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茶艺之美

2023-08-29 11:17韩蓓蓓
新航空 2023年2期
关键词:茶道茶艺饮茶

韩蓓蓓

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饮茶生活

中国有句俗语, 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饮茶习惯在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历史。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视礼节。客来敬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待客之礼,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最近“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也被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茶叶的起源流传最广泛的传说是“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开启了茶的5000年歷程。相传神农氏在野外煮水时,有几片茶叶无意中落入了锅中,等到水煮好后,汤色微黄,神农氏在喝完水后顿觉神清气爽,浑身充满了力量,随即神农氏意识到这种茶叶很有可能是一味草药,于是就又采摘了一些茶叶带了回去,制成干茶,当做草药使用。

到了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人率先开始饮茶,于是茶叶逐渐从草药变成了流行于宫廷和名门望族的日常饮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文人雅士喜好饮茶,此时的茶才得以进入寻常百姓家,在唐朝中叶,一位早年出家后来又还俗的和尚——陆羽,总结前人与当时的经验,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关茶叶的著作《茶经》后,饮茶风气很快吹遍中国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嗜茶随后。

唐宋时期,茶叶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巅峰状态。唐朝,茶业昌盛,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而后,茶传播至海外,成就了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英国下午茶等等。

茶本身存在着一种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成为人际关系的媒介,逐渐形成传统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中国茶文化。茶的特殊自然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占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何为茶道?古时贵族讲“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之味”,意在去腥除味。

有些人认为茶道就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实则不然,茶道可雅俗共赏,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等五境之美,同时又伴随着情感的条件,以求享受最高的品味和心灵。日本茶道被称为审美宗教,其基本精神是和、敬、清、寂,它继承了唐宋时期的遗产。

茶道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融合,而茶则是这种文化传承、融合的一种载体,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

行云流水 境由心生

茶艺的美,美在泡茶人一系列“行云流水”的泡茶动作,等待的不只是茶品的变化,还有对泡茶人的感觉,“从我的时间到你的心间”。

茶艺既是泡茶的艺术,也是品茶的艺术。欣赏茶艺之美,重在茶之六艺,即人、茶、水、器、境、艺,所谓好茶师、好茶叶、好水质、好茶器、好意境、好技艺,缺一不可。

茶,解渴清心,以品为上。茶滋于水,水籍乎器。茶汤无形,无器不盛。

器,为茶之父,道由器传。由茶和器而入的茶道,是一门生活化的细致的艺术。

人,指的是好茶师,是茶艺最根本的要素。茶艺中,人之美表现在外在的仪表美和内在的心灵美。

茶被称为“嘉木”“瑞草”,人们总喜欢给各种茶冠以清丽雅致的芳名。茶之美,可以从茶的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角度来鉴赏。好茶的外形大小、长短整齐划一,具有油润的光泽,散发着清幽怡人的香气。玻璃是透明的,真实完整地记录了茶叶的美丽外观。茶的沉浮充分展现了茶的美丽。茶之美吸收了水和茶源的灵气。茶之美,吸取天地云之精华,也是星辰日夜的寄托。茶的美是在水中慢慢绽放的美。

“茶有千种形态”。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茶形构成了一个美丽的形状世界,或似花、或似茅、或似珠、或似眉、或似螺、或似碗。中华文化有一个传统,喜欢为美好的东西起一个美好的名字。在茶艺中赏析茶之美,不仅是欣赏茶的色、香、味、形之美,而且欣赏茶的名之美。

“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也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说明水对茶很重要,茶源于水,水是茶之母。

器为茶之父,茶具不仅是茶汤的容器,也是人们享受茶道时物质和精神的审美载体。视觉效果好的茶具的工艺美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易·系辞》中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是指无形的道理、法则、精神,形而下是指有形的物质。

在茶艺中,既要重视形而上,即在茶艺中要以道驭艺,用无形的茶道去指导茶艺。受“美食不如美器”思想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无论是饮、还是食,都极看重器之美。到了近代,茶的品种已发展到六大类,上千种,而茶具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数。有道是“境由心生”,一件好的茶具,仅提香、润色,更如知己神交,更像是知己和精神上的朋友。

“境”作为美学范畴,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中说:“处身于境, 视境于心。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其后中国诗学一贯主张:“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自有境界。”人们普遍认为:“喝酒喝气氛,品茶品文化。”故品茶和作诗一样,也特别强调情景交融。中国茶艺要求在品茶时要做到环境、艺境、人境、心境四境俱美。

所以品茶对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渲染衬托不同的主题思想,品茗环境要求幽雅清寂,因为优美环境会在人心中产生美好的意境。在品茶过程中,人们与自然山水结为一体, 接受大地的雨露;调和人间的纷解;求得明心见性回归自然的特殊情趣。

至于茶艺的艺之美,主要包括茶艺程序编排的内涵美和茶艺表演的动作美、神韵美、服装道具美等两个方面。茶艺表演的动作美和神韵美强调茶艺首先是一门生活艺术而不是舞台艺术,其目的之一也就是使茶艺的爱好者们对茶艺的艺术特点有正确的认识,这样在表演时才能准确把握个性,掌握尺度,表现出茶艺独特的美学风格。

茶有经久魅力

茶樹植于云崖山巅,众生芸芸,凡来尘往,都有自己的使命。茶的使命,是将繁复给自己,将宁静给别人。

在中国文化中,茶是被艺术化了的物质载体。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

茶助文思,它赋予了文人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超凡脱俗的气质,造就了逸兴遄飞风流倜傥温文尔雅的风度,茶在文人骚客的生活中成了不可或缺的东西,莫怪像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以茶为题写出《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这样的茶诗。他在诗前长序中写到:“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

举世闻名的大诗人李白,在公元七世纪就能以茶入诗,用诗赞美茶,无论是在当时或者是现在的世界上,也只能是在一个诗的国度里才能有的事情,他用诗记载了唐代茶叶制作方法的历史。茶,由此前的养生去疾,趋向文化意味的嗜好,也就成为生活上的赏心乐事。

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

在中国古代,文人用茶以激发文思;道家用以修身养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禅等,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人们在精神层次上感受到了一种美的熏陶。

古代士大夫修身四课琴、棋、书、画,也可以作为茶艺的辅助雅艺,结合到茶艺当中。阅画、赏花、焚香与品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

随着中国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茶文化的关注度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在这种势态下,各种茶专业期刊、网站、书籍相继应运而生,使茶文化活动具备了较高的文化品位和理论基础。

“新中式潮流”已然成为“Z世代”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方式,更彰显着具有东方韵味的审美旨趣的回归。

而茶文化, 就是这股潮流中的一支。电视剧《梦华录》对宋朝茶道文化的呈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茶文化的兴趣。

把握当下,不辜负每一杯茶,袭古创今,才能打造茶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猜你喜欢
茶道茶艺饮茶
体验茶道魅力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艺
茶道人生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茶道六百年》
基于翻转课堂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茶艺赶考 谁主沉浮?
四季饮茶与健康