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土地问题上对“合法马克思主义”的三维批判

2023-09-01 00:55:33杨双彪
乡村论丛 2023年3期
关键词:列宁

杨双彪

摘要:列宁在《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中深刻批判了“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的歪曲。“合法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是劳动者贫困的根源,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鼓吹小农经济稳定论。列宁对此进行了系统地批判,指出土地私有才是人民贫困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土地存在两种垄断进而产生两种地租,强调小农经济只有和无产阶级结成同盟才能彻底摆脱贫困。列宁对土地问题的批判,对于我们当今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列宁 合法马克思主义 土地问题

*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项目名称:“列宁与俄国民粹主义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YJC710077。

土地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随着乡村振兴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土地作为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必须受到充分的重视和深入研究。而在探讨土地问题的过程中,列宁在土地问题上的思想是不可忽视的。列宁深刻地揭示了土地私有制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导致贫困和不公的根源,系统批判了“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对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歪曲,并论证了小农破产的必然性。基于此,本文以列宁的《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为研究基础,对列宁在土地问题上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三重批判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当前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

一、批判“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坚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是人民贫困的根源

以布尔加科夫为代表的“合法马克思主义者”鼓吹“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并想以此对马克思的土地理论进行修改,坚称“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是适用于一切形态和一切民族的普遍规律。列宁对这种谬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列宁指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只适用于技术没有改变这一不典型的背景下。事实上,这些“合法马克思主义者”企图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的贫困归咎于自然规律,其本质不过是替资本主义辩护。

(一)技术进步对“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适用范围产生制约

首次提出土地肥力递减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安德森,他认为同一時期不同土地或不同时期同一土地中,所包含的营养物质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之后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口理论,其主要观点为:土地肥力总是在不断衰减,因此人类对土地投资的收益也会不断衰减,土地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根本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这一经济理论实质上就是为资产阶级剥削土地,剥削劳动人民作辩护。“合法马克思主义”作为资产阶级忠实的拥护者,自然也接受这一理论,其代表人物布尔加科夫就完全继承了马尔萨斯关于土地肥力递减的理论。布尔加科夫断言,随着投入土地上的资本的追加,收益会不断递减,人为获得食物所花的代价越来越大。为此,布尔加柯夫提出要用人的劳动代替自然的力量,用生产的人工因素代替生产的自然因素。

列宁对此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反驳。列宁首先指出人的劳动是无法代替自然力的,人只能通过工具减少劳动所遇到的困难。尽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的使用使人类获取食物变得更加容易,但资本主义将机器和工具等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中,使得工人获取食物同原始社会相比反而更加困难。因此列宁强调“说工人生活日益困难是由于自然界减少了它的赐物,这就是充当资产阶级辩护士。”事实上,如果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技术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那么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入,所获得的收益递减确实符合现实情况,但在土地上追加劳动和资本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以生产方式的改变和技术的革新为前提的。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再加上农业经营和耕作方式的发展,都使土地的肥力和产量得到了提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根本不存在抽象的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只存在农业技术水平发展高低对土地收益的决定性影响。

列宁还进一步指出,对土地投入的资本与农业生产技术是互为前提的。因为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得到提高,就不可能在土地中容纳过多的投资,而没有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土地去更新设备和生产手段,也不会使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明显提高。因此列宁在这里强调,对土地决定投资规模以及追加的投入是否递减的关键因素还是农业生产技术本身。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列宁否认“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有普遍意义,但他并未完全否认它的存在,列宁承认它在一定范围内的适用性。列宁这种否定普遍意义、承认相对适用的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必然递减、承认可能递减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

(二)驳斥对于马克思土地肥力理论的攻击与误解

恩格斯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土地肥力发展的科学理论:即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不断提高土地的产量。受恩格斯的启发,马克思科学地认识到,培育农产品的土壤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还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物。自然的肥力由于人工肥力的加入就会形成经济肥力,经济肥力也会随着人工肥力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由此科学论证了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谎言。但一些资产阶级辩护者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土地理论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辩护。如布尔加柯夫就断章取义地歪曲马克思的“土地收益”观点,他将马克思对级差地租分析时所指出的,追加投资的收益出现递减是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是马克思认为这种情况是一种普遍规律,然后得出结论说,马克思这是间接甚至直接承认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同样对马克思著作进行歪曲的还有大卫,他仅引用马克思“关于在连续投资时土地生产率降低的情形,可参看李比希的著作”这一句话,仿佛马克思谈到这个问题只指出了这一点,马克思在主要观点上还是同意“自然界的有机力有减无增”这一规律的。当然,大卫并非不知道生产力的进步同样会促使农业的进步,为此还为他的理论加上一些限制条件,说这个规律只涉及同一科学技术水平上的生产率波动。而以马克思主义阐述者自居的马斯洛夫,比起布尔加科夫和大卫对马克思著作的曲解和篡改,有过之而无不及。马斯洛夫为了给他所维护的理论做辩护,甚至发展到对马克思理论某些部分的彻底否认。

列宁对这些“马克思的批评家”对马克思主义土壤肥力发展理论的无理取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列宁尖锐地指出,批评家们企图用马克思反驳琼斯的那一段理论,来证明马克思是支持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却不愿意提及马克思在此是作为批判而提出的。对于不承认土地肥力递减,就得承认一小块土地可以养活整个国家的观点。列宁强调这个论据抛开了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状况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如果科学技术水平不变,那么即使是在工业中追加投资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这都说不上是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马斯洛夫自称马克思主义者却对马克思理论的彻底否认,列宁愤怒地指出,“马斯洛夫宁愿背诵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陈词滥调,却不愿意深思马克思的批判。”列宁还指出,马斯洛夫在其著作《俄国土地问题》的德译本中将土地肥力递减的论断都删掉了,这是一件很能说明问题的小事,它有力地说明了马克思土地理论的正确性。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是农业落后的根源

土地肥力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革新,但这二者同样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制度。农业技术在一定社会形态的初期相比之前的社会形态会有显著的进步和提高,但一旦这个社会形态发展到没落腐朽阶段,则很可能成为土地肥力进一步提高的严重阻碍。面对19世纪末俄国人民普遍贫困的现象,“合法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俄国人民的贫困是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导致的,是土地肥力递减规律造成了食品的短缺和农产品的涨价。如马斯洛夫就用这个规律解释当时的实际经济问题,他说如果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实行集约经营,能够产生同样的生产效率,那么海外对新土地的竞争就会马上消失。言外之意显而易见,在他看来,对海外新土地争夺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肥力递减所造成的,而他有意无意忽略了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地租飞涨,才使粮食价格也变得昂贵起来。另一位资产阶级理论家大卫也把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奉为农业的特征,他认为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表现为收成递减的自然界有机力的保守,显然,这一理论掩盖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的土地私有和阶级剥削这种深层次原因。

因此列宁指出,土地肥力递减这一所谓规律不过是资产阶级学者炮制出来的诡辩。这些资本主义学者根本不敢正视整个社会的进化,把农业落后只归咎于土地肥力的递减,却想方设法回避造成农业落后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列宁强调,正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把劳动者的贫困归结于农业生产率降低而忽视阶级剥削是为资产阶级辩护一样,把农业落后的原因归咎于土地肥力递减同样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开脱和辩护。为此列宁痛斥这些“合法马克思主义者”企图用自然规律来解释人民贫困是资产阶级辩护术,批驳这些人把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的貧困、饥俄归咎于自然界的荒谬企图。列宁认为,这些资产阶级的辩护者根本不了解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其一就是农业中还有农奴制的残存,雇工处于权利极不平等的地位。其二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而飞涨的地租使生产资料集中于少数农业资本家手中,为此列宁指出:“不是生产食物更加困难,而是工人取得食物更加困难了”。列宁强调,土地肥力的合理利用和不断提高,不能只依靠农业技术的提高,关键还在于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让人们自觉有计划地提升土壤肥力,才不会成为农业技术发展和土地肥力提升的阻碍,即使会出现社会关系同技术发展和肥力提高的矛盾,社会主义也能及时进行调整。

二、批判对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歪曲,强调土地存在两种垄断进而产生两种地租

地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特别是大卫·李嘉图地租学说所结出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就把地租理论看成私有制的一个范畴,恩格斯就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由于土地可使用面积的有限,要使用土地进行生产就必须缴纳地租。马克思将地租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认为级差地租是土地经营权垄断的结果,而绝对地租产生的根源则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它才真正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对农业工人的剥削。

(一)“合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批评和否定

俄国和西欧的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歪曲和反对,在这些“马克思的批评家”中,对马克思地租理论批评的典型代表就是布尔加柯夫。布尔加柯夫反对马克思关于超额利润形成地租的理论,认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才是地租产生的根源。布尔加柯夫强调,尽管马克思否定了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但在一些根本原则上还是汲取了李嘉图以这一规律为基础的地租理论,而且并没有添加什么新东西。显然在布尔加科夫看来,马克思和李嘉图一样,都是基于土地肥力递减这一规律创建的地租理论。布尔加柯夫认为,地租不是农业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也不是农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而且农产品的价格并不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取决于劣等土地的生产条件,而是取决于中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因此地租来源于流通领域。布尔加柯夫对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的批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否认地租是农业资本参与利润平均化过程产生的超额利润产生的。布尔加柯夫认为实现利润平均化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自由竞争,但是在土地私有权遭受垄断的背景下,农场主之间根本不具备自由竞争的条件,因此也就谈不上地租由超额利润来形成的问题。二是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布尔加柯夫认为马克思把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分开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绝对地租不过是级差地租的一种特殊情况,马克思把二者分开其实就是对“同一种事实(一种生产因素被垄断的事实)任意做出的两种解释”。

不仅如此,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马斯洛夫也批评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他同布尔加柯夫的观点一样,否定绝对地租的存在,并坚持用“土地肥力递减规律”解释级差地租,他甚至大胆的宣称,“如果最后耗费的资本生产率降低的事实不存在,那就不会有什么地租了。”在马斯洛夫看来,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全部分配论之间矛盾显而易见,其原因就是《资本论》第三卷是在作者死后才出版,在那里绝对地租理论才编进了作者的草稿,言外之意显然是说绝对地租论并不是马克思的观点,只是被编进草稿而已。马斯洛夫还认为马克思把绝对地租归结于农业资本的构成低下是不合理的,因为资本构成既不会影响产品的价格,也不会影响产品的利润率,更不会影响产品剩余价值在企业间的分配,因此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产生地租的观点是不对的。

(二)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形成级差地租

列宁针对这些修正主义批评家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歪曲和诬蔑做出了坚决地驳斥,列宁指出,正是马克思使地租理论摆脱了“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从而具有了科学性和正确性。这些批评家根本没有弄懂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既不了解土地有限的影响与土地私有制的影响之间的差别,也不了解‘垄断’和‘生产率最低’的最后一次投入的劳動和资本”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列宁强调,资本主义农业中存在着两种垄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地租,即由土地经营权垄断产生的级差地租和由土地所有权垄断产生的绝对地租。

列宁首先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局限性只是造成了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而并非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批评家们认为土地的垄断是因为土地生产力的有限和对土地生产力无限的需要导致的,列宁则认为,不能说是土地生产力的有限,而应是土地的有限。而土地之所以有限,就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的垄断,当然这里所指的是土地经营的垄断。列宁强调,资本主义农业组织必然包含土地经营权被垄断这一前提,但并没有包含另一个前提,即土地是这些经营者的私有财产。接着列宁又指出,土地经营垄断的后果必然形成级差地租,因为经营权的垄断既然是由于土地的局限性所引起,那么粮食的价格就不会由中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而必须由劣等土地的生产决定,不是取决于粮食运往市场的中等条件,而是取决于粮食运往市场的劣等条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粮食价格不仅能补偿农业资本家在土地上的生产投资,还可以使其得到资本的平均利润。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资本家对优等土地投资所获得的额外利润,便构成了级差地租。

对于批评家布尔加柯夫,列宁认为他根本没有看到马克思所强调的事实,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因土地私有制产生的所有权问题和因土地有限产生的经营权问题已经产生了分离,因此才把这两种条件下产生的两种结果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列宁还特别指出,“尽管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尽管这种所有权的形式层出不穷,但是在农业中还是形成了自由竞争”。因此布尔加柯夫所认为的,因土地占有权的垄断排除了农业自由竞争,进而妨碍农业资本形成平均利润,阻止超额利润转化地租的观点纯属无稽之谈。在此意义上,列宁彻底粉碎了布尔加柯夫等批评家否认地租为超额利润所造成的错误观点。

(三)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产生绝对地租

列宁又进一步指出,土地除了有作为经营对象而存在的一种垄断,还有作为土地私有权的对象而存在的垄断。列宁认为,土地的所有者不可能把自己的土地无偿给别人耕种,要想使用这些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就必须缴纳租金,而这个租金便是绝对地租。“它和不同投资的不同生产率毫无关系,它是由土地私有制产生的”。针对批评家们否定绝对地租的存在,认为绝对地租不过是级差地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谬论。列宁强调,这种说法实质上就是混淆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种垄断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下,土地所有者随时可以找到愿意只拿取平均利润,而把超额利润让渡给土地主人的经营者,这清楚证明了土地私有制并不创造级差地租,只是将级差地租转移到土地所有者是手中。列宁继而指出,绝对地租并不是资本主义农业本身所固有,而是只有在农业落后的土地私有制状况下才会产生。因此,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无论对于资本主义农业还是资本主义农业组织来说都是不必要的,它反而会成为资本主义农业和工业发展的严重阻碍。

马斯洛夫否定绝对地租的存在,认为马克思将绝对地租的原因归结为农业资本的低下极其欠妥,列宁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批判。列宁指出,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对绝对地租进行过反复论证,从未说过绝对地租是由于农业资本构成的低下,而是说绝对地租是源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列宁强调,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逻辑上,把两种垄断加以区分是十分必要的。土地经营权的垄断是源于土地的有限,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必然产生的现象。而土地私有制导致的垄断,则会增加土地经营者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贡赋,妨碍投资自由和自由竞争,进而阻碍农业利润平均化的发展。这就使得农业资本家不是按最高生产价格,而是按最高生产价格的个别价值出卖农产品,这样就形成了绝对地租。如果消灭这种贡赋,对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都是极其有益的,因此必须消灭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

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存在两种垄断进而产生两种地租的学说,不仅彻底粉碎了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批评”,还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学说,尽管马克思在他的地租理论中早已说明,资本主义农业存在两种垄断进而产生两种地租,但列宁进一步揭示了这两种地租之间的差别:即级差地租是由土地经营权的垄断产生,与土地是否私有无关;绝对地租是由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产生,与资本在土地投资的不同生产率无关。

三、批判“小农经济稳固论”,论证了工农联盟的必然性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大生产和小生产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安抚农民和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敌意,以布尔加柯夫为代表的合法马克思主义主义者开始修正马克思关于土地问题的学说。他们反对马克思关于大生产优于小生产、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同样适用于农业的观点,鼓吹“小农经济稳固论”。列宁对此做出了全面而深入的批驳,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下小农经济必然会遭到机器大生产的排挤,农民也因此将会出现分化。广大农民只有与工人阶级联盟,彻底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悲惨的处境。

(一)机器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显著作用

农业机器问题经常成为批评家批评马克思主义的论据,这些批评家认为,在农业中使用机器比在工业中使用机器的困难要更大,因此机器在农业中使用的次数更少,这是无可争辩的。布尔加柯夫提出,机器在农业与工业发挥的作用具有根本性的差别,在工业中机器可以代替人完成精密且庞大的工作,但是在农业生产中,机器不可能像在工业中那样无止境地提高生产。因为农业的特点就是自然在生产过程中起着主宰作用,劳动工具掌握在自然母亲手中,“机器在这里不仅不能把劳动者变成自己的附属品,而且这个劳动者依然起着过程操纵者的作用”。因此,机器在农业中永远也不会具备像工业机器大生产那样,可以使生产具有革命化的特点,相反,小农经济比使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农业大生产的效率还要高。因为农民的热情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如果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归自己,他们就会出工不出力,但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牲畜时,就会激发出强大的劳动热情,而且小农经济也有利于农民联合全家的劳动力,实现更为高效的生产,这就使得农业资本家采用人力比采用机器还要便宜。修正主义者为了反对机器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甚至多次引用对机器抱有反感的大地主考茨基的观点,即认为机器的使用对农业工人来说是一个祸害,因为它剥夺了农业工人在冬季的主要工作,将他们赶进了城市,这是技术上的效果所弥补不了的,而鉴于机器对整个农业的危害,考茨基提出应该限制机器的应用,以便改善农业工人的状况。大卫在他的著作中,也多次谈到农业中的机器问题,他认为机器在农业中起不到在工业中的作用;农业中没有中心发动机;很多机器只能工作一段时间;机器的使用并不能节约生产的费用,等等。

列宁指出,技术的进步对资本主义农业来说,已经像工业那样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大卫这些批评家却只从小资产者的眼光看问题,满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比较缓慢的进步,而不敢正视社会的进化和发展,事实已经证明,“使用机器的农户无疑比不使用机器的农户优越”。列宁强调,虽然农业本身有其自己的特点,当时的农业技术水平还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但采用现代化技术的大农场带来的必然是生產和资本的集中,逐渐排挤和吞并小农户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因此与批评家们的结论相反,列宁认为对于机器和电力的广泛使用是大生产的特征,也是大生产优越于小生产的重要表现。对于批评家们用伪造统计材料的手法来证明在农业中运用机器是无利的,否认资本主义大农场在使用先进农业技术方面的优越地位,断言机器“不适用于”农业的观点,列宁指出,对农业起着强有力改造作用的机器,早已在农业中推广开来,谁不知道机器的使用让工作更加可靠和精确,“因此,说什么‘起不了任何类似的作用’,简直是胡说八道!”

(二)小农必然被大生产所排挤

合法马克思主义反对马克思关于大生产优于小生产的观点,针对马克思指出的小生产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即“生产条件越来越恶化和生产资料越来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进而导致小生产者必将被资本主义大生产所吞没的观点。在“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这是完全不值一提的,他们认为大生产根本无力排挤小生产,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自然力而不是人的劳动,这就导致农业的生产过程不可加速,即使是大农场也无法通过压缩农产品的生产时间来提高生产效率,而中小农户数量和种植面积不断增多,大农场的数量和面积不断缩减无疑证明了这一点。这些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还引用德国和丹麦的农业统计资料,想要以此来作为小生产优越于大生产的依据。但他们对这些统计材料根本不进行分析,从而在所谓平均数的概念下掩盖了小生产者沦为雇佣工人的事实,否定了小农破产两级分化的历史趋势。这些修正主义者强调小生产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同样可以安居乐业,因为小农为了保持自己的土地可以忍受任何困苦,这也是他们长期保持稳固性的根源所在。布尔加柯夫提出,大农户代表着经济进步,小农户代表着经济落后这种说法,不过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空想。大量的数据和事实都证明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即“大生产在技术上并不比小生产优越,不仅在理论上是如此,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在实际上也是如此。”布尔加柯夫还说,认为农民的债务特别多,不过是编造农民问题的一个一成不变的教条,只有小部分农民才会达到令人担忧的严重程度。为此他还拿德国近郊农民做例子,虽然那里的地块很小,但农民都过着富裕文明的生活,并将这个地方的收成同德国平均收成作了比较,以此来证明小农的优越性。

列宁批驳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的“小农经济稳定论”。列宁以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证明,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的发展,同样适用于农业,但是不能把资本主义在农业和工业中的基本特点和不同形式混淆起来。修正主义者正是用农业的自然特点来否认资本主义在工业和农业发展中的共同规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小农无论在生产技术上还是经营规模上,都不可能与资本主义大生产相提并论。资本主义想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压榨小农生产者,在此背景下,这些修正主义者所提出的“小农经济稳定论”纯属无稽之谈。此外,列宁还详尽分析了修正主义者所引用的农业资料后指出,运用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已经充分显示出相较于小生产的优越性。马克思的批评家们片面利用了某些统计材料和分析材料,表明的只是在某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小生产的活跃。他们在统计方法上只按土地面积划分经济类型,不按产值和是否使用雇佣劳动进行分类,这样就把土地规模类似但生产性质不同的农户归结在一起,这就严重混淆了资本主义大农户和小农户的区别,掩盖了小农破产的状况。

(三)工农联盟是破产农民的唯一出路

“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家们引用耕地数量显得很小的果园和菜园的统计材料来证明小生产优越于大生产,但对于在少数农民富裕的同时,群众的处境却十分困难的事实只字不提。针对这一点,列宁指出这不过是用“中等农民”粉饰“农民”,实际就是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粉饰资本主义条件下农民分化。列宁强调,不只是农业工人,农民也越来越多地逃往城市,这清楚证明了农民无产阶级化发展的事实。因为农民只有在破产的情况下才会逃往城市,而他们破产前必将进行拼命的挣扎,其主要手段为“刻苦勤奋和极其节俭”,而斗争的结果却仅是形成了少数资本主义农场,大多数小农只会随着土地的贫瘠和劳动能力的衰弱更加贫困,成为必须依靠“副业”的农业工人。针对“合法马克思主义”所谓的每个农业工人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小块儿土地,列宁讽刺地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目前看来还有“批评家”)的全部任务,就是支持无产阶级最落后部分的这种幻想。”

事实上,“合法马克思主义”竭力夸大农业的自然特点,宣扬小农经济稳定论,其目的就是想把资本主义社会说成是无矛盾冲突的社会,否认农民分化,进而否认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建立工农联盟的可能性。列宁强调,农民分化的事实已经向我们表明,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同样适用于资本主义农业,小农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没有任何前途的。那些被压得透不过气的农民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奴役和生活的贫困,就必须与工人结成联盟而不管在这条道路上会遇到多大的困难,并在其领导下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斗争,这样才能使农民摆脱地主资本家世世代代的压迫,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出路。列宁进一步分析道,摆在小农经济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条是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走上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困的资本主义大农业道路;另一条道路则是农民和无产阶级结成同盟,用暴力推翻旧的土地制度,实现土地国有化,把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农业合作化道路。事实上,只有这一条道路,即处于极端剥削和贫困状态的农民和同样受到剥削但有组织和斗争能力的工人结成同盟,才会对沙俄现实产生影响,才是符合俄国破产农民现实的唯一出路。列宁对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联系了俄国的实际,阐明了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不仅使修正主义的论调完全破产,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且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正确的土地纲领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1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75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12.

[5]列宁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杨朴伟.认识“合法马克思主义”及列宁对其的批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6):31-38.

[7]列宁全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71.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列宁
俄罗斯醉汉 竟想偷列宁遗体
环球时报(2023-02-08)2023-02-08 17:17:28
列宁
中外文摘(2022年15期)2022-11-21 14:50:39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意识形态建构理论的源与流:从马克思到列宁
学术论坛(2018年4期)2018-11-12 11:48:36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8:55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环球时报(2013-01-22)2013-01-22 17: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