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新
(江苏省连云港市柘汪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113)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基础,更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新课标》准则下,对初中化学教育提出全新要求,如何为学生营造用于创新、独立思考的学习空间,借助化学实现初中生多领域发展成为每位初中化学教师需肩负的教育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依托创新型教学基础上,为此,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束缚,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切实参与到化学研究、操作、观察、提问等各个高阶思维活动中,以此培养初中生乐于探究的意识,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推进学生在化学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来源于生活,化学亦是如此.生活中存在许多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的现象,同时,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创设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学习情境,可在增强初中生学习体验的同时,迎合其思维发展和心理特征,也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化学知识,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感受并探知化学的魅力.为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搭建以化学为主题的生活情境,选择生活中富有意义的化学案例,以此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推动教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使每位学生均能在探究的同时,积极思考、勇于创新,以此实现创新意识的提升[1].
以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课程“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课为例,结合课程内容不难发现,该课程教学目标在于深化学生对二氧化碳的了解,使其掌握二氧化碳对自然界对生命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并从化学性质的角度剖析二氧化碳特点.因初中生处于学习化学的初期阶段,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阶段.为此,教师在导入新课程内容时,应以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为主.为保障情境创设更符合课程主题,可结合信息技术设备,播放一些符合化学主题的视频资料,如“美国死亡谷之谜”等,结合带有真实事件的生活情境,调动初中生对二氧化碳知识的学习兴趣.为锻炼初中生创新思维,还可鼓励学生结合现有生活经验,总结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生命活动的重要性,阐述自身对二氧化碳的了解等,以此类问题发散学生思维,使其能够迸发出更多关于课程主题的新奇灵感和学习思想,真正在展现自我的同时,实现化学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
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教学环境常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过程中,主观思考受到限制,自然使创新能力无法发展.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与发展,现阶段教学中逐渐以学生为主,学生学习时既可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思考,亦可在思考过程中基于以往所学实现创新发展.就化学学科内容而言,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相对基础,且环环相扣,学生若能够扎实掌握以往所学,必然能够通过对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考与实践.因此,教师还应充分为其构建环境,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保证学生有着充分的思考环境,引导学生面对未知知识时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移默化中提升其创新能力.
如以“自然界中的水”一课为例,教师可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现,为学生创造并提供创新环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教学过程开始时,教师可通过语言结合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相关内容,从“人类对水的认知”出发,通过展现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大致条件,实现导入.当学生们对“化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对水的认知”情况有所了解后,教师可提出问题,通过问题设计、教师引导学生以实践的方式呈现探究活动.问题可以设计为“大家通过观看短片,了解到水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它在xx方面(如工业、农业等)有着怎样的应用情况?应用过程中水的形态是否出现转化?”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选择某一方向对水的转化过程展开分析,引导学生结合小组选择的方向展开思考,从教学知识点角度实现分析.此过程中,教师可就学生的分析内容提供指导,就水与人类的关系、水的重要性等方向引导学生从化学学科角度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就整体教学内容而言,学生们能够在教师提供可用信息、引出问题的基础上,就以往自身所见、所闻,结合所学知识实现分析与讨论,并且充分展现主观探究能力,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例分析,而这便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即就当前已知事物,借助自身思维、思考得出全新的结论.
化学史涵盖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记录化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将化学史融合到初中化学教育中,可推进现代化学思想与化学历史知识的融合与碰撞,更能深化初中生对化学课程的理解,在展现化学人文价值的同时,提高学生化学创新和探究欲望.虽然化学教材中罗列学生在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化学知识,但教材篇幅有限,还需借助化学史,传递化学研究方法、化学观念思想等,便于学生对化学形成完整的认知.为此,教师应利用化学史丰富学生学习经验、创新知识经验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其能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析生活乃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此实现化学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2].
中小学课业压力相对较小,且“双减”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使初中学生有着充裕的课后时间.为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利用时间,于课后复习、巩固阶段切实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教师可通过课后实践的开展对学生加以引导,就课上内容进一步拓展延伸,或以本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课后分析与实践,并基于实践为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发展的机会.对于初中生而言,化学学科中的相关实验本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其既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亦可由实践可视化成果使学生对自身所学有所检验,便于后续学习与发展[3].
在此以“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一课的课后实践作为案例分析,教师可在该课结束后或是课堂尾声阶段面向学生提出实践主题,从化学元素角度设计并开展课后实践.教师可提出“人体健康与元素的关系”实践活动,布置实践调查活动,引导学生从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分析生活中的化学元素.此类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由选择实践方向,使其能够由自身所学角度展开实践,展开调查.教师可为学生提出思路铺垫,设置如碘元素与人体的关系、钙元素对骨骼的影响等,为学生打开思路.通过实践活动展开,学生们能够从自己喜爱的领域展开研究,也能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获取到相关的信息.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既可自己提出选题,也可以小组合作实践的方式展开,充分利用时间展开实践活动.如以一位学生的选题为例,该学生选择了“缺碘情况对人的影响”,从历史角度解答了人体健康与元素的关系.此调查中,学生们从以往“加碘食用盐”的出现,从碘元素与人的身体健康关系做出解读,并分析了甲状腺缺碘、高碘情况下出现的变化.就此类内容展开分析,能够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并且切实从研究报告、学生的实践展现了解到学生的变化.
总而言之,《新课标》准则下,初中化学教育方向发生改变,创新能力是推进初中生在化学领域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初中化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基准设计教学活动.为更好地传递创新思想,亦为迎合初中生认知特点,教师应结合带有化学主题的视频资源营造真实的生活情境,建立生活与化学的联系,促进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生活事件,以此实现化学思维的形成.同时,结合探究活动,发展化学创新思维,依托化学史,锻炼创新能力,最终,结合化学实践活动,积累创新研究经验,为实现初中生化学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