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芳汇
内容摘要: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具有神秘、超凡的艺术魅力,本文针对性地从主题呈现、人物塑造、意境营造方面分析了小说创作的哥特式艺术风格,以期全面展示作品对哥特式风格的继承与深化运用。
关键词:《呼啸山庄》 哥特式风格 主题 人物 意境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维多利亚时期哥特式色彩最强烈的作品之一。论文尝试深入剖析小说的哥特式艺术风格,探究其在主题呈现、人物塑造及意境营造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哥特式风格的概念与特征
哥特,是英语词汇Goth的音译,本义是指哥特部落,Gothic一词源自该词,原指哥特人,是东日耳曼部落的一个集合,因其不断与罗马交战并将其攻陷,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贴上了破坏、掠夺、野蛮的标签。
文艺复兴时期衍生的“哥特式”一词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公元5-15世纪)的艺术风格。该艺术风格最初主要体现在黑暗恐怖的建筑风格上,如教堂、城堡等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高耸的教堂尖顶、琉璃花纹的玻璃以及繁琐复杂的长廊石雕等,无一不体现了哥特式建筑神秘、哀婉、崇高的艺术风格。之后,“哥特式”又被广泛应用于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字体等各个艺术领域,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黑夜、诅咒、吸血鬼等标志性元素来凸显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的艺术主题,体现艺术的碰撞与共鸣。
“哥特式文学”兴盛于维多利亚时代,以死亡、神鬼、推理、血案、幽灵等为主要表达内容,具有浓厚的恐怖色彩,大部分作品被列入恐怖文学及魔幻小说的行列。可以说,“哥特式文学”对于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以及唯美主义有一种天生的近乎偏执的极致追求。在小说等文学作品创作迎来全新发展的阶段,文学艺术创作也体现出多变特色。随着小说《奥特龙多堡》以哥特式创作风格诞生,“哥特主义”便成为代表小说体裁的专业名词。此时,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小说逐步发展为西方小说的艺术风格类别,具有惊奇神秘的特色,对英美文学发展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重要影响。
1847年,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出版,它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因为小说在内容上一反同时代普遍的感伤主义情调,充斥着强烈的爱、狂暴的恨、无情的报复。同时,在艺术上,它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塑造人物、营造意境、抒发感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小说内容和艺术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哥特式风格的深刻影响。
二.《呼啸山庄》哥特式风格的表现
1.疯狂无情的复仇主题
《呼啸山庄》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并未以当时流行的感伤主义为基调,而是着重描写了在浓烈的爱恨情仇支配下疯狂无情的复仇主题。
小说讲述了英格兰北部呼啸山庄主人欧肖的养子希刺克厉夫和他女儿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故事。凯瑟琳的弟弟辛德雷讨厌希刺克厉夫,不允许他和凯瑟琳接触并肆意虐待他。后来,凯瑟琳遇到了画眉山庄富家子弟埃德加·林顿,情感发生了动摇,随之接受了林顿的求婚。痛不欲生的希刺克利夫在凯瑟琳结婚后离家出走。几年后,他重新归来,开始了对林顿、凯瑟琳等人疯狂无情的报复。
小说呈现的复仇主题是疯狂的,它主要体现在公希刺克利夫对财产的疯狂侵吞方面。希刺克利夫回归后的第一个复仇对象是呼啸山庄的主人辛德雷,因为辛德雷曾经百般羞辱他、欺负他,直接酿成了他的人生悲剧。所以,希刺克利夫引诱辛德雷豪赌纵饮,设计让他输光所有家当,在悲愤中离开人世。不仅如此,希刺克利夫还将其儿子哈顿贬为家奴,让哈顿干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这是一种“迁怒”式报复。当希刺克利夫贪欲逐渐膨胀,其第二个报复对象指向抢走了凯瑟琳的画眉山庄主人林顿。希刺克利夫诱骗了林顿妹妹伊莎贝拉的感情,在婚后百般虐待她,侵吞了她的财产。当希刺克利夫的疯狂报复导致凯瑟琳郁郁寡欢,在生下女儿小凯瑟琳去世后,希刺克利夫又将报复的目标指向下一代。在伊莎贝拉的儿子小林顿病重之时,他强迫小林顿与小凯瑟琳结婚,借此吞并林顿的家产,又成为画眉山庄的主人。由此,我们看到,希刺克利夫回归后的报复是疯狂而无止境的,超越了人性欲望的极限。
小说呈现的复仇主题也是无情的,这主要体现在希刺克利夫在复仇中对情感的无视与践踏方面。首先,希刺克利夫并没有考虑对曾经挚爱凯瑟琳的伤害。凯瑟琳曾真心实意地爱着他,只因命运捉弄使彼此错过。但希刺克利夫的瘋狂报复使凯瑟琳的同胞哥哥、自己及儿子家破人亡,这是一种深深的伤害。其次,希刺克利夫诱骗伊莎贝拉的感情,并侵占她的家产,不仅将怒火发泄在无辜的伊莎贝拉身上,还残忍地对她实施家暴。最后,他竟然为了满足私欲,违背伦理道德地强迫小林顿与小凯瑟琳结婚,将复仇的怒火延续到下一代。可以说,希刺克利夫荒唐、无情的报复行为是占有欲作祟,导致了世代恩怨的延续。
小说全文贯穿发展的故事情节是压抑而矛盾的,围绕着主人公渴望复仇的目的,作者构设了种种复仇计划、实施情节,串联起人物的各种痛苦与矛盾,让读者融入一种恐怖而又神秘的氛围。全文的复仇夹杂着爱情、怨恨、仇恨、黑暗等各种哥特式元素,形成了哥特式主题风格。
2.冷酷邪恶的人物类型
在哥特式小说中,往往会有极端邪恶的恶棍主人公出现,这是哥特式风格的黑暗角色。《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希刺克利夫、辛特雷等即是如此,笔者重点分析主人公希刺克利夫。
《美国小说中的爱和死亡》中描述了哥特体裁的英雄:“恶棍英雄确实是哥特体裁的创造……该体裁往往以恶棍英雄既引诱别人又自己遭苦难、既迷人又邪恶为主题。”[1]《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利夫就是典型的恶棍角色、反派英雄——自己不仅受到伤害,而且还伤害他人,外形、内心、行为都充满了冷酷、邪恶。
首先,希刺克利夫的外貌具有哥特式风格。小说描写他第一次被抱起时,脸是黑黝黝的。后来,回到呼啸山庄时,脸色变得阴沉而叛逆。这些外貌描述符合哥特式人物的风格特点,影射出希刺克利夫叛逆、冷漠的性格特征。事实上,他最终也变成了一种无视道德和规则的冷酷之人。
整个悲剧故事的开端源于凯瑟琳的一次偶然受伤,留在画眉山庄休养的一段时间里。凯瑟琳逐渐习惯了这里的精致和奢华,由此开始和蓬头垢面的希刺克利夫产生距离和隔阂。并最终背叛了爱情,嫁给了林顿。当希刺克厉夫生命中最后的爱情消失了,他也失去了唯一的精神家园,就离开了呼啸山庄,性格开始扭曲。
希刺克利夫认为这一切罪恶的根源是辛德雷,他要报复辛德雷。当希刺克厉夫带着精心设计的复仇计划回到呼啸山庄时,他成了哥特传统中的反派英雄。他不仅将复仇之手伸向辛德雷,而且也伸向了下一代。如他没有教育辛德雷的儿子哈顿,使他变成了无知粗鲁的野蛮人;他不仅掠夺了小凯瑟琳的画眉山庄,而且还打骂她,剥夺了她的精神世界;……可是,当希刺克利夫的敌人一一死去,复仇的目的已经达到时,他却没有感到快乐和满足,而是变得空虚,不知所措。最后的局面让他觉得一切太荒谬了,对子孙后代的报复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最终,小凯瑟琳和哈顿之间真挚的爱情让他有所触动而发生性格的改变。
由此,我们看到希刺克利夫人性的转变过程,由向往自由、幸福到疯狂而暴烈的复仇,残酷、冷酷、扭曲的哥特式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希刺克利夫的复杂性格中。人物在矛盾中挣扎,在痴情中撕心裂肺,小说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恐怖、疯狂和狂野的世界。
3.荒凉阴郁的意境氛围
《呼啸山庄》在表达疯狂无情的复仇主题、塑造冷酷邪恶的人物类型外,还营造了荒凉阴郁的哥特式意境氛围,将复仇主题、继承权斗争、哥特式主角以及荒凉阴郁的内外环境融为一体,体现出凄厉、恐怖、残酷、神秘的美学特征。
哥特式建筑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体现出神秘、哀婉、崇高的情感。小说中的建筑就具有这种典型特征。小说借助房客洛克伍德的视角让读者看到,呼啸山庄高高矗立于山岗上,在这黑色的神秘建筑旁布满了沼地与一望无际的荒原,是一个“与尘嚣隔绝的地方”。
萦绕着神秘高耸建筑的是经常性的恶劣天气,它昭示着小说人物的命运走向。如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一同在沼泽地嬉戏时,天气昭示着他们的未来。当时天色随之大变,从晴空万里变成了乌云密布,尽管当时凯瑟琳大呼着不在乎。而后在希刺克厉夫误会凯瑟琳时的那个夜晚,下着倾盆大雨,他不顾当时的恶劣天气,骑马离开,再无音讯。
更重要的是,整个小说的场景氛围也是阴暗、恐怖与压抑的。房客洛克伍德拜访时,柴火与烛光将生活在此的人照得阴郁而煞白。凯瑟琳復活的场景更甚,充满灰尘的房间、封闭的床榻、刮花的窗台,书中一个个名字的笔迹,窗外暴风雪如悲伤的女子呜咽着。在这个房间里,洛克伍德做了恐怖的噩梦,当他查看床边的异动时,看到苍白的凯瑟琳趴在窗户上,双手深深地插进了破碎的窗户,哭着要进入房子,哀叫着:“放我进来吧!二十年啦,我在外流浪了二十年啦!”此外,小说对希刺克利夫与尸体同眠的欲望、辛德雷插在耐莉牙齿间的刀、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在旷野游荡的鬼魂等场景的描写,无不令人震惊和毛骨悚然。
艾米莉·勃朗特在创作中以自己居住的偏僻环境、空无一人的荒原、恶劣的天气为原型,将其巧妙地加以改造,对建筑、天气和场景等构成进行了哥特式的描述,使之充满了神秘、灵异的超自然色彩,为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渲染了气氛,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情绪。
三.《呼啸山庄》哥特式风格的深化
美国批评家多·凡·根特认为:“在全部英国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这本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说探讨起来最为捉摸不透。”[2]这一方面源于《呼啸山庄》对哥特式风格的全方位吸收,另一方面源于小说对哥特式风格的超越性发展,使作品以神秘、超凡的艺术气息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心。
首先,小说将爱情与哥特式小说传统主题“复仇”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复仇者希刺克利夫从堕落到扭曲,再到复苏的历程,对造成他和凯瑟琳爱情悲剧的畸形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控诉。
小说产生的19世纪早期,英国处于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这一时代环境中,妻子、女儿不工作被当作财产和地位的标志,而对处于典型父权社会的妇女来说,婚姻也只是家族财富和名誉的附属品。正因为如此,出生低微的希刺克利夫虽然得到凯瑟琳的芳心,却不会被支持,反而会遭到唾骂。所有人用最脏的话辱骂他,凯瑟琳也一直被灌输着“嫁给希刺克利夫是降低自己的身份”的思想。当希刺克利夫听见这话时,便一言不发地离开呼啸山庄,归来时已经成为拥有财富的绅士,有实力去实施报复。而在所有人看来,凯瑟琳与家境优越的林顿结婚是进入了天堂,只有凯瑟琳知道自己并不属于天堂,她梦见“天堂不像是我的家,我哭碎了心,闹着要回到人世来,惹得天使们大怒、把我摔了下来,直掉在荒原中心、呼啸山庄的高顶上。我就在那儿快乐地哭醒了……”。[3]凯瑟琳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也清楚自己不可能得到。艾米莉正是通过主人公在“财富”与“爱情”中沉浮纠葛的荒诞故事,传达出对父权社会罪恶的厌恶与痛斥,表现人们渴望冲破传统道德伦理枷锁的向往。
其次,小说超越了传统哥特式人物塑造手法,更注重剖析人物的内心情感,探索主人公的心理深度。
在艾米莉看来,“故事的冲突不是存在于正确与错误之间,小说不是用来讲好人和坏人的简单故事,而是旨在探讨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真实性。要探讨真实人性,势必客观地审视人的动机,深入到个人的内心,而非武断地进行道德评判。”[4]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两人是相互爱恋与契合的,因为身份的差别,希刺克利夫一直被冷眼相对,凯瑟琳却一直信任他,这让希刺克利夫始终保持着对凯瑟琳的炽热爱意。而当听到凯瑟琳说嫁给他会降低自己身份时,希刺克利夫的内心世界完全崩塌,再也没有留在这冷酷环境中的勇气与力量。内心遭受的无情碾压同样体现在凯瑟琳身上,曾经对爱情的坚持虽然因为产生对优越生活的渴望而有所动摇,但是,她努力保持着对希刺克利夫的爱,却最终因为当时的社会思想不得不做出违心的选择。
在笔者看来,作品对人物的塑造是围绕人性探索主题展开的,如果按照人性的发展,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情应当有圆满的结果。但是,根深蒂固的社会思想激发了人性压制下的兽性,使主人公痛苦、挣扎,恐怖的兽性行为随之迸发。这种对人物深层心理的探索一定程度上缓冲了读者单纯的恐怖感,也修正了传统哥特式小说较为粗浅的制造恐怖的技巧,赋予小说人性价值探索的深刻内涵。因为随着复仇斗争的结束,人性终于占了上风。两个家庭,两代人,三十年的苦难历程,既揭示了人类可怕的堕落,也颂扬了永恒不变的伟大人性。小说引领读者在体验惊险与紧张感的同时,对人物做出了更成熟、更复杂、更抽象的反应和判断,加强了对哥特式小说思想深度和审美意识的理解。
最后,小说突破了早期哥特式小说的场景和布局,善于通过情境描绘来烘托气氛,营造恐怖和神秘的哥特式意境。小说对情境的描绘并非止于建筑、天气等“无我”的自然景致书写,而是用自然的力量来烘托气氛,营造“有我”的精神境界。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神秘和邪恶力量对生命的控制。
原野与风暴是小说中最富有意蕴的原始象征意境,这多半因为文静而内心奔放的作者喜欢在原野上漫步,所以,她把原野风暴的亲身感受运用到小说意境之中。原野是“一片凄凉,凛冽的寒气令人四肢发抖,暴风雪卷起可怕的漩涡,把天空和山岗搅在一起,沼泽的深洼随时都有掉进去的危险,连熟悉这一带旷野的人也会迷路”。[5]可是一旦走出原野,再也呼吸不到自然清新的空气,感受不到生机与活力,因为社会习俗的束缚、希刺克利夫的统治,让这个地方比原野更加残酷无情,让凯瑟琳窒息、身心交瘁,所以,她坚决要求死后葬在原野上。艾米莉·勃朗特以敏锐、独特的想象力營造出了既真实又荒诞、既狂热又冷酷的奇异氛围,让读者置身于自然的原野、人为的原野、人性的原野,推动小说在哥特式叙事序列中营造恐怖、神秘的氛围,获得扑朔迷离的动态美感。
时至今日,《呼啸山庄》仍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使人一听到它的名字,就浮想联翩,心灵震颤。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艾米莉·勃朗在创作中对哥特式风格的继承与深化性运用带来的神秘感,它不仅贯穿在疯狂无情的主题呈现中,表现在狂暴激烈的人物塑造上,还渗透于恐怖阴森的意境营造上,三方面水乳交融,推动作者把创作笔触探入到人类灵魂的深处,向世人展现了足以席卷一切的心灵风暴与试图扼杀心灵的人为荒原之间的冲突,成就了小说不可多得的艺术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arie Mulvey-Robert. The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8:111-112.
[2]蒲若茜.《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0(1):50.
[3]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67.
[4]王海铝.荒原与风暴——《呼啸山庄》的意象研究.《重庆大学学报》,2004(第3期):76-78.
[5]夏洛蒂·勃朗特.《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35.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