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
综艺节目《少年说》中曾出现这样一个片段引发热议。小女孩站上高台,哭着大声控诉自己的妈妈:“你怎么总是拿我和其他同学作比较? 为什么我做什么你都说不行?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可女孩的妈妈站在台下, 认为自己是一片苦心, 害怕孩子骄傲自满。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如果没有打击,你可能就会有点飘。”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很多“中国式父母”却会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总是讥讽、蔑视、贬低孩子,即便是表扬,也要带着否定。而对于孩子来说,因为经常被否定,尽管看似坚强,也一直非常努力,但实际上却异常脆弱,充满不自信,哪怕一丁点挫折,也会让他们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
“贬低式教育”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好的家庭教育,不应该把否定和鼓励混淆在一起,尤其是当你打算用以下3 种方式去教育孩子时,建议三思而后行。
一、否定式赞美
姜文在参加一档综艺节目时,主持人问他:“生活中有没有充满失败感的时刻? ”姜文回答:“我最大的挫折,是母亲的差评。”考上中戏以后,姜文兴冲冲地跑回家告诉母亲,结果母亲只是淡定地把通知书扔到一边,没有任何激动、开心的表情,淡淡地说道:“你那一盆衣服还没有洗。”生活中,很多家长或是担心孩子骄傲,或是单纯地不知道如何赞美孩子, 当面对孩子取得的成绩时,会故意表现得不在意,甚至是采用“否定式赞美”。
“这次考得不错,但如果分数高一些会更好。”
“拿到二等奖学金很厉害,可为什么拿不到一等呢? ”
所谓“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关注和欣赏是最大的鼓励,家长不经意间的一句夸赞,可以让孩子高兴很久,家长的“否定式赞美”,也很容易令孩子心灰意冷。既然我们爱孩子,就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真诚地赞美,正向的肯定和激励,不需要和否定混合在一起。
二、挫折式鼓励
有位女孩曾吐槽自己的妈妈:“我觉得我妈妈生活一定过得很苦,毕竟她的嘴那么毒。”考试没考好,妈妈从不正面鼓励, 而是阴阳怪气地嘲讽:“你真是个人才!
怎么考成这个鬼样子? 下次再考这样, 就不用去上学了。”妈妈认为她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就算言语刻薄,也只是希望孩子能更加努力而已。而在女孩看来,妈妈所谓的语言犀利已经对自己造成了伤害。
这种“挫折式鼓励”的教育方式,很多父母都能运用娴熟,她们坚信自己“刀子嘴豆腐心”,就算嘴上对孩子讽刺,但其实是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知耻而后勇”,取得更优秀的成绩。可实际上,孩子从父母口中感受不到爱,也得不到认同和接纳,反而会感觉被伤害,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努力,不被父母所认可。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提到:“人生来就喜欢被人鼓励。”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努力,就应该给予他们真正的鼓励,让他们有挑战困难、不畏险阻的勇气,挫折式的鼓励,并不能让孩子取得进步。
三、打击式鞭策
在奥斯卡经典电影《Lady Bird》(伯德小姐)中,一开头就出现了女主角和母亲争吵的场景。女主角伯德小姐想去纽约大城市上大学,母亲不仅不同意,还打击她道:“反正你也考不上。”听到母亲不断地讽刺挖苦,伯德小姐气得跳车逃离,难以忍受。“我只是希望你能够成为最好的那个你! ”,“可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
在整部影片中,母亲实际上一直在对伯德小姐实行一种“打击式”的鞭策,虽然内心希望女儿走得更远更高,但说出口的却是一次次的打击与否定。
作为父母,即便对孩子嘴上都是打击,内心却一直期盼她们能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可对孩子而言,她们最需要的其实是自我认同, 越是来自亲近之人的打击,越容易让她们受伤。
因此, 我们不必每次都用否定和讽刺去鞭策孩子。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鼓励她努力去变得更好,更有利于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 有一个更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取得更高的成就。貶低从来都只是贬低,对孩子没有任何的教育意义。只有生活在被赞美、被鼓励、被关爱的家庭环境中,才能让孩子认同自身的价值,对未来充满自信,不去轻易否定自己,与所有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