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生“减负”文献研究综述

2023-09-04 06:36刘晓晓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献研究减负中小学生

刘晓晓

摘   要: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顽疾。新中国成立后,自1955年教育部发布第一道“减负令”以来,国家层面的“减负”政策就有近10项。2021年,随着国家打出“双减”政策组合拳,又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发出了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强烈信号。许多研究者从多种角度对学生减负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基础。通过总结、分析国内相关的“减负”研究,试图通过总结诸多研究者关于“减负”的研究思路,从宏观层面提出关于当下“双减”政策落地的对策与建议,结合当下的政策要求与教育现实,为学生从根本上减轻学业负担提供研究思路。

关键词:中小学生;“减负”;“双减”;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1/24-0014-04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了30条具体意见,针对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过度开展的校外培训(以下简称“双减”)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范。此次“减负”政策的出台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学生校内作业减少,校外培训机构或关门歇业、或寻求转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教育内卷”,引起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称得上是我国教育史上最高等级的“减负令”。为深化和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与“双减”政策有效匹配,结合实际,制定了包括手機、睡眠、读物、作业、体制等五个方面在内的“五项管理”规定方案。

一、研究方法与文献样本

(一)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文献内容分析、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对现有文献内容进行分类、归纳,通过经验总结,把握关于我国中小学生“减负”研究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理性思考和研究展望。

(二)文献样本

为了解目前我国学者对于中小学生“减负”的相关研究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总库中,以“主题”为检索项,以“精确”为匹配方式,分别以“学生减负”“双减”“课业负担”“学业负担”为关键词,搜索日期截至2023年4月3日进行查询,获得检索结果如下:以“学生减负”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1483篇文献样本;以“双减”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15264篇文献样本;以“课业负担”“学业负担”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样本多与上述样本重复。在文献样本中,2022年发表数量最多,共10954篇;其次是2000年的128篇和2013年的124篇。2000年和2013年的文献数量出现小高峰,2022年更是达到了迄今为止的研究巅峰,究其根本,2000年1月,教育部召开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并印发《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2013年8月,教育部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由此可以看出,减负政策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控着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体现了国家不同时期教育政策的基本导向,也体现了国家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注与决心。

二、中小学生“减负”研究现状分析

(一)毛泽东的“减负”思想研究

毛泽东同志始终认为“减负”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毛泽东同志对学生负担问题曾有过多次探讨。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就写下了《体育之研究》,对当时学校中课程过于繁重的现象提出了批判。总体来说,毛泽东认为,“减负”问题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个性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精简”,在考试方法上强调“灵活”,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互动”,在学习方法上强调“自主”。他还以孔子、李时珍、富兰克林、瓦特、高尔基自主学习为事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

通过搜索中国知网关于“学业负担”“减负”相关论文,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毛泽东的“减负”思想研究。通过列举建国以来毛泽东关于学生“减负”的思想与举措,揭示当前教育实践中学生负担过重问题的客观原因,总结毛泽东关于“减负”的多次指示,分析“减负”的目的、原因和方法,最后总结了实践中的启示。也有学者从课程设置、教授艺术、自主学习和考试方法等方面探讨了毛泽东“减负”思想的科学内核,最后指出了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借鉴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学生“减负”问题研究很少,相关研究者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前期“减负”的背景,指出了学生负担过重的危害,探讨了在毛泽东“减负”思想指导下的“减负”措施以及出现的问题,总结出了对当今学生“减负”的重要启示。

毛泽东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产生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时至今日,仍对当今的教育现实和实践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关于我国“减负”政策变迁的研究

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为不断促进教育公平,达到“减负提质”的目标,国家与地方政府不断出台“减负令”。迄今为止,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学减负的专项政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五次是:1955年的《教育部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2000年的《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2013年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2018年的《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与2021年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多项减负政策的出台表明了党和国家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善学生健康状况,减轻学生负担的决心。

有学者将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变迁分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纠正时期、素质教育推进时期、新课程改革时期、全方位减负时期四个阶段,其变迁走向具体表现为:从单纯治标走向标本兼治、从基于经验走向基于科学、从简单粗放走向精准施策、从行政惯性走向制度规约、从教育主管走向齐抓共管、从教育管理走向综合治理。作者从减负的目标、措施与效果进行分析,有一定的合理性。

也有学者将我国减负政策的演进经历分为三个阶段:以缓解升学压力为中心的政策恢复与发展阶段(1978~1990年)、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抓手的政策提升阶段(1991~2000年)、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依托的政策可持续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作者以我国不同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为抓手进行分析,提出未来我国减负政策应形成“协调统一、因地制宜”的动力机制、多元视角的目标价值取向、有机组合多属性政策工具的执行过程保障、充分融合民意的话语文化规则。

王贤文、周显峰通过回顾我国减负政策重心的变迁,以计量方法研究政策文本,解释减负政策的特征与趋势,分析了政府减负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并提出提升策略。此外,作者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减负”的主要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力求为学业负担治理提出新的解决思路。

通过多位学者关于我国减负政策变迁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由来已久,甚至是一个历史问题。从建国伊始至今,由于不同阶段的不同历史原因,中小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国家不断出台减负政策,但减负政策乏力,落地难,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关于“减负”的实证研究

北京一零一中学成立了“减负”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课业负担的真实情况,对作业量、作业形式、课业负担来源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建立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长效机制,如建立班级家庭作业会商制度、家庭作业公告制度,设定每天作业量上线,鼓励布置分层作业等。该课题组设立了“调查组”和“研究组”,通过客观调查得出结论,为科学减负提供依据。其研究结果值得信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钟佩君、高志英、陈旭也针对小学生课业负担成立了课题组,他们提到,通过对长沙市岳麓区的四所小学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品德课程教师等实证研究,指出了当时低年级小学品德培育出现的问题,剖析其原因并提出主要策略。

此外,也有研究者基于监测数据的实证研究对“减负增效”进行了研究。如陈怡、黄倩等6位研究者以2018年江苏省城内基础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数据为基础,以学校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模型,从学校办学条件、校长教学领导力、教师教学风格以及学校生源等方面进行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相关因素分析,从而提出中小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措施。

诸如此类的实证研究,研究者多为一线教师或能够接触到一手资料的研究者,调查方法多采用发放问卷、访谈、调研等,获得信息的方法更加准确,数据更加直观,调查结果和研究成果具有更强的说服性。其研究方法值得借鉴,只是研究成果距离当下时间较长,现实情况和教育实践与现今有一定差距,很难对当今的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治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四)关于“减负”政策落实落地的对策建议

一批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校长、研究者热衷于探索学校落实“双减”的有效途径。如东安澄江中学的杨国荣校长指出学校在落实“双减”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课堂改革、作业革命和课后服务。杨国荣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从各个细节方面提出了面对“双减”政策学校需要改善甚至变革的各个方面。其提出的改革措施贴近教学,有学校特色,可供其他学校参考借鉴。

郑州市第九十三中学校长吕玉卿也从学校方面提出策略,他表示学校要发挥教育主体、“减负”主阵地和理念主导的“三主”作用。吕玉卿首先分析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极端选拔考试、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家长心态焦虑等,从而提出根本解决措施是改革招生制度和命题的深度、广度。之后又从教师、学生、课后服务等方面对发挥学校主阵地和理念主导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叶蓓蓓针对2021年7月份出台的“双减”政策,指出了当前教育生态失衡的几点原因,如学校教育质量不符合社会预期、培训机构盲目扩张、家长功利化教育倾向导致教育异化、学生身心负担过重等。在厘清区域教育生态的主体关系之后,提出唯有让各个教育主体的功能都得到正确、合理发挥,才能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双减”政策才能够真正落地。

龙宝新认为“双减”政策具有其效能局限性,“持续增能,修复生态”是后续完善思路,他在通过对我国迄今为止三种基本“减负观”的反思和分析后表示,减负的根本之道是:构建教育系统的免疫屏障,修复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重视教育文化的净化与进化及增加有深度的减负政策供给。龙宝新教授的分析逻辑清晰,逐层深入,观点明确,使人耳目一新。

多位学者从教育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等方面着手,寻找“双减”落地的具体对策,也有学者表示,要想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根本之处在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然而,从宏观层面剖析“双减”政策落地的学者甚少。

三、研究展望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减负”“双减”的研究已做出了系统的、详细的多维度探索,为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提供了思路。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分析,发现实证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如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存在差异、北方学校和南方学校各有特点,如果没有广泛而深入的案例调查,就无法对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状况有一个真实的判断,从而提供相关对策。实证研究是“双减”政策切实落地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展开,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实证分析出如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制定减负方案,从当地的教育实际出发提出理性思考和相应对策。

参考文献:

[1]黄兆龙.毛泽东“减负”思想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0,(09).

[2]李永贤.简析毛泽东同志的“减负”主张[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06).

[3]俞家庆,李永贤.毛泽东同志的“减负”思想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4,(03).

[4]杨明宏,王德清.毛泽东“减负”思想述评[J].教育科学论坛,2006,(11).

[5]王晓阳.1960-1965年河北省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6]龙宝新.中小学学业负担的增生机理与根治之道——兼论“双减”政策的限度与增能[J].南京社会科学,2021,(10).

[7]王毓珣,刘  健.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小学减负政策变迁及走向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1).

[8]方   媛,姚佳胜.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减负政策的演进逻辑与未来走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9,(01).

[9]王贤文,周险峰.学业负担治理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03).

[10]程   翔,万锡茂,王力鹏.调研先行 实证探究:寻找科学减负之路[J].中小学管理,2015,(08).

[11]钟佩君,高志英,陈  旭.“減负令”下的低年级小学生品德培育——长沙市岳麓区四所小学的调研与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12]陈   怡,黄   倩,等.什么样的学校有利于“减负增效”——基于江苏省大规模学业监测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0,(04).

[13]杨国荣.浅谈学校落实“双减”的有效途径[N].永州日报,2021-10-12.

[14]吕玉卿.发挥“三主”作用,确保“双减”落地生根[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10).

[15]叶蓓蓓.着力推进“双减”政策实施  加快构建良好教育生态[N].广西日报,2021-10-28.

猜你喜欢
文献研究减负中小学生
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护理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南乐《目连戏》文献研究综述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