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下汉英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2023-09-01 19:10:49李佳秀李博宇
名家名作 2023年7期
关键词:汉英西方人交际

李佳秀 李博宇

一、委婉语的含义与起源

(一)委婉语的含义

委婉语是指在交际中运用的一种特别的言语形式,具有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习语化和模糊性等特点。委婉语是利用不同的发音技巧以及有方向地选择不同的词汇来进行搭配,在巧妙运用语法的加持下,有效避免粗鄙词汇和句子的使用,最终实现礼貌表达忌讳或粗俗话语的目的。对于委婉语的准确定义,社会各界都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李军华在其著作《关于委婉语的定义》中明确阐述:委婉语是在不便于直接交流的场所或不能违背的某种社会道德规范标准下而产生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主要作用是采取意思相近的词语来委婉阐述讲述者本身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1]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委婉语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交流而使用的语言表达。

(二)委婉语的起源

“委婉语”(euphemism)与大部分英文词汇相同,都是起源于希腊。其前缀eu-在英语中的主要含义为well,good,pleasant;-pheme- 意 为 speech,language,甚至可以解释为talk,say,speak 等与‘说’有关的行为。[2]委婉语其实是一种间接性的语言表达,通过说将其展示出来。委婉语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的思想、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等。正确使用委婉语对人们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二、汉英委婉语的不同

(一)对生、老、病、死的理解不同

生、老、病、死是人类必然会经历的自然过程。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远离疾病和死亡。当谈到生、老、病、死时,人们时常会感到不安并有忌讳,所以常常需要用委婉语来表达。汉英语中皆有关于“死”的委婉语。英语通常避免使用die,而是用一些委婉语来替代,如“be in heaven,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be with God, leave the world”。同样,汉语用“驾崩、薨、仙逝、离世、走了、上天堂、没了”等表达“死亡”之意。这些相对柔和的词汇可以缓解死亡给人带来的不安情绪。

怀孕、生育在中国人的表述中都存在一定的避讳。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家族香火的延续。在中华文化中,“性”是一个禁忌,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避免直接使用与“性”有关的词语,在汉语中“性生活”一般用“同房”或“夫妻生活”来代替。古代中国的道德家认为“性”是肮脏的,而怀孕又是性生活所导致的后果,一般的妇人怀孕会用“有喜”“有身孕”等委婉词代替。而在西方文化中,怀孕一词常常用“have a bun in the oven, in the family way”等词来代替 pregnant。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崇尚年轻、活力,通常用“the elderly,senior citizen ”等词来形容老年人。尽管对方年龄已经到了60 岁,但是相较于“the elderly”而言,西方更崇尚于用boy,girl 等词汇作为对方的称谓。而在汉语里,很多与“老”相关的词语大多含有褒义。如对老人的赞扬可以用“老当益壮、老马识途、姜还是老的辣、‘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等词;对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可以用“张老、王老”等词;对自己熟悉的好友可以用“老李、老张”等词表示关系亲近。

中西方人谈到疾病都比较忌讳,疾病属于个人隐私,人们生病时常常会感到痛苦不堪,因此人们往往都不愿意提及自己生了什么病。在汉语中,人们经常会描述为身体不适、不太舒服等。在英美国家,人们向对方询问是否患有某种疾病时,不会说“Are you ill?(你生病了吗?)”,而是用“Are you feeling good?”来代替。对于一些重大疾病,人们往往用“terminally ill”或是“the big C”等词来代替“癌(cancer)”一词。

人在想象到死亡时,总会下意识地产生恐惧心理。死亡这个词汇无论在中华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都较为忌讳。因此,委婉语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应运而生,西方人有着多种对于死亡的表达方式,如depart,pass away,lose ones life,go to meet one Maker, be gone 等。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层层制约下,不同的人去世也有不同的说法,如皇帝去世叫“驾崩”,臣子去世叫“卒”。在汉语中,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响,死也含有不同的色彩意义,受人尊敬、颇有地位的人去世可以用百年之后、驾鹤西游、驾鹤成仙、寿终正寝、撒手人寰、归去极乐等词,而对于一些不被世人看好的人去世则用死不足惜、死有余辜等词。

(二)对颜色词的理解不同

众所周知,颜色词在每个民族中都是存在的,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及原始图腾崇拜等不同,所以人们对使颜色词的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也有较大的文化差异。

在众多颜色中,最受中国人喜欢的颜色当属红色,红色在中国意味着好兆头,是代表快乐、安康的颜色。逢年过节,家家户户会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亲友结婚生子时会包红包送祝福;京剧中的脸谱,红色代表忠诚;古代的“红榜”等红色文化都沿用至今。但在西方国家中,红色象征着热情、危险和暴力。美国作家阿恩海姆曾在其著作《色彩论》中这样描述:红色给人带来的首要体验是亢奋,在讨论到与红色相关的场景时,脑海中最初浮现的场景是火、革命以及鲜血。

在研究中华文化背景时,可以明确查阅到白色与中国丧事相关的习俗。普通人在处理丧事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全身缟素;京剧中白色脸谱象征着奸诈狡猾;在电影中出现的鬼魂也是身着白色衣服;在汉语中,还有“白军”“白色恐怖”等说法,常用来表示反革命;人们会称忘恩负义的人为“白眼狼”;把带来坏运气的女人称为“白虎星”。因此,“白色”在中国代表着死亡、鬼魂或不吉利的事情,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着圣洁与纯粹,如在盛大的婚礼中新娘经常身着白色婚纱。

(三)对姓名称谓的理解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就是礼仪之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兼容并蓄、和谐统一,其中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将三纲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架构,对于人的气节、品德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在这些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人彬彬有礼、温婉含蓄、谦逊内敛的特点都集中表现在汉语的委婉语上。

姓名与称谓对人的交际具有重要影响。古代中国的等级制度严格,对于帝王及圣人的名字人们要比较避讳,大多会用同音及同义字来代替,如东汉时期,为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讳,特将“秀才”改为“茂才”;唐高宗登基以后,为了表达对于先皇唐太宗的孝心以及尊敬,下令将民部改为户部,吏、民、礼、兵、刑、工就变成了吏、户、礼、兵、刑、工;人们还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晚辈的名字不能与长辈有同音的字,否则会被视为目无尊长,不注重家庭和谐。姓名是父母赐予的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人们认为名字是亲情和血缘关系的延续。在交际原则中,出于尊重他人与自我保护,人们多会遵循避免直呼其名这个原则。受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家庭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倡“礼”,中国向来尊崇谦卑有礼。一般情况下,在与无血缘关系的人打招呼时,为了表示尊敬和礼貌,也会根据年龄用哥哥、姐姐、爷爷、奶奶等亲属称谓;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人士称呼其为“先生”和“小姐”显得正式有礼,对于一些技术工人称呼其为“师傅”则显得较为亲切。

西方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受个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人们大多尊崇“人人生而平等”,不太注重地位尊卑与辈分高低,追求自由平等、友好相处的方式。西方人直呼父母姓名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并且西方人很乐意用长辈的名字为孩子取名,有些老人还以此为傲,这与中国是截然相反的。西方国家在交流场所一般不会使用过于等级化的称呼,子女在称呼父母的朋友时,多采用“Uncle+名”或者“Aunt+名”的方式,不过这样的称谓仅限于相识的人之间。由于西方追求年轻、自由,对于老这个词汇较为忌讳,在称呼老年人的时候,一般不会用爷爷、奶奶的称呼。

三、汉英委婉语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风俗习惯差异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在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知识量匮乏,对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大多无法解释,人们认为大自然充满了神秘力量,能给自己带来祸福,并把这种情感融入语言中。在汉语中,如果表示某人很胖,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自己的朋友或值得尊敬的人,人们通常会用“发福”这个词语,对于自己较为厌恶的人则会直接使用“肥胖”一词。显而易见,前者比后者的表达要更加委婉、含蓄,也会让人较容易接受。在英语中,“老”是人们较为避讳的一个词,一些德高望重并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人,人们一般会用“the elderly”或者更正式的“senior citizen”来称呼;对于一些不受人尊敬、不遵守社会道德的老人,人们常会用“old person”一词;虽然两者都指代老人,但情感意义却完全不同。

(二)思维模式差异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文化具有国家或地域属性,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思维需要语言这个中介来表达,不同的思维认知同样影响着语言表达方式。西方注重逻辑和分析,理性认识较强。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国人感性认识较强,交际时常“以己度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国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而且这种观念已形成思维定式。儒家文化一般强调“以和为贵、天人合一”,中国人长期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待人接物较为客气,会有“贬己尊人”的一些表达。“家庭”这个概念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比西方人强,西方人的“家庭”主要指夫妻双方及未婚子女;而中国人的“家庭”则指父母、已婚子女及外祖父母和已婚的兄弟姐妹等,并且大多数中国家庭都会经常聚会来维系亲情关系。同时,中国人具有曲线思维,说话喜欢拐弯抹角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别人猜他们想表达的意思。然而,西方人与中国人恰恰相反,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典型的直线型,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影响着西方人使用委婉语时,除了一些禁忌会用委婉语来表达,其他时候都会直接说,不怎么顾及别人的想法及感受。

(三)价值观差异

集体主义是中国一直推崇的观念,强调人们之间以及人和自然之间要和平共处。集体主义指的是人们在思考、合作或者分享时将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自己是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他们愿意帮助集体中的每个人。中国人重视群体,重视家庭,认为“国是大家,家是小国。”“谦谦君子”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人们推崇平安和睦,追求“随遇而安”。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备受推崇,“随遇而安”是不求上进、无能的表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早已对个人主义做出诠释:强调人的个性以及自由化发展,追求自我意识的高度统一,将个人价值放在首位。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能力获得个人利益,这是天经地义且不可侵犯的。中国人在表达的时候,通常都是先说自己的国家、家乡,之后才介绍自己的一些情况,更多时候都是用我们、大家等词。中国的敬谦词表达就体现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观念,都奉行“尊老爱幼”这个传统美德。在英语委婉语表达中,西方人崇尚的是个体主义,自由、平等,不会因为年龄、职位、资历、辈分等使用不同的称谓,而是直呼其名。因此,在西方社会,个体主义比集体主义更受重视。

四、结语

委婉语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而使用的一种表达技巧。它可以避免交谈中的冲突,从而使交谈变得和谐、顺畅。综上所述,委婉语是很多国家都会使用的交际方法。其中汉英委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委婉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看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想在交谈过程中使语言更加优雅含蓄;但受到不同的宗教文化、思维模式、价值观的影响,汉英委婉语的使用存在差异,同时,这些因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已经根深蒂固,想要立即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等,才能够避免交际时产生不快,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汉英委婉语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汉英西方人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北方文学(2018年20期)2018-08-28 09:44:16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青年时代(2017年7期)2017-03-28 21:41:30
亭台楼阁
时尚北京(2016年10期)2016-12-12 04:43:54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