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英
[摘 要]问题导向式教学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文章主要以校本课程《智高创意拼搭——喷水小车》为例,探讨问题导向式教学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导向式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5-0056-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新型课程,这门课程的价值在于结合不同的活动主题教学,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实践、自主探究,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导向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问题的设置和对方法的思考来引导学生完成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精髓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求不谋而合。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合理地使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可使学生更好地投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究和实践中,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以校本课程《智高创意拼搭——喷水小车》为例,探讨问题导向式教学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出问题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第一步就是结合知识点创设吸引学生目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思考,从而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基本信条是“先要有问题,才会有学习”。课堂一开始,教师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展示以不同方式组装的智高积木小车,然后展示喷水小车及小车运动、喷水的过程。精彩的视频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教师顺势提出问题:“没有人推,也没有外接能源,小车自动向前跑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向哪个方向喷出?小车向哪个方向跑?水喷出的方向和小车前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经过思考,学生想到了一个科学名词:反冲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由感性认识逐步转向理性认识。“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类似的现象?请你举例说出。”“如何使用智高积木组装喷水小车?需要哪些零件?”“哪些零件是必须用到的?是不是零件越多越好呢?这些零件是用哪种方式组合的?”“组装喷水小车有没有安装顺序呢?”所有的学生都跃跃欲试,他们的思维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积极性高涨。学生开始讨论、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尝试组装喷水小车。
教学情境的创设,让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了情境的支撑,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手操作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整合关联学科,设置问题
众所周知,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非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的学科。问题导向式教学通过问题的设置,为学科的渗透与关联、知识的体现与运用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教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个人兴趣和学习需求,并整合綜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关联学科的内容以及实际生活,以此来设置富有科学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与问题有关的科学知识展开探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体的发展。
在学生体验组装小车及小车喷水前进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时,将设置好的问题抛给学生,通过问题引出相关联的学科知识:“小车是以什么作为动力前进的?这种运动的原理和涉及的知识与哪些学科有关联呢?大家作为小车制造者,希望自己制造的小车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哪些科学知识可以用来提高小车的这些效果呢?”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如下疑问:“加水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水结果会怎样?为什么要打气?是不是打气的次数越多越好?水的量和打气的次数与小车前进的距离有关系吗?水向哪个方向喷出最有利于小车前进?有的小车虽然能喷水,但没有前进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如此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并运用已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合关联学科,设置问题,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形成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的活动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投入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转变融入角色,探讨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需求。”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正确掌握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让自己作为引领者、倾听者和参与者去创设一个人人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和谐课堂。
在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系统地对之前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制订有效的研究方案和活动计划,并加强生生合作,拓宽学生学习维度,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完善对教学的认识,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和学生一起学习、思考、讨论,呈现学生的群体多样性和个体复杂性。
在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后,学生认为一辆成功的小车应该是能跑得比较远的。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科学原理出发深入探讨,并适时引入分析工具,让学生在探讨分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科学的方法,体会到好的工具与方法对解决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头脑风暴”,学生发现动力的强弱、阻力的大小等会影响小车的行驶距离,又通过“鱼骨图”进行分类整理及深入分析,进一步细化,找出影响动力、阻力的各种因素。
接着,各个小组开始验证自己的想法。有的小组选择光滑程度不同的地面进行实验,有的小组增加打气的次数,有的小组不断改变加水的量,还有的小组调整喷水的角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并通过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品尝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初步实践后,学生发现有的因素的确影响到了小车的行驶距离,但怎样能得出最优的探究结果呢?教师适时提出两种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表格法。“控制变量法”指的是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有多因素(变量)影响的问题,采用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使多因素的影响变成单因素的影响,逐个加以研究,最后将几个单因素影响的结果综合分析的方法。采用列表的方法记录实验数据便于分析对比,有利于发现规律,因此表格法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方法。教师建议学生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和实验表格,经过分析对比得出最佳实验结果。表1是某小组学生自主設计的小车前进实验记录表。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融合各学科知识,选择科学的方法探讨问题,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探究精神。
基于问题导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课堂无形中成为学生在“玩中学”的快乐课堂。学生不仅更加主动学习,还提升了学习的维度,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感受到了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四、实施成果引导, 拓展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且同等重要,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果展示环节,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多种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充分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与自我评价,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前提,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启迪学生打破思维定式,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自主质疑,切实发展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从而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维目标。
学生的喷水小车探究成果展示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拓展: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否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先计算出理论上的最佳值,再通过实践来验证?
(2)请大家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小车的造型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可以像高铁、潜艇、卡丁车,甚至可以像飞机、火箭。
(3)能否应用所学知识制作一种可以循环利用水的喷水小车?
(4)能否在家中就地取材,使用一些废弃的材料如矿泉水瓶、光盘、晾衣架等,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其他类型的科学作品呢?
利用这样的方式,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发挥特长,锻炼创新、动手、实践等能力。
问题导向式教学在展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和合作性的同时,强化了对学生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发展。在本校的“中国传统节日”“木工非遗”“垃圾分类是新时尚”等综合实践活动中,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使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学生热爱,教师也喜欢,实现了教与学的相生相长。
总而言之,问题导向式教学就是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各种信息捕捉、整合的引导,并让学生在对问题的不断发现和探索中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信息判断能力,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真正让学生习得方法、学有实效。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7-09-27)[2022-1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2] 白建娥,支瑶. 基于“变量控制”思想的反应规律类综合探究实验复习[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11):66-69.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