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旭 李寅硕 陈艳艳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审计长侯凯在2022 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当前实现我国现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研究型审计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文献涌现出来,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研究型审计的内涵方面。例如:张宜平认为研究型审计就是用研究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从业务运营、审计发现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等角度去研究审计的客体[1];郑石桥认为研究型审计最主要的是对审计客体的研究[2];王永梅认为研究型审计就是把审计工作当作课题,以研究的精神更好地服务于审计工作的需要[3];戚振东认为研究型审计主要是从研究开始,运用相关理论方法开展审计工作,同时要坚持以创造更高的审计价值为出发点,适应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4];罗建国认为研究型审计不是纯粹的理论学术研究,而是一种必须聚焦于实践的融合型研究,将研究成果融入具体审计的事务[5]。
也有部分研究文献探讨了研究型审计的特征。陈希晖认为研究型审计涉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型审计具有系统化特征,涉及审计的使命、战略、目标、任务、结果等不同维度;二是研究型审计具有战略化特征,审计机关要对开展研究型审计的目标、任务、方式、策略、保障措施等进行整体规划;三是研究型审计具有人本化特征,要对审计人员由管理转变为开发和利用,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审计人员参与研究型审计的积极性[6]。晏维龙从四个方面概述研究型审计的特点:第一点,研究型审计是从孤立的理论阶段上升为系统把握阶段;第二点,研究型审计是实现“治已病,防未病”从静止守旧到发展应变的转换;第三点,研究型审计把工具理性转化为价值理性,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四点,从现象深入本质,找准并发挥审计作用的重点,通过深入分析经济形式,揭示制度管理等方面的缺陷[7]。
尽管上述文献对研究型审计的内涵和特征所进行的表述并不相同,但是对于其主要特点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以研究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但对于基层审计部门如何开展研究型审计,现有的文献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研究型审计在基层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与分析:开展基层研究型审计的必要性、如何开展基层研究型审计以及当前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具体例证。
党的十九大阐明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经济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计工作必须与国家政策方针和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才能够贯彻新的审计发展理念。同时,只有优化资源结构,完善资源配置,才能更好地支持审计工作。从根本上说,创新发展研究型审计工作,应当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正面解决现实中的约束性问题,在客观环境中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既要从宏观层面提出改善管理和深化改革的意见,又要从微观层面揭示问题存在的规律和原因,做到预警和防范,发挥创新作用。
2022 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明确了审计工作新发展要求:基层审计机关应当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方法,认真仔细完成审计目标,推动审计事业发展。同时,要深化落实新发展理念,形成新发展格局,对下一阶段的审计工作制定新的目标任务,继续加强审计自身建设。因此,开展研究型审计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是实现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总体来说,不同行业的审计标准是相对统一的,在自身专业能力比较扎实的条件下,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几乎不会受到外界影响,但是从行业合规审计方面来看,审计方法往往是从行为的角度去鉴证被审计单位中管理人员的不足之处,然后把审计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8]。因此,在面对被审计对象的违法违纪行为等问题时,审计人员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这就需要对复杂的审计环境和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判断,也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提升自身素质,对被审计行业进行深度了解。
在现代审计环境下,基层部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身的审计能力,二是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认识,三是对所审计行业数据分析的能力。如果要求基层审计机关常态化地开展有价值的研究型审计,就必须让审计人员在自己所审计的领域成为行业专家,并且至少要达到超越业内一般从业人员的水平。只有这样,基层审计人员才能够在审计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专业技能,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政府对研究型审计的需求。
根据《审计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意见》,各个基层审计部门均建立健全了各项理论研究规章制度。同时为了加快基层审计部门开展“研究型审计”的进度,督促基层审计人员强化自身专业能力,应补充完善理论研究成果考核办法对发表了优秀论文的审计人员给予一定奖励。此外,审计部门明确把理论研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如青岛市审计局开展优秀审计立项建议评选、建立联合审计成果共享和审计优秀建议评选等方法,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为研究型审计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通过研究各审计部门贯彻落实审计署关于开展研究型审计的要求,本文总结了研究型审计工作的主要思路。
首先,要在审计前开展被审计单位行业的调查工作,联合科研院校、内部审计机构等部门,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涉及的行业政策、审计事项等方面的内容,重点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共性问题、行业发展趋势。根据分析结果,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审计方案,明确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
其次,在审计过程中也要做到系统性研究。聚焦审计前总结出的主要风险问题和重点线索,围绕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开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审计研究。同时,应自觉提高审计站位,将审计工作的点与面相结合,注重被审计单位的政策落实情况,并及时分享审计成果,形成可推广的审计经验模式,如将审计项目课题化、建立审计分析模型等。
再次,在审计完成之后应当注重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进行梳理总结,重点项目归纳整理,形成一套高质量的审计经验报告,比如说发表科研报告或论文、撰写审计专项报告、编写相关的审计案例等,提高审计成果质量。
2021 年2 月5 日,在江苏省审计厅统一领导下,南京市审计局成立专项审计组,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专项审计调查。审计小组副组长刘平介绍:“鉴于土壤污染防治这一项全新的审计课题,审计组坚持全过程研究,按照审计内容把审计人员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综合小组;按照审计专业分为财务、工程项目、数据分析组。两套班组,聚焦各自领域,分工研究、交叉研究、交叉运行,同步推进。”
审计署南京特派办认为:“研究型审计,是把审计项目当成客体进行研究和调研,把审计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政策初衷、审计目标一并进行理性综合分析,找准问题成因,然后‘对症下药’,形成高效成功的审计调研成果。”一是要精细研读政策,做好审计的前期准备。在开展审计项目之前,加强研究,把被审计单位涉及的政策、改革的要点、发展方向以及拟实施的审计手段研究透彻,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二是要做好审计成果的共享。通过定期组织开展青年理论学习研究小组交流会,在局域网开设专栏展现研究风采,制作并共享各领域各行业的审计操作方式指南,分享成功的审计经验,推行一体化审计成果共享平台。三是要对以往的审计案例进行具体剖析,鼓励年轻审计人员讲解分享典型案例的审计思路与做法,引领其他干部进行深入研究、讨论与学习,在互相学习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研究型审计水平。四是总结审计经验。在结束审计项目后及时召开项目总结会,对被审计项目进行全面的复盘、指导审计人员反思审计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努力探索新型研究型审计,并提炼和固化经验模式。
甘肃省在《“十四五”甘肃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全面建成审计工作体系,运用各级审计力量,努力减少审计监督检查的盲区,形成全方位无死角的审计监督体系,做到对国家利益、公共资金、重大政策以及公共权力的行使过程全监督,实现审计过程“横向与纵向统一,数量与质量统一”。
2021 年度全省重点审计项目综合工作方案,指出要加强审计前、审计中和审计后的工作安排,同时还要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部门以及个人的工作行为、重要专项资金管理和运用的情况,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研究工作的起点和重点内容,合理把控审计工作。
2021 年,青岛市审计局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深化研究型审计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项目实施、计划管理、审计成果的利用以及审计质量管理四个方面提出21 条具体措施,要求建立市委审计委员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完善党领导审计工作的基础,为青岛市深化研究型审计指明发展方向。这体现出青岛市审计局充分调动审计人员这一核心要素,为研究型审计工作的推进配置前进的动力。该意见符合研究型审计的主体思想,即完成审计任务后定期开展督查工作,对审计内容立项建议和整改建议开展评选活动,并将最终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也体现出研究型审计配合激励机制的先进作用。另外,通过激励机制也可以提升审计人员综合分析与研究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审计人员做学习型审计干部,开展研究型审计工作,以培养专业型审计人才。
研究型审计是结合当前我国审计环境提出的创新性审计业务模式,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型审计的实施与开展方法,发现研究型审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创造更高的审计价值,以及帮助审计人员更高效便捷地开展审计工作。
当前,国内国际环境不断变化,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对审计过程和审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日益增长的风险和挑战,基层审计机关应当勇敢担负起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寄予的使命与期望,深入开展审计研究,把问题当作课题研究,把审计过程当作课题来解决。努力建设研究型审计机关,有计划、有准备地开展重点业务学习,推动研究型审计工作有效开展,提高研究型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