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中国电影人才培养的体系重构与模式创新

2023-09-03 15:35姚争冯建超
中国大学教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姚争 冯建超

摘 要:中国从电影大国发展成电影强国的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电影人才培养需要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量提升。从美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经验看,电影人才质量的提升需要面向电影工业,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重心从本科向硕士阶段上移,并在硕士培养阶段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我国电影人才培养现状看,依然存在体系不尽完善、模式滞后行业的挑战,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颁布为电影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带来了重要机遇。我国高质量电影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以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目标上进一步强化高校与电影产业强关联性,需要在电影工业的真实场景之下,探索高质量电影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

关键词:电影强国;电影人才;MFA;培养模式

2021年11月,国家电影局印发《“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简称《规划》)[1],提出了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目标,并说明了电影强国建设的若干重要内容:包括创作生产能力、精品力作数量、电影市场规模、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电影艺术家、世界电影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等。纵观整个规划,质量出现了18次,其中6次强调高质量,明确建设电影强国必须要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中国电影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必须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而要完成这些任务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电影强国建设核心在于高质量的电影创作生产,基础在于高质量的电影人才培养。

一、高质量电影人才的基本内涵

对于高质量的电影人才培养,需要从两个维度考察。一是从人才纵向对比的角度,新阶段培养出的电影人才需要比以往电影人具有更高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则是从电影产业发展需求的横向角度对人才质量的考察。电影人才培养必须服务电影强国建设,符合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需求。更高的质量意味着电影人才培养,不仅要能够适应当前电影产业、工业化发展,并且要能够不断推动、引领电影产业、工业化的发展。因而高质量电影人才应该包括两类,适应当前电影产业专门岗位所需、能够进一步推动电影技术创新的高质量专业人才,我们称之为电影人才1。此外还需要熟悉电影生产全流程,能够从整体上提高电影创作水平的高质量复合人才,我们称之为电影人才2。

电影人才1,就是《规划》中提出的“摄影、录音、美术、灯光、音效、服装、化妆、道具、特技、特效和后期制作等专业人才”[1]。这类人才掌握专门技术,从事电影行业中的某一岗位,高度专业化,决定了电影工业体系中某一环节水平高低。电影工业化发展的本质就是电影创作各环节分工明确,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推动专业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整体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与西方电影强国差距最为明显的地方。陈岩在2018年就提出“美国成熟的电影工业背后是各有所长的专业技术人才,而我国电影产业的各领域,……他们的专业程度与其美国同行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2]。

电影人才2,是指熟悉电影生产全流程的高质量复合人才,是电影创作的核心,也是引领推动电影行业整体发展的动力。《规划》中提出要培养“电影科技人才、 兼具艺术素养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创作人才, 以及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其中“兼具艺术素养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创作人才”就是本文提出的电影人才2。对于电影产业发展而言,其基础在于电影生产创作,因而电影教育的首要工作在于培养电影创作人员。电影生产创作高质量人才应该熟悉电影工业生产创作全流程,擅长多个电影生产创作环节,能够将电影工业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能够将艺术审美通过电影呈现出来,传递人文精神,在电影工业技术与艺术人文两方面为电影创作提供双引擎。此外电影科技人才推动电影科技前沿发展,经营管理人才是电影商业运作、扩大经济社会影响的决定因素。这两类人才的培养不仅依赖于电影学科、电影教育,还依赖于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等学科与电影学科的交叉渗透,这一点本文暂不进行讨论。

二、美国电影人才培养发展历程与经验

电影强国建设、电影产业与工业化发展、高质量电影人才培养,对于中国电影人、电影教育来说是全新的使命任务,如何开展教学改革、教育创新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在提高质量这一总体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了解美国等影视强国的人才培养发展历史与前沿,分析我国电影人才培养现状,找到高质量电影人才培养中国方案,就显得尤为必要。

1.美国电影产业发展背景下电影人才培养发展历程回顾

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产业是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蓬勃的电影产业发展催生了电影教育。于是在1929 年,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成立了美国大学中最早的电影教育系(Department of Cinema)[3]。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号称为距离好莱坞最近的电影学院。

二战后,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美国需要用电影在全球展现美国形象,同时需要将电影这一美国最具优势的艺术形式,提升到更高的历史地位,于是1965年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签署了建设美国电影学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AFI)的提案。[4]同时,美国电视产业蓬勃发展,“1941年NBC、CBS分别取得电视牌照, 成为第一批商业电视台。二战结束后, 电视业得到了近乎山呼海啸的发展”[5],电影行业由此受到了電视业发展的巨大挑战。电影公司纷纷认识到,提升电影质量是应对电视行业挑战的唯一方法,因而提出了吸引具有卓越创作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加入电影行业的发展战略。面对国家形象树立、电影艺术地位提升、电影行业发展需求的三重任务,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电影教育面临着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正与当今我国电影教育发展态势相近。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需求,1967年美国电影学院(AFI)成立,并于1969年成立了研究生院(AFI Conservatory),这是美国电影艺术硕士培养的开端。除了AFI之外,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也于1965年在美国东海岸的文化中心——纽约成立。新成立的电影学院培养出一批高端电影人才,形成了以斯皮尔伯格为代表的美国“电影学院派”(The Film School Generation)[6],他们拍摄出了一批优秀电影,推动了好莱坞电影工业化发展。这些勇于创新的电影学院自身也得到了发展,近几年好莱坞报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总是将美国电影学院或者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列为美国25所最佳电影学院前两位[7]。正如张末所总结的,美国电影产业与电影教育的关系呈现双向良性互动:产业成型诞生教育,教育进步塑造产业;产业发展人才短缺,教育增长培养规模;产业低落需要推动,教育增长培养质量[8]。在经过量的扩张后,面对行业发展的挑战,电影教育必须通过提高质量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以MFA为核心的高质量电影人才培养

创立MFA电影艺术硕士学位是美国电影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举措。在1969年,AFI开始了电影艺术硕士人才培养之后,20世纪70年代美国各大电影学院纷纷开展电影艺术硕士培养,有力地推动了好莱坞电影产业在70年代的兴盛。如今MFA已经形成了美国各大电影学院的核心,比如南加州大学设有电影理论、动画与数字、交互媒体、电影与电影制作、影视制片、电影电视编剧等六个MFA学位。AFI设有电影摄影、导演、剪辑、制片、美术设计、编剧等六个方向[3],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的MFA培养则强调电影多元综合能力培养,前两年不分专业进行全方位培养,最后一年学生则从摄影、制片、剪辑等方向中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开展实践、完成毕业作品[9]。美国电影教育开创MFA项目,为电影从业者提高能力、学位层次提供了教育支持,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满足了学生、行业对教育的诉求。

艺术硕士的高质量主要体现在实践性与创造性上。美国是艺术硕士(Master of Fine Arts,MFA)发展最为完善的国家,美国艺术院校协会(CAA)网站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标准有详细的规定,强调MFA是视觉与设计艺术(Fine Arts)的最高学位,即“Terminal Degrees in the Visual Arts and Design”[10]。同时规定了MFA学位的要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学位授予者应该能够拓展艺术观念、具有创造性(conceptual development and creative),应该能够熟练地使用工具、材料和艺术技巧(skillful use of tools, materials, and artistic techniques)进行创作。简而言之,创意与创作是艺术硕士两项核心能力。

美国电影艺术硕士的培养,则继承了艺术硕士的总体要求,强调电影实践创作能力培养,学位授予标准主要看学生在创作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艺术创作技能、表现力与创意。AFI研究生院明确提出,首先,其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极高的实践性,即要考察其利用电影讲述故事的技巧与创意(To examine the origins and techniques of storytelling)。其次,MFA毕业生需要有极高的专业性,要达到电影学科的最高专业标准(To graduate Fellows fully equipped to meet the highest professional standards of their discipline)。最后,MFA毕业生还需要有较高的综合性,即电影艺术素养,需要对电影艺术有深刻的欣赏和理解(To graduate Fellows with a deep appreci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 of motion pictures.)[11]。而所有这些要求,最终都体现在学生的毕业作品上。正如张琦、刘辉所总结的:“艺术学硕士属于实践类的学位, 它不一定依据一篇毕业论文, 而是依据一些艺术作品, 可以是视觉作品、剧作或影片。”[12]

3.MFA产教融合的培养特征

根据孙绍谊的观点,美国电影教育本科阶段主要强调通识教育,电影专业本科生有2/3的学分要学习其他学院开设的课程,夯实人文素养基础。MFA阶段则强调专业性、实践性,强调以电影创作为核心,MFA所有课程均为专业课,要在本学院学习,并且每学期有短片创作,毕业作品作为学习的最终成果。而美国电影学术硕士的培养“重视思辨和论述能力,以及对某些电影和文化现象的独特分析”[13]。可以看出,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属性本质上与电影学术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硕士、博士教育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电影MFA的培养与通识教育、学术人才培养相比具有自己的特征。

在这里,我们将这一特征总结为产教融合、对接电影行业一线。为了突出培养MFA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美国影视教育在与电影产业的合作上非常重视,在硬件设备、师资、课程、专业、项目等方面以产教融合为主要手段,实现电影硕士教育对接电影产业一线需求。

(1)在硬件上全面对接行业一线。美国各大电影学院均非常重视教学硬件建设,并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与行业一线看齐,甚至高出行业一线要求。如查普曼大学道奇电影学院拥有达到好莱坞电影工业生产标准的工作室,硬件设施在美国电影学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2)在师资上全面对接行业一线。各大电影学院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引进行业师资,既加强了与行业一线的联系,也建设了突出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3)学校管理层全面对接行业一线。不少电影学院将业界行业巨头纳入到学校的董事会中,依靠这些校董在影视产业的人脉,让美国一线机构和制片公司为学校学生提供培训与实习的机会。

(4)专业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对接行业一线。美国各大电影学院的实践课(Workshop)种类丰富,针对不同专业的开设不同的实践课,突出电影硕士的专业能力培养。

美国电影教育发展历程,及其以MFA为核心产教融合、对接行业一线培养高质量电影人才的特征,对我国电影人才培养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也再次印证了这一基本规律:高质量电影人才首先是电影产业、工业化发展所需的人才,中国电影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服务电影工业化发展的重担;高质量的电影教育,必须要以电影创作为核心能力,培养能够创作出高质量电影作品的电影人才。我国在电影强国建设的重要阶段设立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既符合电影学科建设与电影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符合电影强国建设、高质量电影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高质量电影人才培养的体系重构与目标重审

从1952年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整合力量,正式开始全国招生算起[14],新中国电影教育已经走过了70年历程。70年来,我国电影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系的不断完善,主体不断多元化,有力推动了我国电影产业发展。但目前以电影本科阶段教育为核心的电影人才培养体系发展遇到了新需求的挑战。目前我国电影本科教育主要有通识型与应用型两种类型取向。以通识教育为主,毕业生在专业上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要,毕业后难以进入行业一线开展实践;以专业技术教育为主,人文素养不足,技术上也只能以应用为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成长为高质量人才。而根据调查,电影产业体系所需人才大体呈现金字塔型分布,即需要80%的岗位性人才,包括场记、灯光、收音、剧务等等;19%中坚力量,包括录音师、剪辑师、灯光师、导演、演员、摄像等;1%头部领军人才,大导演、知名演員等。因而在影视教育在规模结构上呈现出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的不对称。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对于电影本科专业的建设开始进行深入反思,尤其是新文科建设以来,电影本科教育高度重视学科交叉、重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控制艺术类本科专业布点,开展本科专业新文科建设,实现内涵发展成为电影相关专业的共识。

2021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电影产业发展迈入了全面建设电影强国的新征程,电影教育需要迎接新挑战,电影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教育部数据,我国在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2012年的35%增至2021年的58%,博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5.8%增至9%,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同等重要、分类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15]。其中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取得了飞速发展。从2005年《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16]颁布开始,到2021年,艺术硕士培养单位已从最初的32所增加到276所,招收艺术硕士达8万人。可以说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将成为艺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近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17]。新的目录中,艺术学门类下设艺术学一级学科,可以授予艺术学硕士、博士学位;另设有6个专业学位,均可授予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学位,包括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2023年该目录实施后,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与博士点将不断增加,电影人才的学历学位水平不断提高,为电影教育创新、高质量电影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电影教育相关学院、教师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中国一流学科体系建设的高度理解新版目录,利用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设置的契机,推动电影人才培养提高层次、提高质量。从电影人才培养的总体布局出发,明确高质量电影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路径,扩大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队伍,开展专业博士培养,构建符合电影产业发展需要的电影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电影教育结构体系,促进电影教育提质增效,满足国家电影强国、文化强国战略对高层次电影人才的需求。

1.双轨型电影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2022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实施,规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未来必定会形成以电影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构成的电影高等教育的基石。其中电影职业教育,其学位以专科和本科为主,主要培养灯光、剧务等电影行业的岗位性人才,体现职业性实践性特征;而电影普通高等教育则体现通识性特征,强调电影人才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对电影创作与电影行业的整体理解,也将有部分院校以应用型电影技术人才培养为主。从数量上看,则呈现出职业教育、应用型教育多于普通教育的态势,对接电影行业实际人才需求结构。

在高质量人才培养上,则明显体现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条发展路径的区别。艺术学硕士(戏剧与影视方向)主要对电影艺术进行历史、理论和批评研究,为影视教育和影视一线提供理论人才。而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本文主要特指电影专业),则突出电影人才的创作、创意能力培养,对接行业发展所需,为电影行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资源。在人数规模上同样应该呈现专业硕士博士多于学术硕士博士的态势。

2.专业人才、学术人才两条成长路径的区别与联系

双轨型结构中明显体现了学术与专业发展两条电影人才成长路径。专业发展路径中,有职业专科本科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型电影专业、专业硕士、专业博士这一条完整道路。学术发展路径中,也有普通教育中的通识型电影专业、学术硕士、学术博士这一条完整道路。

尽管电影教育呈现学术与专业两条发展路径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是进入不同发展路径并不意味着无法更换。比如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学习后完全可以通过考核进入学术硕士、学术博士路径学习;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艺术学硕士也应可以根据自己特長与兴趣选择攻读电影相关的艺术学博士、戏剧与影视专业博士学位。

本文关注本科阶段电影通识教育、戏剧与影视专硕、专博的成长路径,这是培养电影高质量人才最理想途径。专硕阶段是高质量电影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的生源入口要求多元化,不一定必须是影视相关专业,但学生应该对艺术、人文、电影有形而上的理解,有比较成熟的价值观,对电影艺术叙事和视听语言有足够兴趣和一定掌握。在专业硕士阶段,更加重视电影创作能力培养,对电影技术和技巧进行分科分类的进阶式训练,以期用形而下表现形而上。

3.高质量电影人才培养的“四合”目标

从电影创作这一核心能力出发,本文认为,通过本科、专业硕士阶段的培养,高质量电影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四种特质,成为文理综合、通专结合、知行合一、中外融合的“四合”电影人才。

(1)文理综合:指高质量电影人才应该具有文理综合的基本属性,文是指人文与艺术素养,理是指对科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文理综合培养本质上是一种通识教育,需要学生学习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在本科阶段打下基础,甚至可以在本科四年中不接触电影专业知识。

(2)通专结合:指高质量电影人才应该掌握电影工业流程中的某项技能,同时又能够对电影工业形成整体观念、了解电影生产创作的各个环节,能够与其他环节人员进行深度沟通交流。戏剧与影视硕士阶段的教育也许还无法直接培养出电影人才2,但是必须要能够培养出电影人才1,确保其能够进入电影生产一线,并为其掌握其他电影相关技能,成长为电影人才2打下基础。

(3)知行合一:指高质量电影人才既要掌握电影创作相关理论,也要形成实践创作能力。知行合一是我国教育传统的宝贵原理,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将其解释为电影专业知识、电影创作能力培养同样适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创作,实践创作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是高质量人才成长的必然道路。教学阶段贯彻知行合一理念,进入电影行业后,同样需要电影人才有知行合一的意识,不断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学习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4)中外融合:指高质量电影人才要有中国特质,能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发扬中国电影行业、电影教育发展的优良传统。同时还需要具有国际合作能力,能够与世界同行沟通合作开展创作,更要放眼世界、心怀中国,在强化电影工业化建设基础上,推动中国电影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要有国际传播能力,运用世界通用的电影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形成中国自己的电影语言。

四、高质量电影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

我们曾提出过融合教育场景建设的问题,即:“我们所需的传媒教育场景,需要进行知识世界、学习世界、工作世界的融合,为学生构建一个传授知识、应用知识、全面发展的物理空间。这一融合教育场景既能映射知识世界,又能沟通现实工作世界,促进学生在教育场景中主动学习,建构知识,面对真实问题相互协作交流,最终在认知、技能、品格、元学习能力上融合发展。”[18]电影作为传媒艺术的一种,这一理论同样适应于高质量电影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一种融合产业界与学校的学习场景,在产教融合的教育场景中以合适的模式开展教育,即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这里提出电影教育的“从游模式”。

著名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时期,撰写了《大学一解》一文,于1941年4月发表于《清华学报》第十三卷第一期。“从游”一词即从该文中借鉴而来。梅贻琦的原文特完整录于下。

“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19]

梅贻琦所引用的孟子的话出自《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可以说,“从游”教学至少可以追溯到孔子与其弟子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充满中国教育传统、中华文化自信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中,大师言传身教,师生其乐融融,悠然自得而又生机勃勃,这一直是我国学者心目中的理想型大学景象。我们借鉴其思想设计了电影硕士培养的“从游模式”。

产教融合的电影教育“从游”模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水池、鱼群、水。

水池,即上文所谈到的融合教育场景,包括智慧教室、网络空间、工作坊组成的教学新场景是从游教学的硬件基础。在硬件环境上,电影从游教学需要构建情景式新型学习场景,包括可以直接用于电影生产的各类电影实验室、摄影棚,以及可以将学习生活空间、电影创作生产空间、电影创作资源融合起来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形成有利于师生共同学习创作的场景。

鱼群,和谐的师生群体与教师团队是电影从游教学的核心。开展电影从游教学,需要有大师型的导师作为核心,如行业一流导演、摄影师、实践创作型教授等,建设教师团队。大师为整个师生群体的中心和灵魂,作为小鱼的学生以及中鱼的中青年教师,围绕大师共同学习成长,共同参与电影生产。师生群体长时间一起共同学习、生活、创作,师生关系和谐;通过实际的电影项目创作实践,大师言传身教与专业指导实践并重,学生与青年教师耳濡目染之下,得以全面成长,自然生长。

水,包容的制度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充足的资源保障是电影从游教学的基础。在制度环境上,从游教学需要有包容开放的教育氛围和热爱教育追求电影艺术真善美的文化氛围,不能给师生加以过多的束缚。水是鱼群的生存要素,鱼群想要舒畅的从游必须要有良好的水资源环境,从游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样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学术氛围与资源支撑。一方面要有足够的养料,让鱼群觅食成长,即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与学术资源,用于教学;另一方面,制度文化要有弹性与包容性,要允许教学探索创新,尊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水至清则无鱼,要为创新留下充足的空间。

从游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避免师生之间变成奏技者与看客关系。传统教育模式受到的教育场景约束较多,固定的课桌椅排布、图书资源摆放、实验仪器提供,无法提供足夠的创新空间,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必要支撑,导致了奏技者与看客关系。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技术支撑下的智慧教室、网络空间、工作坊则能够突破现有资源限制,以电影项目摄制的活动空间为支撑,以网络资源为拓展,突破物理空间的制约,无限延展了学校学习创作物理环境,为开展从游教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电影从游教育模式以电影创作为核心,以项目制学习为中心,针对各种能力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沉浸在真实的工作场景,对电影工业有整体的把握,专业认知、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同时发展。淡化课内课外区分,以网络链接一切,打通不同课程,打通课上课下,打通学习与实践,打通校内与校外。在基于生命体精神互动的新教育场景中,链接了知识与知识、知识与能力、知识与空间构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品,使之产生新勾连。

从游模式以社群取代传统班级划分,进入电影学院的学生属于同一个完整的教学场景,通过产教融合平台跨越年龄、专业、校区的阻隔,形成有统一话语体系的文化社区,在此社区中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学习共同成长。以具体的项目和任务取代传统考试,重视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允许项目的失败,更看重学生的成长。

新时代新阶段,电影教育的质量提升、高质量电影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全新的任务,面临着体系重构、场景重建、模式创新等突破性的工作,电影教育改革迈入了深水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我国文化强国、电影强国建设的大潮中,电影学院、电影教育者必须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且要主动迎战、抢抓机遇,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中心在新时代的电影教育改革中做出贡献、提升实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电影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11-09)[2022-11-28]https://www.chinafilm.gov.cn/chinafilm/contents/141/3901.shtml.

[2] 陈岩.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趋势报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273.

[3]陈焱.好莱坞模式——美国电影产业研究[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232,236-243.

[4] AFI.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EB/OL].(2021-11-09)[2022-11-28]https://www.afi.com/history/.

[5] 袁馨.浅谈美国广播电视产业的演变[J].新闻研究导刊,2017(5):253.

[6] 孙绍谊.美国的学府电影教育[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4):64-70.

[7] GALUPPO M. 2022s Top 25 American Film Schools, Ranked[EB/OL].(2022-08-05)[2022-11-28]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movies/movie-news/best-american-film-schools-ranked-2022-1235190992/.

[8] 张末.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学院MFA研究生培养研究与借鉴价值[D].北京电影学院,2017:102.

[9] 張末.多元与实践:纽约大学电影MFA教育及其借鉴意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5):154-160.

[10] CAA. GUIDELINES FOR THE MFA DEGREE IN ART AND DESIGN[EB/OL].(2019-05-05)[2022-11-28]https://www.collegeart.org/standards-and-guidelines/guidelines/mfa.

[11] AFI. ABOUT THE AFI CONSERVATORY[EB/OL].(2022-08-05)[2022-11-28]https://conservatory.afi.com/overview/.

[12] 张琦,刘辉.制片教育与电影工业互动的培养模式[J].电影新作,2016(6):76-83.

[13] 孙绍谊.美国的学府电影教育[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4):64-70.

[14] 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历史沿革[EB/OL].(2020-08-05)[2022-11-28]https://www.bfa.edu.cn/xxgk/lsyg.htm.

[15] 教育部,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35%增至58%[EB/OL].(2022-09-14)[2022-11-28]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521/mtbd/202206/t20220614_637463.html.

[16] 教育部,关于下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2022-09-14)[2022-11-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0503/t20050315_82696.html..

[17]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22-09-14)[2022-11-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2209/t20220914_660828.html.

[18] 姚争,冯建超.教育场景重构与传媒卓越人才培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2):155-160.

[19] 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41(1):1-1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主流纪录片创作与批评发展研究”(21AC003)]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