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亮
摘 要:高校辅导员处于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提升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需要厘清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结构。厘清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结构,客观强化着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意识、边界意识和阵地意识。厘清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结构,需要依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职责定位和职业知识定位。依据“三重定位”要求,构筑起教导型、防御型和反击型的意识形态能力结构。由此,通过提升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教导能力、防御能力和反击能力,以此促进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提高。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能力结构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2.01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2-0076-05
黨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1]这是党中央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作出的新部署。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高校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必须抓好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才能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虽然,学界针对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要求多有论及,但关于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的构成,以及因何具有这些构成,仍然缺少立论探讨。由此,厘清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构成及结构样态,是推进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元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一、厘清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结构的价值意蕴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庞杂、专业来源广泛,导致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存在强弱差距。厘清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结构,能够强化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意识、边界意识和阵地意识。
1.强化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意识
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做好政治工作的首要前提是强化政治意识。政治意识,是指善于从政治的高度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意识。强化政治意识是高校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前提和根本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力量,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政治定力,是职责所在和岗位要求。另外,“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大学生逐渐成为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的主要对象。”[2]作为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置身于各种社会思潮汇聚交融交锋激烈对抗的学校舆论场,易出现政治认同问题。
厘清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结构:一方面,有助于强化高校辅导员对自身职业政治性的认知。意识形态工作事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主义”,这与教育事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具有内在统一性。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辅导员责无旁贷、责任重大。高校辅导员处于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与学生的联系最为密切,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最为了解;无论从高校和谐稳定,还是人才培养、甚或国家长治久安考虑,都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时刻绷紧政治意识这根弦,牢记使命责任,担负起“政治领路人”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有助于强化高校辅导员对意识形态工作政治性的认知。意识形态是阶级意志的思想表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而尖锐。因此,作为处于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专职力量,高校辅导员必须从政治高度对待意识形态工作,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政治意识。
2.强化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的边界意识
“边界”规定事物的界限和范围,“边界意识”是指“一种‘和而不同的理论意识。”[3]它具有相对的自主性、规定性、自成目的性和非僭越性等特征。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边界意识”,既是对意识形态斗争“场域和范围”的规定,也是防止出现“淡化”或“泛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强化“边界意识”意味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要聚焦问题精准发力。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4]不能将非意识形态问题扣上意识形态的帽子,也不能将意识形态问题淡化为非意识形态问题。依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教育部令第43号”)工作职责要求,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庞杂,既有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建设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工作,也有学生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咨询等非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显然,如果缺乏边界意识,笼统地将与学生有关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思想认识问题都视作意识形态问题不加区别地给予对待,就会人为制造社会矛盾和人际关系紧张,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厘清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结构,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发意识形态能力,从而精准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真问题”。这就客观上强化了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的边界意识,保证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
3.强化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意识
根据《辞海》的解释,“阵地是指为了进行战斗而占领的地区”,阵地通常要构筑工事,借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阵地归属决定领导权归属。由此,“阵地意识”,实质就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意识。高校辅导员的初心使命和职责要求,决定了他们必须始终处于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既要有坚守阵地的担当,也要有固守阵地的能力。强化阵地意识,主要基于当前部分高校辅导员缺乏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价值认知,表现出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认知程度不够,简单地将意识形态工作等同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从而既无主动研判意识形态问题的敏锐性,也无积极与各类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斗争的积极性。显然,如果思想上放松,行动上必定迟缓,前沿阵地也就难保稳固,前沿阵地一旦失守,后方阵地也就很难守住。因此,厘清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结构,就是要使辅导员们更加深刻地明确辅导员岗位的职责要求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进而自觉主动地提升意识形态能力,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结构的立论依据
“教育部令第43号”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教思政〔2014〕2号”)等相关文件,明确规定了高校辅导员在高校的角色定位、职责要求和职业知识结构,这是厘清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结构的立论依据。其中,围绕角色定位构建教导型能力结构,围绕职责要求构建防御型能力结构,围绕职业知识结构构建反击型能力结构。
1.依据角色定位,构建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教导型”能力结构
角色决定地位,地位决定影响力,角色越重要,意味着责任越大、影响力越大。“教育部令第43号”明确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5]这是中央文件赋予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角色。骨干力量、导师和朋友的多重角色定位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发挥“教导”功能。同时,也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利用多重角色,承担起意识形态工作的多重责任,提升相应的意识形态能力。
依据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定位,构建意识形态工作“教导型”能力结构,其能力结构理应包括:一是理论教学能力。即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教授给大学生的能力。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也是干部,具有双重角色;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干部的身份,都要求高校辅导员需具备理论教育教学能力。由此要求辅导员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能够站稳讲台、站好讲台的能力。二是价值引领能力。即通过榜样示范、组织管理、实践锻炼等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能力。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要求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学高”,还要“身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高尚的人格品质、完美的道德操守和坚定的政治立场,给学生树立典范和标杆,以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大义、行正道,听党话、跟党走的能力。三是思想疏导能力。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时期,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极易出现思想迷茫、甚或精神迷失。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朝夕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最为了解,在疏导大学生思想困惑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由此要求辅导员既要有善于发现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意识,也要有善于疏解大学生思想困惑的能力。特别是面对当前“Z世代”大学生认知和信息获取方式的新变化,特别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准把脉和疏解大学生思想困惑的本领。
2.依据职责要求,构建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防御型”能力结构
职责,即职务和责任,有什么样的职务就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明确职责要求是厘清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结构的实践要求。“教育部令第43号”规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等9项内容。从工作内容性质来看,有些属于意识形态工作,有些属于日常管理工作,但这些工作无一例外都属于“一线”工作。进言之,依据工作职责,高校辅导员要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构建意识形态“防御型”能力结构。
依据高校辅导员职责要求,构建意识形态“防御型”能力结构。其防御型能力结构理应包括:一是形势研判能力。是指善于分析意识形态问题且能够精准研判意识形态形势的能力。高校“小环境”极易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意识形态问题与非意识形态问题相互交织,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形势误判,带来不良后果。因此,高校辅导员要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首先要对意识形态形势作出研判,对正在发生的或者潜在可能发生的事件作出科学的判断,以便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二是风险化解能力。是指勇于直面意识形态问题且能提出有效对策防止事态恶化的能力。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而尖锐,针对意识形态问题要实行源头控制,及时发现、科学处理,避免造成系统性意识形态风险。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意识形态问题上,要敢于直面问题,敢于亮剑,尽力将意识形态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沟通合作能力。是指通过沟通协调,组织动员构建意识形态工作合力的能力。意识形态斗争要确保取得“前哨战”的胜利,需要协同组织配合各方力量做好打“歼灭战”的准备。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发挥好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的作用,组织动员学校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在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构筑起安全防线。
3.依据职业知识结构,构建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反击型”能力结构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做人思想的工作,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难以将这项工作做好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6]因此,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要讲求防御,也要主动出击。“教思政〔2014〕2号”文件明确规定了高校辅导员理应具有的职业知识结构,包括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基础知识,也要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等。宽口径的知识结构,为构建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反击型”能力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结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知识结构,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增强意识形態工作主动性,构建起意识形态“反击型”能力结构。其能力结构理应包括:一是理论甄别能力。即善于区分判断“真假”意识形态问题和“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意识形态问题表现形式错综复杂,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专业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识别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陷阱”,旗帜鲜明的亮明“维护什么、反对什么、抵制什么”,避免陷入敌对势力刻意设置的理论陷阱。二是理论解释能力。即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理论只有能够解释现实,才能赢得学生的理解和认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经典理论成立的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有些理论与现实之间有了冲突,当理论不能很好地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学生就会对理论的正确性产生质疑。”[7]同理,在对待意识形态问题上,不能坐而论道,与学生夸夸其谈讲抽象的“大道理”,而是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用发展的理论解释不断发展着的实践。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时刻保持理论学习的热度和态度,密切关注现实问题,增强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三是话语表达能力。即运用话语表情达意的能力。“一种意识形态总要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和术语来叙述自己的。”[8]提升话语表达能力,这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在某些领域和场合“失语”困境的需要,失语就要挨骂。因此,高校辅导员要自觉提升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能力,善于运用生动鲜活和学生喜闻乐见话语表达方式,将日常学生关注的热点或敏感问题向学生讲清楚、讲彻底。运用话语魅力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的路径
提升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能力,需要围绕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教导型、防御型和反击型的能力结构,精准提升意识形态能力。
1.围绕“教导型”能力结构,增强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教导能力
结合“教导型”能力结构的特点,增强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教导能力。在实践中,一是要提供“教”的机会。高校辅导员属于“教师”系列,具有教书育人的职责。只有在“教”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意识形态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要根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安排一定的思政课教学任务。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思政课教师与高校辅导员两支队伍的协同。从高校领导层面,需要提升对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认知,要从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认识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切实为高校辅导员提供“教”的机会,促使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升意识形态能力。二是强调“导”的责任。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担负起“导师”和“朋友”的职责。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些许辅导员,缺乏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价值认知,将意识形态工作短视为“临时性的政治任务”,对待意识形态问题不主动、不积极,遇到问题绕着走、等着瞧等现象。这种逃避妥协的心态和行为极易造成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失守。为此,只有明确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导”的责任,制定考核标准,严格细化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才能增强其提升意识形态能力的自觉性。三是讲求“育”的方法。坚持宣传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任务要求,需要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当前“大学生对主题班会、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认同度较低”[9],由此意味着推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创新刻不容缓。为此,需要在内容选择、话语表达、教育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实效。
2.围绕“防御型”能力结构,增强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防御能力
防御能力,即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不退缩,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结合“防御型”意识形态能力结构的特点,增强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防御能力:一是要有“高”的站位。站位决定高度,决定立场,决定价值选择。站位高不高,决定视野远不远,路子对不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首先要对意识形态形势和态势作出正确的战略判断;要作出正确的战略判断,站位必须要高,高瞻才能远瞩。对高校辅导员而言,站位要高,实质是要求从政治的高度看待辅导员工作,发挥好政治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二是要有“敢”的担当。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而尖锐,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重要一员,要求高校辅导员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勇做“战士”,不做“绅士”,要敢于亮剑,敢于担当,冲锋在前,善于化解风险,或者及时控制意识形态风险的发生程度。三是增强“合”的实效。“合”即合力。换言之,在意识形态斗争中要有协同作战的意识,善于构筑合力,打“组合拳”,奏“交响乐”。意识形态斗争的特点,决定了要想有效抵制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攻击和渗透,孤军奋战是难以奏效的。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发挥好组织者的角色,协同专业教师、学生干部、党员教师、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做到同向同行,以便构筑起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强大合力。
3.围绕“反击型”能力结构,增强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反击能力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抢占思想舆论制高点,牢牢掌握话语权,抢领意识形态前沿阵地。进言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不仅要做好防御,更要主动出击。围绕“反击型”能力结构特点,增强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反击能力。一是要强化“研”的意识。“研”,即研究,只有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研究,才能了解新情况提出新举措。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需要“枪杆子”,但归根结底还要靠“笔杆子”,只有做到以理服人,才能凝聚共识、赢得人心。由此,高校辅导员如果把不好“笔杆子”,即缺乏“研”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做不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为此,高校辅导员也要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紧密结合起来,练就识别意识形态风险的慧眼,打好意识形态工作主动仗。二是运用“新”的方式。即意识形态工作要采用新理念、运用新技术、借助新载体,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摒弃“板起面孔命令式”“关起门来过堂式”等的传统教育方式,努力在创新工作形式上下功夫,积极探索“网上网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超时空、交互性、共享性的教育形式,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三是讲求“说”的艺术。“话语是思想的表达形式”[10],话语质量决定话语效度。要赢得对学生的话语权,关键是要增强“说”的艺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使得话语所承担的思想能够尽可能多地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可。”[11]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辅导员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优化选择话语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不说官话、空话、套话,说富有亲和力的“掏心窝子”的话。只有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把深刻的道理讲透、讲活,才能彻底掌握学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陈宪良,张斯琪.新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5):58-62.
[3]贺来.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5.
[4]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39.
[5]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7-09-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67.
[7]王永友.贯穿科学思维方法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9):83-85.
[8]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
[9]张平.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实证研究——基于知信行模式的理论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21(3):92-111.
[10]艾四林,陳钿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三重维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10.
[11]李安增,孙秦敏.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理论审思[J].山东社会科学,2020(10):121-127.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