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摘要:近几年来,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音乐不但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提高素养,它也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当下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创造创新及其美育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设计策略,旨在把音乐教育浸入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发展的强助力。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实践创新 美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如“优化教育活动中知识传授过程,开展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不断地被音乐教师们所理解和接受,并实践于各自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不断地学习、研究、探索、实践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巨大影响。
一、让学生在歌声中成长
近几年来,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音乐不但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提高素养,它也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学好音乐,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其次,在音乐教学中,示范歌曲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一环,对一堂课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示范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层次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自己学会唱谱。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使学生树立信心。在歌唱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唱,还要启发学生唱好,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情绪及意境。可以在歌曲中进行角色扮演,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还可以设计新的表现形式阐释歌曲。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们的音乐素质,还能帮助学生巩固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1]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进步的条件,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是否富有生机和活力与持续发展的标志。音乐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这是建设跨世纪的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新课改要求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主动发现的学习方式,重视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创新能力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熏陶,充分凸显小学音乐教学的特色和育人效果,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以及熏陶下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逐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水平,特别是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关键在于,音乐教育不能脱离实际,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用富有人文魅力的歌曲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以“美”育人
在教學中,教师要满怀激情地把音乐作品的内在的情感通过传神的眉目、喜悦的笑脸、生动的手势表达出来。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审美的主体,他们受中华五千年古老深厚文化的影响,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积淀。结合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教育的外延,增加教育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教育目的。在音乐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融合教学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运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是音乐家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2]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寻找有效途径,关注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我们每位音乐工作者应该做的是:假如音乐是清泉,就让它流得更欢快;假如音乐是熔炉,就让它燃烧得更旺。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通过不断接触音乐,让他们深入音乐艺术的殿堂,在音乐的熏陶中得到精神和境界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陈彪.让音符润泽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教师,2012(9):157-158.
[2]徐丽萍.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育科研论坛,2009(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