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慈欣《三体》中的现实主义思想及中国叙事

2023-09-02 06:52:16李建福高序莹
现代交际 2023年6期
关键词:三体现实主义科幻

□李建福 高序莹

(山西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6)

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真实映照,而优秀的科幻作品则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体现,只有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人们才会去畅想未来。二战后,美国国家实力迅速上升,科幻文学呈“井喷”之势,科幻题材的影视发行份额也大都被美国制作公司占据。事实上,科幻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面向未来的话语权,代表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如何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上去构建理想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2019年,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宣告中国电影进入“科幻元年”,同时用科幻电影的方式将中国价值观推向世界。该电影由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短篇小说《流浪地球》改编。在此之前,刘慈欣的成名作《三体》早已深受国内外读者好评,并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该奖项是目前科幻文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单枪匹马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世界级水平”,复旦大学严锋教授曾这样评价《三体》。刘慈欣曾说过,“中国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国家”。他认为他的创作灵感实际上来自中国这些年的巨大变化。当一个国家处于快速发展期,其环境充满各种机遇与危机,正是滋生科幻文学的土壤。[1]《三体》正是一部在这种土壤中成长的作品。2006年,刘慈欣在业余时间创作的小说《三体》开始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一经推出就收到很好的反响,2008年《三体Ⅱ·黑暗森林》、2010年《三体Ⅲ·死神永生》接连出版,2014年《三体》在海外出版并获得诸多国内外大奖。截至2021年,《三体》外文版全球销量突破200万册,英文版更是以1100多家馆藏数量,创下了中国当代文学译作馆藏数量最多的纪录。[2]《三体》出版并深受欢迎的这些年,恰好是中国快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期,也是中国人越来越“自信”的时期。《三体》在国内受到大批读者认同,在国外也吸引众多粉丝,其原因或许就在于《三体》提供了一种关于生存的中国式想象。《三体》中独特的中国叙事,一方面巩固了国内读者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异质性文化完成了对国外受众的文化吸引。

目前以《三体》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多,但大部分集中于《三体》的外文翻译研究和文学评论研究,传播学领域则偏向对《三体》的海外传播和IP开发进行分析,关注《三体》中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及中国叙事的文章较文献总量来说偏少。但《三体》中的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还存在一定的讨论空间。霍伟岸在《〈三体〉中的政治哲学》中认为,《三体》中关于未来与技术的想象只是成就这部小说的“硬科幻”底色,真正使其接近于伟大作品的是它的政治哲学想象。何怀宏在《星空与道德律——思考〈三体〉提出的道德问题》中讨论了《三体》中提出的道德问题,他认为随着群体范围的扩大和生存威胁的增加,道德律会呈递减趋势,但道德不会完全无效。该文充分肯定了道德的存在价值。已有文献从政治哲学和道德伦理等视角对《三体》中的思想内容做出了分析,为本文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发和借鉴。而《三体》的主体内容是两个星球文明的斗争和博弈,其实质是一种星际版的“文明冲突”。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分析书中一些情节所展现的内涵。如果说《三体》中的现实主义思想揭示了宇宙中的残酷真相,解释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三体》中人类抗争的故事线则展现了不少中国价值观,对应的是危难当前“怎么办”的问题。因此,本文还将对《三体》中含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叙事进行分析。

一、基于现实主义的“末日”推演

《三体》系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宇宙空间内的现实图景,作者对人性的洞察以及书中宇宙社会学的设定震撼了许多读者。宇宙社会学是《三体》中天体物理学家叶文洁和社会学家罗辑创立的学科,该学科从两条公理和两个概念出发,建立起一整套描述宇宙文明间生存状态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宇宙社会学的内容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思想存在共通之处。现实主义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术语,在不同领域所指的内涵也存在差别。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狭义的现实主义特指源于法国的现实主义运动。而本文中的现实主义仅指国际关系学中的现实主义思想,不包含艺术和历史领域中现实主义的意蕴。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思想主要包含权利政治论、道德相对主义和利益冲突论等。刘慈欣也许并未有意依据现实主义来创作小说,但是他的创作思维与现实主义思想不谋而合。曾有记者在采访刘慈欣时问道,《三体》中的情节是否过于悲观?刘慈欣回答说,《三体》的内容是根据提前给出的假设推演出来的,其实结局已经算很乐观了。可以发现,刘慈欣的写作逻辑是先有设定,再在已经设定好的背景和环境中推演情节的发展。他甚至编写过一个宇宙模拟软件,将宇宙间的智慧文明简化为点,每个点配有参数来描述该文明基本特征,最后观察这个体系的演化过程。[3]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基于客观事实而不是愿望思维去看待国际关系,即“实然”,而不是理想主义的“应然”。刘慈欣认为,《三体》的内容是根据逻辑推导得出的,不取决于作者的喜好,这同样也是一种实然性的思维。《三体》的内容设定也与现实主义思想存在相似性,主要体现在宇宙社会学和现实主义道德观中。因此,《三体》可以说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末日”推演,其逻辑的严密性和推断的合理性甚至让许多读者觉得,如果有一天真的面临外星文明入侵,《三体》中描述的故事可能会真实发生。

1.宇宙社会学与现实主义思想

《三体》中的宇宙社会学非常接近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中的一些思想。

首先,在基本设定上,《三体》把宇宙中的基本行为体设定为星球文明,整部作品就是在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在三体文明和地球文明相互博弈的背景下展开的,此外还有隐藏在宇宙中的其他文明,如歌者文明。而现实主义最基本的假定就是国家是基本行为单位。宇宙和国际体系一样都处于“无政府状态”,宇宙中不存在一个超越各个星球文明的更高权威。

其次,在行为体的目标上,星球文明和国家都追求权力的最大化。《三体》中的主人公叶文洁认为宇宙中也有“社会学”,并且存在两条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4]197第一条公理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观点类似,即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第二条公理则接近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不变,各类文明却不断增长和扩张,因此文明间注定了要相互争夺有限的资源。类似地,霍布斯也认为如果人们处于“自然状态”,那么每个人都将充分地享有去获得他想要的物品的权利,每个人欲望的无限扩张必然导致人们为争夺利益而产生冲突,从而陷入“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当中。

最后,书中另外两个重要的概念——猜疑链和技术爆炸,也可以在进攻性现实主义中找到相似点。猜疑链主要指宇宙中一个文明无法判断另一个文明是不是善意的,不能知晓另一个文明是否会有主动发起攻击的意图。而技术爆炸则为这种意图提供了能力上的可能。“技术爆炸”指不同文明间的科技发展速度不一定是一致的,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强大文明的超越。因此,宇宙中存在一种黑暗森林法则,在宇宙这片森林中“他人即地狱”,每一个高级文明都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扼杀其他文明的机会,前提是该文明的宇宙坐标被发现,因此唯有躲在“森林”的暗处才有可能保全自身。[4]441-448而在约翰·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中,一个重要的假定就是“一个国家永远无法确定其他国家的意图”,“先发制人” 就成为一个国家面对日益强大起来的对手时,为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区别在于,在《三体》中,高级文明会对发现的任何生命进行无差别攻击;而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霸权国更关注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实力日益增长的国家。

2.现实主义道德观

《三体》中的许多情节都反映了一种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矛盾,故事中奉行这两种思想的角色总是在不断的冲突中推动情节的发展,而结局一次又一次证明,怀揣着普适道德的人类无法在“零道德”的宇宙生存下去,确保人类文明的延续才是最大的道德。这事实上反映了一种现实主义道德观。汉斯·摩根索在他提出的“现实主义六原则”中曾强调过国家道德与普世道德的区别。他认为,民族国家在追求利益时遵循的道德与普通人在生活中秉持的道德不能混为一谈,国家行动不能用普适道德作为衡量标准和指导准则,因为国家决策者的首要目标是保证国家的生存。对于政策的制定者来说,维持民族国家的生存并为自己国家争取最大利益才是其至高无上的品格。[5]现实主义道德观在书中有以下几处代表性体现。

第一,程心的理想主义和道德观念导致地球对三体文明的威慑失败。社会学家罗辑证实了宇宙文明间的黑暗森林法则,找到了制衡三体文明的办法。如果向宇宙发送三体星球的坐标,那么三体文明被更智慧的文明消灭就只是时间问题,但是这样做同时会使地球的坐标暴露。最终,罗辑以此建立起对三体世界的威慑平衡,成功阻止了三体舰队对地球的入侵。罗辑作为第一代“执剑人”掌握了引力波宇宙广播系统的开关,也拥有了决定两个文明命运的最高权力。而随着时间流逝,三体世界不仅帮助地球发展科技,还吸收了许多人类文化和价值观,人们越来越认为两个文明可以一直这样和平相处,随时有能力毁灭两个文明的罗辑反而成为人们害怕和厌恶的对象。女主角程心当选第二任“执剑人”,但是交接仪式刚刚结束,三体世界就发起了对地球的攻击。而程心却无法做出开启宇宙广播系统的决定,因为在她的潜意识中,从未相信这一切会发生。就在程心犹豫的瞬间,地球上三座引力波宇宙广播系统被摧毁,人类失去了对三体世界的威慑能力。[6]127-141在威慑理论中,威慑要发挥作用不仅需要行为体具有执行威胁的能力,还必须同时具备执行威胁的决心,能力与决心被视为威慑获得成功的两个基本条件。很显然,程心不具备这样的决心。在个人道德上,她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是作为一个人类命运的守护者和决策者,最大的道德是维持人类的生存而不是爱与仁慈。

第二,维德领导的曲率光速飞船研究被程心的道德判断终止,人类失去了最后的逃离机会。如果说程心是用爱感化一切的理想主义的代表,那么托马斯·维德就是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者。他奉行马基雅维利式的价值观,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托马斯·维德是行星防御理事会战略情报局首任局长,他曾经为了阻止程心竞选“执剑人”而试图刺杀程心。在三体人看来,他是魔鬼一般的人物,如果维德当选执剑人,威慑度将达到100%。[6]146维德领导团队在研制曲率光速飞船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但这种方法只能带走少部分人类,程心认为这违背人性,再次做出错误判断,阻止维德继续研究。最后,当高级文明的打击袭来时,只有乘坐曲率光速飞船才能逃出一劫,程心和艾AA乘坐罗辑带人继续秘密研究出的唯一一艘曲率光速飞船逃离太阳系。如果她没有阻止维德继续研究,本可以让更多人活下去。[6]446-452

第三,在宇宙中发动“黑暗战役”的战舰被诱导返航,却在返回地球后被判处“反人类罪”,体现了关于生存的道德困境。“末日战役”之后,人类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只有5艘战舰得以逃离。为了争夺燃料,几艘战舰之间又爆发了“黑暗战役”,最后只有两艘战舰“青铜时代”号和“蓝色空间”号幸存。地球对三体世界的威慑建立后,向两艘战舰发送信息,说他们已经成为人类的英雄,诱导两舰立刻返航。但“青铜时代”号返回后,战舰上的所有人都被逮捕,理由是他们为了自身生存攻击人类战舰,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三体》对各战舰相互攻击前的心理描写为我们抛出一个问题:当人类进入太空,道德还是原来的道德吗?当“青铜时代”号得知自己将离开地球而且永远无法返航后,全体会议只用5分钟就确认了这个集体新的基本价值观,全舰94%的人同意向其他战舰发起进攻。就像鱼离开水就不是鱼了,当人类真正离开地球流浪太空时,人也不再是人,新的文明将产生新的道德。[6]82-88

3.作为永恒希望的理想主义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与现实主义相对应的就是理想主义,其核心思想是以道德标准和法理规范作为处理外交和国际事务的准则。理想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代表人物是美国前总统威尔逊。他主张人性本善,人具有理性,国家间存在共同利益可以使它们趋于合作。但二战的爆发最终使理想主义宣告破产。爱德华·卡尔作为现实主义奠基人虽然批判理想主义,但没有完全否定理想主义的价值和意义。理想主义存在的意义在于,它设定了一个大众都希望不断去追寻的目标,如果失去了理想主义,那么人们也就失去了改变现状的动力。只看到现实的悲观就会使思想陷入贫瘠。同时,卡尔也认为不存在彻底的现实主义者,即便马基雅维利这样的现实主义者,在《君主论》最后一章都提出了一种“应然性”目标,“应将意大利从野蛮民族手中解放出来”。[7]

《三体》的主基调虽然是现实主义的,但是道德与人性却经常作为一种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情节的发展,体现了理想主义永远是人内心深处渴望追寻的目标。“零道德状态是作者对宇宙生存基本现实的假定呈现,三部曲始终隐藏着某种道德希冀。”[8]在叶文洁第一次向宇宙发送地球信息时,三体世界的一个监听员收到了信息,但却回复了三个“不要回答”,给予地球一次极为难得的生存机会,因为他明白一旦三体世界知道了地球的存在,地球就会遭到毁灭。面临残酷环境,以生存为唯一目标的三体世界却依然存在善良而有道德感的监听员。[9]202-203而《三体》中最为执着的现实主义者托马斯·维德为了人类的生存一直不择手段地前进着,他接手了程心的星环公司开发星际飞船,取得了初步成功,也配备了反物质武器与众人抗衡。但当程心要求他停止这一切时,他遵守了与程心的约定,不仅放弃了坚持了62年的研究,还交还星环公司所有权,而他自己却被太阳系联邦法庭判处死刑。一直以冷酷无情著称的托马斯·维德最后对程心说的话竟然充满人性温情:“小女孩,你看,我遵守了诺言。”[6]383

二、基于传统价值观的中国叙事

《三体》为我们揭示了宇宙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透露出现实主义的悲凉底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总比无知下的盲目乐观要好得多。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三体》既展示了宇宙现实的残酷无情,也描述了人类永不放弃的顽强斗争。刘慈欣认为《三体》的结局是乐观的,因为人类将文明的火种传播到了整个银河系。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延绵不绝,传承至今,也是因为我们在认识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后,依然用顺应自然的方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可以发现,《三体》中罗辑对三体世界建立威慑主要就是利用了宇宙中的自然法则,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存理念正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作为中国本土科幻文学,《三体》的一大特点就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独特叙事,它从中国人的视角对外星人入侵这样一个经典科幻题材进行了想象重构,描绘了“末日”之下人类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后所面临的复杂环境与曲折选择,让读者耳目一新。

1.人定胜天的集体主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探索自然、谋求生存的过程中历练出刚健有为、勤劳勇敢、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在困难面前,我们相信人定胜天。洪水泛滥,不问先知,自己疏通河渠;疾病流行,不求神迹,自己尝遍百草;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上古神话中蕴含着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和精神力量。

在《三体》中,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科技水平差距巨大,三体仅派出两颗“智子”就能干扰地球所有的粒子加速器,使人类基础科学再难前进一步。三体世界还向人类发来最蔑视的信息——“你们是虫子”。就在科学家们因丧失科研信心而精神崩溃时,来自中国基层的一名中年警察史强带领两位科学家去看了麦田的蝗虫:虫子与人类的差距远大于地球与三体的差距,但是人类使用各种办法都没有彻底消灭虫子,三体人似乎忘了一件事,虫子从来就没有被真正战胜过。史强的话重塑了两位科学家的信心。[9]296-297

即使人类在三体世界面前如蝼蚁般弱小,但是人类从未放弃斗争。面对三体世界的威胁,不分种族、国别的人们真正结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始了一系列备战工作:建立地球防卫组织,成立行星防御理事会,筹建太空军……

2.为子孙后代计的历史传承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构造中,家国是同构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一整套思维和生活方式,比如重视家族和历史传承,可以为家庭和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等等。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中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就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传承的思想。

《三体》中多次描写章北海和父亲之间的对话。章北海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军人形象,他坚强智慧,胸怀大义,出身军人世家。章北海的父亲是未来史学派成员,预判末日之战中人类必败,他用极为隐晦的话“要多想”向章北海暗示末日之战的结局。章北海继承父亲的遗志,在必败的战争中为人类留下希望的火种。[4]46-48章北海接受父亲的教导,承接父亲的思想,最终成为星际人类的“父亲”。《三体》中的英雄形象往往都具有传统意义上“君父形象”的意味,他们冷峻理性,在危机时力挽狂澜,作为人类的“大家长”肩负着抵抗外敌、延续人类文明的重担,最后的结局也几乎都是舍生取义,为整个人类的生存牺牲自己。

家族传承精神扩大到国家就变为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三体》中人类为抵御外星入侵设计的许多计划都延续几十到上百年,只有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才会更偏向于设计与想象出这些需要代代相传的计划,小说也因此具有一种史诗感。在设定上,三体舰队于400年后到达地球,相应的人类与三体世界的斗争策略也以百年计,比如太空军利用“冬眠”技术向未来输送人才,掩体计划、黑域计划、研制曲率驱动飞船,等等。

3.量权揣情的谋略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谋略智慧,中国古人对智谋的重视往往胜于对物力的重视。《三体》区别于国外科幻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对谋略的刻画,这种刻画既有作为人类整体的,也有个别人物的。

首先,在《三体》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设定,三体人虽然在科技上远胜于人类,但是他们的致命弱点在于无法隐藏自己的想法。在他们的语言交流系统中,“想”即是“说”,因此三体世界的文化中没有谋略。当人类得知这一关键信息后,联合国立即制定了“面壁计划”,选定一批“面壁者”来各自制定阻止三体侵略的计划。他们不需要和任何人透露自己的想法,计划的所有目的和步骤都只隐藏在他们的大脑中,同时“面壁者”还要释放假象的“烟雾”来躲过三体世界的监视。最后成功对三体世界建立威慑的罗辑正是第五位“面壁者”。[4]81-87

《三体》中对众多有勇有谋的人物的塑造也体现了中国叙事对智谋的偏好。鬼谷子曰:“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人类经过两百年的科技发展,对自身实力已十分自信,认为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三体舰队。只有章北海对三体文明和地球文明的实力差距有清醒的认识,在他的“量权揣情”下,得出若正面对抗人类必败的结论,于是采取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的策略,而结局证明他的目光无比深远。章北海在“末日之战”中,指挥战舰逃离,为人类保存下5艘恒星级战舰。[4]351-356最后逃离的战舰延续了人类文明,并在地球广播被摧毁后,成功夺取安装有引力波装置的“万有引力”号飞船,向宇宙广播三体星系坐标,完成了对三体打破威慑平衡的最后反击。[6]190

比起进攻性现实主义中的先发制人,中国传统文化更偏好后发制人的谋略,真正的成大事者往往兼顾胜利和道义。上文中提到在宇宙的极限生存环境中,各战舰面临道德困境。同为人类,他们不忍心相互攻击,但是资源又只够少部分人活下去。《三体》就给出了一个极具中国式思维的结局,“蓝色空间号”舰长褚岩早已预测到可能会面临的战争,但是他没有选择先发制人率先开第一枪,而是做好防御措施,躲过了其他战舰的次声波氢弹攻击。“蓝色空间号”成功抵御住第一波攻击后,发动反击并夺得最终胜利,还分出部分宝贵资源为其他战舰建立了纪念碑。即使在后来地球法庭的判决中,“蓝色空间号”也被判为正当防卫。[4]421-423

三、结语

所有伟大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思考。现实主义与《三体》都以“人性恶”为推理起点,但也都没有放弃对“人性善”的理想希冀。《三体》中具体的设定和情节与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在假定、理论和道德观等方面非常相似,甚至直接引入了“威慑”概念。此外,《三体》还巧妙地将中国价值观融入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中,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东方智慧。

科幻很远,但现实很近。刘慈欣用绮丽的想象为读者描绘了一首跨越时空的宇宙史诗,但是他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于那些恢宏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现实世界的影子。刘慈欣从来没有停止关注现实问题、人类困境和人性极限。刘慈欣在克拉克奖的获奖感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未来,像是一场盛夏的瓢泼大雨,当它忽然降临的时候,我们甚至无暇打开手中的雨伞,当科幻一步步成为现实,没人曾经能预想到,科幻会离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三体》所设定的宇宙和世界,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值得我们深思。

放眼看世界,战火仍在世界某些地方残酷而真实地进行着,粮食危机、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的阴云盘桓在人类的头顶。立足现实的大地,中国仍然不忘仰望星空,这就是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国家的大国担当。

科幻文学的发展往往与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首先,文学本质上是对现实社会中一些现象的反思,所以中西方科幻文学会有不同的呈现,西方科幻文学的主题往往会关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族群之间的压迫,科技对人的异化等,而中国科幻更加偏好未来发展和开拓人类生存空间等类型的话题。其次,科幻文学不仅是现实世界的映照还是对未来的想象与建构。随着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传播中国声音已成为新的需求和目标,其在科幻文学领域体现为一种对未来的建构。当然,这不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具体描绘未来景象,而是去展现符合中国思维和逻辑的未来世界,体现面对危机时中国式的解决办法和应对态度。读者会新奇地发现,哪怕是科幻文学这样一种发端于西方的文学类别,中国也交出了一份不同风格的答卷。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一方面需要国家科技、经济等硬实力的背书,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文学、文化作品等软实力“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中国的科幻作品得到世界的认可是文学上的成就,也是一种话语权的胜利。就像伦敦杂志《新政治家》所提到的那样,“对于未来世界的设想,已经不再由英美科幻所垄断,中国人所设想的未来,某种程度上可能就是世界的未来”[10]。

猜你喜欢
三体现实主义科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科学大众(2021年8期)2021-07-20 07:38:52
新法律现实主义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32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科幻画
“三体联动”构建应对反倾销的会计功能衔接机制
新现实主义巨匠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