活多变,极具民族特色,以展现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后祖国边疆的自然风光为主,整体采用多段体结构,借鉴了新疆手鼓及“冬不拉”的拨弦、大小调交替、调式对比等,将地域性音乐与二胡艺术完美融合,琴声婉转而悠扬,把富丽、辽阔的边疆演绎得神秘又风趣,把天山的地貌及淳朴的新疆民俗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是一首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作品。
乐曲以新疆民族音乐为基调,风格独特、音调别致,展现了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作品表现手法独特,采用大量快弓技巧和拨弦技巧,借鉴了西方小提琴中常用的大小调交替、调式对比等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整曲由一个引子和九个段落构成,层次分明,每个段落都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引子以散板形式呈现,共五个乐句,摒弃了固定节奏规律,拍子可自由发挥,亦无传统的固定节拍,遵循“形散神不散”的原则,巧妙处理了长音强弱,使听众浮想联翩,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天山神秘、壮丽的景色;此外,行板旋律轻快,伴随着节奏强烈的舞蹈伴奏展开,将连音线的节奏和变化音的转换融为一体。乐曲以切分节奏为主,主题旋律具有歌唱性,使乐曲具有回忆性与抒发性;快板情绪热烈,描绘了一幅幅载歌载舞的新疆民间欢庆图。丰富的变化音及紧密有致的节奏为音乐赋予了欢快的情绪,乐曲快板部分对新疆民族乐器冬不拉的音响效果进行了模仿,完美呈现了乐曲的新疆风格;尾声与前奏相呼应,主旋律再次出现,但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速度轻缓,泛音渐入,将人的思绪拉远,使听众产生一种惜别之情。
改革开放后,文艺界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音乐创作也不例外,乐曲《天山风情》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此曲融合西方演奏风格与地域民族音乐特色,演奏时要利用二胡独特的音响效果和演奏技巧展现新疆特色音调,才能完全展现新疆音乐形式丰富、节奏多变的特点。
音乐素材源自生活,我国疆域辽阔,各个地区生活习惯差异大,音乐的调性及色彩差异较大。新疆地区的音乐以活泼多变的节奏为主,大多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也有五声调式,#re、#fa、#sol 等变化音多次出现,通过丰富的变化音组成特色音调关系是新疆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常见的旋律发展手法。将有新疆特色的演奏技巧与作品《天山风情》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表现地域音乐特色。在乐曲的引子部分,新疆特色音调与二胡演奏手法相结合,给了听众不同于传统二胡的体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笔者在演奏此乐段时着重注意音色的处理,如引子一开始的乐句,对于弱起开始的长音“mi”,要利用身体来带动乐曲旋律,调整弓子幅度来改善强弱,通过弱奏展开,表现朦胧的天山景象;接着出现了变化音,要通过寻找变化音相邻的标准音来把握其音准,如“xib—la、#dol—re”,借此来掌握指距,通过变化音的处理衬托新疆独特的增二度音调的韵味。
乐曲行板部分也采用了特色音调的演奏手法,对比引子部分,行板部分速度整体偏快,根据谱面上的提示以每分钟104 的速度开始,表现活跃的气氛。对行板部分的变化音“bxi”,在准确把握其音准的情况下,把长音符用弓幅拉宽,让身体随着弓子的变化摇摆,给人一种舒展的画面感;对于短音符,在演奏时笔者更注意呼吸的转换,由原来的大气口变成小气口,使乐曲整体显得有松有紧,较有层次感,使全曲在特色音程的环绕下凸显新疆特色,衬托其新疆音乐风格的独特之处。
新疆传统民族音乐体系中出现过很多不规则节奏型,该乐曲通过7/8 拍来展现新疆音乐特色。7/8 拍的舞蹈性节奏使该曲的音乐风格热情奔放,乐段采用特色舞蹈节拍来润饰旋律,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本乐段将7/8 拍节奏分解成4/8 拍加3/8拍的复合型节奏,笔者在演奏此乐段时注重节拍的处理,对乐曲一开始的7/8 拍节奏,本人将空拍与呼吸气口相结合,以跨小节乐句为一组,通过短促的气口带动不规则的空拍。7/8 拍舞蹈性节奏的特色在于其重音的处理,跨小节后三拍将重音加到“la、dol”上,通过右手手腕带动小臂,在演奏这两个音的时候突然增加力度,将重音展现出来,突出音色的不稳定性,在演奏“mi”时,结合右手三指、四指指尖带动弓子,演奏出谱面中的顿音。把气口结合重音、顿音技巧,把乐曲的旋律感凸显出来,使相同旋律层层叠加,烘托其舞蹈气氛,呈现一幅热烈的场面。
少数民族的乐器都极具地域特色,新疆地区有诸多代表性乐器,其中,冬不拉是最常见、应用最多的乐器之一。其音量通常不大,共鸣也相对较小,但音域较广、音色优美,适合弹奏节奏快、风格奔放的曲子。在乐曲中,作者将冬不拉拨弦技法运用于二胡中。用二胡拨弦的方式巧妙模仿当地的代表性乐器,乐段中间穿插了独特的演奏技巧,不仅是对新疆地域音乐特色的完美展现,也使听众感到焕然一新。在运用冬不拉拨弦技法时,要注意表现其拨弦音色的透亮性。在二胡中模拟冬不拉要使用左手拨弦。以前两小节为例,拨奏时应注意节奏是后十六分音符加两个八分音符。首先要以左手中指尖向里拨“xi”这个音,然后依次使用四指、三指、食指从内向外拨,其中,四指、三指的速度要快一点;接着用中指有顺序地内外进行四次拨奏,完成剩下的八分音符节奏型的演奏。拨奏时右手要注意让弓子贴住外弦,以避免出现杂音,提升乐曲弹拨的颗粒感。
乐曲的呈现离不开情感的表达。对于演奏者来说,一首乐曲的呈现不单单依靠演奏技巧,更应该思考如何赋予乐曲生机,这就需要演奏者调动各种演奏技巧和情绪更好地诠释作品。《天山风情》每部分所表达的情感都有所不同,本文对乐曲的三个部分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诠释全曲的音乐情感表达。
引子是乐曲《天山风情》进行情感表达的开端,它以自由的节奏、多变的音乐色彩体现新疆地域风情。整个乐段有较多的音调变化,使音乐极有张力,更好地彰显出情绪上的细微变化,也更形象地突出了新疆人民淳朴、热情的性格特征。同时,此段还有大量的连弓、无痕换弓的右手运弓方式,加深了音与音之间的联系,为整个音乐奠定了神秘、宽阔的情绪基调。引子的旋律以弱奏开始,笔者在演奏此段时将运弓和气息紧密配合,第一个长音“mi”出现时要调整呼吸气口,运用呼吸带动气口,作好充足准备,在弓子方面要调整好右手力度,以腰带动弓子,从而将弱起的音色展现出来,表现宽广、朦胧且若隐若现的天山。到第二个长音的时候,要按照谱面中渐强的力度记号加大右手握弓力度,使弓子贴住琴弦,演奏出由弱到强的力度层次,给听众带来逐渐揭开天山面纱的画面感。根据情绪的铺垫,在相同旋律下,使情绪叠加,乐句节奏一句比一句快,情绪也更激动,原来云雾缭绕的天山也在乐曲的发展中逐渐变得清晰。
乐曲的行板随着舞蹈性节奏展开,通过较快的行板节奏表现其旋律的流畅性。整段增添了变化音以及切分节奏,使这部分在情绪和内容上都是对引子的一次升华。与引子部分展现出的虚幻美丽的自然风光相比,行板更像是在向人们诉说当地人民欢乐、轻松的生活场景。在演奏此乐段时,笔者更注重其情绪的表达,要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意境。开始的长音“mi”用轻松的情绪带动整体旋律,身体也随着弓子的律动摇摆,以赞美式的感情演奏此段。通过轻松的旋律将听众带入新疆人民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当地人民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性格特点。对推弓开始的主题部分,笔者在演奏时,以观察人民生活的角度进行表达,如两个相同开头的对比乐句,在演奏时注意其叙述性,控制好右手力度,表现出由弱到强的力度变化,像讲故事一般展开旋律,弓子也随着力度的加强而加长,给人以灵活、欢乐、轻松的感觉。
尾声部分是衬托全曲的核心。整段采用大量泛音,营造一种风景优美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结束乐段可以通过泛音的形式进行演奏,展现新疆风情;演奏泛音时,要通过左手指尖轻轻按弦、右手平稳运弓来保证音色的透明性;在演奏最后一部分泛音时,应营造声音逐渐飘向远方的感觉,以一小节为一部分,开始时,右手握弓力度要大,运弓幅度要小,对旋律进行铺垫,之后的每一拍力度都依次变轻,音色也要从实到虚,弓幅变大,力度变小,带给听众一种地域辽阔、文化丰富以及人民热情好客的感觉。
本文介绍了二胡曲《天山风情》的创作背景和整体风格,阐述了特色音调的演奏技巧,演奏者要通过表现其民族特色突出地域风格。在演奏技巧上,本文通过结合笔者自己的演奏经验对出现的问题给出解决建议,并对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在情感表达方面,本文对各个乐段展示的不同情感进行分析,以帮助演奏者正确把握作品,更好地演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