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扭住智能化军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

2023-08-31 05:30姚志华
政工学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军事战争智能化

姚志华

习主席强调:“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推动军事人员能力素质、结构布局、开发管理全面转型升级,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对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我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当前,战争形态正向智能化战争加速演变,必须把培养智能化军事人才作为新时代人才强军的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大批能够担当强军胜战重任的智能化军事人才,为打赢未来智能化战争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一、对接作战需求,明晰能力结构

伴随智能化战争作战样式、作战力量、指挥决策方式的深刻变革,官兵在战争中的角色也不断发生变化,将逐步从战争前台走向幕后,由直接参与作战转变为人机协同作战,由前线冲锋陷阵变为后端筹划设计战争。要能胜任人机协同、筹划设计战争等职责要求,除了要具备更高的政治素质、更强的身心素质外,还需要具备打赢智能化战争的综合专业素质。

(一)超强的科技认知力。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融合为“军事智能化”,必将全面影响军队建设和作战全过程。因此,对军事智能化技术的深刻认知是培养军事人才智能素养的前提基础。这就要求智能化军事人才必须具有超强的多维学习能力,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强化对军事科学、生物科学、管理科学、复杂性科学和以计算机技术、网络科学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多维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实现由单一技能型的传统“专业型”人才向复合型的综合“兼通型”人才转变。

(二)娴熟的科技应用力。未来智能化战争,从搜索发现目标到评估威胁到锁定摧毁再到评估效果,都要依托智能化平台完成,官兵作为情况的掌握者和平台的调控者,仍然处于作战体系的中心位置。这就需要智能化军事人才必须以陆海空天电网作战领域应用为重点,以提升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打击、智能保障、云上认知、自主组网、集群攻防、跨域作战等军事能力为目标,通过智能科技与机械、电子、化学、光电、信息、控制等技术领域交叉融合,实现作战平台、打击、信息与认知对抗、综合防御、综合保障智能化。

(三)多维的科技创新力。智能化作战战场情况十分复杂,作战样式、时间、地域、空间等主要作战要素瞬息万变,要求智能化军事人才必须具备勇于创新、敢于求异、善于思变的品质。在思维理念上,注重向精准、前瞻、创新和体系化方向转变,确立“人机混合”“数据驱动”“开放发展”“智能聚力”等全新的指挥理念;在能力塑造上,全面提高对军事智能活动的感知、理解、推理、判断能力,灵活掌握突破海量异构数据快速采集、融合分析、自动推理等大数据技术,善于创造性运用数据流控制物质流和能量流,实现决战决胜智能化战场。

二、注重打牢基础,升级院校教育

院校教育是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当前,信息化与智能化叠加推进,对军队院校培养智能化军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了更大挑战,必须适应智能化战争对军事人才的需求,加快院校升级转型。

(一)设置对接岗位战位的学科专业。顺应军队智能化建设发展大势,满足军事智能化建设、管理、作战、指挥、保障等人才需求,构建反映“基础层—技术层—平台层—应用层”四级知识体系,包括急需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融军事智能理论、军事智能技术、军事智能作战运用等专业领域于一体,预置前瞻性强、精准度高、近中远期统筹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为培养军事智能科技创新人才、作战技术人才、作战指挥管理人才、作战保障人才等专业化人才提供学科专业支撑。

(二)构建厚实专业基础的课程体系。着眼夯实智能化作战知识基础,克服以单一专业为背景设计课程体系的做法,建立“通识+专业”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主要在现有自然科学和公共类课程基础上,增加数理逻辑、数学建模、批判性思维、网络基础、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系统工程等课程,建立跨领域跨学科的横向课程体系,打牢智能化战争急需的知识结构。专业课程主要设置数理科学、专业基础、专业岗位的纵向课程体系,奠定厚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员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复杂作战训练问题的能力,满足军事人才适应多样多变智能化战争的需要。

(三)深化利于知识理解的课堂改革。教育神经科学认为,课堂是重塑学生神经网络的主阵地。人的一切行为、思想和情感都是由大脑控制的,任何知识、思维和情绪都与大脑的特定神经网络相对应。因此,课堂改革要以学员的学习为中心,遵循人脑的认知规律,以吸引和保持注意力为起点,采用问题牵引的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设置学员未知的、新奇的和感兴趣的问题和情景,设计指向逻辑推理、审辨思维、反思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思维框架,启发学员在框架的指引下主动思考,再辅以讲出来、写出来的输出过程,最后达成知识理解内化和高阶能力形成的目标。

三、突出能力生成,加大实践训练

习主席强调,实践是人才成长最好的课堂。要适应我军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状况,利用智能化模拟训练场模拟未来战场复杂环境,着眼联战、联训、联指要求,对所有专业和实践要素进行智能化和联合化训练,通过实践创新为智能化军事人才培养闯出新路、好路。

(一)组织数据采集分析训练。智能化战争,双方围绕认识数据、依靠数据、争夺数据和运用数据展开“数据战”,谁拥有“数据权”,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因此,深度采集、分析和利用数据,已成为智能化军事人才博弈的重要内容。抓好数据采集分析训练,需要充分整合和挖掘数据资料、算法设计、软件工程等方面优势资源,综合运用诸军兵种先进训练资源,对海量信息进行“清洗”“去噪”等技术处理,从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信息,寻找其中的关联、对抗关系或规律,构建指挥训练模型,实现基于数据挖掘的分析研判,并通过多种途径分发数据,提高指挥训练的精准度,将数据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

(二)组织信息融合处理训练。未来智能化作战中,战场情报信息将呈爆炸式增长,这些信息数据规模庞杂、价值密度低,存在不完全性甚至欺骗性,这就迫切需要智能化军事人才抓好信息融合处理训练。要以信息数据的体系流动为主线,强化多域要素集成和跨域数据联动,通过对参战力量、武器装备、打击效果等多源指挥信息,快速进行数据检测、关联及合成处理,预测对手可能采用的战法,判断战场态势变化趋势,帮助指挥员精准掌控高价值战场信息,准确预研预判战争发展趋势。

(三)组织人机协同决策训练。智能化战争中,无人智能作战力量的广泛应用,促使指挥重心由人操控装备向人机协同转变。因此,强化人机协同决策指挥训练是增强智能化军事人才能力素质的重要方面。要适应未来智能化战争力量体系新特点,坚持在智能化辅助指挥决策系统支撑下,开展以作战规则、环境适应、容错纠偏等内容为重点的人机协同训练,实现人机动态交流分享信息、智能规划分配任务、密切协同精准打击,并通过对行动执行效果进行预测,帮助指挥员实时把握行动预计效果同期望效果之间的偏差,以便及时进行行动调整。

四、夯实支撑保障,优化环境条件

智能化军事人才培养作为国家和军队的长期战略性任务,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只有不断强化各类支撑保障,才能确保人才培养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才能锻造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化军事人才队伍。

(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从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两个层面看,军事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因此,要在把军事需求作为根本导向的前提下,坚持“寓军于民、以民带军,升级为军、退级为民”的原则,创建人工智能研究机构,打造研究项目,开发应用软件,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同时,要完善智能化作战教学条件,综合运用建模仿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大训练模拟系统支撑环境建设和智能化作战实验室建设力度,为智能化军事人才培养、战法训法创新、作战计划优选、武器装备运用等提供坚实的条件支撑。

(二)创新融合培养模式。智能化军事人才有其特殊性,既要立足自身培养,也要军地联合培养,还要依靠地方引进。要注重结合人工智能时代跨界融合、重塑结构、共创分享的特点,积极借鉴地方知名人工智能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全媒体资源创新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军地互联、资源共享,激发培养活力。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通过调研、分析、融合、智能响应等方式,打造数字化、规范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管理平台,打通部队需求和国民教育之间对接的“最后一公里”。要加强高端智能化军事人才需求预测,挖掘地方资源,建立动态更新的人才目录,拓宽引才渠道,善于在社会上发现一些年轻有为的“奇才”“专才”为军所用;打造军队特色的“引智工程”,通过特招入伍、聘为文职、专家特聘等手段,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引进领军型人才和团队。

(三)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智能化军事人才是培养出来的,更是用出来的。要坚持以用为本,拿出真招实策,精准高效配置人才,全方位搞好服务保障,确保人才发挥最大效能,在推进高水平自立自强中尽展其才。要建立科研资助、人才评价、人才服务制度,实行特殊人才年薪奖励制度、重大成果奖励制度、破格提升选拔制度,以优厚的待遇打消人才后顾之忧,激发其创新动力和创新精神。要加强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根据不同类型智能化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和发展特点,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猜你喜欢
军事战争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石油石化演进智能化
战争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