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沙
(大连大学 辽宁 大连 116622)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只有人民有信仰的文化强国才能定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的基本功能就是培育民族素养、文明民族精神、强劲民族信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信仰缺失,就失去了精神,失去了灵魂,人民群众缺少了精神支柱,就没有了动力来源,社会就会一盘散沙,民族就会没有凝聚力,国家就会缺乏发展的内驱力、失去向前的生命力。一个政党的历史高度,一定是取决于其精神世界的高度。历史充分证明,伟大建党精神就是强劲人民信仰的蓬勃伟力,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文化力量所在。
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伟大建党精神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源头和永葆生机密码,具有强大历史穿透力、精神感召力、理论涵育力和实践指引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强劲人民有信仰的重要依据和特有的精神底气,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绘就社会主义文化宏伟蓝图新篇章的强大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三大精神标识。伟大建党精神是革命文化之源头,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谓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厚土壤,是发生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之源,也在于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一系列精神谱系,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谓下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在于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头,又在于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追求,充分体现中华先哲对“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真理执着性。“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初心精神和担当精神,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精神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几乎都有着同样的人生故事,这就是胸怀为国为民之心,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一往无前精神,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不屈风骨,彰显着中华民族“威武不屈”和“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1]“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赤子之心,充分体现中华先民“天下至德,莫大于忠”的忠诚精神和“民为邦本”的“江山”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2]
孔子“大道之行”的“天下为公”,成为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孜孜以求,激励历代仁人志士致力于“为天下立心,为万世开太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3]的伟大建党精神,就是共产党人矢志共产主义的“天下为公”及“为万世开太平”的崭新精神追求。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其核心和灵魂就是爱国主义。“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民族气魄所折射出的朴素而又深邃的思想与伟大建党精神高度一致。伟大的建党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先驱们致力于救国救民、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升华。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3]
基于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构建起相对独特的精神谱系,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王铁人精神、郭明义精神等,是建党精神的写照。
如果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之文化渊源,那么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则是建党精神的理论渊源。正是“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通过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新时代的精神伟力,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产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真理伟力,才能基于中华民族三大精神标识,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民族生存发展之魂,是民族复兴之本。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扎实、最厚重的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最深沉、最无私、最持久的力量源泉。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合,铸牢精神堤坝,守住思想之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安如磐石、稳如泰山、坚固不破的基石底座。伟大建党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价值和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强大,民族就有底气,国际话语权就有分量;文化兴旺发达,国家的事业就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人民的幸福指数就会日趋增长。
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化水平和文化底蕴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重要基础。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底气,也是促进国家经济、科技、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创新发展的源泉。文化自信,民族精神强大,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稳固。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民族的重托。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快创新文化自信自强模式、机制,加强优质、高效的文化自信自强,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利用“科技+制度”的手段,深化改革,采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平台,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创新机制,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人民群众文化自信自强教育向纵深发展。立足于新发展格局,以伟大建党精神科学性、战略性、全局性推动人民群众文化自信自强理论创新,围绕国家“十四五”建设纲要,重塑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形成强大精神动力,贡献“人民群众方案”。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深厚,凝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磅礴伟力,蕴含文化自信自强的内生动力之源。以伟大建党精神涵育人民群众文化自信自强承载着文化兴国的夙愿。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部署,以伟大建党精神涵育文化自信自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把“文化自信自强”打造成为政府形象的“显示器”、联系群众的“传感器”、转变政府职能的“耦合器”和提高审批效能的“加速器”,为民族振兴发展提供文化凝聚力和价值引导力,以文化自信自强讲好红色故事,凝聚起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进社会文明发展,挖掘“人民群众智慧”。
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立场,把伟大建党精神纳入人民群众文化自信自强教育过程。在文化类App上,读党史人物,探寻革命轨迹,领略开国元勋的风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看时政要闻,感受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应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辐射作用,使社会整体形成一种高效、和谐的文化自信自强氛围,让全体大众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自强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德国思想家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4]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足,精神家园的富足才是民族的真正力量所在。
建党精神是信仰,是文化建设之魂。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魂之所系的建党精神及其所要推动的信仰性文化建设遭到严重弱化。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清晰地罗列出我国文化领域所面临的八大突出问题。其中,国人普遍感受到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二是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较为复杂,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社会监督、制度建设需要尽快完善,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针对这些问题,《决定》强调指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一个崭新命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6]。这一命题的基本考量可以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的“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7]去诠释,借此以文化强国来最终定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弘扬主旋律文化,1992年开始启动的“五个一工程”距今已有三十多年,每年评选出的优秀戏剧、电视剧、电影、社科图书、社科论文,加之1995年增加的优秀歌曲和优秀广播剧,无不丰富着每个家庭的文化生活;各种类型的文化广场遍及广大城乡社区,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常态化;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力日益提升,央视国际频道24小时全球覆盖;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网络技术的不断推进,文化输送到祖国的大山深处、边陲之地;2002年以来,央视《感动中国》节目的推出,200多位感动中国的道德楷模,每个楷模身上都迸发出一种让国人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并由这种精神力量凝聚成年度精神史诗;维系民族之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箴言,像一股清流深入人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全社会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深刻领悟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筑牢信仰之基,增进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感,提高人民群众思想政治力、领悟力、执行力;夯实意识之根,增进人民群众文化自强自信的思想认同感,坚持与时俱进,始终用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建党精神,指导人民群众的文化建设;补足精神之钙,增进人民群众的理论认同感,把稳思想之舵,增进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以民族文化增智,以伟大建党精神铸魂。
伟大建党精神涵育文化自信自强关键在党的领导。首先,提高政治站位。必须对伟大建党精神涵育文化自信自强高度重视,对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新要求有充分的领悟,在强化设计的基础上加强部署、督促指导和组织领导,还要积极协调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开展喜闻乐见、互动性强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常态化座谈交流,催生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其次,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8]最后,完善以伟大建党精神涵育文化自信自强评价机制。结合新形势下现实情况,研究制定适应时代要求的方式方法、工作思路及评价机制,贯彻党的二十大的最新部署,落实中央“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相关要求,研究制定伟大建党精神与人民群众文化自信自强融合机制创新路线、方法、模式,从严健全制度体系,加强引导、内容控制及立法保障,将文化自信自强推动制度建设过程,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9]。扩大城市“朋友圈”,建立全媒体宣传矩阵,构建国际主流社交媒体宣传体系,构建涵盖电话、短信、微信、微博、邮件、App服务一体、数据汇聚的文化自信自强全媒体融合矩阵[10],上线“党建”云平台,持续在各级媒体投放宣传,发布系列文化宣传片,推进各地域文化形象更具辨识度。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文化自信自强讲座,突出思想性、新闻性、综合性、服务性。坚持鲜明主题、突出重点,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文明素质、科学素养,丰富学习内容和资源,创新学习方式和组织形式。齐心协力打造内容权威、特色鲜明、技术先进、广受欢迎的思想文化聚合平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鼓励人民群众深入学习研究伟大建党精神文献,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提升对文化自信自强的认同,推动文化自信自强教育提水平、上层次。要避免流于形式的不良风气,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落脚点在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其价值取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以解决人民诉求为己任,伟大建党精神明确初心宗旨在于为民族谋复兴,实现人民利益。厚植民本的家国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伟大建党精神的智慧之光照耀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成长,以伟大建党精神涵育文化自信自强实效性,必须抓住知、情、意、行各环节。精神样态在内容上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和真切期待,在载体上要始终用老百姓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广泛认可。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因为文化精神滋养、文化产品消费是人人必需的,以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通过优质文化作品阐释中国文化精神、展现中国文化内涵,从时代发展特点和文化自信自强教育新要求出发,立足现实问题,以人民群众文化自信自强实际为出发点,将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作为伟大建党精神涵育文化自信自强的根本遵循,从营造伟大建党精神与广大人民群众文化自信自强教育融合气氛入手,借助人民群众参与,打造接地气接人气的文化自信自强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文化自信自强教育的高度融合。
以伟大建党精神涵育文化自信自强必须有一个能够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宣讲团队,组建一支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宣讲团队。以文化自信自强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施,武装人民群众头脑,使其坚定信念,并在思想行为中不断践行其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要加强完善宣讲制度,使理论宣讲常态化、制度化。宣讲的内容要充实丰富,从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著作到重要理论文献,从党的大政方针到重要会议精神、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及形势与政策,都应包括在内,促使人民群众在文化自信自强教育过程中汲取智慧,提高认知水平,以良好的理论修养和政治定力,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态度,形成正确家国观,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与文化自信自强教育的高度融合。
促进以伟大建党精神涵育文化自信自强的实践转化。各地因地制宜开设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专栏,从中央对地方的期待角度、从伟大建党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内生动力之源的角度报道社会各界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热烈反响,展现社会各界以伟大建党精神涵育文化自信自强生动场景,立足新时代背景,以高远的政治视野阐释其深厚的时代意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结合大众特点,开展伟大建党精神涵育文化自信自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深耕伟大建党精神人文内涵,提升党的建设水平,立足于新时代发展大势,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法宝”作用。举办“伟大建党精神与文化自信自强共融共生”等主题实践活动,践行“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自信”的价值理念。以伟大建党精神推动人民群众文化自信自强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发挥伟大建党精神重要政治涵育和价值导向作用,诠释价值意蕴及路径选择,讲好文化自信自强故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人民群众文化自信自强同频共振的奋进之路。
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革命意志、革命精神、革命风范的综合体,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之柱,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是促进社会和谐共生的宝贵财富。
以伟大建党精神激发国家文化自信自强的意识和行动,以此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和自强意识。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支撑,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民族自信自强信心,以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3],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为奋斗目标,细化为实际举措;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化为具体行动,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共识,鼓舞人心、激发力量;切实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文化建设部署要求转化为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新时代呼唤文化自信自强,新时代更铸就文化自信自强。文化强国战略前景动人,在国家及地方的“十四五”规划中,对文化产业赋予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不断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的规划,具有极强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