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青,刘治国,刘 娟,何翊丹,张 璐,朱凤鸣
(1.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63;2.苏州科技城科技和人才局,江苏 苏州 215163;3.浙江大学 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8)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当今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影响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性力量[1],对于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竞争力塑造具有重大影响。新型研发机构是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当前,作为区域创新“生力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排头兵”、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先锋队”,新型研发机构被视为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是全面深化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重要力量[2]。我国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正在不断提速加码,创新集群不仅是企业、产业的集群,还是围绕科技型企业的创新主体,一大批高校院所、重大科创载体、新型研发机构等与之紧密联动,进而构建共同体。
江苏是全国率先探索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主要区域之一,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江苏省提出要以加快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培育为重点,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更大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在此契机下,进一步研究新型研发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发展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区域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新模式与新机制,以创新驱动践行科技自立自强,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2022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要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创新型产业集群迎来新的重要发展机遇。截至2023年2月,全国共有创新型产业集群193家,集群产业覆盖了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正全力“开跑”。
2020年11月,江苏省出台《江苏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评价工作指引》,全面启动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为争创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江苏省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总数达19家,居全国第2。2023年2月,江苏省发布《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以加快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培育为重点,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更大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则是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必然要求[3]。新型研发机构在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贡献。2019年9月,科学技术部公布《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义,它是顺应技术创新需求的产物,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为核心,是一类独立法人机构[4]。目前,伴随着一系列支持政策密集出台,新型研发机构加速在全国落地,规模效应初显,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科技产业力量。
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起步较早,全省高度重视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和培育工作。近年来,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部署和地方创新发展需求,政府大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最具活力的“试验田”,在支撑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省“十四五”规划指出,要聚焦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面向“卡脖子”领域技术创新需求,充分发挥地方、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以及新型研发机构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地方、园区联合高校院所、创新型领军企业共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促进高端创新资源与江苏省产业更加有效对接。截至2020年,江苏省共有省统新型研发机构438家,年开展技术服务4.5万多项次,转化科技成果近1 000项,累计引进、孵化企业4 000余家,年收入超100亿元,成为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的重要力量。
当前,江苏多措并举推动做强做大“一区一战略产业”,全面启动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2013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目前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产业创新集群作为一种集中政府、企业、研发机构等要素的产业发展模式,要探讨如何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作用,从而助推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为江苏省争创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江苏省产业创新集群旨在充分发挥区域产业集聚作用,以集聚创新资源和营造特色创新生态为抓手,推动产业链相关联企业、研发机构、服务平台分工合作和协同创新,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水平。2023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集群培育和产业强链为主要抓手,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努力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近年来,江苏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2020年,苏州市制定出台《苏州市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发展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强调要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强化源头技术供给,努力构建研发特色鲜明、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多类型机构汇聚的新型研发机构集群。2022新年第一会更是强调,要增强研发机构在创新集群中的策源功能,不断提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2021年,南京市出台《南京市建设平台型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工作方案》,提出进一步提升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质效,培育一批平台型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2023年,无锡市出台《关于构建“465”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科创载体、新型研发机构、战略性创新平台、企业研发机构全面布局,推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
2.2.1 中科苏州药物研究院推动苏州工业园区生物药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引进的重点平台型项目,中科苏州药物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8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致力于打造涵盖药物早期发现、临床研究、制剂中试及上市生产等完整的平台体系。研究院通过研发技术平台支撑、新药篮众创空间的集约化运营、协耀资本的市场化推动,目前已经累计孵化引进逾80家企业,涉及化药、小核酸药物、临床服务等多个细分领域。
园区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所等大院大所,为当地企业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在中科苏州药物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推动下,苏州工业园区生物药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首批江苏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名单。截至2022年10月,园区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2 000家,综合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均居全国前列。
2.2.2 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推动南京江宁区未来网络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等作为理事单位组建。作为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未来网络核心技术研发的机构,研究院致力于成为我国未来网络发展的行业龙头、网信核心技术的科研领头、创新技术应用的产业源头。
该研究院在前沿技术攻关、孵化创新企业、集聚高端人才方面成果显著,先后集聚了通信领域创新团队61个,创办孵化企业60家。在该研究院的推动下,未来网络产业集群在南京江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研究院附近的未来网络小镇,从上游研发到下游应用的未来网络相关公司已集聚16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20%。随着未来网络初步实现产业化,南京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在未来网络、航空航天、区块链、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率先布局形成一批未来产业集群,未来产业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
2.2.3 江苏省产研院智能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研究所推动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江苏省产研院智能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研究所成立于2013年12月,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省产研院”)、无锡高新区和一批国内外集成电路设计专家及教授发起成立。定位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为产业发展持续提供技术。江苏省产研院下设专业研究所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专业研究所主要采取共建制和加盟制等方式组建。
江苏省产研院智能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研究所作为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领域的龙头研发机构,大力支撑高新区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截至2022年,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总产业规模达1 352亿元,约占全国1/9,成为国内首个完整覆盖集成电路产业研发、制造、封测、设计、装备、应用和服务等环节的集群,产业规模在全国高新区中名列前茅。
目前,新型研发机构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由于新型研发机构模式新、政策活,在探索解决经济、科技“两张皮”,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有大量探索。但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我国新时代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新兴事物,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按照当前服务产业创新集群、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机遇,新型研发机构赋能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仍面临一定挑战与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新型研发机构在我国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不明确,且机构核心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等不明确,部分机构缺乏与地方企业、行业的深度融合,在源头上没有契合产业、根植产业、引领产业,对市场理解十分有限,技术创新与企业衔接程度不够紧密,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严重。
同时,作为嫁接技术创新到产业应用的桥梁,多数机构存在自我造血能力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研发人员配置不合理、专业化公共平台建设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技术转化能力。目前,机构缺少专业化技术中介队伍,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配置创新要素,造成研发成果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难以有效转化,作用发挥不足,尤其是在一些产业交叉领域,出现了难以产业化或产业化成效不显著的问题。
不少新型研发机构并未充分发挥其人才资源优势,高端科创人才欠缺严重、引才机制不够健全、引进成效不明显,机构科创人员规模有限,在引进和留住高端人才方面普遍表现不佳[5]。同时,机构用人和薪酬制度上仍受到传统事业单位制度约束,普遍存在人才引培留用等困难,人才活力释放不够。
部分新型研发机构没有充分挖掘其母体“创新源头”的优势,其整合科研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等多方面资源水平有限,普遍存在与母体科研和人才建设脱节等问题。多数新型研发机构仅围绕几个产业领域进行发展,全面性、广泛性不足,机构局限于某个产业,导致可赋能的产业领域受限。多数新型研发机构自主创新核心能力和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仍需提高,具有国际或国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发机构较少,甚至部分新型研发机构还处于产业链层级的低端,大量关键技术仍需从国外引进。
功能重合、新兴行业集中度较高是新型研发机构的“通病”之一。江苏省各地面临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导致各地新型研发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快慢、企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一致,盲目建设导致部分区域新型研发机构过度集中,出现了重复建设。同时,各地重点产业领域整体统筹布局的缺乏,致使不同地区间、同一区域内部新型研发机构在同一产业领域出现重复建设、交叉建设的现象,导致创新资源分散、利用率低。
目前,缺乏专门面向新型研发机构联动的公共服务网络,机构之间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协同创新数据网络效应发挥不足,围绕运营共性问题及发展合作的同业交流联动机制尚未形成,统筹协调推动机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抓手不足。因此,各机构间无法发挥网络化协同效应,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以及创新要素自由流通未完全形成,更难言协同创新、共享共促。
制度壁垒是跨区域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目前江苏省已聚集了大量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但由于苏北苏中地区整体发展较为薄弱,苏南五市作为江苏省的经济中心,资金、技术、人才相对丰富,机构建设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两极分化严重。因此,新型研发机构在提供跨区域服务时、在享受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交流合作存在较大障碍,客观上存在的区域协同创新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影响了区域间新型研发机构的协同创新发展。
部分新型研发机构在带动区域内产业建设、产研融合、成果转化等方面已有一定影响,但仅能辐射所在版块内的产业发展,尚未引领推动江苏省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江苏省协同创新体系、协同创新动力机制、创新资源共享长效机制不健全,科创资源、人才资源、政策资源的不对称,也造成机构间的跨区域联动服务不足。
要明确新型研发机构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树立产业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战略定位,按照市场化机制运行,引导机构从事基础研究、产业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给企业提供研发服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等,着力破除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
一要引导机构围绕江苏省产业创新集群方向重点建设布局,挖掘母体创新资源优势,整合学科交叉资源,在攻克“卡脖子”问题上发挥源头作用,围绕产业或行业集聚培育或引进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形成机构集群化和规模化。
二要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工作,支持机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管理办法,助力其建立企业孵化、合作开发、技术转移、技术转化等多元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途径,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促进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要整合区域技术转移建设工作,进一步组建职业技术经纪梯队,健全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
新型研发机构应充分挖掘母体及自身的优势学科、高层次人才资源,发挥其人才泵、创新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鼓励机构联合母体和区内企业联合研发,在重点产业自主可控上破难题,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求突破,在推动协同创新上见实效。
一要保障机构人才培养、引进、发展权,开展人才激励机制,将科研成果处置自主权与人才激励自主权相结合,鼓励科技人才在高校、机构以及企业之间进行流动,将其纳入政府人才培养体系和基本预算范围,给予高端创新人才持续支持。同时,持续开展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以产业化为导向建立多种类型创新平台,进一步发挥机构产业创新引领作用。
二要引导机构围绕产业创新集群方向,组织产业上下游核心研发机构及企业进行产业联合创新,与头部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牵头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引领周边地区乃至其他地区创新链、产业链、经济链的一体化发展。要充分发挥机构资源集聚优势,加快打造一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能力强、研发人才集聚度高、体制机制灵活性好的机构,提高机构产业创新引领力。
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之间加强研发合作,组建协同创新网络,与地方产业创新集群形成有效衔接。鼓励新型研发机构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共用创新资源、共做产业支撑、共同创新发展,合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共同推进各领域重大科学计划与工程。
一要紧抓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切实发挥示范性新型研发机构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之间加强研发合作,组建协同创新网络,加快构建优势互补、协同高效、融合发展新格局,与地方产业创新集群形成有效衔接。
二要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产业创新集成平台,通过协同创新平台,搭建创新创业联合体,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间的相互协同,推进科技资源体系化配置、创新主体生态化聚合。要充分激活区域机构协同创新活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朋友圈”科技成果协同转移转化,以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完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鼓励并推动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推动技术信息、技术资源、服务资源等跨区域流动流通,大力推动技术要素流转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新型研发机构主动寻找产业分工协作机会,融入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提升全市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一要引导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优化整合形成产业发展“热力图”,突破行政区域、专业化平台局限,全面融通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发挥平台产业化联动最大效能,实现效率最高的跨区域协同创新与高质量转化。
二要鼓励新型研发机构主动把握开放融通机会,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重要机遇,用足同城合作利好,加强建设跨区域联动服务能力,带动其优势产业领域走出去、引进来,加快全域服务覆盖,从而带动江苏省乃至全国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发展。
当前面临国家优化科技发展战略布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攻坚阶段,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和密度。通过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策源功能,进一步抓住产业创新集群重要机遇,做好融通支撑,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的必由之路,是助力江苏建设科技强省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然而,目前江苏省乃至全国各地产业创新集群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文献资料、机构推动案例较少,因此本研究能利用的数据、资料十分有限,未能对产业创新集群进行更深层次、更广幅度的深入分析。后续,本研究将继续完善落实提出的对策与建议,并在落地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优化与完善,对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赋能产业创新集群做出更深入的对策建议,以助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