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的含义界定、进程梳理与推进建议

2023-08-31 12:57:20郇昌店沈丽玲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郇昌店,沈丽玲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路径和战略选择,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长期以来,依托中国发展形成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判断,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独特发展模式的高度总结和深度提炼,发挥着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指引作用。

体育发展道路要自觉地纳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轨道。中国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具有不断学习吸收、自我更新和持续发展的特点,走出了一条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的现代化改造、发展之路。研究基于逻辑分析法,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的含义,按照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进行分期,最终提出未来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的建议。

1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的含义界定

1.1 现有中国体育现代化观点的分析

体育现代化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熊斗寅提出体育现代化是体育科学化,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鉴于“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体育必然要在全球化框架中进行比较,体育现代化必然成为体育全球化下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体育全球化以西方现代体育的发展模式为评价标准,带有明显西方化倾向[2],西方现代体育的发展形态很容易成为其他国家体育发展的“榜样”和模仿的“标杆”。我国体育现代化的研究,学者从“传统—现代”的对应性凸显了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迫切性和必要性[3]。也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以现代竞赛规则为标准的改造,要秉承客观谨慎和文化自信的态度[4],而不是一味地迎合西方的标准和诉求。任海将中国体育现代化模式凝练为“后发外生型”[5],指出中国体育现代化的独特性。基于现代化理论对体育现代化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比较统合逻辑,将体育现代化视为“一种理想的状态并为之奋进的历程”[6]。综合来看,现有体育现代化的研究,关注了一般性但对独特性关注不足。

1.2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分析

国家发展的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1964 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任务,后来明确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领域的现代化,并明确在20 世纪末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四个现代化建设由此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目标导向,嵌入相关政策中。2013 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2 年,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经多年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路径和目标逐渐清晰,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3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构成维度的界定

具有一般意义的体育现代化和具有独特意涵的中国式结合后,“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呈现出丰富的内容维度和价值意涵,分别对应国别、内容和道路三方面要素。为呈现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的独特内涵,研究以西方体育现代化的典型代表英国为比较对象。

(1)国别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依托“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轴心文明时代,中国曾是世界发展的楷模,向世界传递中国发展的经验与模式[7-8]。英国体育的形成受到海洋文明和大陆牧羊文化的双重影响,且借助商业活动和殖民行为得到广泛推广。工业革命后,英国传统体育经过法制化、规则化、组织化的改造,转型成为全新的、符合工业文明需求的身体活动形式和教育手段,到20 世纪维多利亚时期彻底完成现代转型[9]。英国体育是在文艺复兴的文化浸蕴和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下成熟和发展的,且随着商业活动、殖民行为传播到其他地区。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放眼全球,很少有国家将体育上升到民族复兴的层面,凸显了体育对国家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基于体育和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判断[10],本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更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强化以中国体育为核心的发展行为及其结果。

(2)内容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从内容视域看,体育是由不同的运动项目组成的组合体。当代中国体育的项目主要分成两类,一种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现代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一种是从中华传统体育、休闲、娱乐活动中筛选的具有现代体育性质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龙舟、秋千等。英国体育现代化基于对本土水上、户外等运动项目的改造。英国“传统”和“现代”是针对运动项目的要素而言,改造的是运动项目制度、规则和组织等。英国体育现代化是以现代文明取代了传统的血腥和野蛮,摆脱传统宗教的牵绊而独立发展的形式[11]。

中国体育现代化带有明显的统合属性。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研究认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要支持自主的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是现代体育项目自觉发展和传统体育项目自主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融合发展行为及其结果。

(3)道路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发展道路展示体育现代化的最核心特征,是区分不同体育现代化模式的关键,凸显了不同国家体育现代化的核心区别。

英国的政党执政制度导致体育政策更迭、断裂[12-13]。中国实现体育现代化的方式与西方不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政府、社会和市场协同参与“一核多元”[14]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体育发展凸显了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诉求为导向,迅速启动了体育的赶超发展模式。党领导人民成功举办了2008 北京奥运会和2022 北京冬奥会,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育发展格局,人民普遍享受了体育发展的红利。党领导下的体育发展道路,确保了政策的一贯性,持续地推动改革创新,确立了体育发展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从道路视域,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是坚持一核(党的领导)多元(政府、社会、市场协同)的体育发展行为及其结果。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中国式现代化关系基础上,本研究基于国别、内容和道路三个维度,将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界定为以中国体育为主体,现代体育项目自觉实现和传统体育项目自主实现,坚持一核(党的领导)多元(政府、社会、市场协同)的发展行为及其结果。

2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的进程梳理

本研究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国家建立、现代经济发展和现代社会建设)[17],特别是2022 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8]的重要指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的起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本研究根据中国体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将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进程划分为4 个阶段。

2.1 1949-1977: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的奠基期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体育,基于对旧体育的成功改造,确立了体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建立行政组织管理体系全面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确立“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发展方针,处理体育内部板块的关系。建国之初,基于体育要服务大多数人的认识,体育普及工作受到重视。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着参与国际竞赛的重任,体育运动成绩与国家地位明显不一致,因此推进“提高”工作也纳入政策视野。1954 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中将体育发展方针明确为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使体育运动普及和经常化。后经多次调整,直到1959年“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被正式明确为我国体育发展的方针。

建立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夯实体育发展的组织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曾短暂负责过体育工作,后学习国外体育管理经验,建立了层次明确、规模庞大的体育行政管理体系。1952 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在各大行政区设立体育总会分会,在省、市、县设立体育分会,在各基层单位设立体育委员会。1952 年,中央政府同意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1954 年改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至此,全国自上而下建立一整套体育管理体系,为体育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支撑。

超越国家能力的体育发展思路,凸显了体育发展的紧迫性。1958 年,国家体委颁布的《体育运动十年发展纲要》提出,在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加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争取十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运动项目上,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的奋斗目标。尽管并未明确提及“现代化”议题,但为体育现代化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1961 年,中央出台“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1958 年制定的十年规划进行了调整。同时,调整运动项目布局,关注田径等10 个重点项目。群众体育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结合城市、农村、学校、军队等特点,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恢复和发展。

在建国初期“普及和经常化”的推动下,农村体育与民兵运动相结合,利用农闲时节开展体育运动;职工体育开展红火,职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原则,引进“劳卫制”,推动学校体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竞技体育以提高为原则,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尽管后期进行部分调整,且体育发挥了重要的外交功能,但依旧难以抵消错误方针路线对体育工作的影响。

2.2 1978-2000: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的开创期

该阶段初期,体育领域进行了系列的整顿活动,为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扫清了障碍,尤其20世纪末建成“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体育领域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体育的构成要素开始现代化建设。1978 年1 月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规划了20 世纪末体育发展的战略蓝图,明确提出体育发展的目标为“人民体质增强、世界一流的运动队和运动技术水平、现代化的体育设施,成为世界上体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6]。国家体育政策中,第一次出现“体育现代化”的表述,“体育设施现代化”成为体育现代化的优先领域。1979 年,扬州会议关于学校体育卫生的四个暂行规定中,强调“加强体育教学现代化手段”。该时期,学校体育的发展要遵循“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执行德、智、体全面发展”[17]的要求,呈现了体育现代化的原则。1983 年,国家体委部署建设体育强国时,再次提及“现代化的体育设施”。该阶段,对体育现代化的认识停留在体育设施、体育科技、体育教学等方面,没有明确提及体育现代化。

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的思路形成,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助力现代化目标导向。1979 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谋划体育发展的思路,提出“把注意力集中到高速度发展体育事业上来,努力攀登世界体育高峰,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提出体育工作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同年,“名古屋会议”恢复了我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封闭多年的国际体育交流渠道重新打开。在备战奥运的指引下,体育工作形成了以“竞技体育为先导、带动体育全面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形成“省市以上体委侧重抓提高、省市以下体委抓普及”的分工机制。为尽快提高竞技体育成绩,保证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

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确定,确立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基本路径。在竞技体育“适度超前”战略下,体育部门将工作重心放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群众体育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影响了体育服务人民的定位。为此,国家体委提出加强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和以奥运会为重心的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尤其1995 年相继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 年)》两个重要文件,协同推进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体育改革逐步启动,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建设注入强大动力。1986 年,启动了行业体育分工负责制和体育社会化改革,通过改革助力体育现代化建设。首先,《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强调,“各行业的体育工作应由其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各级体育部门与行业对体育工作负有领导、协调和监督职能,形成体育发展的集体负责制。其次,调整体育部门与体育社团的关系,引导体育社团实体化改革和社会力量参与办体育,为体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最后,市场力量支持体育发展。1992 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育领域也启动体育市场化、职业化改革。1993 年,《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及五个配套文件,指引体育改革向“生活化、普遍化、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方向迈进,启动了以足球为试点体育职业化进程,提升了体育发展效率。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的开创期,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科技等领域的改革,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该阶段群众体育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体育设施水平明显提高;竞技体育发展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实现历史突破,成功举办北京亚运会;学校体育日渐科学化;职业化体育架构初步搭建,体育职业化改革初见成效;体育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体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

2.3 2001-2011: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的局部建设期

体育现代化开始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导向。2000 年,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 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50 年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为我国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200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体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体育现代化,体育现代化建设逐渐步入深水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促进中国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现代化,首次提出“体育管理现代化”,体现了国家对体育管理的重视。该阶段,明确体育现代化和体育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体现了目标和手段的统一性。

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探索区域体育现代化之路。广东省在《2001—2010 年广东省体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2010 年率先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2003 年,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 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首都率先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体现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展示首都体育现代化建设的责任。在筹备和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认真执行《北京奥运行动规划》,大力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首都体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2009 年,江苏省出台《关于推进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江苏省体育基本现代化工作由苏州、无锡两个地级市和三个县级市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推进区域体育现代化工作,明确2015 年为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的时间节点。

在部分地区开展体育现代化进程中,体育现代化特征愈加明显。“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明确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思路。《全民健身条例》出台,确立8 月8 日为“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工作的法治化进程和服务性特征日渐显著。

2.4 2012-2035: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的实现期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日新月异。体育领域凸显了以体育强国引导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的新思路,形成体育强国、体育强省等上下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为新时代体育发展明确了方向。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2035 年形成“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同时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凸显了体育治理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中的战略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提出了新的要求。

区域体育发展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的目标。按照相关地区的发展战略,广东省、浙江省在2025 年,山东省和四川省在2035 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2035 年广东全面建成现代化体育强省。2035 年,吉林省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海市在《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中,以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为目标,开启了体育城市建设引领体育现代化之路。浙江省在体育现代化建设中,进一步操作化,在2019 年启动体育现代化县(市、区)的创建考核,引领各地的体育现代化建设,认定杭州市上城区等17 个县(市、区)为首批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县。2022 年,省体育局启动2022—2024 年度体育现代化县(市、区)的考核创建工作,将地方体育现代化推向深入。

在区域体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法治保障”形成的“一核多元”体制机制逐步落实,充分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定位,凸显政府的主导作用,健全社会和市场的参与形式,呈现法制的保障功能,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

3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高质量推进建议

基于西方体育的现代化进程,熊欢根据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和伊利亚斯的组构理论,认为“体育的现代化过程是在西方社会率先完成,但这不一定都是其他文化圈体育发展所必经的过程”[18]。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应该走特色、独立发展之路,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其目标。

3.1 坚持党的领导,推动“一核多元”体育治理模式成熟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要发挥党对体育发展目标的锚定、对体育发展道路选择的关键作用,将党的初心使命与体育发展目标相结合,不断汲取党建的经验,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要合理处理政府、社会和市场定位。体育事业发展中,政府要根据政府职能的变化合理明确在体育发展中的定位,做到“ 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要进一步增加服务体育发展的能力,有效承担体育体制改革让渡的事务,成为政府体育治理的重要助手。市场力量要“超越资本至上陷阱”,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坚持释放社会组织市场经济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上涨的体育需求,提供高品质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3.2 坚持人民中心,体育现代化要依靠、服务和普惠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要依靠人民。我国竞技体育成绩的提升,与运动员和教练员辛苦地工作和探索密不可分。未来中国体育的发展,同样要依靠人民的首创精神,实现体育技术的持续更新。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要服务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育工作,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建国初期,我国就确立“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的基本方针。后续以民生、健康为导向,大力加强体育事业发展,不断丰富体育服务的类型和层次,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消费的需求。未来体育要坚持提供优质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健康、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要普惠人民。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具有典型的公共服务性质,是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内容。政府要坚持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定位,不断创新体育体制机制,加大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持续改善城乡、区域体育差异,不断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实现体育服务普惠人民的价值定位。

3.3 坚持因地制宜,坚持走适合国情、省情的体育发展道路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体育现代化的实现形式多样。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建设,受制于中国独特的区域环境和人口要素,坚持以国情为基本依托,走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之路,要规避资本至上逻辑和福利过度陷阱[19],坚持市场竞争逻辑和社会保护逻辑的协调推进,助力各项体育事业协调发展。

我国体育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体育现代化建设要分梯度进行。部分发达地区的省(直辖市)已经基本完成或完成体育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而部分地区尚未意识到体育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未来应该以区域体育发展的实际和比较优势为落脚点,探索和建构区域性体育现代化的典型模式。

3.4 坚持改革创新,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抢抓体育科技制高点

丰富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谋划体育事业发展格局,不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建设规律的认识,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打破体制机制束缚,丰富和完善体育发展的新型举国体制。

抢抓体育科技发展的契机。以第五次科技革命为契机,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快体育和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利用科技赋能不断提升体育服务和产品的品质,不断优化体育服务场景,以数字体育引领中国体育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持续提高我国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科技要素和国际竞争力,借助体育制造和技术优势尽快建成体育制造强国。

3.5 坚持法制保障,以法制化解和应对体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难点

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类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要借助法治力量,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与保障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建设中,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解决、体育内部治理不规范、体育外部治理不协调、引发社会舆情的体育事件处理不彻底、与人民群众对体育法制的要求有距离[20]。有鉴于此,要高度重视体育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尊重体育发展的规律,重视国家体育法律建设,规范体育内部制度建设,逐渐形成法制保障的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的制度环境。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要以全面依法治体推进高质量发展。要不断提高体育立法质量,推进体育相关领域的修法工作,及时调整滞后于体育发展的法律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中国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推动体育相关领域的立法、修法工作,推进严格执法,理顺执法体制,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体育社会问题,开展专项执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体育法制的信心。不断培育全社会发展体育依法、遇事找法、解决体育问题用法、化解体育矛盾靠法的体育法治环境。

4 结 语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依托,不断优化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最终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的未来研究,应该注重从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个特征对其内在要素的深入挖掘,客观评价建设的成效,论证其对体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价值。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中国式失败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