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熠,宗 怡
(苏州大学 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1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实质性启动。
高校是“双一流”建设的主体,高校实验室是培育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在“双一流”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以及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是所有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高校实验室兼具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作用,其管理涵盖平台建设,设备、试剂等实验材料购置及管理,安全管理等工作。“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实验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一流”建设的双重任务——既要产出一流的成果,又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基地即实验室来支撑。因此,亟须推进实验室的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和高质量建设,实际工作中除了一流的硬件条件,还要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和一流的管理保障;同时,针对实验室既要服务科研又要服务教学的职能,还要加强科教融合,以研促教,寓教于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发展迅速,实验室软硬件及管理工作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高校实验室管理队伍往往承担了多重任务,除实验平台的日常建设管理外,还包含仪器设备操作维护及培训、教学科研任务等,是科研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随着高校实验室规模及管理队伍的扩大,实验室管理队伍存在很多共性问题:实验室规模发展过快、设备的增加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管理尤其是相关专业人员不足、不稳定,岗位定位不清晰,发展定位不明确,对学校教学科研活动支撑不够;人才缺乏活力、主动性及创造性不足、操作实践技能不扎实、培训提升不够导致人员能力参差不齐;配置结构不合理导致有些管理表面化、程序化[1],降低了实验效率,造成了资源浪费;实验室管理工作不受重视,长期被定位是“教辅人员”,激励机制不强,没有针对性的职业上升渠道,加速人员流失,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等问题。
健全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和制度是确保实验室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随着实验室承担的职能越来越多,管理部门多、管理体系复杂、管理界限不清晰,比如涉及教学、科研、设备、后勤等多个职能管理部分,导致多头管理,责权设置不合理或不清晰,体制不顺;实验室定位不清晰,布局不合理,建设重点不突出,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建设发展的需求;随着实验室的快速发展,过去的管理制度无法适应新的管理需求,出现了规章制度的空白区,缺乏行之有效的系统制度、管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持续调整改进机制,影响实验室管理效率[2]。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原因在于多种层面。环境等客观因素:因实验室开放、资源共享等原因,造成人员流动性大,危险源种类多且变化快,实验过程风险复杂难辨;缺乏专业的安全设施,硬件环境、安全设施配置不到位,加之老旧的安全设施状况频发,不及时整改,如老旧设备及电路不及时维护维修,大功率电器不能及时配备及升级与之匹配的电路系统。主观因素: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3],危险性认知不足,不按操作流程规范操作;管理过程粗放、制定的流程不规范或不易执行,无法落实到位;没有建立合理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评价体系及风险评估制度,安全管理只停留于表面,没有引起管理层面的足够重视,只靠少量的执行人员做一些简单的安全巡查,缺乏对特种设备、大功率设备、危化药品等特殊设备和药品的专业监督和管理;安全培训过于机械化,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够。
当前,不少高校设备登记使用、维修、试剂领用等基本信息收集仍然依靠手工填写,不便溯源和统计,或信息化程度低,很多信息仍然需要人工录入、重复录入;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申请审批流程仍然以纸质化为主,手续烦琐,周期较长,工作效率低;有些学校管理系统多,但各业务系统孤立,数据不共享,导致实验资源利用率不高;缺少对危险源的智能安全监管及应急预防措施等[4]。另外,由于很多高校实验场地条件及资源有限,实验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无法看清实验操作演示过程,影响教学效果。
实验室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其工作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双重特点,应该以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为指导,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前瞻性地做好总体战略规划和方向建设,打通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做好制度的保障、专业人员的投入、智慧化的管理,同时切实保障实验室安全。
应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管理队伍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根据“双一流”建设需求,建立配备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队伍。
(1)通过外引内培,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既要引进专业的高素质管理、技术人才,发挥专业水平,从技术上保证实验室规则制度的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尤其是面对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综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又要根据各阶段岗位需求及实验室发展需要,动态调整管理及技术人员各层次人才的比例[5],以及队伍梯度。
(2)通过分类管理,完善用人机制、管理体制、培训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等方面,构建队伍建设长效化机制,促进队伍的培养成长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优化校、院、实验室管理人员结构及规模。针对实验室管理队伍构建专门的晋升通道,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注意青年骨干的晋升需求,利于稳定实验室人才队伍的核心构成,保障工作的持续开展。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采取固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的方式,加强交流融合、优势互补。对各岗位人员进行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分类培训和专题讲座,参与高校或企业同行交流,强化服务意识,提升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培育打造富有工匠精神的实验室管理队伍;设置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专项荣誉或奖励[6]。
3.2.1 结构及管理体系方面
以支撑“双一流”建设为总要求,结合学科定位和教学科研需求,合理布局、统筹实验室建设及发展规划,根据国家所需、行业所需,制定并定期调整相应的实验室规划及发展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架构,打破校院之间、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壁垒,构建横纵向交叉的网格化管理结构,明确管理职责和权力,压实管理责任,以改善工作效率低、互相推诿的问题;同时,统筹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校院、院院联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健全制度体系,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探索建立符合高校自身特色的实验室管理办法,形成一整套实验室建设、安全、经费等制度[7],管好“物”;以及有关的人员考核、责任、奖罚、晋升制度,管好“人”,促进实验室向纵深发展。做好应急预案,按章办事,同时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使制度落到实处,最终实现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闭环化管理。
3.2.2 文化体系方面
充分认识实验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实验室发展方向为指引,注重内涵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主体意识,激发创造性和打造高素质管理队伍,树立良好的价值认同感和使命责任感,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实验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激发团队潜力。
按照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规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要求,落实安全责任体系、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安全准入、条件保障,以及危险化学品等危险源的安全管理内容。建立安全责任制,明确人员及分工,责任落实到人;严格奖惩措施,对于不遵守实验规章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等,对于表现优秀的则给予表彰及奖励;制定全面、细致的标准流程和操作规范,以及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做到有据可循、有章可依,确保实验过程中及意外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操作执行;组织安全教育培训,落实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演练,采用当前比较活跃的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宣传宣讲,或可以考虑纳入实践考核,与师生的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增强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之掌握安全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建立完善安全培训体系及系统培训内容;改善实验室硬件和软件条件[8],为师生营造安全的实验环境,如完善配备各类消防器材、急救设施、加装电路及漏电保护、升级语音广播及报警系统、张贴醒目标识、配置化学药品及生物制品专用设备等,同时根据设备更新换代或大功率设备,及时改造电路装置;严格化学品准入制度及仪器使用制度[9],完善各品类试剂药品的安全要求,以及仪器的使用规则,规范采购、使用、维护、后处理的整个过程,尤其是高压、放射等因使用不当存在巨大潜在危险的专业设备,同时规则和要求尽量做到全面且易于理解及执行;规范人员准入制度,经过严格的申请-培训-实操-考核环节才能够获得仪器的使用权;加强监管,组织各领域专家定期且高质量的安全检查及重点领域排查,及时更新检查内容,事后隐患整改追踪、处置。
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行智慧化管理,打造一体化平台,可以使实验室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强化实验室的资源开放共享、人事物的快捷管理[10],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规范了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差错、节约运行成本。
根据管理体系和架构,分类管理设备、试剂耗材、人员、平台[11]。设备:可以涵盖使用前的使用方法及操作视频演示、预约,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记录、设备的实时状态如空闲中、故障等,以及使用后的报修、维护等全过程。试剂耗材:购买中提示药品试剂/耗材的采购进度、加强特殊药品的采购审批管理、试剂/耗材使用中的存量管理,以及危险化学品、实验废弃物的管理。人员:结合准入制度设置的门禁系统和进出人员后台记录,及时发布各类提醒通知,减少人为记录因素带来的不便与不准确的问题。平台:设置完备的监控系统,通过数据汇总分析,为管理优化提供参考;完善设备的资源共享与管理,服务于校内不同院系甚至校外的科学研究,减少重复购置产生的浪费,促进开放共享合作,利于科技及学科发展的交流融合和协同创新。通过全流程全方位管理,实现流程化,数据可追溯、可视化,整体上提升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效率。
通过高清多媒体演示系统,开展智慧教学,如配置高清摄像头记录实验过程,并同步播放,供上课的学生观看。可以开启录制,作为教学录像上传至资源平台,供交流学习,未选择该门实验课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或手机移动端选择观看,实现实验室功能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多元性。
实验室是高校实现“双一流”目标的重要载体,高校应高度重视实验室管理工作,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做好统筹规划,完善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管理队伍素质,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强化智慧化管理,实现科技赋能,为“双一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