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悦利
2021年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和教育界委员时,首次提出了“大思政课”理念。“大思政课”肩负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建立起大中小幼各学段纵横贯通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把握好学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更好地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
一、构建课程体系,推进整零结合、灵活多样的“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教学内容要依据统编教材和课程标准,紧扣时代脉搏,从根本上确保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谨性。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授课学段科学地研读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2],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布局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作用为大思政课的建设助力。同时,深入挖掘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各类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不断扩充知识储备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校思政课教师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明确课程目标,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性作用。同时,我校通过开设时政述评、新闻联播课、领导力课程、法治教育讲座系列活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渗透思政课核心素养,将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悄无声息地融入课程中,努力将课程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体系,建立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实践探究“五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二、促进多方联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共讲“大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因此,“大思政课”要守好思政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其他学科的优势作用,丰富“大思政课”的育人主体,让单一的思政小课堂变成覆盖全学科的思政大课堂。
我校打破学科的思维束缚,努力挖掘各学科课程案例中的大思政教育要素,将各学科思政教育素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又能落实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我校人文研究院的张巧和曹世渊两位老师设计的《民族大团结》示范课结合了云南本土实际的同时又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意识。像这样多方联动、跨学科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交叉型综合课还有很多,要在各学科教师协作下形成“大思政课”的育人合力,就要充分调动起一切育人主体,激发育人主体的协同意识,将“小我”融入“大我”,促进各育人主体间的協同势能构建大思政的教学格局,共同讲好“大思政课”,打造团结一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
三、充分发挥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同心共建上活“大思政课”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在“大思政课”的理念下,我校充分发挥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将思政小课堂与学校大课堂的育人阵地融合发展,成为讲好“大思政课”的重要渠道。
其一,善于从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等现实问题中寻找议题进行活动设计,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进而广泛地吸引学生的关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成长需求。我校开发了党团队活动为思政课提供实践条件,增强了思政课的互动性和感染力。除此以外,我校还组织了思政班会课、一二·九纪念活动等,利用主题活动重在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其二,巧妙设立多学科融合活动课程,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我校开展了毅行徒步、人文科技月、主题研学、中国传统文化节庆等活动,延展思政课的教学场域,增强思政课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四、深耕校本课程及隐性课程思政,营造良好“大思政课”氛围
优秀的校园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够将全体师生在思想上、精神上、行动上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刚毅坚卓、和合共生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政课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
我校以云南多民族聚居地及西南联大这两个乡土资源为基础,深度挖掘校本课程,通过开设联大史课程、STEAM课程等,培养学生责任与担当、思维能力、人文社会情怀,整合课内外资源上好“大思政课”,涵养思政底蕴,培养民族自信。我校的“大思政课”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同时又突破了校园课堂的局限性,拓宽立德树人的外延性,学校建筑物处处体现联大元素,校报设有联大史专栏,善用校园文化浸润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联大精神,营造良好的“大思政课”思想文化育人生态。并通过校内各学习共同体、家校教育共同体、精准扶教、名家面对面、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等多种形式发挥最广泛的育人效应,让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触及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4]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