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丽鹤 王冉冉 王睿新 李炳昭 田楚齐 张晓波
中小微企业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带动就业、促进创新能够起到关键作用。有关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研究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中国用较短的时间便取得了西方两个世纪才实现的工业化发展成绩,中小微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具有巨大贡献。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其中,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共同富裕”设立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2021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再次强调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以及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无论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实现共同富裕,都离不开中国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那么,中国中小微企业生存状态如何?它们最大的经营困境是什么?企业家如何应对危机和挑战?商事制度、财政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如何落地普惠至中小微企业?诸如此类问题,亟需学术界进行解答。
已有关于中国企业创新创业等问题的研究,大多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上市公司为观测样本,忽略了数量众多、对经济起到毛细血管作用的中小微企业和草根企业家群体。缺少微观企业数据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因此,以往针对中小微企业研究的重点都聚焦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但中国中小微企业的贡献和面临的困难远远不限于此。
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Enterprise Survey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 ESIEC)数据旨在填补微观企业数据缺失和研究的不足。通过归纳和总结中国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以及企业家精神的具象化特征,构建了企业家和企业经营两个层面的微观数据库。本文以2021年调查为观测窗口,通过对比2018—2020年数据,从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挑战、形成原因,以及应对办法等三个角度进行总结,并提出新时代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新特征和面临的新问题,对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启示,为学术研究、宏观政策制定及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前沿事实参考。
ESIEC于2016年和2017年先后在广东江门、河南等地进行试点调查。2018年正式开启基期企业调查,样本分布在广东、上海、浙江、河南、甘肃和辽宁六个省市,在各省市内部采用PPS分层抽样方法。截至2021年8月,已获得111 891家企业生存状态信息,具体为:2017年抽样6 400家,2018年抽样58 500家,2019年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新增科创企业抽样3 184家,2020年抽样42 400家。该调查还获取了11 227家企业经营和企业家的有效信息,具体为:2017年完访样本数为1 410家,2018年为6 198家,2019年为993家,2020年8月为2 515家,2021年新增抽样企业中完访样本数为111家,构建了具有区域和行业层面代表性的中小微企业面板数据库。其中,2021年调查总抽样样本数为20 150家,完访数为2 977家。
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可分为两大类:第一,企业流量信息,包括企业营收、员工人数和创新活动等,询问的是调查年份的上一个年度的企业信息;第二,企业存量信息,包括企业经营状态、政策冲击与诉求、企业家特征与主观态度等,询问的是调查月份当期的信息。本文重点关注企业家精神、创新活力、融资约束、商事制度以及中小微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等五个方面,对比现有研究,指出中国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新特点,为未来经济学领域中小企业发展指明研究方向。
中国中小微企业的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表现在从工商注册数据抽样的样本企业存在“找不到”“联系不上”或关闭的状态。“找不到”或者“联系不上”的这部分企业既没有在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销,也无法根据工商登记的地址、联系人信息或企业名称等在企查查、百度大数据等平台找到这家企业或法人。因此,本文将其定义为不确定经营状态。2021年的样本企业中,不确定经营状态的企业占总抽样企业的57.3%。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的经营不稳定,退出率较高。全部抽样样本企业中,有7.8%的企业状态为关闭、暂停、转让等,可以确认为退出经营。按照已知的可以确定企业生存状态的信息推断,企业退出率应为18.3%。而这些抽样企业在工商企业登记中的注销/吊销或撤销的比例仅为7.53%。抽样企业中,仅有34.9%的企业可以确认为正常经营。该统计数据说明,中国中小微企业经营的稳定性较低,生命周期较短,流动性较大。
2021年调查显示,无论是从退出企业的关闭原因,还是存续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困境来看,中小微企业面临的难题包括订单/销售、原材料、现金流、人才/雇工等四个方面。其中,占据首位的是需求不足,即订单减少。
关于企业退出的原因统计结果显示,60.5%的中小微企业退出是由于经营问题,23.7%的企业退出是由于个人或家庭原因。其中,企业因为经营问题而关闭的具体经营难题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订单减少(39.0%),现金流短缺(35.9%)以及政策冲击(23.5%)。
从存活下来的企业来看,下游需求不足和成本压力仍是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经营难题。在营企业2021年面临的四大压力,依次为市场行情不好(39.3%)、成本压力(34.5%)、竞争压力(26.0%)、政策不确定与波动(16.4%),还款、税费以及招工等经营压力次之。从中小微企业现金流可持续时间的分布上来看,资金短缺问题也相对不是很严重。有52.1%的企业资金可以维持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
中小微企业经营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是“政策冲击”,但较少被学者所关注。2021年珠三角地区遭遇了罕见的“限电”冲击,最严格的时候甚至采取“开一停六”的管控措施。虽然ESIEC在7月份实施调查,但仍有12%的企业受到了“限电”政策的负向冲击,广东和甘肃受到的冲击较早较大,受冲击企业占比均为16.6%,其次是浙江、河南、上海和辽宁,北京受到“限电”政策的负向冲击较小,受冲击企业占比仅为1.6%。
1. 企业家精神的新特点
面对经营的挑战,企业家精神至关重要。ESIEC发现,现阶段中国中小微企业家普遍呈现教育水平较高、工作时间较长,以及充满自信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水平。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家教育水平较低。对于2012—2020年间新创建的企业而言,企业家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高于普通人群。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显示,普通成人受教育年限为8.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年数据显示,普通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而ESIEC数据显示,个体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4年。因此,ESIEC更新了对中国新时代的中小微企业家的认知。
第二,工作时长。2021年中国个体户平均每周工作73小时,公司制创业者为59.1小时,企业高管为52.8小时。CHFS2019年调查的普通人群平均工作时间为52.8小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企业员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7.5小时。由此可见,创业者相对比较辛苦,也更努力。
第三,企业家的自信程度较高。2021年的调查询问了企业家们的一些主观感受,包括自身健康状态、生活满意程度以及对自己未来的信心等三个维度,按照0~10分的标准进行打分。结果显示,70%以上的企业家认为自己身体状态良好,对现在的生活比较满意,同时普遍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充满自信,80%的公司制创业者对自身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 中国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的新特点
企业家除了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带领企业组织不断创新探索,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开发新产品或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本文中的数字化转型采用线上销售、线上采购以及线上支付等变量进行衡量),以及调整供应链布局。
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占比从2017年的39.0%提升至2020年的40.8%,虽然差异并不显著,但是能在疫情冲击之后仍保持原有创新活力已是非常不易。
采用线上销售的企业比例从2017年的30.7%提升至2020年的45.7%。线上支付在中小微企业之间交易的普及率相对高于线上信贷和线上销售。从销售端来看,2021年上半年近66.4%的中小微企业采用线上支付形式进行销售。从供给端来看,有75%的中小微企业采购采用线上支付形式。然而,企业内部关于数字化应用略低。企业支付工人薪酬的渠道主要是银行(为41.2%),其次是线上APP,有28.4%的企业采用数字支付渠道为工人发工资。当然,这一数字依然超过现金发放的比例(23.5%)。因此,数字支付在中小微企业上下游之间的业务中普及程度较高,但企业内部组织管理的普及程度较低。
2020年疫情暴发以后,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开始缩短上下游供应链的地理距离,以便降低交易成本。上游本地供应商的占比由2017年度的52.1%提升至2020年度的86.1%。同时,下游本地客户占比提升较快,由原来的61.7%增加到90.8%。另外,中小微企业调整供应链布局对稳定产业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0年5月,广东制造业企业面临供应商断供的比例近35%,同期出现订单减少或取消的制造业企业比例都接近90%。究其原因,是高度依赖单一客户或供应商,即产业链弹性小的企业占比较高。
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首要的政策诉求是降低经营成本,以此来激发创业和创新的活力。有39.2%的企业希望减税,26.1%的企业希望减租,17.1%的企业希望降低社保。降低融资成本的诉求占33.3%,与希望优化营商环境的诉求基本相同(33.3%),其中,19.2%希望简化政府办事流程,降低交易成本;14.1%希望政府提高监管力度,优化和规范市场竞争。当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每年都针对中小微企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2020年5月的调查显示,46%的企业获得了税收优惠,15%获得了金融支持。该数据表明,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有效落地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企业仍表现出对宏观政策支持上的不满足感。
中小微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体现在解决就业和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等方面。中小微企业的创建不仅解决了企业家自身就业的问题,而且创造出了新的就业岗位。根据ESIEC数据粗略推算,中国中小微企业提供了6.36亿个就业岗位。2021年存活下来的中小微企业预期未来三个月会扩大规模的比例高于缩小规模的比例。ESIEC包含了全行业的公司制以及个体工商户,因此不仅可以从企业发展“量”上进行识别研究,还可以通过行业之间的对比来反映经济结构的关系,比如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的关系问题。研究显示,生活服务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全行业企业家信心指数越高,对本地发展的预期也相对积极向上。
ESIEC自2016年起持续追踪调查多年,构建了具有区域和行业层面代表性的新创企业和企业家数据库,旨在记录、归纳和总结中国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和企业家画像等规律,为学术研究、宏观政策制定和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前沿的事实参考。依据ESIEC,本文在企业家精神、中小微企业创新、融资难题、商事制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探讨,揭示了中小微企业对于就业、稳定供应链以及服务居民生活等发挥的重要作用。
研究显示,中国中小微企业生存面临严峻挑战。现实中的退出率远高于工商注册登记的退出率,活跃的在营企业比例不超过四成。它们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需求不足。然而,中小微企业家精神十分坚韧,对未来充满信心。企业家通过自身努力拼搏,以及不断研发新产品或服务、调整供应链位置、数字化转型等创新活动,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韧性,从而在提供就业、维持供应链稳定、服务全行业等方面持续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层运行系统充电续航。
基于上述重要发现,本文对宏观政策的制定有三点重要的启示:第一,要解决中小微企业面临需求不足的经营困境,除了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也应该从宏观政策层面着手,比如扩大对消费端的财政支持,以提高当地消费动力。另外,在受到疫情或者灾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增加转移支付或者提高失业保险的覆盖率等,以稳定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从而带动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形成当地经济的内部循环。第二,保障中小微企业经营韧性,最优先的策略是财政政策干预,尤其是针对需求端的普惠性优惠政策,其次是优化营商环境,最后是提供金融支持。第三,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较优的策略是减少政策不确定性,维持企业家对市场的信心,鼓励和保障企业家们通过勤奋劳动和智力创新所获得的公平利润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