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雄 张晓春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举是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之后,国家对教育行业革故鼎新的又一强有力举措,也是对现存教育格局的大调整。如何将“双减”政策更好落地,笔者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进行讨论。
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知识、个人成长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落实“双减”政策,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升课堂效益,减轻作业负担
学校要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应要求教师坚持做到“三到位”“四原则”“五要求”。“三到位”指基础知识训练到位、基本能力培养到位、学习情感激发到位;“四原则”指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创造性;“五要求”指将创新观融入课堂、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将兴趣激发带进课堂、将实践能力培养渗入课堂。此外,加强学生作业管理,将作业设计与管理纳入学校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考核项目;分年级组织教师研读课程标准,梳理教材,汇集教师集体智慧,共同设计作业,建立科学有效、易于操作的作业布置规范。
2.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发挥环境的熏陶功能
从学校整体布局、建筑造型和色彩、建筑的协调性以及教室布置、校园卫生等方面入手,突出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通过整体设计,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盈着知识,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赋予人文情感,体现环境的引导和熏陶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调节自己的言行。另外,营造安全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制定一系列符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以制度规范师生言行,建立起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营造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良好氛围。
3.探索多元评价模式,创新评价标准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改革的难点。新一轮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个体潜能发展。学校要以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为导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过程性评价。减少考试频次,提升命题质量,发挥考试结果的调节和发现问题的功能,不单纯以考试分数衡量师生素质,引导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不断优化。
家庭教育对每个人来说既是摇篮教育,更是终身教育。在与纷繁世界的接触中,孩子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感受需要家长去引导、教育、监督、纠正。“双减”是为了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而不能减轻家长的责任。在陪伴孩子成长这条路上,家长应该始终是一名学习者、引导者、陪伴者。
1.成为学习者,为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父母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孩子在家时间增多,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多学习了解教育发展动态,多学习教育子女的新思想、新方法,增强教育的科学性。父母应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多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多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成为引导者,为孩子搬走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双减”背景下,父母应该与孩子、老师、学校保持畅达、良性的沟通状态,尽量避免认知不协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教育障碍。父母应该选择适合孩子的方式并主动与其互动,引导其改正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要针对孩子的薄弱之处进行补偿教育,哪里出了问题,一定要及时捋清,对症下药。
3.成为陪伴者,为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
父母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关注孩子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教育,無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多鼓励、多信任、多陪伴孩子,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工作习惯去影响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社会机构、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适应性、及时性与补偿性,其方式方法灵活多样,若善于利用、引导得力,必然会有利于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
“双减”背景下,社会机构提供的教育要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科技、劳动和体育等辅导和培训活动。另外,社会机构可利用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或红色资源向学生提供思想教育、行为矫正、习惯培养等服务或教育。
总之,“双减”政策要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和目的,有赖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态,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作者单位:汾阳市教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田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