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青少年音乐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2023-09-01 23:46:04邢依楠邹亚洲
大众文艺 2023年12期
关键词:美育双减培育

邢依楠 邹亚洲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031)

一、“双减”政策下青少年音乐教育现状

(一)“双减”政策背景

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在此背景下“双减”政策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为核心内容[1],由此,青少年音乐素养的培育工作受到重视。

了解“双减”政策背景,更好地理解其深刻内涵和用意,以此将其内涵、内效、动能应用于青少年音乐教育的培育中,其“减”是为了更好地“改”、更好地“提”、更好地“增”。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将原有的机械学习转化为兴趣学习,这样的“改”更多是教师思维意识的改,教学模式的改,在不断更新迭代中重新成长、重新定义,从内部做到“双减”。曾有学者做过有关于双减政策下学生美育评价的调查研究,其中涉及“你认为艺术素质测评对你的影响”,该问题正是探究艺术素养的价值以及提高艺术素养的意义。在问卷中显示,有74.48%的学生认为“双减”政策有利于提高艺术素养。这就要求在落地实践过程中,充分落实从“减”到“提”的过程。“双减”政策推出后,将会迎来“双减”背景下的“双增”,即为“增效”和“增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增加相应的美育学习、活动的时长,也为教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提供了创新的路径与方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双减”政策下青少年音乐教育现状

国家提出或颁布美育和音乐教育相关的政策,有利于音乐教育的长足发展。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迎来发展机遇,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双减”政策鼓励学校能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设丰富的美育教育活动,课余活动的丰富,学生自主选择多样化,促进青少年参与艺术类活动的机会。

“双减”政策的推出,学校积极响应,提高课程设置丰富性,达到“双减”政策的真正目的,让学生回归到学校教育,通过学校的教育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形成合理化教学体系,实现“双减”效能,真正地实现减负,形成教育闭环。

新时代的发展,学校要依据核心素养要求,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发展,以培育高素质人才。因此,“双减”政策出台后,部分学校的音乐课程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丰富课程内容。融入审美体验、审美感知、音乐鉴赏、音乐创意等核心素养课程,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紧密融合,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

(三)“双减”政策对青少年音乐教育的影响

“双减”政策对青少年音乐教育带来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激励、推动和发展。为了使这一政策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教师应当结合音乐学科特点和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有效尝试和探索,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主要表现为:一是让学生拥有富足的生活、能主宰时间,分配从事艺术、体育类的学习。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学校可调整课程安排,加大音乐学科的比例。二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类艺术活动,如文化艺术周、音乐节等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不同的音乐类型,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是提高青少年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在音乐类艺术活动中,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亦能充分地体验、感悟、创作,教师能在音乐类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通过音乐类的美育活动激发青少年的思维创造力,提高青少年审美情趣。

二、“双减”之下青少年音乐素养培育的现实境遇

(一)“双减”促进青少年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青少年的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青少年的音乐素养、思想水平则成了教育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在长久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更多地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音乐课程以及音乐素养则成了辅助课程,并非青少年发展中的重点。“双减”政策的普及和深入,让各地开始探索全新教学模式,更加注重青少年的素质培养,这为音乐素养的培育创造了无限可能,也为青少年探索音乐之路做足了铺垫,使青少年的音乐素养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音乐核心素养,正是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培育青少年音乐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学习能力。首先,主要培育青少年音乐思维能力和音乐学科认知能力。这就需要通过专业化的音乐技能培育,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和认知。其次,培育青少年审美能力。音乐作品中富含丰富的历史、人文相关知识,深化青少年音乐文化传承的培养,从音乐作品中提高青少年审美能力,真正达到美育效能。最后,凸显音乐美学核心。提高青少年在课堂上对音乐的兴趣,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培养青少年的音乐审美水平,进一步促进音乐的创新性培养。青少年能在多类艺术活动中享受美、感受美,从美育视域下,培养了青少年的音乐素养,提升了对音乐的敏感度。

(二)新时代美育功能提升青少年音乐素养

美育功能如何体现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们共同思考的核心问题,审美能力的提高是提升音乐素养的基础,新课标下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主要就是以人为本,为了能够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立德树人[2]。培养青少年充分感受美和艺术美的能力。新时代美育功能引领教师转变培养侧重点,能够创新性地教学和注入全新的理念,培养出新时代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

新时代,美育的重点从注重技能培养转变为注重审美养成,青少年音乐素养培育正是以新时代美育观为思想指引,以回应新时代美育的迫切呼唤[3]。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双减”政策为其美育的进一步培养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着力点置于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培养青少年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青少年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对于青少年的音乐素养的提升,并非单纯集中于音乐技能的培养,而是针对性地培养青少年的审美养成,通过音乐技能的提高,提高音乐艺术感知力、鉴赏力,充分地展现新时代美育的社会功能性。

(三)青少年音乐素养培育的实践难题

基于上述观点,“双减”政策为青少年音乐素养提供了可塑造、可创新的空间。但在青少年音乐素养培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实践难题。也正因此,构建完善的青少年音乐素养提升的路径成了研究的重点内容。

青少年音乐素养培育中存在目标功利化严重的问题。当政策倾斜,学校、家庭、社会重视程度提升,音乐作为艺术类学科之一逐渐地成了升学环节中的加分项,多数人想运用这一便捷以此提高学校和学生的升学率。另外,个别家长认为培育音乐素养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其文化课程的成绩,因此则会忽视青少年音乐素养的培育。再次,个别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佳,为了能进入大学校园,学习音乐成了一种便捷和捷径之路,意图通过学习音乐,经过艺考进入大学。这样的功利化倾向,影响了青少年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音乐素养的提升,从而成了为了学习音乐而学习的效果,学生也缺少了兴趣度。

在培育青少年音乐素养时,实践难题不容忽视,既要保证音乐艺术的传统性,又要培育青少年音乐创造的创新性,不断地开发引导青少年的灵感,更好地应用于青少年音乐素养提升的路径构建之中。

三、青少年音乐素养提升的路径及建构

(一)青少年音乐素养知识体系的完善与构建

音乐素养是对视唱、乐理知识、音乐欣赏、音乐史等综合知识的掌握和音乐能力的培养,是青少年学习音乐的必修课,对知识体系结构重新梳理,有助于青少年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知识掌握的全面性。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构建(视唱、乐理)。在青少年的教育体系中,形成固有的理论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的音乐素质的提高,开发青少年的无限潜能。可以从音的产生、种类、记谱法、节奏与节拍、西洋调式、中国民族调式等方面构建乐理知识体系;视唱在教科书的范畴,有独立完成视唱、节奏的能力,融入简单的五线谱视唱环节。也可将红色经典曲目列入视唱必唱曲目之中。通过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弘扬中华民族伟大革命力量,继承发扬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音乐欣赏知识体系构建。音乐欣赏可以加深青少年对音乐的认知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够更好地诠释音乐的创作风格及其所要表达的音乐内涵。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文化,都沉淀出音乐所代表的时代性、历史性、人文性。进一步加深巩固音乐文化所刻画的知识内涵。

音乐史类知识体系构建。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词作者、曲作者所处的不同时代、亲身经历等方面有感而发,所以作品和作者是紧密相连的关系。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出人物形象及客观事物、自然景观的音画场面,让青少年能够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二)青少年音乐教育培育模式的优化转变

1.优化学校音乐素养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音乐素养专业性。校内的教师之间定期组织研讨会,音乐组集体备课活动,及时交流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在薄弱的知识项目上,有侧重点的规划教学进度和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增加音乐理论、音乐欣赏、音乐史方面的书籍,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2.完善学校音乐素养的考核制度,助力音乐素养教育发展

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期中、期末不能以传统模式简单的只考唱歌作为衡量标准,因为音乐素养包括音乐理论、音乐欣赏、音乐史方面的知识领域,是音乐的综合素养。需要设立笔答的考试形式。逐渐成立专家组、设立考试资源库,形成省联考的模式。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的成绩。

3.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音乐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音乐,亦是学习历史,不同时期塑造了不同的民族形象与英雄事迹,让学生感觉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红色基因的传承和民族信仰的伟大力量,从音乐感知历史优秀人物形象,树立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良好习惯养成。

(三)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培育新模式

跨学科,所指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推动学科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正是学科交叉和整合。面对音乐跨学科的发展,要能不断地深入挖掘、整合、开发和利用可以运用的资源,并拓展音乐专业的学生的专业思维和音乐视野,使其能够在各个学科领域中不断地探索出一条更适合音乐发展的道路,发挥音乐的特性,多维度地展现音乐的特性。

音乐跨学科的深度融合路径正是要多维度融合,转化单一的学科模式,提升音乐的育人价值,打造音乐与其他专业的紧密融合,构建全新的培育生态,转化单一模式为多元模式,让音乐作品有了多元的表达模式,青少年音乐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能从中获取身份认同感和社会价值感。音乐学科的跨界打造,为音乐作品的表达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音乐与文化、热点、历史、人文的交融,挖掘了音乐的多种元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青少年从中获取能量,而非单纯地听和唱,能融入作品的创作中。当新媒体不断地发展,音乐可以通过多平台进行传播,以青少年能广泛接纳的方式融入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无形之中提升青少年的认同感和情感代入感,真正地融入音乐之中,无形之中提高青少年的音乐素养。

(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同培育机制

新时代美育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形成协同教育机制,充分地发挥三者的教育功能。

首先,青少年音乐素养提升,要力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沟通的渠道,确保共育目标的达成。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在青少年音乐教育培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不同,致力于三者之间的合力作用的发挥,确保美育、共育目标的达成。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对青少年音乐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审美观念。

其次,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在青少年音乐素养培育过程中的角色和定位。学校,应是学生音乐素养培育过程中的主要角色,在进行音乐类活动、音乐类社团以及音乐教育相关的活动应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和协调。家庭是培育陪伴的主体,家庭音乐氛围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对音乐的兴趣。社会是一个较大较广的平台,推动青少年成长和成才。与此同时,在明确三者的角色和定位,则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主体引领作用,助推共育课程建设,科学、适度引导青少年,逐步形成共育合力。

最后,落实学校、家庭、社会的监管评价机制,引领共育效能的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化构建,不断地打造三者的紧密融合,进行三者的有机关联。健全评价机制,将音乐美育政策逐步落到实处,使得青少年音乐素养能得到及时地测评和评价,对开展相关的音乐艺术活动奠定了评价基础。不断地完善、更新、创新,使青少年音乐素养、音乐美育的培育工作能够开展得更有实效性,助推美育目标的完成。

猜你喜欢
美育双减培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