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要] 研究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为例,坚持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设计具备粘性力的前置性作业,展现学生探究思考、交流内化、创新应用的学习历程,串联教学与作业,关注学科本质,通过创新作业形式促进学生多维能力的发展,实现思维进阶。
[关键词] 黏性力;前置性作业;以学定教;儿童本位
“双减”背景下,更应鲜明体现作业的“黏性力”,即作业对教师、学生及课堂的功能吸引与价值引领作用。作业的“黏性力”设计是指基于前置性作业的探究性与开放性,展现学生探究思考、交流内化、创新应用的学习历程,以创新的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多维能力,促进高阶思维的产生,让学生、教师、作业三位一体。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重结论记忆、忽略本质理解。因此,需要设计具备“黏性力”的前置性作业,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学生和课堂,促进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理性分析与本质理解,渗透三角形构成的充分必要条件,以实现思维进阶。
一、坚持以学定教,“连”课堂生成
前置性作业的黏性力要求作业能够“黏”住课堂,串联课前、课中与课后,通过探究作业展现学生的学习历程。前置性作业设计的初衷是在课前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位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属于自己的思考来到课中与同伴交流碰撞,激发精彩瞬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掌握学情,充分预设,为精准施教做铺垫。“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较为抽象,需要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等直观过程来推理、归纳,得出结论。
基于前置作业数据,学生在探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时提出猜想。猜想1: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三角形。猜想2: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三角形。猜想3:只要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三角形。
(学生选择数据验证猜想并集体交流)
前置性作业中,设计在5根长度不同的小棒中选择3根,判断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学生选择多种组合方式,通过操作或计算来寻找规律,思考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据此判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生课前探究、课中交流,利用数据支撑和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结论猜想。教师罗列学生的多种猜想,引导学生再一次用数据理性分析,增强审辨意识,发现满足“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学生带着探究结果进行真实猜想,理性分析与审辨,判断猜想的真伪,在对命题猜想的交流过程中深化认知。通过将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优化,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真实展现课前探究与交流内化的学习历程,让前置性作业“黏”住课堂,真正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二、提升作业质量,“链”思想本质
传统作业的局限性越发显露,量大、枯燥且套路单一。“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前置性作业,提升作业质量,提高作业黏性,让作业有思考价值,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内驱力,并在作业中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感悟数学本质。
生1:我研究的4 cm,3 cm,2 cm可以围成三角形,4-3<2,4-2<3,3-2<4,说明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生2:我们发现只要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这里我觉得可能较长两边之差小于第三邊就能围成三角形。
师: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类比推理,有关联地猜想,会思考!我们还要进一步验证这个猜想。(生用数据验证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