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谧,陈蓉
安康市中医医院高新分院康复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出现部位是患者腰部的一侧,呈现带状的皮疹,也可以出现在前额或眼睛周围以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出现皮疹的皮肤表面和下方会伴随着剧烈的电击样或针刺样疼痛,应尽早接受治疗,促进康复,降低并发症的风险[1-2]。刺络拔罐法是用消毒的针具如三棱针、梅花针或普通的毫针对穴位进行点刺或挑刺,主要功效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祛风散寒、清热去火等。通过将罐吸附到出血点上使出血量增加,主要用于各种热证和瘀血的症状,以及患带状疱疹、皮炎、皮疹等血热症皮肤疾病[3-4]。本研究旨在探讨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P物质(SP)、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安康市中医医院高新分院康复中心收治的60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1)符合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5];(2)病程3~10 d,年龄20~60岁,体质量50~80 kg。排除标准:(1)细菌性皮肤病;(2)恶性肿瘤;(3)心脑血管和心肝肾脏功能障碍;(4)消化系统疾病;(5)过敏性皮炎、红斑狼疮。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批准,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组别例数性别病程(d)年龄(岁)体质量(kg)观察组对照组χ2/t值P值30 30男性14(53.33)15(50.00)女性16(46.67)15(50.00)0.067 0.796 5.23±0.95 5.30±1.10 0.026 0.793 50.87±0.58 50.90±0.61 0.195 0.846 61.87±3.96 62.63±4.02 0.738 0.464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昔洛韦(规格:0.1 g×24片,厂家: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367)口服治疗,用法:0.8 g/次,5 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治疗步骤:将患者暴露的患处进行逐一消毒处理,确认阿是穴后采用梅花针针刺,见局部皮肤渗出血液后采用已消毒的玻璃罐在患处皮肤的区域进行拔压,留罐的时间为8 min,出血3 mL后拔罐并进行消毒处理,1 次/d。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1 周,均出院后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检测)方法 (1)临床疗效:治疗1周后,参照《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6]进行疗效评定。痊愈:皮损全部消退,皮肤恢复正常,瘙痒消失或疗效指数≥95%;显效:皮损有所消退,瘙痒明显缓解,无渗液流出,70%≤疗效指数<95%;有效:皮损局部有消退,瘙痒减轻或30%≤疗效指数<70%;无效:皮损消退无变化,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或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血清SP、β-内啡肽(β-EP)、炎症因子:患者在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P、β-EP、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3)免疫功能:治疗前后提取待检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CD8+、CD4+/CD8+;(4)复发情况:出院6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7<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SP、β-EP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SP、β-E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血清β-EP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SP明显低于对照组,β-E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SP、β-EP比较(ng/mL,)Table 3Comparison of serum SP and β-E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g/mL,)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SP、β-EP比较(ng/mL,)Table 3Comparison of serum SP and β-E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g/m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in the same group,aP<0.05.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RP、TNF-α、IL-6、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P、TNF-α、IL-6、IL-1β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RP、TNF-α、IL-6、IL-1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in the same group,aP<0.05.
组别例数CRP(mg/L)TNF-α(mg/L)IL-6(pg/L)IL-1β(pg/L)治疗后41.02±7.60a 64.86±8.91a 11.150 0.001观察组对照组t 值P值30 30治疗前13.34±1.18 13.36±1.17 0.066 0.948治疗后5.16±0.32a 7.57±1.02a 12.348 0.001治疗前116.65±14.26 116.33±13.57 0.089 0.929治疗后30.93±2.60a 52.78±3.83a 25.853 0.001治疗前98.49±15.65 98.24±15.35 0.062 0.950治疗后40.81±6.54a 57.04±7.40a 9.001 0.001治疗前95.13±10.32 95.73±10.12 0.227 0.821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CD8+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in the same group,aP<0.05.
组别例数CD4+(%)CD8+(%)CD8+(%)观察组对照组t 值P值治疗后1.64±0.25a 1.20±0.13a 8.553 0.001 30 30治疗前42.73±3.78 42.21±3.80 0.531 0.597治疗后63.51±5.61a 50.52±4.12a 10.222 0.01治疗前30.12±3.92 30.05±3.95 0.069 0.945治疗后23.07±2.09a 27.11±2.16a 7.362 0.001治疗前1.03±0.20 1.04±0.08 0.254 0.800
2.5 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发现,观察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3.33%,对照组复发6 例,复发率为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5)。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病毒首次感染的时候,一部分人发生带状疱疹,一部分人的病毒就潜伏在体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候就易引发带状疱疹。造成抵抗力下降的原因有劳累、本身有重大疾病,或者感冒、胃肠道疾病等[7-8]。带状疱疹会引发心肌炎、脑炎、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猝死,因此在发现患上带状疱疹时应即时入院接受治疗,以防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9-10]。刺络拔罐是一种刺激性强的中医经络治疗方法。对于外感风寒、风热等引起的关节疼痛、发烧、头晕等,可以解表,通利关节,通过刺络拔罐的强刺激,都可得到系统性的治疗。通过拔罐的方式调节脏腑,对于神经的刺激和传导,有利于疏通经络,对于急性疾病和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都有一定程度的调养作用。还可以通过刺络拔罐的方式活血化瘀,对于人体的气滞血瘀、瘀血不通的情况,均可采用刺络拔罐进行治疗[11-12]。
血清SP属于速激肽家族中的一员,主要参与外周性神经系统向脑内痛觉中枢传递痛觉信息到脑干的过程;β-EP 是脑中神经元系统的神经递质,主要分布于下丘脑和垂体,通过释放神经元之间突触内单胺类递质的含量,维持机体对疼痛的感受[13]。TNF-α是一种涉及到系统性炎症的细胞因子,肠黏膜内的炎症反应导致上皮层完整性丧失和通透性增加,上皮屏障通透性增加会进一步加剧炎症过程。IL-1β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IL-1β水平的高表达可导致全身性免疫抑制,是加速机体炎性反应进程的重要因子,激活其他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和IL-6的释放[14]。IL-6 主要由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分泌等,是一种急性期炎症的重要细胞因子,具有抗病毒以及促使中性粒细胞生成和释放弹性蛋白酶的作用,IL-6 水平的高表达可导致全身性免疫抑制,是加速机体炎性反应进程的重要因子[13]。人体的免疫细胞包括T 细胞、B 细胞、NK 细胞等。T 淋巴细胞亚群,主管细胞免疫,具有抗病毒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由T淋巴细胞总值(CD3)及其亚群(CD4、CD8)组成。CD3 细胞表示人体总T 细胞水平,反映免疫功能状况;CD4 细胞诱导/辅助性T 细胞,人体免疫系统最重要枢纽细胞;CD8细胞能直接识别并杀伤致病细胞,与CD4 协作抵御外侵[15]。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刺络拔罐治疗后的患者血清SP、CRP、TNF-α、IL-1β、IL-6、CD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β-EP、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由于刺络拔罐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消肿止痛,拔毒泻热,祛除瘀滞,具有很好的疏通经络,逐寒祛湿。刺络拔罐可直接减少组织液及部分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改善患处皮肤血管的微循环,抑制炎性反应的发生,可以提高人体的正气,增强免疫力,消除病邪,促进机体恢复健康,降低CRP、TNF-α、IL-1β、IL-6 水平表达[16]。刺络拔罐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刺络拔罐法可以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快,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CD4+、CD4+/CD8+水平,降低CD8+水平表达,并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网络,刺络拔罐产生的机械刺激通过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激活痛觉调制系统,促进的β-EP合成与分泌,发挥止痛的功效,减少SP的释放[17-18]。
出院随访6个月后,刺络拔罐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分析是由于患者免疫力功能低下时,潜伏在感觉神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大量繁殖后,转移至皮肤,导致带状疱疹的复发。刺络拔罐显著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可以有效清除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达到抗感染的作用,同时也能够防御外来的细菌和病毒的侵袭,从而减少复发。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未对临床症状及应激反应进行分析,因此后续研究应扩大纳入范围。
综上所述,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疗效显著,能降低血清SP和炎症因子水平,提高免疫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