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莉萍 创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从制造业公司的经营管理实际来看,财务内控属于制造企业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范围包含预算管理、收入支出、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税收管理等各大领域。所以制造业公司需要对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将财务管理工作中各独立环节有效联动起来,发挥整体协同管理价值。制造企业在财务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全面分析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点,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调整、考评等流程来让企业实现业务拓展、收入增加,最终促使制造企业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实现长久、稳定、可持续性发展。
财务内控管理涉及多项工作内容,需要各项工作内容构成一个整体,发挥协同作用,所以制造企业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以构建适合企业管理需求的财务内控体系。具体来说,制造企业加强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加强财务内控管理能有效防控风险,保障企业运营的安全。制造企业构建财务内控管理体系不仅能有效降低管理风险,也能推进经营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比如构建预算、成本、内审等管理体系,能够让企业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点,在拓展业务的同时对风险点保持敏感性,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安全;二是通过加强财务内控管理能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在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下,制造企业能对各项管理流程清晰界定,让每一位员工在参与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自身承担的岗位职责、责任以及所需要获得的权利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有效落实各项管理任务目标,共同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三是通过加强财务内控能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成本控制一直是制造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工作,制造企业成本控制难度大,成本控制涉及因素较多,所以通过财务内控能将各项成本影响因素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合体,打破业务和财务端口的管理界限,从而切实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提高经营效益;四是制造企业加强财务内控管理能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财务内控管理能将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实现高度联动,形成整体协同性,财务管理能从企业的整体角度出发,不再局限于管理后端,实现全链条管理,从而推进财务管理转型升级,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在制造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管理人员会重点关注企业的销售和生产活动,以销售任务为考核主要目标,以获取更多利益,而对成本管控不重视,成本管控意识不强。对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成本管理定位不清晰、成本管理意识不明确等问题。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下,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对成本管控力度不足,在充满危机的运营环境中导致企业发展止步不前,对制定的成本管控方案并未有效落实,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如对原材料采购的成本未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对合作的供应商分析不足、对采购的原材料预算计划不精准、对投入一线生产的原材料把控不严、产品销售费用偏高等问题;部分企业为增加自身竞争力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考察和风险分析,为抢占市场份额盲目投入大量资金,对投入的资金管理不够,导致资金沉淀严重,资金成本偏高[1]。制造企业管理人员因为缺乏成本意识,对企业的科学管理认识不足,在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中管理效率低下,影响制造企业的管理效益,导致运营能力下降。
制造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体系,有效、准确的财务预算能够指导制造企业财务活动,对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效果。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制造企业的预算编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生搬硬套其他企业的预算编制,未结合企业自身管理实际推进预算管理工作,在预算管理方案未完善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导致企业无法将财务预算的实际作用完全发挥,预算编制形同虚设。一方面,许多制造企业获得财务数据的方式比较传统,与各部门的沟通存在问题,预算编制中的数据不准确,难以发挥预算指引作用,对管理层决策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缺乏预算编制的重视程度,许多企业领导层认为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没有把预算编制加入企业战略中去,对各个部门的预算指标缺乏分解过程,片面地将费用预算作为预算管理的全部内容,造成财务人员预算工作执行过程中存在难度,导致预算管理不能落实到位,财务管理精细化难以实现。同时,因预算体系不合理,很多制造企业产品进销管理流程并未清晰界定,购进的产品和后续产品销售如何形成有效联动是当前很多制造企业管理的难点,当前制造企业对这两个环节的流程是存在脱节的,普遍存在购买的产品难以匹配后续销售的管理需求。
制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未有效执行财务风险评价,部分企业虽在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中设立有关的财务风险指标,但只注重表面形式,并没有对财务风险管理进行完全落实,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形同虚设,对企业所面临的真实情况缺乏有效的判断,不能准确把控企业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给企业带来潜在的巨大风险损失。部分制造企业虽然执行了风险预警管理指标体系流程,但是在实际的风险应对情形中并没有体现出风险的前瞻性,缺乏对风险的事前控制,只注重对风险事中以及事后的纠正上,补充性的风险控制并不能让制造企业有效降低风险。在当前业务范围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制造企业的业务范围在不断拓展,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其他新的问题,如制造企业结构不均衡,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获取的信息不对称,所编制的财务报表应用性不强,其中财务部门难以跳出自身职责边界,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思维,不会主动了解公司业务,站在公司整体业务角度去关注财务管理风险,对财务风险的把控力度不足。
我国现代制造企业发展时间较短,企业管理者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上,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理解和应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多重因素导致了财务内控监督力度不够以及考核管理机制不完善的现状:一是管理层对财务工作不理解,过多干涉,未按流程办理相关业务。部分制造企业的领导有着严重的所谓“集权思想”,企业的集体决策力量薄弱,整个单位就存在着职责划分不清晰、审批程序不合规、审核把控不严密的现象[2]。在财务内控监督环境不理想的环境下,内控管理机制的作用难以发挥,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工作都处于一个未被有效监管的状态下;二是很多制造企业工作人员对于财务内控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会让工作人员产生惰怠心理,不利于制造企业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如制造企业在绩效考核工作上,前期会制定较为完善的考核管理目标,但是在后期执行过程中缺乏过程监督管理,也缺乏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导致绩效考核的效力大打折扣,难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从科学合理的内控体系来说,制造企业管理层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除重点关注产值和利润指标之外,还需重点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外部的经营交流与内部的管理沟通结合运用等工作,最终达到优化内部管理的控制效果,推动企业稳定发展,实行企业的增值。为更好地推动制造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进行管理,企业应该设置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分化各个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建立合理科学的内部牵制制度,充分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将内部控制的作用发挥到位。企业管理者需要重视授权审批控制,防止越权代签行为,预防舞弊风险,将授权审批控制分为两个部分,一般授权和重点授权。一般授权指的是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授权,重点授权指的是企业的重大决策授权。制造企业各个管理人员应当在自身的权责范围内实施职权,不应当越俎代庖,保障各个阶段环节权责分明,提升成本管理责任意识,如制造企业需要对各成本管理环节建立清晰的授权管理体系,采购环节需要明确几级授权体系,仓储管理环节需要关注保管、盘点、出入库等流程环节,确保各成本管理环节都能实现有效管理。
制造企业在过去一直采用传统的成本控制方式,存在着信息滞后、预算管理不精准等巨大隐患,对于预算管控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以预算为指引的成本管理模式,引入精细化的内控理念,用更加适合目前制造企业的方式做好预算管理工作,根据测算的实际数据更有针对性地完善预算编制、执行和扣控制,明确制造企业的发展目标。如在实际的生产产品过程中,原传统的成本控制主要是检测产品的质量,注重事后控制,且抽样的结果不完全代表整批产品的状况,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3]。若提前做好预算管理计划,以预算目标分解到成本管理工作中,就会对产品设计和研发阶段的把控起到加强作用,通过估计企业可能出现的问题,计算相应的应对成本,并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整个过程中,制造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成本管理体系,制定合理科学的预算计划,并且充分利用预算计划,开展预算编制工作,根据测算的数据与结果与各个部门保持有效的沟通。
目前,大部分制造企业的风险管理层次较低,存在着风险管理资源分散的问题。制造企业在优化财务内控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建立规范化的运行管理机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精细化的内部管理工作,结合外界市场的需求制定合理科学的风险管理目标,根据目标制定可行性策略。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做好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在制造企业设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过程中,着重考虑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资产报酬率所体现的制造企业运营核心能力,而制造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则需要重视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动比率等指标[4]。在上述指标的监管过程中需要及时把握制造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并且及时报告给管理层,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准确且充分的依据,以此来提升风险的应对能力,提高制造企业对风险的防治能力,规避风险的同时降低风险损失,实现制造企业良性健康的发展。
内控监督管理是其他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制造企业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完善内控监督机制,如可以通过成立独立内部审计部门,以内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来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内审机构可以由内部控制小组负责,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独立于制造企业各部门之外,不能由管理层以及各利益管理部门人员担任[5]。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对制造企业的各部门开展的业务进行内部审计和评价,需要制定完善的内审管理方案,将监督管理职能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避免后端审计管理,对管理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让内部监督体系的运行更加顺利,从而构建一个健全的内控监督机制。同时,以健全的内控监督机制为管理基础,建立健全的考核管理机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将任务分工纳入考核标准,员工的工作情况与具体的薪资和奖金挂钩,提高员工在工作上的积极性,保证财务内部监督制度的全面落实,如制造企业生产部门的考核标准需要以效率、品质、成本三个维度来细化,人均产量、人均产值体现的是效率;材料产值比、人工产值比体现的是成本;一次检验合格率体现的是品质,健全成本内控管理机制,提升生产部门全体人员的责任意识,特别是一线生产人员的内控管理思维需要重点关注。
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各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制造企业面临机遇与风险双重境遇,如何有效防止风险、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是当下所有制造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所以,新时期下制造企业需要结合行业特性,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强化内控管理意识,激发全体员工重视内部控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内控控制工作中,助力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