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辉,刘映,李忠,卓宜盟
作者单位: 355099 福建省宁德市闽东医院胸心外科
近年来,我国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平均年增长率已达1.63%,且呈年轻化趋势发展,严重损害国民健康。肺癌根治术是目前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手术创伤较大、时间长,而大多数肺癌患者的年龄大、手术耐受性较差、术前已存在肺功能降低,加之受到麻醉及术后胸腔排气不良等影响,导致术后发生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几率明显升高,进而影响肺功能恢复,甚至危及生命[1]。因此,如何用药保护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成为胸外科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临床通过微创手术、局部阻滞、用药控制等方法改善围术期肺保护功能,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2]。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肺功能保护药物,可有效稀释痰液,提高纤毛运动能力,减少痰液在气道的堆积,提高呼吸道清洁能力,还可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抑制炎性反应,对降低肺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明显效果,但在具体用量上仍有争议,也无具体的剂量应用标准[3-4]。本研究观察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与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量效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福建省宁德市闽东医院收治的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的肺癌患者60例,按照术后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用量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1~82(62.58±10.41)岁;肿瘤部位:右肺上叶2例,右肺中叶4例,右肺下叶7例,左肺上叶4例,左肺中叶3例。B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9~81(62.54±10.55)岁;肿瘤部位:右肺上叶3例,右肺中叶3例,右肺下叶8例,左肺上叶3例,左肺中叶3例。C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0~82(62.56±10.77)岁;肿瘤部位:右肺上叶2例,右肺中叶3例,右肺下叶8例,左肺上叶4例,左肺中叶3例。3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已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均经细针抽吸活检、痰液细胞学、CT及支气管镜等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2)TNM分期在Ⅰ~Ⅲa期,未发生远处转移,CT扫描未见远处转移,部分存在淋巴结转移;(3)年龄39~82岁,术前行血尿常规、心脏、腹部彩超等检查显示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均正常;(4)肺功能检查符合手术要求,1 s内FEV1>1 L,FEV1%>40%;(5)肺肿瘤仅限于肺部单侧肺叶内,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手术较顺利,术中未发生心肺功能损伤,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排除标准:(1)CT检查提示存在远端转移;(2)存在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3)有麻醉禁忌证或手术禁忌证;(4)近6个月内有脑血管意外;(5)术前行辅助性放化疗。
1.3 治疗方法[5-6]3组患者均在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实施肺叶切除术,以NCCN指南为手术参照标准,严格按标准实施手术,术前均应用第2代头孢菌素预防肺部感染,术后给予对症处理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3组患者术后均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Boehringer Ingelheim Espana,S.A.生产)持续静脉输注,速度1 mg/min。A组给予120 mg/d,B组给予60 mg/d,C组给予30 mg/d,3组均持续治疗3 d。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血清因子水平:分别于术后1 d及3 d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5(IL-15);(2)血气指标:分别于术后1 d及术后3 d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吸入氧浓度百分比(FiO2)=20%+4%×吸入氧气浓度(3 L/min);(3)术后并发症:对患者进行痰培养、血常规、胸片等检查,观察并评估患者有无咯痰困难症状,统计术后有无肺部感染、肺不张及其他肺部并发症发生,包括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氧血症及呼吸衰竭等。
2.1 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术后1 d,3组CRP、PCT、IL-6、IL-15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C组CRP、IL-6水平较术后1 d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CRP、PCT、IL-6、IL-15水平均较术后1 d降低,C组PCT及IL-15水平均较术后1 d降低,且A组CRP、PCT、IL-6、IL-15水平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
表1 3组术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2.2 血气指标比较 术后1 d,3组PaO2、PaCO2、PaO2/Fi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B、C组PaO2较术后1 d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aO2较术后1 d升高,3组PaCO2水平均较术后1 d降低,PaO2/FiO2水平较术后1 d升高,且A组PaO2、PaO2/FiO2明显高于B组、C组,PaCO2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
表2 3组术后血气指标比较
2.3 并发症比较 3组肺部感染、肺不张及其他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肺部感染、肺不张及其他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C组(P<0.05),见表3。
表3 3组并发症比较 [例(%)]
肺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类型,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并手术根治是改善预后的主要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但肺癌根治术创伤大,需切除肿瘤所在肺叶,清扫胸腔淋巴结,对肺组织功能损伤较大,术后发生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风险较高[7]。引发并发症因素较多:(1)受术后深度镇静影响,支气管松弛,可造成气道分泌物潴留,进而导致气道阻塞,肺泡通气换气功能障碍,极易引发阻塞性肺不张,加之小气道坍塌,肺间质性水肿,引发吸收性肺不张,而肺不张发病又加重了气道分泌物潴留,最终可引发肺部感染[8]。(2)肺癌手术多取侧卧位,长时间保持这一体位可增加气道分泌物潴留风险,加之手术操作的影响,易发生肺部感染[9]。(3)术前常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导致患者机体菌群紊乱,易引发细菌耐药,加之气管插管对气道黏膜有一定损伤,也易引发肺部感染[10]。(4)术后机体免疫功能受影响,加之手术应激反应,患者咳嗽、咯痰困难,也增加肺部感染风险[11]。因此,加强肺癌术后肺功能保护,抑制并发症,对保障手术疗效、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盐酸氨溴索是临床常用的黏液溶解剂,具有稀释痰液、抗炎、增强纤毛运动、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等功效,可发挥多重治疗作用[12]。受手术创伤影响,机体免疫系统首先对伤害性刺激作出反应,启动主动防御功能,其中以白三烯为主的炎性递质是主要致炎因子,可直接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造成钙离子内流、膜电位脱粒等,引发急性炎性反应[13]。(1)盐酸氨溴素可灭杀炎性细胞因子及花生四烯酸代谢物,抑制炎性细胞趋化作用,特别对白三烯有较强抑制作用,抑制肺水肿、减轻肺部炎性反应。(2)盐酸氨溴素可抗氧自由基损伤,不仅能对氧自由基形成自动保护作用,且可防止部分炎性细胞损害机体,构建多种细胞防御机制,促使机体生成更多的氧化中间物,减少机体组织氧化应激损伤。(3)可激活人体肺表面活性剂系统,刺激肺泡表面细胞合成,从而增加对部分毒素早期损害的抵抗力,促进肺通气及换气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术后3 d的CRP、PCT、IL-6、IL-15水平明显低于B组、C组;A组术后3 d的PaO2、PaO2/FiO2明显高于B组、C组,PaCO2明显低于B组、C组。充分证明盐酸氨溴素治疗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大剂量应用时可明显增强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的抑制力。A组肺部感染、肺不张及其他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C组。说明大剂量盐酸氨溴素可产生协同抗炎、抗感染作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护肺功能。
综上所述,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与术后肺癌并发症量效呈负相关性,大剂量应用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肺功能。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