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典 石蓉荣 芮国强
摘要: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是民生工程的根基。基于行政竞标制和政府标尺竞争理论,以2003—2018年中国2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应用准自然实验和空间杜宾模型方法,分析了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基准数据分析表明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不仅能显著提升所在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而且对邻近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也有促进效应,它表明内部竞标和外部竞争是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促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作用机制。数据显示对于行政级别低、人口规模小、西部地区的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促进效果更大。研究结论表明政府未来不仅需要继续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工作,还要加大全国文明城市群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政竞标;政府竞争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为了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各地方政府主要采取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和加大转移支付策略[1]。但过度依赖于转移支付只能授人以鱼,不能授之以渔,反而可能会加大均等化差距[2],它的效果难以保证[3]。当前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基本公共服务“是否”实现均等化,而在于“如何”实现均等化。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是促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基和政治保障[4],构建常态化的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治理机制势在必行[5]。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城市治理机制[6]。它的多项创建评估指标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关,是一项具有“中国之治”基因的民生工程。作为一项整合程度最高的民生工程,它应当能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制度支撑和实践支持,促使城市投入财政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城市更新,更好地服务民生,达到中央文明委的考核标准要求。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有学者研究发现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会导致城市公共服务滞后[7],导致地价上升,提升居民生活成本[8],并没有明显的民生效应。相反,也有部分研究表明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企业减排、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9] 有积极影响,能促使地方政府提高包括教育、医疗、文体、交通和环境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10]。
整体而言,尽管政府部门一直宣称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是一项民生工程,但它的政策效果仍然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它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也需要更多的循证支撑。此外,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是一项竞争示范性工程[11],中央文明委期望部分城市能紧跟已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城市,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产生空间溢出效应。据此,近期中央文明委提出要继续加强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和布局工作,但理论界对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活动的空间溢出效应还缺乏实证研究。为此,本研究应用行政竞标和政府竞争理论,剖析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利用PSM-DID和空间杜宾模型验证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是否促进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它的内在机理是什么?(2)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促进作用是否存在竞争空间溢出效应?本研究的理论边际贡献可能有三点:(1)通过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促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研究,评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程的民生价值,可以回应理论和实践界长期关注的“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究竟是不是一项民生工程”的疑问,论证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政策的合法性和现实意义;(2)本研究超越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的视角,从城市竞标治理的视角分析了夯实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的问题,有助于城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管理机制;(3)本研究丰富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因文献,为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竞争效应提供了空间实证经验证据,为全国文明城市群创建的必要性提供了证据支撑。
一、行政竞标: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直接动机
2003年,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启动。2004年,中央文明委发布了《全国文明城市评价体系(试行)》,指出国家文明城市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有三个核心特征:第一,地位高。评选工作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分管,很多省市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成绩纳入对地方政府考核的高质量指标体系中,且权重较高。第二,测评内容广泛且动态更新,它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每年都会动态更新。第三,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不搞终身制。依据“三年一大考,每年都小考”的原则,中央文明办要求各城市构建持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常态化和长效化机制,经常会有部分城市因为没有通过复审而被摘掉荣誉称号。截至目前,全國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获得国家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数量由2005年的8个增加到2020年的130个。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大致公平可及地获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12],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社保就业、安全服务、教育医疗、文化、公益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服务[13],理论界主要从这些方面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测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测度主要有单一指标法和指标体系法两种,基于单一指标法很难反映一个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所以基于指标体系法测度的变异系数法和泰尔指数法应用最为广泛[14],其中,基于熵值计算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应用得越来越多[15-16]。由于测度城市内部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存在诸多困难,本研究所指和测评的是城市整体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17]。
行政竞标是全国文明城市评比促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动机,行政竞标是指中央部委为了实现某个领域的治理目标,设置各类表彰荣誉称号,设计评选指标和考核门槛,鼓励城市依据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自愿参与荣誉称号的申报与评选工作。城市达标后,中央部委授予相应的荣誉,但荣誉不搞终身制,而是进行动态化管理,复核没有通过考核的城市,荣誉称号将被取消。行政竞标制具有适用范围广、强调正向激励和动态管理等特征,地方政府参与行政竞标项目的主要原因是它有着巨大的政治激励效应。全国文明城市评比是一项典型的行政竞标制,它的政治激励效应和城市品牌效应巨大,城市参与此项竞标项目的动机很强[18]。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有助于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的多项评比指标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关。在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指标体系中,与教育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有义务教育公办民办结构合理等;与劳有所得社会保障相关的指标有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等;与基本医疗相关的指标有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28%,辖区人均预期寿命≥77.7岁等;与老有所养相关的指标有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等;与基本文化服务保障相关的指标有确保财政公共文化投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37.2%等。此外,全國文明城市创建评价指标中还有交通管理、环境管理与质量(河道、PM2.5、垃圾分类)、市容市貌、志愿服务、医疗宣传教育、科普活动、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社区环境与设施、消防、无障碍设施、便民市场、环境整洁(空气质量)、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景点、公园)等指标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或逐年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3平方米、建成区公共卫生间设置密度≥4座/平方公里等。同时,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涉及重大民生相关的事故还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对重大污染、食品安全、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实行动态扣分制度。最为关键的是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具有一套长效化的动态评估机制,它也是行政竞标制能够发挥功效的前提。在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之后,各城市还要接受中央文明委定期而严格的复查,而且中央文明委还会依据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持续动态上调相关指标的考核标准。例如,对于城市民生服务类指标,随着国家对民生服务越来越重视,近期增加了15分钟服务圈的建设,增加了对环境类指标的考核要求。长效动态化的评估机制会促使地方政府摆脱短期迎评视野,采取长效措施促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而言之,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达标和动态竞标的考核机制能促使参评城市动态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扩大并优化配置各类服务资源、持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创新,通过指标测量与动态监管推进城市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1: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能够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二、城市竞争: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促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间接动机
政府竞争是理解中国城市治理模式的重要视角,是理解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和发展动力的主要理论视阈[19]。政府竞争理论认为地方政府是官员与市民的博弈空间,官员为了获得市民的认同和选票,地方政府须实施制度创新,提升市民福利。在中国,它逐渐衍生出为“增长而竞争”的政府竞争流派,它认为在中国情境下,中央通过政治权力集中与经济分权,驱使地方官员为政治晋升而开展“标尺竞争”[20-22]。标尺竞争是指上级政府会根据一套标准化的绩效标准进行评估和比较地方政府,这些标准包括公民满意度、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经济发展等指标。标尺竞争是自上而下发动的竞争,主要手段是自上而下的排名,强调绩效比较。标尺竞争往往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出空间自相关性[23-25],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会采取相似的策略竞争,表现为竞相降低税率、加大财政支出等。在标尺竞争的框架下,政府经常会主动采取措施与潜在竞争对手展开竞争,以充分收割先行者的优势,或者通过某种创新维持现有地位[26]。
尽管中央文明委强调正向激励,只是倡议地方政府申报文明城市评选。地方政府不参与评选,也不会受到惩罚。但由于有着巨大的荣誉激励和政治激励,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存在激烈的竞争,这正是政府竞争中标尺竞争的经典场景[27-28]。竞争的压力来源主要有上级部门的考核压力、群众的期望和邻近城市的压力。例如,部分省份将文明城市评选纳入高质量考核指标体系中,这会给不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城市带来政治压力[29] 。对于城市主政官员而言,如果邻近城市已经申报并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而自己所在城市不积极参与申报,社会民众会认为地方主政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力不足[30]。在此压力的驱使下,各地方政府会竞相申报全国文明城市评选项目,进而会促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地方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务服务方面也同样面临竞争问题,它的竞争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压力:上级政府考核(标尺竞争效应)和城市自身发展需要。为了增长而竞争是政府竞争理论的核心命题,为高质量发展而竞争是当代中国城市面临的最新议题[31]。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是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要素,这些要素内嵌于人才载体之中[32-34]。为人才而竞争逐渐成为政府间竞争的一种新方向。人才流向某个城市,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更高水平的工资,而且是为了享受更好的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35]。城市公共服务集聚会对较高文化程度、较高技能水平的人才产生吸引力。所以,对于拟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它必须更好地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对于发展较慢的城市而言,它必须更快地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避免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为此,各城市会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展开竞争,避免处于竞争弱势。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竞争得到了部分研究的支持,研究显示竞争会促使地方政府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为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新动力[36-37]。概而言之,邻近城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比较好,会间接地促进本地城市加快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邻近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会直接影响本地城市加快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邻近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会促进本地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假设3:邻近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会影响本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假设4:邻近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会影响本地城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三、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促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循证评估
(一)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促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行政竞标效应验证
截止到 2022年,文明城市评选已经实施了6个批次,分别是2005、2009、2011、2015、2017和2020年。基于数据可得性,本研究以2005年、2009年、2011年、2015年和2017年5批共102个地级市为实验组,其他未获得文明城市称号的177个地级市作为对照组。本研究将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当作一项准自然实验,以政策在不同城市间实施的时序差异来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并控制了城市与年份的双向固定效应,考察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是否能促进入选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基准模型如下:
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样本中剔除了行政区划前后不一致及数据缺失严重的城市,其中少数缺失數据通过插值法进行填充。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主要参考Yang等人[38]的研究,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三个维度测评,包括17个指标,通过熵权法将各项子指标整合成一个综合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方程中有三个控制变量:人均GDP(lnpgdp)、金融发展水平(fin)、城镇化率(urbanpop)。金融发展水平(fin)用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率(urbanpop)用城镇人口除以总人口来衡量,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双重差分模型使用的前提是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政策实施之前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为此本研究用城市在认定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前两年和当年来构造时间哑变量并纳入回归模型,如公式(2)所示:
其中,year_J为政策实施前的时间哑变量,即城市i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前的年数,将虚拟变量和文明城市政策变量交乘。为避免批次效应的干扰,按照实施批次进行分样本回归,数据计算显示5个批次的回归模型中时间哑变量与政策差分交乘项的回归系数在政策实施当年之前多数不显著,仅2014年在9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政策实施前的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可以判断文明城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获得荣誉称号前与未获得此荣誉称号的城市不存在显著差异,满足平行趋势假定。据此,应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基本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中的civi_city的估计系数可知: 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还是控制时间效应与城市效应,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对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效应均保持在1%水平上的正向显著。为了避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变动趋势存在选择性误差并提高两组城市的可比性,本研究采用PSM-DID方法对检验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用控制变量代表协变量,采用“k近邻匹配法”(k=4)进行假设检验。PSM-DID有效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匹配后协变量的t统计值均不显著,即接受实验组和对照组无系统性差异的原假设,两组城市在匹配之后并未产生明显差异。同时,匹配前后标准偏差的绝对值小于10%,代表匹配处理是有效的。同时倾向匹配得分概率密度显示,与匹配前的样本相比,最近邻PSM匹配后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倾向评分值的概率密度分布更接近,说明匹配效果较好。
PSM-DID分析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并无明显差异,证明了PSM-DID方法的可行性和基准回归的稳健性。为了继续证明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研究做了两个安慰剂检验:第一,参考林毅夫等[39]的做法,将政策时间提前,通过改变文明城市入选时间来构造反事实检验,以文明城市获评前的2-3年作为政策虚拟变量重新回归,研究发现将政策时间提前,政策效应不显著。第二,更改入选城市,通过改变文明城市入选名单来构造反事实检验,以重复随机抽样500次的方式建立虚拟政策变量重新回归,结果同样显示在更改入选城市后政策效应也不显著。这表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政策效应只有在“中国文明网”公布的既定时间和既定城市下才显著,即文明城市对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存在人为设定的可能性。为避免双向因果关系对基准回归结果的影响,本研究继续以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滞后两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若回归结果显著,则证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市更倾向于参与评选,且会更容易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反之,则证明“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与评选前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无关。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并不会受入选前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的影响。因此,不存在逆向因果问题。
为了深入揭示全国文明城市评比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城市行政等级、所在地区和城市规模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按城市级别将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较大的市”定义为高等级城市,其他的则为一般等级城市。数据分析显示,对于一般等级城市而言,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显著促进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但对高等级城市而言,此效应并不显著,它表明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一般等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促进作用更大,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数据分析显示,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11、0.012和0.018,均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促进作用依次递增。在将城市分为五类的基础上,数据显示特大及以上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的文明城市评选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其中特大及以上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组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12、0.013和0.031。可以看到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而中等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受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促进作用要强很多,分别是特大及以上城市和大城市的2.58倍和2.38倍。
(二)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促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竞争效应实证分析
在验证空间竞争效应之前,要对全国文明城市评比和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数据显示,2005—2018年间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莫兰指数区间是[0.074,0.169],在1%的置信水平上都显著,它表明2005—2018年我国各地级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正向溢出效应,表现出正向空间依赖性和集聚性。全国文明城市评比的莫兰指数(2003,2004年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还未开始,其值均为0,故此处数据从2005年开始)在2009年之前,都为负数且均不显著。自2009年开始,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莫兰指数呈正向增长趋势,且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2009—2018年我国各地级市的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为验证城市间的竞争效应,首先,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探究了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空间溢出效应,模型如下:
首先,表5中Model1—Model3是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检验了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受到其他城市文明城市评选的空间溢出效应。Model1展示了采用地理距离权重矩阵的分析结果,W civi_city的回归系数为0.512,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它表明周边城市的文明城市评选对当地城市的文明城市评选有正向的溢出效应。Model2展示了采用邻接权重矩阵的分析结果,W civi_city的回归系数为0.233,也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它表明相邻城市的文明城市评选对本地城市的文明城市评选也有正向溢出效应,但相较于Mode1的结果可知,周边城市的正向影响要大于相邻城市(0.512>0.233)。Model3展示了采用经济权重矩阵的分析结果,W civi_city的回归系数为-1.387,也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它表明城市的文明城市评选会受到经济水平相似城市的文明城市评选的负向影响,即存在负向溢出效应,这可能是因为经济水平相似的城市之间存在着文明城市评选的相互竞争和名额限制。其次,表5中的Model4—Model6检验了文明城市评选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空间溢出效应。表5中Model4显示,W civi_city的回归系数为0.045,且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文明城市评选对周边城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着正向的溢出效应,即一个地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会受到周边地区的文明城市评选的影响;Wps的回归系数为0.844,且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周边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即一个地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会受到周边城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影响。
在考虑周边城市影响的基础上,Model5进一步检验了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受相邻城市的影响效果,Model5中Wps的回归系数为0.393,且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它表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会受到邻接城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但其效果要弱于整体周边城市的影响(0.393<0.844),说明除了相邻城市,周边其他城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对本城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也很重要;另外,Model5中W civi_city的回归系数为-0.004,但不显著,结合Model3的结果,它表明尽管周边地区的文明城市评选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影响显著,但单独来看,相邻城市的文明城市评选对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效果并不是很突出,说明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溢出效应并不仅仅限于相邻地区。Model6检验了经济距离的影响效果,Model6中W civi_city的回归系数为0.265,且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经济水平相近的城市评选上文明城市对该城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主要是经济水平相近的城市之间具有相互竞争的发展关系。Model6中Wps的回归系数为-1.054,且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會受到经济水平相近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负向影响,这可能缘于经济水平相近的城市之间存在人才等影响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互相竞争的情况。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采用准自然实验的方法,应用双重差分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评估了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是一项民生工程,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究其原因是城市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必须达到全国文明城市要求的有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动态考核的机制还促使城市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来抓,不能通过运动式治理来实现。本研究结论与龚锋等人[40]的研究结论不一致,他们发现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商品房价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经济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他们的研究表明全国文明城市与民生关联不大,留下了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不是民生工程的印象。但本研究表明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能够激励地方政府提高包括教育、医疗、文体、交通和环境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证明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是一项民生工程。(2)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有着空间扩散效应,政府间的竞争会间接提升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邻近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本研究证明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在地理距离上有着正向溢出效应,即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会通过竞争和示范效应,实现更大的民生效应。(3)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具有情境性,它会受城市行政级别、人口规模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行政级别越低、人口规模越小、地理位置越靠近西部地区,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促进效果越明显。它表明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是促进民生的最大工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地方政府将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入到民生方面。而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城市自身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投入本来就很多,基本公共服务做到了全方面的覆盖,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民生方面的效应反而没有那么显著了。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第一,整合了行政竞标制和政府竞争理论,更加全面地分析了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本研究表明作为一项行政竞标制的城市治理机制,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直接的影响,起主要作用的是城市内部的竞标动机,发挥主效应作用。作为一项标尺竞争制度,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升有间接影响,主要作用是邻近城市间的竞争,是城市的外部竞争动机,发挥着辅助效应。它表明要有效激发地方政府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要激发城市的内部动力,还要充分发挥示范与竞争的作用,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体系研究。第二,研究表明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可以促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理论上证明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最大的民生工程。本研究借助于PSM和双重差分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全国文明城市和非全国文明城市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差异,精确评估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民生促进效应,既深化了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政策的绩效评估研究,也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循证支持。第三,本研究基于政府竞争理论,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证明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空间示范竞争效应,为当前中央文明委推动的全国文明城市群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文的实践启示在于,第一,继续强化推进和创新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工作,提升地方政府申报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动机,充分发挥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政治激励功能,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41]。第二,加大公共服务类指标在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指标中的比例,充分发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政策工具功能。要继续完善定期考核、综合考核、一票否决、保留机制和退出机制,它们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机制发挥效能的关键,可有效将政府注意力和财政资源配置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提升民生效应。第三,创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管理机制,优化全国文明城市的空间布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群,更好地发挥文明城市标尺竞争空间溢出效应。
最后,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第一,研究表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有着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分析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是标尺竞争效应,但也有可能存在示范、学习和规范等效应。由于数据分类获取较难,本研究没有将这些效应完全梳理并验证出来,未来可以分析多种类型的空间溢出效应。第二,行政竞标制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动态评估机制,本文主要选取了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作为行政竞标制的典型案例,它具有动态评估机制,但本研究没有从数理层面揭示出动态评估机制的作用,未来可以选择有和没有动态评估机制的行政竞标制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动态评估机制的效应。
参考文献:
[1]缪小林, 张蓉. 从分配迈向治理——均衡性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感知[J]. 管理世界, 2022, 38(2): 129-149,9-14.
[2]曾红颖.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体系及转移支付效果评价[J]. 经济研究, 2012, 47(6): 20-32,45.
[3]郭雨晖, 汤志偉, 赵迪.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估与研判:区域补偿和质量提升下的动态演进[J]. 公共管理评论, 2020, 2(4): 133-155.
[4]缪小林, 张蓉, 于洋航.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治理:从“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到“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J]. 中国行政管理, 2020(2): 67-71.
[5]张启春, 杨俊云.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演进历程和新发展阶段策略调整——基于公共价值理论的视角[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60(3): 47-56.
[6]芮国强, 胡玮, 宋典. 城市治理视阈中的行政竞标制:内在逻辑与成功经验——以全国文明城市评比为例[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3(4): 52-59.
[7]明雷, 黄远标, 朱红,等. 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是“福利”还是“陷阱”?——基于城市旅游业发展视角[J]. 投资研究, 2021, 40(2): 54-70.
[8]姚鹏, 张泽邦, 孙久文, 等. 城市品牌促进了城市发展吗?——基于“全国文明城市”的准自然实验研究[J]. 财经研究, 2021, 47(1): 32-46.
[9]SHI R R, SONG D, RUI G Q, et al. How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civilized city promotes urban gree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competing theory—a quasi experiment study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 19(17): 11103.
[10]朱金鹤, 王雅莉, 侯林岐. 文明城市评比何以促进劳动力流入?——来自地级市的准自然实验证据[J]. 产业经济研究, 2021(3): 43-56.
[11]刘志鹏, 高周易, 马亮. 示范:政策高位推动的工具——基于国务院各部门的实证研究(2008—2019)[J]. 政治学研究, 2022(4): 63-75,158.
[12]姜晓萍, 康健. 实现程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的新视角与指标构建[J]. 中国行政管理, 2020(10): 73-79.
[13]李华, 董艳玲.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缩小了经济增长质量的地区差距?[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 37(7): 48-70.
[14]许坤, 卢倩倩, 许光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消费扩容升级——基于面板模型和面板分位回归数模型的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20(6): 28-42.
[15]张德钢, 郭皓皓, 陆远权, 等. 财政透明度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 2021(11): 5-16,111.
[16]李华, 董艳玲.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测度及趋势演进——基于高质量发展维度的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20(10): 74-84.
[17]吕炜, 张妍彦. 城市内部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微观影响的实证测度[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 36(11): 101-120.
[18]徐换歌. 评比表彰何以促进污染治理?——来自文明城市评比的经验证据[J]. 公共行政评论, 2020, 13(6): 151-169,213.
[19]郭栋, 胡业飞. 地方政府竞争:一个文献综述[J]. 公共行政评论, 2019, 12(3): 156-173,93-94.
[20]XU C G. Th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s of Chinas reforms and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11, 49(4): 1076-1151.
[21]周黎安.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 经济研究, 2007(7): 36-50.
[22]周黎安, 刘冲, 厉行, 等. “层层加码”与官员激励[J]. 世界经济文汇, 2015 (1): 1-15.
[23]BORDIGNON M, CERNIGLIA F, REVELLI F. In search of yardstick competition: a spatial analysis of Italian municipality property tax setting[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3, 54(2): 199-217.
[24]REVELLI F, TOVMO P. Revealed yardstick competition: local government efficiency patterns in Norway[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7, 62(1): 121-134.
[25]REVELLI F. Performance rating and yardstick competition in social service provision[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6, 90(3): 459-475.
[26]DREZNER D W. Globalization and policy convergence[J].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2002, 3(1): 53-78.
[27]BARDHAN P. Decentralization of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 16(4): 185-205.
[28]刘松瑞, 王赫, 席天扬. 行政竞标制、治理绩效和官员激励——基于国家卫生城市评比的研究[J]. 公共管理学报, 2020, 17(4): 10-20,164.
[29]刘红波, 林彬. 人工智能政策扩散的机制与路径研究——一个类型学的分析视角[J]. 中国行政管理, 2019(4): 38-45.
[30]王磊, 王兰兰. “文明城市”评选与地方城投债规模的扩张:一个基于评比表彰机制的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22(1): 74-88.
[31]刘志彪. 为高质量发展而竞争:地方政府竞争问题的新解析[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20(2): 1-6,89.
[32]孙锐, 孙彦玲. 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工作体系:问题与对策[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21, 42(2): 3-16.
[33]刘盟, 杨庆. 政府人才政策、區域制度环境与企业创新[J]. 统计与决策, 2022, 38(19): 164-168.
[34]薛楚江, 谢富纪. 政府人才政策、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J]. 系统管理学报, 2022, 31(5): 920-930.
[35]夏怡然, 陆铭. 城市间的“孟母三迁”——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J]. 管理世界, 2015(10): 78-90.
[36]邓慧慧, 薛熠, 杨露鑫. 公共服务竞争、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新格局[J]. 财经研究, 2021, 47(8): 34-48.
[37]李会平, 郑旭. 政府间债务竞争如何影响民生服务供给?——基于222个地级市的跟踪研究[J]. 公共行政评论, 2020, 13(6): 170-187,214.
[38] YANG G Q, XUE Y Y, MA Y X. Social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 government governance and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evidence from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9, 16(16): 2996.
[39]林毅夫, 沈艳, 孙昂. 中国政府消费券政策的经济效应[J]. 经济研究, 2020, 55(7): 4-20.
[40]龚锋, 李博峰, 卢洪友. 文明城市的民生效应分析——来自地级市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8, 34(12): 3-17.
[41]宋典, 芮国强, 马冰婕. 政府信任、政治效能感和媒介接触对公民參与的影响——一个基于文明城市创建领域的调查分析[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0(3): 7-14.
Administrative Competing and Competition: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National Civilized City Selection to
Promote the Equalization of Urban Public Services
Song Dian / Shi Rongrong / Rui Guoqiang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common prosperity and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projects. Drawing on the theory of administrative competing system and government competition,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279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3 to 2018,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national civilized city selection on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by applying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and spatial Dubin model method. Baseline model 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national civilized city selection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level of the city, to the nearby city of equ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It indicates that internal competing and external competition are the core mechanisms that the national civilized city selection enhances the urban basic public services equalization.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national civilized city selection on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is greater for the cities with low administrative levels, small population size, and in the western region. In the futu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work of 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civilized model cities but also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civilized cities cluster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promotion role of the national civilized cities selection in the equalization of urban basic public services.
National Civilized City Selection;Equalization of Urban Public Services; Administrative Competing; Government Competition
责任编辑 方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