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辽沈战役精神:红色基因铸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创新路径探赜

2023-09-01 20:37方鸿志许欣
关键词:辽沈战役思政课红色

方鸿志,许欣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2022 年8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时发表重要讲话:“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1]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映照着中国共产党的美好未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由此可见,弘扬革命文化、讲好红色故事,有利于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做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辽沈战役从1948 年9 月12 日开始,同年11月2 日结束,历时52 天之久,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东北野战军根据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确定在东北战场与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此举有效加速了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进程。但是,东北野战军这支所向披靡的革命队伍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塔山阻击战“以身为塔,以命当山”奋战6 昼夜黑山阻击战“以肉搏战”、白刃战“顽强坚守,勇猛反击”,鲜血染红了黑土地,红色精神代代相传。人民解放军缔造出了“坚定信念、着眼全局,严守纪律、依靠群众,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辽沈战役精神,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安宁盛世,为辽沈儿女的美好生活谱写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革命乐章,奏响了精诚团结、积极抗战的英雄战歌。“活用”辽沈战役精神,将红色基因铸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中,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引领、以辽沈战役精神为动力,让红色文化扎根于学生心中,坚定他们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用红色基因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有利于将红色血脉熔铸于党史学习教育事业的万里河山之中,有利于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不畏牺牲、披荆斩棘、奋勇前行、振兴中华的辽沈儿女。

一、“活用”辽沈战役精神:红色基因铸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1.筑牢爱国主义的信仰根基,提振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新时代培育的接班人是有信仰、有信念、有信心的一代,新时代的接班人流淌着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为己任的红色血脉,新时代传承着从百年党史中寻找到精神归宿与价值认同的精神。因此,通过“活用”辽沈战役精神,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一体化,利用好地方红色资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领悟辽沈战役精神的时代定位、价值意蕴,将其作为思想利器召唤出新时代忠诚于党的领导的精神引渡,从而坚定学生的爱国主义信仰根基,提振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通过红色基因浸润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真善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同时,让他们亲身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民族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淬炼决战决胜的顽强意志,领悟革命英烈的无畏气概。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出,新时代要坚持赓续红色血脉、传递英雄气概。在辽沈战役期间,东北野战军虽面临着极为艰苦的战争条件,但英雄的战歌从未停止唱响。梁士英用身体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炮兵司令员朱瑞献身义县,马云飞倒在了锦州解放的黎明前。他们始终坚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信念,始终保持顽强抵抗、不畏艰难的革命态度,始终发扬万众一心、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因此,书写好这些英雄篇章、讲好这些革命先烈的故事有利于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学校将辽沈战役历史研究阐释好、将辽沈战役精神宣传弘扬好、将东北人民解放军的气概传递好,是对历史的尊重、对革命先烈的景仰。培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以学习革命先烈为领航的思政课,是新时代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

3.标识价值引领的红色印记,恪守敢于胜利的使命担当。东北教育振兴处于“爬坡过坎期”,辽沈战役精神作为建设“白山黑水”的强大动力源是汇聚着当地民族基因与红色血脉的地方资源,是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宝贵素材。在思政课育人建设的过程中,地方课程要充分利用好具有本地特色的红色资源、标识好具有价值引领的红色印记,这样能够使思政元素真正地融入红色基因之中,使教育事业达到更好的效果。有效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嬗变,将其蕴含着的革命精神深刻领悟、将其渗透着的红色价值基因刻上时代烙印。利用好辽沈战役的红色资源振兴东北红色文化,通过辽沈战役纪念馆、解放锦州烈士陵园、凌海市 牛屯村、锦州市黑山阻击战纪念馆等遗址遗迹,感受东北野战军表现出的使命担当。“活用”辽沈战役精神,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地域性资源,把丰富学生思想内涵和突出鲜明地域特色作为传递辽沈战役精神的核心引擎,发挥好感召力、提供好向心力,这有利于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同时对发扬辽沈战役精神具有重要指向意义。

二、“活用”辽沈战役精神:红色基因铸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现实挑战

1.红色基因铸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目标落实亟需到位。当今,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与杂糅式的文化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个人意识、拜金思想、享乐主义等负向价值观冲击着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个别学生的民族信仰主线面临着被物化的挑战,个人未来的发展轨道也失去了正确的航向。对此,各学校在落实育人目标时要有清醒的认识,思政课的培养目标是既要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要求,又要符合学生成长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然而,学校的育人目标落实衔接不够强,学生在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达到一体化,导致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落实亟需横向贯通、纵向延伸。同时,在革命文化输出时,没有将辽沈战役精神作为思政要素,忽略了对地域性红色基因的挖掘和探寻,致使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了解相关家乡史、地区史。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在落实育人目标时,要将辽沈战役精神融入其中,用红色基因滋养人心、用英雄事迹教书育人、用真情流露感化学生。将红色基因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之中,在构建一体化教学目标的同时,将辽沈战役精神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活教材”,并将英雄事迹融入教学实践当中。

2.红色基因铸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尚待挖掘。思政课区别于其他不同课程,其渗透性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教学内容上不单单要注重各个学段的层次性,也应将辽沈战役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系统建设之中。当前各地方学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其课程内容挖掘程度薄弱,教学大纲与地方特色红色教材的内容缺乏有效契合,在把握思政课育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时火候欠佳。因此,在拓展辽沈战役精神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要防止学生精神“缺钙”,将统筹性与协调性相统一,让革命文化的传承顺利进行,同时有效地推动教学内容改革。学校要加强东北红色基因在教学内容供给上的质量和水平,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教学内容挖掘不到位的问题。在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学内容的内在一致性和产学研外部衔接一体化的前提下,突出阶段性内容的合理化,避免课程教学内容的重三叠四。真正突出各个学段的教学特点、遵循课程教学规律,真正讲好红色故事,将辽沈战役精神融入到课程体系与内容优化之中。用好中国声音、讲好英雄故事、弘扬辽沈战役精神。红色基因的传承具有“天然的”教育功能,地方学校以辽沈战役的革命英烈故事为教育素材,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大中小学校开展思政课育人的教学素材,有效地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坚定“四个自信”,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培育他们的核心价值观。

3.红色基因铸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有待衔接。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发展规律出发。在整个线性化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产出为导向,将辽沈战役精神有机地融入到思政课育人的教学实践当中。“课程设置要相对稳定,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3]思政课教学过程要按照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理解程度和身心成长规律,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设计。但在推崇辽沈战役精神红色基因的进程中,有些学校在建立红色基因思政课育人时,没有恰当考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兴趣需要,徒劳无益地进行教学安排。在教育设计内容传授时以假大空的方式讲授,脱离现实文化环境。在教学过程上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力。对此,中小学阶段可开展辽沈战役精神的启蒙教育、初中阶段开展实践性教学、高中阶段开展常识化教学以及大学阶段开展学理性探究式一体化思政课教学。特别是在大中小学系统化的教学过程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结合不同学段不同特点的学生,适时地将辽沈战役精神的育人内容深入其中。

4.红色基因铸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协作尚需完善。目前,将辽沈战役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还存在诸多不足。大中小学的思政课师资队伍尚未形成系统的交流意愿,多数一体化建设停留在“单兵作战”。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红色资源文化整合的教学交流平台,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了学校与学校之间不能有效衔接、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不能进行有效沟通。此外,有些教师的合作意识较差,同事间缺乏交流以及对地方红色文化探析意愿较低。学校之间的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内容浅,大中小学各学段师资队伍的红色文化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并尚未呈现出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地方红色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要突破这些困境,就要将辽沈战役精神作为有效载体,发挥以学校为主阵地,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教学体系。找准思政课的最佳契合点和时机,将辽沈战役精神融入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思政课育人之中,组建立德重范、教书育人的一体化思政师资队伍。同时将思政课作为培育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深入理解其育人方式,科学掌握传授方法,将其作为贯穿于学生线性教育道路学习的重要课程,为构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系统工程提供坚实堡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打下稳固基石。

三、“活用”辽沈战役精神:红色基因铸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创新路径

1.针对目标落实:结合地域特色,融入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4]新时期振兴东北红色文化,将红色基因融入时代血液之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浸入式发展需求,将辽沈战役精神贯穿到学生的教育全过程。思政课作为培育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其育人方式、传授方法具有很重要的科学性,应利用好配水池、塔山等遗址遗迹,将辽沈战役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之中,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信仰、坚定的政治信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奋斗精神,有利于树立牢固的和平意识和培育深厚的民族精神。各级各地学校可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与锦州当地中小学校协同合作,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方针。同时,深刻领悟并充分挖掘辽沈战役精神的本质要义,学校可有效地汲取红色养料助力学生树立线性思维,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与学生成长规律、校本课程教学特点和地区文化建设相结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增强民族荣誉感和责任感,最终达到思政课育人的目的。

2.针对课程内容: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将“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一寸山河一寸血,一 热土一 魂”[5],红色基因传承着革命薪火,让党的理想信念永葆鲜红底色。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育人内容要充分发挥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起点、以传承辽沈战役精神为支柱,由点及面地让红色血脉长流不息、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逐步增强大中小学生理想信念的教学一体化,形成以链条式思政课育人的课程内容、以闭环式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力求打造阶梯式的系统课程。在传承辽沈战役精神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平台的宣传建设,注重学生日常生活的教育,确保革命文化能入人心、进生活,使辽沈战役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着力打造横向贯穿、纵向延长、产研学覆盖式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切实地了解到革命英烈的感人事迹。大中小学校可协力打造出“VR 云课堂”“AR‘实景课堂’”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联盟,使革命英雄真正“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并开展创建红色数智赋能校园、讲述辽沈战役故事、创办红色“互联网+”等活动,推动传统式思政课同融媒体的有效契合。同时,为增强思政课育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与地方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开展抗战故事短视频创作、抗战精神主题宣讲,同时在重要时间节点利用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致力于把辽沈战役精神广泛宣传,力求将革命文化深入到学生的骨髓之中,助力锦州当地学生学习好本土红色文化,爱家乡、赞家乡。

3.针对教学过程:丰富社会研究,挖掘红色资源。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将辽沈战役精神融入思政课育人的全过程,传承弘扬一体化教学工程的全领域,全面推进革命文化理论学习的教学机制。学校在深入研究辽沈战役精神时,与社会力量协同搭建东北革命文化教学资源智库,充分利用好“咽喉之地”“英雄城市”等资源优势,深入开展红色故事教育活动,重走“习近平总书记在锦足迹”。在此基础上,各学校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创作出独具地域性特色的“开学第一课”,制作出系列“党史故事”宣传片,着力打造了一批文艺精品。同时,在小学阶段开展辽沈战役精神的启蒙教育,初中阶段开展实践性教学,高中阶段结合政治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法治》等知识内容开展常识化教学,大学阶段结合《中国近代史纲要》开展学理性研究为主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真真正正地做到将辽沈战役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中,着重改革并优化课程体系,着重安排红色基因进课堂,着重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校深入挖掘辽西地区丰厚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发挥试点及联盟的带动辐射作用,推进辽西地区乃至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大中小学校联合组织举办“优秀红色宣讲员”遴选比赛,带领学生到红色基地实地参观,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到革命文化。开展“红色故事进校园”“红色辽沈星课堂”和“传承红色基因,宣讲辽沈故事”等活动,扩大辽沈战役历史在学生心目中的感召力,使辽沈战役精神更立体、更深刻、更有“温度”,将辽沈战役精神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地域性教材。

4.针对师资协作:培养协同意识,增强执教本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3]。对标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思政课教师是改革思政课的“主力军”,是办好思政课的“勤务员”、是创新思政课的“拓荒者”。教育者应苦钻研、勤思考、多创新,不断加强执教能力、研学能力,打磨“活用”辽沈战役精神的专属课程,上好开学第一课,扎根红色教育实践。无论身处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的思政课教师都应深刻体悟自身肩负的教学责任和育人使命,既要在各个学段夯实基础知识、开展理论研究、推进教学创新,还要彰显教书育人魅力,发挥铸魂育人的示范作用。学校可立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工作部署,将辽沈战役精神作为全面推进学校的红色基因教育品牌的重点,着力打造出一批辽沈战役精神学习研发的“开路者”。学校力求做好顶层设计、壮大思政人才队伍,有效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讨会、学习交流会,加强科研教学建设能力,鼓励思政教师将信息化、融媒体的新式教学模式带入教学课堂。同时,思政教师团队开展共同研讨,有效提升社科素养,将小学启蒙教育、中学常识性教育与大学学理探究教育分段落实、具体分工,进行辽沈战役精神红色教学研究进修交流的座谈会、研讨会,将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红色育人工作重心聚焦到辽沈战役精神的研发课程、建设教材、制作微党课中,打造能将辽沈战役精神讲好、讲深、讲精、讲活的思政课“先锋”队伍。

猜你喜欢
辽沈战役思政课红色
红色是什么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追忆红色浪漫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对辽沈战役中两个有争议问题的看法
辽沈战役历史经验述论
辽沈战役中的电子情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