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感恩和自我关怀的中介作用

2023-08-30 05:15:34粟思畅魏铭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5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感恩抑郁

粟思畅 魏铭辰

摘要:为了探讨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构建了一个并行中介模型来探讨感恩和自我关怀在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抑郁影响中的中介作用。采用亲子亲合评价量表、简易抑郁自评量表(PHQ -9)、青少年感恩量表以及自我关怀量表,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重庆某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得有效数据735份。使用相关性分析、差异检验、中介效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亲子关系通过感恩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抑郁水平;(3)亲子关系对青少年自我关怀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4)亲子关系通过自我关怀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抑郁水平。

关键词:青少年;亲子关系;抑郁;感恩;自我关怀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5-0019-06

一、引言

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点的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性的慢性精神疾病,据 WHO 报道,抑郁症已成为当今世界首要致残原因,估计全球有3.5亿人遭受抑郁症的困扰。近年来,抑郁症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呈低龄化趋势,在青少年人群中,终生患病率高达15%~20%。

目前,抑郁症已成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最为严重的原因之一[1]。同样的,未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情绪在青少年时期也迅速增长,短期的抑郁情绪会使青少年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2],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缓解,就可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其消极影响甚至延续到成年以后[3]。因此,有关青少年抑郁的风险因素及作用机制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个体发展会受到各层级环境的影响,而家庭是与个体关系最为密切的微环境系统[4],因此,家庭系统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亲子关系指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和子女的互动所组成的人际关系[5],即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关系质量。生活在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家庭中,儿童的孤独感和抑郁水平会显著低于低质量亲子关系家庭中的儿童[6]。消极的亲子关系(如亲子冲突)与高水平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相关[7]。而青春期是儿童期之后的一个身心快速发展,危机丛生的阶段,抑郁和焦虑水平从儿童期到青春期具有稳定性,并且有研究表明抑郁风险在进入青春期后迅速提升[8]。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1: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认知、情感和行为了解或回应因他人或物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心理倾向[9]。在我国社会强调“百善孝为先”的社会环境下,提到感恩首先联想到的便是父母。就亲子关系而言,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青少年积极发展的重要背景,父母能够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积极的人际支持和感情支持,能够促进青少年对积极事件的主观体验,诱发他们的感恩情绪[10],这对于青少年感恩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感恩水平较高的个体能够更多地认识到外界的支持,从而体会到更多的积极情绪[9]。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亲子关系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感恩[11],感恩对抑郁症状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12]。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可能通过提高感恩水平从而达到降低个体抑郁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2:感恩在青少年亲子关系对抑郁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

自我关怀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时,能够包容接纳自己的失败,不苛责而是善待自己,是一种积极心理特质[13]。在以往研究中,自我关怀通常被认为与青少年的家庭经历有关,在一个积极、亲密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个体,往往更容易以宽容、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14]。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3:亲子关系对青少年自我关怀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此外,研究表明,自我关怀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年人的抑郁水平,起到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15],同样的,自我关怀能够降低青少年感知的抑郁水平,自我关怀低的青少年比自我关怀高的青少年具有更明显的抑郁症状[16]。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4:自我关怀在青少年亲子关系对抑郁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重庆市某中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75份,删除规律作答、作答时间过短、单个部分得分过高或过低等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735份,问卷有效率94.8%。被试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1. 亲子关系

采用家庭适应和亲子亲合评价量表(Family Adaption and Cohesion Evaluation Scales ,FACES),此量表共包括20个项目,分为父子亲合、母子亲合两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1=几乎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几乎总是),其中项目3、4、8和9为反向计分。总分越高说明亲子关系越好。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

2.抑郁

采用简易抑郁自评量表(PHQ -9),该量表来自个人健康问卷(PHQ ),该量表共9个条目,对抑郁的评估有良好的逻辑相关性和明确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量表采用4点计分(1=没有,2=有几天,3=一半以上时间,4=幾乎每天),题目全部为正向计分,总分越高说明抑郁程度越严重。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

3.感恩

采用由喻承甫[17]编制的青少年感恩量表,该量表共计25个项目,采取李克特7点计分制(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有点不同意,4=说不定,5=有点同意,6=同意,7=完全同意),分值越高代表个体所拥有的感恩质量越高。该量表由五个维度构成,分别是:感恩父母/亲人、感恩教师、感恩好友、感恩国家/社会和感恩自然。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

4.自我关怀

采用内夫(Neff)[13]开发的自我关怀量表(Self-Compassion Scale,SCS)测量青少年的自我关怀。量表共26题,包括3个成分,每个成分又包括正负性维度,分别是自我关爱和自我苛责(各5题),普遍人性观和孤离感(各4题),正念观和过度沉浸(各4题)。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在计算时将负性维度反向计分,计算量表总分。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

(三)研究程序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线上收集数据的方式对学生在线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在取得被试、学校的知情同意后,由主试详细讲解指导语,在学生理解后,由其自行完成问卷填写和提交。施测过程中保证环境安静和稳定,问卷由学生独立完成。数据收回后,由主试进行整理。

(四)数据分析

采用 SPSS 26.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描述性分析,使用海耶斯(Hayes) 开发的 Process 宏程序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进行数据收集,被试以自我报告的方式进行答题,会受到一致性动机、社会赞许效应、内隐相关偏差等因素影响。因此,在问卷发放和收集过程中均强调匿名性,在数据回收后采用哈曼(Harman)单因子检验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以往研究结论表明,若第一成分能够解释方差的最大变异超过40%,则认为研究存在较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在本研究中,得到特征值>1的因子共16个,最大因子解释方差的变异量为24.29%,小于40%,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描述性统计和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亲子关系与感恩、自我关怀呈显著正相关,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感恩与自我关怀呈显著正相关,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关怀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

(三)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由表3可知,亲子关系在性别、学段上无显著差异,在独生与否上,独生子女的亲子关系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感恩在性别、学段、独生与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关怀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学段上,初中生的关怀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在独生与否上,独生子女的关怀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抑郁在学段和独生与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上,女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四)感恩与关怀在亲子关系与抑郁间的并行中介效应检验

对所有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不包含人口学变量),采用海耶斯(Hayes)开发的Process宏程序进行感恩与自我关系的并行中介效应分析,使用非参数Bootstrap法进行显著性检验(重复取样设定5000次,置信区间设置为95%)。使用模型Model4,以独生与否作为控制变量,亲子关系为自变量,感恩和自我关怀为中介变量,抑郁为因变量进行分析检验。

结果显示(见表4),亲子关系显著负向预测抑郁(β=-0.46,t=-13.89,p<0.001),将中介变量纳入方程后,亲子关系显著负向预测抑郁(β=-0.22,t=-6.37,p<0.001),親子关系显著正向预测感恩(β=0.44,t=13.22,p<0.001),亲子关系显著正向预测自我关怀(β=0.46,t=14.10,p<0.001),感恩显著负向预测抑郁(β=-0.20,t=-5.63,p<0.001),自我关怀显著负向预测抑郁(β=-0.32,t=-8.93,

p<0.001)。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见表5),亲子关系对抑郁的直接效应以及感恩和自我关怀的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表明亲子关系不仅能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抑郁,也能通过感恩和自我关怀的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抑郁,感恩和自我关怀在亲子关系与抑郁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模型见图1。

四、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735名青少年的横断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17],探讨了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抑郁水平的影响,并添加感恩和自我关怀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并行中介作用分析。研究发现亲子关系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抑郁,且感恩和自我关怀在亲子关系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均显著。

(一)亲子关系对抑郁的直接预测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亲子关系对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7],研究假设H1成立。以往研究发现,亲子关系质量是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当个体经历较多的拒绝、排斥和冲突的人际交往经历,尤其是亲子关系时,会形成消极的认知方式和自我评价,从而导致更高水平的抑郁风险[18]。而稳定、温暖、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减少压力等风险因素的不良影响,降低抑郁风险。本研究的结论也进一步证实,亲子关系是预防青少年抑郁的重要保护性因素。

(二)感恩在亲子关系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

研究结果显示,感恩在亲子关系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且为部分中介作用,研究假设H2成立。亲子关系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感恩,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0],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能使青少年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更能使他们体会父母的辛苦,激发他们对父母、他人或社会的感激之情[19]。

此外,本研究同样验证了感恩对抑郁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也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12]。感恩能够帮助个体增加积极情绪,改善他们的幸福感,从而直接影响到抑郁[20]。但感恩除了能够对抑郁产生影响之外,其作为一个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心理倾向,对人还有诸多其他积极作用,包括增加人们的积极情绪,扩大注意力范围,帮助个人发现和建立自己的资源等[21]。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敏感阶段,高水平的感恩可以提高青少年自尊、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社会联系、学业表现等,同时能够有效地抑制问题行为,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极生活事件对他们的不良影响[22],所以感恩对青少年的正向影响包括但不仅限于降低抑郁水平,父母应该重视对青少年感恩的培养,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三)自我关怀在亲子关系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

研究发现,亲子关系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自我关怀,研究假设H3成立,自我关怀在亲子关系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假设H4成立。自我关怀是一种个体对自身所持有的积极情绪态度,对于提升个体积极心理健康、促进个体幸福感、降低个体抑郁水平具有显著效果[20],而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抑郁等都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亲子关系的影响。对子女而言,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其获得安全感、自信心、主观幸福感,提高自我关怀水平[23]。在依恋理论中,个体受到的来自重要他人的支持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自我关怀程度[24]。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发现自我关怀对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与先前的研究结论一致[16]。个体的自我关怀水平与负面情绪呈负相关。当个体面对挫折、压力或困难时,自我关怀能够保护个体的心理健康,缓解个体的负面情绪。

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自我关怀对于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但是却较少有研究探讨二者之间潜在的关系。该研究结果拓宽了亲子关系和自我关怀的相关研究,展现了亲子关系更为广泛的影响,进一步体现了亲子关系对于个体积极发展的作用。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青少年亲子关系对抑郁的影响展开研究,结论如下:

1.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2.亲子关系通过感恩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抑郁水平。

3.亲子关系对青少年自我关怀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4.亲子关系通过自我关怀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抑郁水平。

六、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本研究采用了横断研究方法研究了青少年亲子关系对抑郁的影响,并加入了感恩和自我关怀作为中介变量。横断研究存在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它无法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未来可以采用纵向研究或交叉滞后研究等方法对亲子关系对抑郁的影响及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其次,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进行研究,数据均来自于青少年自我报告,未来可以增加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如通过父、母、子三方进行数据收集),以减少单一数据来源可能带来的偏差[25]。

最后,本研究被试来源于重庆市某所中学,样本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因此,研究结论的推广可能受到局限。未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扩大取样范围,提高样本代表性。

参考文献

[1]徐丹,周建军,禹婷婷,等. 住院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1):157-160.

[2]陈佳. 社会支持与高中生抑郁情绪:自我同情和自我批评的链式中介及教育对策 [D].郑州:河南大学,2021.

[3]万雨霞,焦丹阳,张莉,等. 父母教养行为与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关系:多基因与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 [J]. 心理科学,2023,46(1):203-211.

[4]Bromfenbrennner U,Bronfenbrenner U.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Z].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MA. 1979

[5]王云峰,冯维. 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 [J]. 中国特殊教育,2006(7):77-83.

[6]翟苏敏,高崚峰,周宗奎. 儿童情绪社会分享与友谊质量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与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

[7]肖雪,刘丽莎,徐良苑,等. 父母冲突、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独生与非独生的调节作用 [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4):468-476.

[8]张光珍,王娟娟,梁宗保,等. 初中生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1):11-20.

[9]Mccullough M E,Emmons R A,Tsang J-A.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1:112-127.

[10]范志宇,吳岩. 亲子关系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抑郁:感恩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36(6):734-742.

[11]王建平,喻承甫,曾毅茵,等.青少年感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3):260-266.

[12]惠秋平,何安明,李倩璞,等. 大学生感恩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11):954-958.

[13]Neff K D.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self-compassion [J]. Self and Identity,2003(2):223-250.

[14]胡金萍,种道汉. 亲子亲合与青少年亲社会倾向的关系:自我同情与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J]. 中国特殊教育,2019,234(12):89-96.

[15]Svendsen J L,Kvernenes K V,Wiker A S,et al. Mechanisms of mindfulness:Rumination and self-compassion [J]. Nordic Psychology,2017,69:71 - 82.

[16]Bluth K,Mullarkey M,Lathren C. Self-compassion:A potential path to adolescent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exploration [J]. J Child Fam Stud,2018,27(9):3037-3047.

[17]喻承甫,张卫,李董平,等.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 [J].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10-1121.

[18]胡义秋,曾子豪,彭丽仪,等. 亲子关系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作用 [J]. 心理学报,2023,55(1):129-41.

[19]汪晗,杜建政. 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感恩的影响:责任心的中介作用 [J]. 心理研究,2019,12(4):356-362.

[20]谢氏翠. 感恩与抑郁的关系:应对方式的并行中介作用 [D].南京:南京大学,2019.

[21]Bono G,Krakauer M,Froh J J. The power and practice of gratitude [M]. 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2015.

[22]朱国华. 青少年感恩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J]. 公关世界,2022,537(22):65-66.

[23]郭玲玲. 原生家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 [J]. 品位·经典,2022(15):67-69.

[24]宋蕊,李曼. 社会支持与中学生抑郁的关系: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9):1392-1397.

[25]李星,郭菲,陈祉妍,等. 父亲共同养育对子女抑郁的影响:青少年浪漫关系经历的调节作用 [J]. 教育生物学杂志,2023,11(1):54-59,74.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感恩抑郁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浅析校园心理剧的应用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7:07:21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5:03:45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1:11:10
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妊娠呕吐孕妇焦虑抑郁的影响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41:27
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影响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41:00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45:56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上海医药(2016年20期)2016-11-09 21: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