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欢
(作者单位: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以《寂静的春天》发出的要产量还是要环境的世纪之问为切入点展开讨论,然后从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出发,分析有害生物的危害性、植物保护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进而导入“绿色植保”“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是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王欢副教授主讲的《园艺植物保护》课程每次开课第一课必有的教学环节。
“我国常见的农业病虫害有1 500 多种,病虫害防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过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防治,不仅导致农药残留超标,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安全,而且导致病虫害抗药性上升、生物多样性下降、防治效果降低。因此有必要从课程第一堂课就引导学生筑起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观,让同学们明白病虫害防治并不仅仅是打农药,还有很多其它既有效又环保的防治措施,即便要打药,也要打得安全,打得科学。”王欢说。
同学们说王欢老师在课上经常“变魔术”。一张看似普通的黄板,不仅可以粘虫杀虫,还是用新型材料制成,使用后埋入土壤可被微生物完全降解,不污染环境;一根不起眼的“红绳”,扎在果树枝上能释放性信息素,可以防治果树重要害虫梨小食心虫;一张小小的卡片中藏着上千头的小蜂,可以杀死世界性超级害虫烟粉虱;把糖、醋、酒等混合在一起,居然也可以是防治害虫的超级“武器”……
其实这些都是课程的实践项目。课程依托上海市级项目搭建线下“三园”育人平台,在校内200 亩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太阳能杀虫灯、植保无人机、多功能智能植保机等多种防控设备,推广可降解粘虫板、性诱剂、释放生物防治天敌等农药减量控害措施,将校园中的课堂搬到校内田间地头的实训园,搬到企业中的生产园,让学生在实训园“真做”、生产园“真干”的过程中践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筑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课程以教研引领教学改革,通过多项课题研究,不断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实训模式革新、第二课堂创新。如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前沿,持续引入植保新技术、技术新规范和防治新条例;围绕生态文明、三农情怀、科技强农等元素开发教学案例,浸润式融入教学全过程,形成“育三心”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一平台、两系统、三资源库”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提供多元教学支撑环境,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有效融合;为延伸课堂有效性,依托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将绿色植保技术融入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在各类技能及创新创业大赛获上海市级以上奖项14 项,其中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金奖1 项。课程入选2022 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来自40 余所院校(单位)3 600 余人修习了该课程。
课程在持续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校企融合、名师领衔、双师共建”的课程团队,拥有博士3 人,高级职称4 人,行企兼职教师2 人。在王欢的带领下,团队不仅在教学上不断突破,还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围绕上海“三农”发展和重点关注问题,做好科研服务、技术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近5 年,团队先后主持参与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兴农等上海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近20 项,依托项目形成的绿色植保产品在蔬菜上病虫害立体综合防控技术规范在上海大面积示范和推广,示范基地减少农药使用量22%,防效比常规提高12%。团队成员多人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证、高级培训教师证书,积极承担农作物植保员等多个职业工作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作为学校专家服务团,参加“三下乡”深入田间进行农技指导和咨询服务,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新型药械使用技术等培训。此外,还为来自云南、贵州等地帮扶致富带头人、农业技术人员专项培训班授课,近3 年累计培训超50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